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国际化的而立之思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6525113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468.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国际化的而立之思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校国际化的而立之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国际化的而立之思(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 年 12 月 12 日星期四主编: 钟华编辑: 温才妃 校对: 么辰 Tel押 (010) 62580711E-mail押自主招生不可因噎废食姻本报记者 韩琨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 12 月 5 日在接受记者采访 时表示,根据党的十八届三 中全会的部署,教育部已经 完成制定考试招生总体方 案,即将面向全社会公开征 求意见。之后, 修改完善, 印 发实施。 针对 中共中央关于 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 的决定 提出的 “逐步推行普 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 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 价多元录取机制” ,刘利民 说,今后的考试主要要考查 学生高中学业完成情况, 将 分别采用合格和等级方式来

2、呈现考试成绩,不再用百分 制, 避免 “分分计较” 。 学生也 将根据自己的兴趣、志向和 优势,自觉选择部分等级性 考试科目来参加考试,每一 门课程学完即考,“一门一 清” , 避免毕业时 “一次考三 年” 的压力。 对于教育部提出的高 考改革方案, 很多网友担心 会不会制造新的不公平, 离 开了 “分分必究” , 农村和贫 困地区学生, 会不会更难进 名校, 一年多次考, 会不会 增加考试成本和作弊几率 毕竟, 虽然唯分数论饱 受诟病, 可这给予人们看得 见的分数公平。 消除社会的担心,对于推进高考改革 极为重要, 为此, 高考改革必须以公平公正 为目标和出发点。在笔者看来, 以高考改革 促

3、进教育公平,不是维持现有的考试录取 框架, 而应该打破计划录取制度, 实行招考 分离。 目前我国实行的分省按计划集中录 取制度, 制造了高考的地区不公平。我国 高考之所以实行按户籍报名制度, 是因实 行分省按计划录取制度。这一制度, 是将 各高校的招生名额分配到各省, 这使高考 录取指标成为各省的蛋糕, 高考报名也就 随之实行按户籍报名的制度, 各地高考录 取不公平问题、 异地高考问题、 高考移民 都由此产生。要消除地区不公平, 在目前 制度框架下进行补偿,只能解决局部问 题。 要根本解决问题是按国家教育规划纲 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到的推行考试招 生分离, 实行全国重点大学面向全国的统 一自主

4、招生, 如果采用 “统一测试 + 自主 招生” 的模式, 全国各地的考生在任何地 方都可报考; 以统一的测试成绩去自主申 请大学, 大学在录取时综合考查统一测试 成绩、 中学学业成绩、 大学面试成绩以及 各地的教育因素进行录取, 高考的地区不 公平问题将彻底解决, 异地高考问题也就 不存在。 对此, 很多人会担心高校自主招生会 失控, 从而滋生更严重的腐败, 而事实上, 行政干预招生事务, 才是为权势交易制造 了空间。真正意义的高校自主招生, 是遏 制行政权力对招生事务的干预。一方面, 把行政部门掌握的招生投档权交给大学; 另一方面, 把选择权交给考生, 以落实监 督权和评价权一名考生可获得多

5、张 大学录取通知书再选择大学, 让大学有竞 争的压力和紧迫感, 由此做到招生透明公 开, 转变办学理念。 但遗憾的是,我国推进的自主招生改 革是不彻底的,甚至可以说是变异的。首 先, 行政部门只给高校有限自主权, 把自主 招生和集中录取嫁接在一起,自主招生只 是高考录取优惠; 其次, 学生只能获得一张 大学录取通知书, 选择权并没有增加, 自主 招生成为高校抢生源的一种手段。同时由 于学校内部没有转变治理机制,实行行政 治校, 有限的自主权易被部分学校滥用, 中 国人民大学最近发生的招生腐败丑闻就是 一例。说到底, 自主招生腐败和高考加分腐 败同理。 有人以此反对高校自主招生改革, 如 此为之

