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安徽无为民间文化

平***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2.73MB
约18页
文档ID:46398405
安徽无为民间文化_第1页
1/18

安徽无为民间文化无为县志——风俗l岁时习俗l生活习俗l礼仪习俗l杂俗l陋习岁时习俗春节:除夕,家家贴春联早、中餐简便,晚餐丰盛,曰“年饭”年饭中必有鲢鱼,以兆“年年 有余”开席之前,酒菜齐备,家主祭天地、祖先,烧香、鸣炮、叩头毕,全家围坐吃食饭后, 长辈给晚辈“压岁钱”;围炉闲话,至子时方睡,称“守岁”除夕至翌年正月初三,通称过年正月 初一称春节正月初一,早起开大门鸣炮,熟人见面互相拱手问好早餐吃汤圆象征团圆顺心,或 吃面条象征长命百岁从初二起,带着礼品走亲访友,曰“拜年”,延至十五日解放后,年饭时家主祭天地、祖先,烧香、叩头渐废正月里,熟人初次见面互相拱手问好被 互相握手问好所代替机关、学校、企业、事业等单位举行团拜,职工休假3天1979年后,电视 机逐渐普及,除夕夜多合家收看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早餐吃元宵,中餐较丰城镇晚间玩龙灯、狮灯、鱼灯等家家张灯结 彩农村喜看戏剧清明节:此日,祭扫祖先坟墓解放后,机关、学校组织干部、青少年到烈士陵园凭吊,缅怀 先烈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日早餐吃粽子,中餐喝雄黄酒,门插菖蒲、艾蒿,梁悬端符或钟馗像 ,以驱邪恶乞巧节:农历七月初七日。

晚上妇女在院子里陈设瓜果,祈祷织女星帮助她们提高刺绣缝纫的 技巧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鬼节”传说节前3天,阴间地狱开门,亡魂归家享受祭食, 故在此日举办“盂兰盆会”,烧化纸钱、锡箔祭奠,请僧道超度解放后,此俗废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晚间用月饼、菱角、石榴祭月解放后代之以全家欢聚赏月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日山区有登高的风俗有“过了重阳无时节,不是雨就是雪”之谚 生活习俗1、饮食:主食向以大米为主,早晚两顿吃粥,中午吃干饭农忙时,下午送点锅巴、 炒米或别的吃食给在田里干活的人打尖,谓之“吃晚茶”沿江洲区有时早晚餐吃玉米糊 汤沟区农家习惯日食三顿干饭圩区人喜欢把7成糯米掺和3成籼米,用水浸泡,磨 成粉状,蒸成团子吃食时,把它切成片,用油炒,放点糖,香甜可口春节前夕,蒸 糯米饭,晒干,炒成炒米,把花生、芝麻分别掺在炒米里,做成花生糖、芝麻糖,成为 孩子的节日糕点腊月腌肉(或鱼、鸭等),晒干,称作“腊肉”陡沟区农家有食“腊八粥” 之习,即用糯米加莲子、桂圆、腊货、大枣,煮粥、合糖食之城乡部分居民早上喜欢 上街,吃点油条、小饼、五香蚕豆之类解放后,食品增多,水果进入百姓家1971年春节无城建成自来水厂并供水。

以 后,襄安、石涧、白茆等镇也陆续建成自来水厂 2、服饰:解放前,服饰土布居多冬季贫者穿棉袄、套裤、夹裤和布鞋,戴狗套贫帽 极贫者,几人伙穿1件衣服,夏季腰间仅围土布大手巾绅士穿皮袄、皮袍,外罩黑 绸褂,戴瓜皮帽,着黑绒棉鞋妇女头裹黑包头,身系围裙,脚穿青布鞋少数女性青 壮年穿旗袍,戴耳环(或金或银),用簪子(或金或银)簪发髻,套手镯(或银或玉)读书人 多着中山装,也有青壮年西装革履的,也有穿长衫、戴共和帽的 礼仪习俗——婚嫁篇婚嫁生养:民国初年,民间嫁娶有以下几种方式:包办婚姻:子女婚姻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凭媒正娶,以定终身买卖婚姻:把妇女当作商品,可以买卖父母可以卖自已的女儿给有钱的人做妾,丈夫可以卖自已的妻子给别人作配偶,公婆可以 卖守寡媳妇给他人做妻室换亲: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娶亲,经过双方协商,各以同辈姐妹易嫁招亲;男方由于经济困难等原因娶妻难,女方父母膝下无子,招其继承女家香火,繁衍后代其子女可随母姓,或用父母双姓,名 曰“双联香火”抢亲:男方由于贫穷、丑陋、年龄过大等原因,难娶妻室,采取抢亲的方式强迫成婚婚姻嫁娶,则配好八字,即行聘过一段时间,男方下日书迎娶婚前请多子孙的男性长者在新郎床上睡一夜,称“暖房”。

