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化知识行动与时间性从安迪克拉克到吉尔德勒兹

上传人:nbwa****ajie 文档编号:46749248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497.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具身化知识行动与时间性从安迪克拉克到吉尔德勒兹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具身化知识行动与时间性从安迪克拉克到吉尔德勒兹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具身化知识行动与时间性从安迪克拉克到吉尔德勒兹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具身化知识行动与时间性从安迪克拉克到吉尔德勒兹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具身化知识行动与时间性从安迪克拉克到吉尔德勒兹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具身化知识行动与时间性从安迪克拉克到吉尔德勒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具身化知识行动与时间性从安迪克拉克到吉尔德勒兹(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具身化 ”:知识、行动与时间性3 从安迪 克拉克到吉尔 德勒兹姜宇辉(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上海, 200241)摘 要:“ 具身化 ”是当代认知科学 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前沿性的主题。当代美国著名心灵哲学家安迪 克拉克在其近作 拓增心灵 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极具启示性的阐释:他试图基于对等价原则和生物体中心原则(HOC)这两大基本原则的论证来重新建立 “ 脑 身 世界 ”的原初的交互循环。这样一个宏大的视野虽然激动人心,但仍留存了一些棘手的哲学难题有待解决,其中相当重要的即是大脑与时间性的根本关联。法国哲人德勒兹在其重要代表作 什么是哲学?和 电影2中对这个问题有着极为深刻的思考,为我们提供

2、了进一步思索的路径。关键词:具身化;拓展心灵;大脑;时间性虽然“ 具身化 ” 真正成为认知科学和哲学所关 注的一个焦点问题的时间并不长(自80年代中叶 以后) ,但它所隐含着的哲学问题及相关思索却构成了20世纪西方哲学发展中的一条相当重要的线 索。自标志西方哲学现代转向的现象学运动开始, “ 身体 ” 这一维度就越来越成为哲学家们克服笛卡 尔以来的身心二元论困境的重要进路。当然,由于 缺乏坚实的科学研究作为支撑,这些早期的哲学考察往往流于空洞的思辨或粗朴的观察(或许梅洛- 庞蒂是一个例外) ,因而至多只能被视作是初期的 概念准备阶段。直到80年代中后期,伴随人工智能 研究不断取得突破性成果,具

3、身化才逐步成为一个 核心问题。对其进行全面考察当然不是本文的目的,我们仅拟对具身认知研究的先驱和代表人物之 一安迪 克拉克2008年的新作拓增心灵 (Super2sizing the M ind:Em bodim ent, Action,and CognitiveScience)展开深入探讨,他在该书之中进一步将具身 化作为沟通、 协调“ 知识 ” 与“ 行动 ” 这两个基本系统的中介关联要素,这非常具有启示性。本文的后半 部分试图借由丹尼尔 丹尼特在意识的解释 中 的相关探讨引入时间性难题,并以此转向德勒兹(及加塔利)在 什么是哲学? 这部后期杰作中对大脑,时间和思维本性的沉思。我们认为,德

4、勒兹的思索可以有效填补克拉克的研究之中所欠缺的哲学上的“ 背景假设 ”,因而可以令我们更为深入透彻地理解具身化的哲学内涵。一 安迪 克拉克论“ 具身化 ” 作为 “ 知识 ” 和“ 行动 ” 的中介Ronald Chrisley 但动态 计算主义则一开始就将表征与行动关联在一起:“ 从一开始,行动者所产生的表征就受到调节、 从而 与他所施行的行为相适配。 ”(2)“ 智能化的身体,支架化的环境( scaffoldedenvironments) ,模糊的边界 ”在克拉克的论述当中,具身认知与拓展心灵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为具身并未限制或缩减心 灵的范域,反倒是通过令其向更为丰富的外在要素 开放而

5、进一步增强了其能力。实际上,克拉克这里 所说的“ 拓展 ” 包含着心灵与身体的双重向度,由此 突破了传统哲学中的成见:心灵的拓展瓦解了将认知过程局限于大脑内部的封闭界限,而与之紧密相 关的身体的拓展也突破了单纯的空间定位的局限、 进一步敞开了身体与环境之间的丰富关联。 在以往的认知模式当中,大脑是维系输入与输 出的中转站,而在新的具身-拓展模式之中,身体则成为沟通内在-外在的信息流转的真正界面。当 然,无论是胡塞尔还是梅洛-庞蒂,都已然对身体在 心灵与世界之间所起到的原初“ 中介 ” 作用进行过 详细论述。而克拉克超越前人之处就在于他结合前沿的认知科学案例更为明确地强调了身体的动态“ 拓展 ”