6、, 可能正中行政部门的下怀。继续 维持原有的招考制度, 结果是把所有权力 都掌握在行政部门, 而众所周知的高考加 分腐败、 高考集体作弊、 冒名顶替上大学 都发生在集中录取之中, 背后有一只权力 之手。 只有把改革的着眼点集中到让行政 机构 (包括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行政 机构) 放权上, 才能有真正的改革, 也才能 通过改革扩大考试权利, 达到扩大公平的 目的。 实现这样的高考改革,我认为改革不 应由政府部门主导,而应该由全国人大和 地方人大主导, 广泛听取民意审议方案, 并 根据改革方案督促行政部门必须放权。目 前的方案还是由教育部门主导,做出方案 后才听取意见 (听不听意见、 听哪些意

7、见公 众无能为力) , 而从方案分析, 行政部门并 没有多少放权之举, 很显然, 如此改革不能 解决应试教育的问题,而反倒会让公众产 生公平焦虑。 笔者担忧的是,一次次未触及本质的 高考改革, 制造出诸多不公平问题, 会让公 众失去改革信心,从而坚定认为还不如就 保持现在的制度, 以维系脆弱的分数公平。 假如改革出现这一局面,对中国教育的未 来和所有受教育者来说, 绝不是福音。高 考 改 革 要 放 权 才 能 扩 大 公 平姻 熊 丙 奇中国大学评论高校国际化的 “而立之思”姻本报记者陈彬“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 这是 1981 年美国人白杰瑞 (Gerard A.P

8、ostiglione) 第一次来到中国, 给他留下最深印象的北师大校 园里悬挂的红色横幅。这时, 改革开放大潮中的 高等教育已经将目光瞄向了世界。 2003 年,白杰瑞成为了耶鲁大学的访问教 授。那一年, 他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批中国留学生。 也在这一年, 中国政府出台了 中外合作办学条 例 。一个被称为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引进国外智 力分会” , 以加深大学国际化理解、 推动高校国际 交流合作为目标的民间工作学术团体也正式成 立。 又过了 10 年,如今的白杰瑞已经担任了香 港大学教育学院政策管理与社会科学系主任。不 久前, 在他参加中国高教学会引智分会 2013 年会 暨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时,这

9、个成立仅 10 年的组 织, 其会员单位已经突破 250 个。 白杰瑞的经历, 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高等 教育国际化的步伐。历经 30 年的发展, 如今中国 高校与世界已经联系在了一起。然而, 已经步入 “而立之年” 的国际化在此间究竟有何收获?又须 作出怎样的思考呢?国际化不是 “添加” 过程不可否认的是,经过改革开放后 30 余年的 发展, 中国的高等教育无论从人员交流还是项目 合作上, 都与世界有了太多的交集。 1984 年,白杰瑞曾在中国大学学习汉语。 当时他所在的留学生宿舍与国内学生宿舍相隔 很远。 “这在当时是个普遍现象。” 他说, 而如 今, 高校里的留学生楼早已褪去了神秘面纱,

10、 中 外学生的交流也再平常不过。无论是国外的人 员还是项目,乃至于思想都在源源不断地进入 大学校园。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 副主任周满生透露, 据统计, 截至 2012 年底, 全 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总数已经达到 1780 个。19782012 年,全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 264.47 万人。至 2012 年底, 以留学身份出国的人 员有 155.34 万人,其中 113.69 万人正在国外进 行相关学习和研究。 于是, 一个问题便出现了在国际化与本 土化之间, 我们该如何权衡? “国际化不是添加的过程,而是一体化的过 程。” 在讲演中, 白杰瑞表示, 对于高等教育欠发

11、达地区来说, 国际化首先意味着引入智力, 将国 际化、 全球的视角纳入高等教育当中, 从而调整 当地的高等教育目的和功能,提升教育质量, 但 这一过程并不是生硬地添加,而应是相互融合 的。 “每个大学都不一样, 每个地方也不同。国际 化要以国家、 地区的实际情况为基础, 因地制宜 地制定一体化流程。” 对于白杰瑞的看法,相信很多人都会赞同, 但一味的 “本土化” 就一定合适吗? 云南财经大学国际工商学院院长刘尔思是 国内第一批中外合作办学的尝试者, 然而就在不 久前, 他却在媒体上坦言, 目前他们遇到的一个 主要难题反倒是被迫 “本土化” 。 刘尔思表示, 很多学校都面对这一问题。例如, 当课