女子出嫁 前数日,只食鸡蛋枣栗,不进粥饭,因迎亲日不便解手嫁时头盖红绸帕,亲属背上轿新娘下轿,行袋前后更迭袋、代同音,谓之“ 传代”行之堂上,燃烛焚香,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对拜,礼毕入洞房,饮交杯酒,吃团圆饭入夜,亲友闹洞房青壮年前来祝贺 ,两人前导,一人每说一句吉利话后,另一人答“好”,名曰“说好”婚后3日,女子绞去脸上茸毛,名为“开脸”男女婚嫁,贫富悬殊很大贫者择定日期,用青布小轿迎娶,办一两桌喜酒,亲友赴宴恭贺即毕更贫者,两人拜堂后,进入洞房 即为伉俪嫁妆:富者有“半边奁”、“一条龙”、“陪田产”之类;贫者两床絮被,一只木箱而已民国中后期提倡一夫一妻制,婚姻自主从订婚到结婚,城镇有所改革,农村变化不大解放后,主张男女婚姻完全自主县内有自愿恋爱而结为伴侣的;有经人介绍相识,相处融洽后办订婚手续,婚前领取结婚证的 结婚时,介绍人、证婚人、亲友等齐集一堂,由主婚人按证婚人讲话,新郎、新娘互换信物及来宾致贺词等礼仪程序进行,礼成,欢饮 喜酒也有旅行结婚,或婚后旅行过蜜月,给亲友散点喜糖,或办桌喜酒欢聚的1979年忠台公社双丰大队有13对青年集体举行婚礼 1987年1月19日白茆区9对青年在区公所礼堂举办集体婚礼。

但是,索取高价彩礼者,为办家具、酒席而大肆铺张者,因父母逼迫酿成青年男女轻生者仍时而有之,恶习尚未根除解放前,县内回民从提亲到结婚,与汉族大体相似结婚时,由清真寺阿訇主持宗教仪式解放后,男女恋爱成熟或经人介绍,情 投意合,领取结婚证,举行婚礼起初,回民只与回民联姻60年代后,回汉通婚解放前,妇女生孩子,婴儿落地,即到娘家报喜,娘家送礼物来第三天,接生婆为婴儿洗澡打包,称为“洗三”满月,理发师给婴 儿剃“满月头”周岁,舅家送来衣、帽、鞋、袜等父母设酒宴招待亲友,并以食、玩之物置于婴儿前,给他抓选,看他先抓什么,以窥 他未来兴趣、爱好、志向、前途,称为“抓周”孩子满10岁,亲友赠送礼品,开宴欢饮,叫做“做10岁”严桥、牛埠山区男婴出生后,只 取乳名结婚前,请人按辈份命名,择定吉日,举办酒席,亲友赴宴,公告名字,叫“送号”抓周”、“做10岁”,贫者女子不享受 礼仪习俗——丧葬篇丧葬祭祀:富裕人家,老人一死,将尸体抹洗干净,穿老衣(新制的)5领3腰(5件上衣、3 件下衣,贫者则用假衣领、假裤腰代之),戴小帽,穿薄鞋,抬入早已备好的木棺材等 亲属和晚辈到齐,向遗体凝视默哀后封棺棺头上置米饭1碗、熟鸡蛋2个。

举家戴孝, 哭祭灵前,焚纸钱、锡箔元宝之类,请道士于棺前摇铃念经超度,或3、或5、或7天后出 殡棺盖上骑着一嫡系晚辈男孩,并放1只公鸡,8人抬着死者的嫡系子孙扶于棺侧, 长子或长孙端灵牌或遗像于棺前,送葬者哭于棺后宜安葬日,即入土;若不宜,暂厝 ,待择墓地,出殡第3天,亲属再去坟头祭祀,称“上饭”死后第7天为“头七”,用纸扎成 房屋,供奉堂前每日3祭直到“六七”除灵,即把纸屋送到野外焚化尔后,子媳除去 孝服,改穿白鞋头年白、2年蓝、3年灰,3年孝满头年春节春联用蓝纸书写,第2年 用黄纸书写第2年立秋前后,死者亲属用纸叠衣服、被单、鞋袜,装入纸箱内,用锡箔 叠成元宝放进黄桶内,贴上道士盖印的封条,连同疏文一并送到野外焚化,称为“烧疏” 每年清明、冬至,子孙到坟前祭奠、培土而贫者只能用口薄板棺材,不管宜不宜,入 土了事解放后,倡导厚奉薄葬,丧礼从简人死后,亲友赠送花圈,停柩3日出殡或火化 1976年在平安桥建有火葬场从1977年初到1988年底,共火化遗体3342具县内回民人死后,清水净其身,把遗体装在白布做成的袋形套子里,只露头部,抬 往茔地挖穴,尸身及其贴土处,撒上麝香、冰片、硫磺,再用木板盖上,掩埋。

