必修2 第三单元 第一讲 课时跟踪检测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676764 上传时间:2017-08-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2  第三单元  第一讲  课时跟踪检测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必修2  第三单元  第一讲  课时跟踪检测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必修2  第三单元  第一讲  课时跟踪检测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必修2  第三单元  第一讲  课时跟踪检测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必修2  第三单元  第一讲  课时跟踪检测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2 第三单元 第一讲 课时跟踪检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2 第三单元 第一讲 课时跟踪检测(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限时:30 分钟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5 分,共 50 分)1一百多年前,人们就开始了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对此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最初认为遗传物质是蛋白质,推测氨基酸的多种排列顺序可能蕴含遗传信息B在艾弗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细菌转化的实质是发生了基因重组C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之所以更有说服力,是因为其蛋白质与 DNA 完全分开D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只有在离心后的沉淀物中才能检测到放射性同位素 32P解析: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体 现者,最初人 们认为 蛋白质是遗传物质,但是后来的实验证明了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核酸才是 遗传物质 。肺炎双球菌的 转化实验的实

2、质是 S 型细菌的 DNA 与 R 型细 菌的 DNA 发生了基因重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利用了病毒的侵染特点,使蛋白质与 DNA 完全分开,因此结果更具有说服力。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在离心后的上清液中也能检测到放射性同位素 32P。答案:D2(原创题) 下列关于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需要对 S 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B转化的有效性与 R 型细菌的 DNA 纯度有密切关系C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拟核D实验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解析:转化的有效性与 S 型细菌的 DNA 纯度有关,纯度越高,转化越有效。答案:B3赫尔希和蔡斯在做

3、“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时,应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的目的是追踪 T2 噬菌体 DNA 和蛋白质分子的去向B用 35S 标记蛋白质是由于 T2 噬菌体化学组成中 S 只存在于蛋白质中C用含 32P 的肉汤培养基培养 T2 噬菌体获得 DNA 被标记的 T2 噬菌体D检测离心后试管中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放射性差异可推测侵入细菌中的物质解析:噬菌体中 DNA 可用 32P 标记,但因噬菌体 为病毒,不能直接在培养基上培养, 应是先用含 32P 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该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使其带上 32P 的标记。答案:C4(2011镇江质检)艾

4、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下列关于这两个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二者都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B二者的设计思路都是设法把 DNA 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C艾弗里的实验设置了对照,赫尔希与蔡斯的实验没有对照D二者都诱发了 DNA 突变解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设计思路都是设法把 DNA 和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都遵循对照原则,但二者都没有诱发 DNA 突变,其中只有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应用了同位素示踪技术。答案:B5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DNA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RNA

5、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是 DNA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是 RNA甲型 H1N1 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DNA或 RNAA BC D解析:凡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 DNA。甲型 H1N1 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答案:C6(2011镇江模拟)科研人员将提取出的“疯牛病”病毒用 DNA 水解酶和 RNA 水解酶分别进行处理后,发现该病毒仍具有侵染能力,但用蛋白酶处理后,病毒就会失去侵染能力,该现象说明()A “疯牛病”病毒由蛋白质和核酸构成B “疯牛病”病毒的遗传物质应该是蛋白质C “疯牛病”病毒对核酸水解酶具有抵抗力D “疯牛病”病毒不含蛋白质,只含核酸解析:用 DNA 水解酶、RNA

6、水解酶处理后仍具有侵染能力,说明其遗传物质不是DNA 或 RNA;用蛋白酶处理后,病毒失去侵染能力, 说明起 遗传作用的是蛋白质。答案:B7赫尔希与蔡斯用 32P 标记 T2 噬菌体与无标记的细菌培养液混合,一段时间后经过搅拌、离心得到了上清液和沉淀物。与此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32P 主要集中在沉淀物中,上清液中也不排除有少量放射性B如果离心前混合时间过长,会导致上清液中放射性降低C本实验的目的是单独研究 DNA 在遗传中的作用D本实验说明了 DNA 在亲子代之间传递具有连续性解析: 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放射性主要集中在沉淀物中,上清液中也有少量放射性,如果离心前混合

7、时间过长,一些 细菌裂解释 放出带有放射性的子代噬菌体,会导致上清液中放射性升高。答案:B8某科学家做“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时,对噬菌体的 DNA 用 32P 标记,让其中一个已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未标记的细菌,最后释放出 100 个噬菌体,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可以证明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B最后释放出的 100 个噬菌体中,有 98 个噬菌体的 DNA 含 32PC标记噬菌体的方法是用含 32P 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D标记噬菌体的方法是用含 32P 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此细菌培养噬菌体解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只可以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根据 DNA 分子半

8、保留复制的特点可知最后释放出的 100 个噬菌体中,只有 2 个噬菌体的 DNA 含 32P。由于噬菌体只能营寄生生活,因此不能用普通培养基培养噬菌体,而必须用活的细菌来培养噬菌体。答案:D9甲、乙为两种不同的植物病毒,下图表示由病毒甲、乙经重组形成“杂种病毒丙”的过程,用病毒丙单独侵染植物细胞,一段时间后,从植物细胞内可大量分离出的病毒是()解析:病毒的遗传物是核酸,核酸控制生物的性状,因此子代病毒与乙相同。答案:D10下列关于“DNA 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原理与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ADNA 在 NaCl 溶液中的溶解度随着溶液浓度的减小而减小B向鸡血细胞中加入蒸馏水的目的是使其吸水涨破