12、程体系、 人才选拔机制等方面出现国内 外标准不同时,我们必须要服从教育部规范, 甚 至工资、 住房、 福利等也在其范围内。不适应这样 的改革, 中外合作办学就很难深入推进。 办学至今, 刘尔思所在的机构共接受了国内 外评估机构 10 余次评估, 差不多每年一次。而海 外评估标准又与国内标准不一致。 “从监管角度 来看, 如果是海外权威机构已经评估过, 教育部 是否可以部分认可?” “国际化与本土化需要相互适应。针对目前 的国情,我们应该在民族文化上坚持自身特色, 但在制度方面, 我们多做一些 添加 工作倒也无 妨。” 采访中, 一位高校工作人员如是说。发达国家, 人才 “强盗” ?“现在国际教

13、育界认为,跨国教育和人才流 动正经历一个人才外流人才回归人才循环 的过程。最开始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随 着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和科研环境改善, 人才回归 的力度加大; 在第三阶段, 由于经济全球化和信 息化的驱动, 人才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大循环。” 这 是周满生在发言中, 对于国际人才流动趋势的预 测。然而无论未来人才流动如何, 至少在现阶段, 中西人才的交往还难以改变“一江春水向西流” 的现状。 仅以美国为例, 2013 年国际教育交流开放 门户报告显示: 20122013 年, 被美国高等教育 机构录取的中国学生人数从 19 万人增加到 23 万人以上, 增幅近 21%。报告显示, 自

14、2005 年以 来, 在美国高等教育机构学习的中国学生一直以 16.5%的平均速率增长。 而在另一方面, 据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今年 3 月发布的报告显示, 2005 年希望留在美国工作的中国籍博士生比例高达 89.4%, 2011 年这一比 例虽有所下降, 但依然高达 82%。 “曾经有一种疑问, 称在人才交流方面, 富裕 国家是不是已经成为了人才的 强盗 ? ” 白杰瑞表 示, 即使放在国际范围内, 大型发展中国家走出 的学生,也有八成左右不愿意回国。而发达国家 也在采取简化签证程序,放开工作机会等手段, 提升自身人才吸引力。 他坦言, 国际交流应该是双向的, 发达国家 其实应该对发展中国家

15、人才流失所造成的损失 进行一定赔偿。然而在现阶段, 这显然并不现实。 对于可行的解决之道, 他表示, 发展中国家可以 发展网络合作和远程教育, 增加教育合作者的数 量, 同时增加联合办学项目。但他同时也承认, 这 两种做法的效果依然有限。 “最有效的方式,首先是提供一个非常稳定 的学术职业,并提供具有足够吸引力的薪酬机 制, 同时提升学术界的自由度, 这才能在一定程 度上提高高层次人才的归国率。” 白杰瑞说。 在年会上,也有其他学者提出了类似的观 点。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郝芳华表示,国内高校 需要为高层次人才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 这是激发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的保障条件。大学的国际间 “校企合

16、作”另一种合作关系也不容忽视, 那便是与跨国 公司之间的 “校企合作” 。而在这方面, 国内高校 是存在一定缺陷的。周满生表示, 总体而言, 我国 在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 特别是跨国公司所 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方面存在较大缺欠。 麦卡锡公司 2008 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 中 国毕业生只有不到 10%的人拥有为外企工作的技 能, 而相比之下, 印度的该比例则高达 25%。在中国 160 万名年轻工程师中, 只有约 16 万人具有为 跨国公司工作所需的实用技能和语言技能。 事实上,跨国公司对于培养中国学生是有一 定热情的。 周满生曾和同事进行过相关调查。 在回 收的对跨国公司的问卷中,几乎所有的调查对象 都在中国大学设有专项奖学金,超过 60%的企业 在大学设立了某种形式的专项研究资金。“跨国企 业对中国进行教育投资的力度总体上大于本土公 司。” 周满生说。 而跨国公司本身的一些特点,也决定了其与 大学形成密切伙伴关系的必然性。 周满生表示, 跨国公司具有全球战略目标, 同 时, 它们与本土公司的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