无城 镇南郊辟一场地,专供回民安葬 礼仪习俗——其它一、祝寿:年过半百的老人,晚辈为其庆祝寿诞来贺者赠送肉、面、糖、 蛋、酒之类礼品上放柏枝,兆示平安长寿二、建房乔迁:解放前,县内民众建房上梁时,中梁多悬挂红布,或贴有“吉 星高照”字幅,并由木匠将红枣、水果糖、糯米粽子及糯米制作的“欢喜团子” 等物由梁上撒下,任人争抢,示为庆贺此外,主家还令木匠在正门上方或 屋顶上安圆镜,名曰“照妖镜”,用以“避邪”乔迁之时,亲戚、好友多赠家庭 用品等以示庆贺主家置酒宴款待致谢解放后,建房旧俗中迷信色彩较浓 的部分渐废 杂俗香火:家家香火设在堂屋上方,正中悬木制的祖龛,龛内贴“天地”牌位,两侧联语“千年香火地,万代子孙堂” 下摆1张长条几,条几中间放香炉,两旁放蜡台每逢节日或红白喜事,均在这里烧香、点烛,祭祖或拜神船民以船为家,把船头当着家中祖先“供龛”解放后,人们自觉改革,堂上挂领袖像,也有悬祖、父辈遗像的两侧联语多为“翻身不忘共产党,饮水常思掘 井人”周围张贴英雄模范像、彩色画酒席:请客吃饭十分讲究座位位置一般长者迎门坐上横,其左边第一座称一席,多坐贵客;其右边第一座称 二席,其左边第二座称三席,其右边第二座称四席;下横坐晚辈,其左为酒壶把子(专司斟酒)的位置。

席面不可坐成 “乌龟席”(6人共席时,二、二、一、一对面)结干亲:孩子小、体弱,做父母的怕孩子养不大,认体壮而子女多的人做干爸、干妈,托福好养也有因利害 关系而结成的,借势庇荫金兰结义:异姓男的或女的,因志趣投合而结拜兄弟或姐妹,称“金兰结义”,多在2人以上土地会:农村每方圆三四里就有座土地庙庙内有一对泥塑男、女像,即土地神农历二月初二,农民兴办土 地会,烧香叩拜土地神,祈祷好年景解放初土地改革,农民分得土地,深知求神不如求己,自动拆毁庙宇赈孤:农历七月十五日,一村或数村居民公议按人丁摊钱,请道士设斋坛、立神牌、画符念咒,锣钹钟鼓齐鸣 ,烧钱纸,泼米粥,赈济孤魂野鬼,解冤孽,保平安解放初,宣传科学知识,弄清楚稻枯不是“地火”引起的,疫病 不是鬼降的,此俗渐废城隍会:农历十月十五日,无城、襄安举办城隍会是日,市禁屠、家净锅,全城(镇)斋戒3日4个壮男抬着 城隍菩萨游街,鸣锣开道,旗牌、执仗先行,校尉、持马叉等人随后家家门前摆香案,烧香、鸣炮迎送送灶: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传说灶神上天,家主用纸马、灶疏、粑粑祭送,名曰“送灶”除夕夜用香炮接回解 放后,不送灶神,但在此日做糯米粑粑,作为晚餐进食。

陋习童养媳:贫者生活困窘,将幼女许配(或卖)给人家,到男家求生;也有无钱娶媳妇的人家,领养(或买)幼女做媳妇, 等儿子长大,再结婚童养媳地位卑下,有难言隐痛有民谣为证:“瞌睡金、瞌睡银,瞌睡来了不留情,保佑公婆早早 死,一觉睡到大天明解放初,童养媳多半回娘家或解除婚约此俗不复存在蓄辫与裹脚:清末,男子从小蓄辫,成人后,辫子盘于头顶女子五六岁时用长布条紧紧地裹脚,使脚骨畸形小得 像粽子,称“3寸金莲”民国初期,号召剪辫子、放脚,但剪者少、裹者众抗日战争时期,两俗均废80年代老妪小脚 痕迹犹存吸鸦片烟:清末、民国时期,无城镇粉山、菜市、花荫塘及牛埠、湖陇等较大集镇都开设有鸦片烟馆吸鸦片烟的 多为富豪恶棍山区有极少数人种植罂粟,制作鸦片烟解放初严禁,已绝迹纳妾:清末,男子可娶三妻四妾民国期间,此俗依存一些豪绅地主,倚仗钱势,只要看中小家碧玉,就纳作姬 妾或占作姘妇,有的为着生儿传代也纳小妾解放后,此俗废赌博:解放前盛行解放后屡禁,但未绝算命:算命者多是瞎子他们根据人的生辰八字,用阴阳五行推算求命者的命运解放初刹住这种活动80年代残 渣又起看相:看相者依据人的相貌特征、手纹、骨骼等神乎其说,如:“天庭开阔有官相,地角饱满有福泽”等几句奉承话 ,使受骗者就范。

测字:有两类,其一,算命者兼测字,把60个固定的方块字各卷成圆筒,任人挑选一个,看是何字;其二,摆摊子 或背着测字箱串乡,也有自报一字代测的测字者探询问者口风,窥察神色、心情、年龄等,根据所拣的字或口报的字 ,依照字的音、形、义,任意解释,使问者惬意看风水:观察坟地或宅地的地势、方位等,据以附会人事凶吉解放前,请“风水先生”用罗盘测定方位,确定某地 、某山、某向作住宅地。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