9、,释放出其中的 DNAC向滤液中加入冷却的酒精的目的是除去 DNA 中的杂质,纯化 DNAD向初步纯化的 DNA 中加入二苯胺溶液,沸水浴后可观察到溶液显蓝色解析:DNA 在 0.14 mol/L 的 NaCl 溶液中溶解度最小,在低于或高于这个浓度的条件下溶解度都会增大。向鸡血细 胞液中加入蒸馏水的目的是使其吸水 涨破, 释放其 DNA 分子。利用 DNA 不溶于酒精而蛋白质等杂质溶于酒精的原理获 得较纯的 DNA。鉴定 DNA 的方法是向 DNA 中加入二苯胺,沸水浴加 热,溶液变蓝。答案:A二、非选择题(共 50 分)11(20 分)(2011 盐城模拟)肺炎双球菌有光滑型(S 型) 和

10、粗糙型 (R 型)两种类型。其中S 型细菌外面有多糖类的荚膜,有致病性,其菌落是光滑的;R 型细菌外面没有荚膜,无致病性,其菌落是粗糙的。请分析下列实验并回答问题。(1)S 型肺炎双球菌有不同的亚型,其主要区别在于构成荚膜的多糖存在差异。格里菲思将 S型菌在特殊条件下进行体外培养时,从中分离出了 R型菌。由此判断,R型菌的出现是_ 的结果。(2)在格里菲思所做实验基础上,艾弗里设计了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 如下图所示)。在艾弗里设计的实验中,最关键的思路是,首先从_,然后_,观察_。(3)艾弗里所做的实验中,设置 15 组实验的目的是_ ,实验结果说明_。5、6 组实验结果说明_。(4)在

11、格里菲思所做的实验中,灭活 S型菌的加热温度是 6065之间。在此温度条件下,DNA 失活是因为 DNA 分子发生_;但当温度恢复至适宜温度后,DNA 分子又会_,保持其遗传特性。(5)S 型肺炎双球菌的致病物质之一是细菌分泌的毒素,此毒素进入人体内环境后作为_,诱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相应的_与毒素结合,以减弱或消除毒素的毒性,此过程属于人体特异性免疫的_免疫。解析:(1)致病性是遗传物质决定的,S型菌在特殊条件下进行体外培养,从中分离出 R型菌,说明 S型菌 发生了基因突变。(2)艾弗里设计的实验中,最关键的思路是,将肺炎双球菌各种成分分开,单独观察其作用,看哪一成分是转化因子。(3)设置 1

12、5 组实验是相互对照,S型菌的 DNA 与 R型菌培养,出现了 S型细菌。5、6 组对照,第 6 组 的 DNA 被水解,水解后的 DNA 不能起转化作用。(4)DNA 具有稳定性,6065 DNA 热变性,解成单链,冷却后又会 盘旋成双螺旋结构,恢复活性。(5)细菌分泌的毒素进入人体内环境后作为抗原,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与毒素结合,消除毒性。答案:(1)基因突变(2)S 型细菌中提取、分离(和鉴定)出各种成分分别与 R型细菌混合培养其后代是否有 S型细菌( 菌落)出现 (3) 相互对照S型菌的DNA 是使 R 型细菌发生转化的物质DNA 结构必须保持完整才能行使遗传功能 (或 DNA结构被破坏

13、失去遗传功能) (4)解旋(或变性)复性( 恢复双螺旋结构 )(5)抗原抗体体液12(14 分) 回答下列与“DNA 粗提取与鉴定”有关的问题。(1)由于鸡血较难找到,某学生试图用猪血代替,结果没有成功,其原因最可能是( )A操作方法不对 B猪血含 DNA 太少CNaCl 溶液浓度太高 D加二苯胺太少(2)下图为该实验过程中的一些重要操作示意图: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上图 C、E 步骤都加入蒸馏水,但其目的不同,分别是_和_。上图 A 步骤中所用酒精必须经过 _才能使用,该步骤的目的是_。为鉴定 A 中所得到的丝状物的主要成分为 DNA,可滴加_试剂,沸水浴,如果出现_则该丝状物的主要成分为 D

14、NA。解析:实验成功的关键条件之一是选材。一般用 鸡血细胞而不用哺乳 动物的红细胞(无核)。 鉴定的原理是 DNA 与二苯胺反应呈现蓝色。答案:(1)B(2) CBE DA使血细胞吸水涨破降低 NaCl 溶液的浓度,使 DNA 析出充分预冷提取含杂质较少(或较纯净) 的 DNA二苯胺蓝色13(16 分) 回答下列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有关的问题:.1952 年,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完成了著名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下面是实验的部分步骤:(1)写出以上实验的部分操作过程:第一步:用 35S 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如何实现对噬菌体的标记?请简要说明实验的设计方法。_。第二步:用被 35S 标记的噬菌体与没有标记的大肠杆菌混合。第三步:一定时间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