6、 的样态。但何为“ 拓展 ”?一个非常重要的 方面就是身体可以与非生物性的技术工具和环境要 素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由此就使得身体与世界之间 的边界日益模糊。在生物技术日渐发达的今天,已 经能够初步实现将技术元件“ 植入 ” 人体内的操作, 而各种各样的人 机结合体似乎更能印证克拉克所提出的身体拓展的命题。但实际上,按照他在天 生赛博格 中的说法,身体的拓展早自人类开始制 造和使用工具之时就已然开始了,因而,要判断一个 非生物的要素是否真正构成了拓展身体的一个部分,不能简单地看它是否被植入身体内部,而是要考 察它是否真正在脑 身 世界的认知循环之中起到 能动作用。 鉴于这个判断标准对于确立其具身认

7、知的理论 体系至关重要,克拉克对其进行了相当明确的界定:“ 等价原则( Parity Principle)。当我们面临某 项任务之时,如果外部世界的一部分作为一个步骤 (process)而发生作用,并且如若这个步骤是在头脑中进行的话,我们将毫不迟疑地接受其为认知过程 的一部分,那么,这个部分(在当时)就是认知过程的一部分。 ”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设我们在做一道稍复杂的计算题(2857 +79) ,我们可能不 是始终在头脑之中进行计算并给出答案,而是先做 乘法并将初步的结果写在纸上(2857 =1596) ,然 后再做后面的加法。按照等价原则,笔和纸都构成了这个运算过程之中的一个等价的部分,

8、因为它们 构成了原本可以在头脑之中进行的步骤的等价替换 物。但仔细思索,我们会发现,其实拓展的身体部分(工具,环境要素等等)所起到的作用绝不仅限于“ 等价替换 ”,与内在的表征 计算系统相比,它们有着更为明显的优势。比如,认知过程中的一个相 当重要的步骤就是信息存储,而与依赖记忆作用的 大脑内在存储相比,外部的存储往往要更为稳定、 便 捷、 低耗,由此就能够极大缓解内在计算的压力,提 高其效率和准确性。实际上,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离开了外部记忆存储,内部的记忆和计算根本是无 从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外部环境确实就像是 整个认知过程得以进行的“ 支架 ”( scaffold) ,克拉克 则将其恰

9、切地称为“ 认知生境建构 ”(cognitive nicheconstruction)。用“ 生境 ” 这个词,就是要突出认知 行动者与外在环境之间的水乳交融的依存关系。实际上,这些认知生境并不仅仅起到促进内在认知过 程的作用,它们一旦被创造出来,就会进一步深刻持 续地影响信息的提取、 流通、 处理方式,从而也就全 面地对内在表征系统施加改造作用。借用Sterelny32姜宇辉:“ 具身化 ”:知识、行动与时间性 Supersizing theM ind,p. 108, pp. 152 - 153. Radical Embodied Cognitive Science,pp. 2627. Ra

10、dical Embodied Cognitive Science,p. 27. 尤其参见Supersizing theM ind,p. 122上的明确强调。 而克拉克在书中的很多阐述都与两位现象学大师颇为切合:比如不同的身体器官的特性及其分布结构对感觉经验的秩序所形成的深 刻影响,身体所营造的“ 在场感 ” 与主体的有意志的行动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及“ 身体图式 ”(body schema)的中介作用,等等。 其实,早在他与David Chalmers合作的宣言性论文 拓展的心灵 (The Extended M ind)(作为附录收于拓增心灵 之后)之中,这个标 准已然得到深入探讨。 Super

11、sizing theM ind,p. 77. Supersizing theM ind,pp. 70 - 71. Supersizing theM ind,p. 62.的话来说,“ 对人类的发展环境的改造也改造着人 类大脑自身。 ”换言之,身体与世界的原初关联本身就为人类的认知发展提供着开放的、 有待探索的 “ 资源 ” 。当然,对于这个原则,学者们也曾提出众多质疑,其中Adams但如何可以说这些拓展出来的非生物 的部分也构成了拓展“ 心灵 ” 的一部分呢?按照等 价原则,如若笔和纸确实构成了拓展心灵的部分,那么,是否就会得出“ 笔也会思索 ” 这样颇为荒唐的结 论呢?但克拉克针锋相对地回应道

12、,此种批判体现 出两种不利于认知科学和哲学发展的误解:一是为 “ 认知 ” 过程设定了一个“ 原型 ”(比如一定是在大脑 之中进行,一定具有某些基本特征,等等) ,而所有那些不符合这个“ 原型 ” 的部分和过程就被剥夺了 合法地位;二是完全没有理解等价原则的真义,即 “ 等价 ” 的基础不是“ 相似 ”,而是功能的“ 耦合 ”(coupling)、 从而进一步构成一个整体。外在的计算过程(运用笔和纸)与大脑内部进行的计算当然(在很多本质要点上)并不“ 相似 ”,但这并不能否定二者都是同一个认知整体过程的构成部分。当然,也并不是任何参与或影响认知过程的非 生物要素都有资格成为这样的“ 构成部分

13、”,真正 “ 等价 ” 的部分必须符合克拉克给出的一些基本界定:比如在长期使用基础之上形成的“ 可靠性 ”,以 及信息的提取和处理方面显现出的“ 便捷性 ” 或“ 流 畅性 ”,等等。(3)“ 交互性解释,动态系统 ”克拉克与Adams 大脑的确是总部,是终极的观察者所在的地方,但是,没有理由认为,大脑本身还具有更高的总部、 内在的密室,而到达这样的地方才是有意识的经验的充分或必要条件。 让我们把这种大脑中枢驻地(centered locus)的观点称为笛卡尔式物质论。 ”按照克拉克自己的论述,我们可以进一步将此种笛卡尔式剧场的症结归纳为: (1)大脑内部存在着一个最高的、 单一的中心; (2

14、)它是潜藏的,稳定的,自律而独立的; (3)它是思维过程的真正发源地和核心部位,换言之,它所做的才是“ 真正的思索 ”( real thinking),而大脑的其它部分所承担的充其量只是信息的输入和输出工作而已。在克拉克看来,我们必须抛弃这样一种麻烦重重的幻相,将大脑(并进而将脑 身 世界的整合循环)构想为一个动态的、 “ 复杂的 ” 、 “ 非线性的 ” 、 “ 软组装的( soft - assembled)” 的网络? :这样的网络更为“ 平坦 ”(flatter) (因为它去除了那个凌驾于其它部分之上的最高“ 等级 ” 的中心)、 充满动态(不同的要素会在不同时间点或段上掌控主导权)、

15、相互依赖、 紧密交织从而实现自调节和自组织。概言之,它有着更为“ 分散的 ”(distributed)、 “ 无定形的 ”(anarchic)组织。? 不过,还有一个要点有待揭明。虽然整体的认42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 ? ? 转引自Supersizing theM ind,p. 67. Supersizing theM ind,p. 42. 用Adams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二者本身都已然是异质性的动态系统,包含着不可中心化的多元要素。 因而,这就要求我们跨越单纯的宏观界限,深入到克 拉克所说的“ 微认知 ” 的过程之中,细致考察不同的 内在、 外在要素的各自

16、功能、 地位及相互关联。二 德勒兹论作为“ 内在性平面 ” (Le plan dimmanence)的大脑克拉克的阐述固然视野开阔,颇具胆识,但在 那些引人入胜的案例研讨背后,仍有一些艰深的哲 学难题有待澄清。遗憾的是,在拓增心灵 当中, 他并未给这样的哲学思索留下多少空间。或许正如他自己也屡次坦承的,在认知科学的研究当中,很多 时候都是要由实验和数据来说话的,单纯的理论思 辨往往起不到任何积极的作用。这样强的立场显然有失偏颇了,因为固然哲学思辨不能取代科学研究,但在科学研究陷入困境或尚未取得进展之时,哲学(或其它非科学的领域,比如艺术)往往可以为解决这些难题提供一些前瞻性或实验性的“ 设想 ” 。这就正如在什么是哲学? 的终章“ 从混沌到大脑 ” 中,德勒兹总括了全书的线索,对哲学 科学 艺术的关联进行了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