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发展研究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343940 上传时间:2018-06-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教育发展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基础教育发展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基础教育发展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基础教育发展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基础教育发展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础教育发展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教育发展研究(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正确认识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一、正确认识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 面对新世纪纷至沓来的信息化、科技综合化、知识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挑战,世界各国纷纷构筑相应的发展战略。我国政府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地作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布署,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指明了方向。 科教兴国,教育是基础,尤其是基础教育,它是培养和造就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专门人才的奠基工程,是传承人类文明、促进社会发展的基础。基础教育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科教兴国事业的成败。 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为了实现“全民教育”,“全民教育”的核心是“基础教育机会的均等”,它要求所有的儿童、青年和成人都获得达到和维持必要的学习水

2、平的机会,要求积极消除教育差异,使社会地位相对低下的群体在获得学习机会上不受到任何歧视。 农村是中国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这是由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国情所决定的。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点。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要“把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我国 12 亿人口,亿在农村,全国有 95.1%以上的小学、87.3%以上的初中、71.5%以上的高中设置在县镇和农

3、村。提高农村人口基本素质,是实现“全民教育”目标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农村基础教育(首先是义务教育)的普及,培养高素质的农村劳动者、农村人口的脱贫致富、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乃至我国现代化目标的实现,都是不可想象的。农村基础教育是从“质”的方面实现“普九”的重点和难点。 实现“两基”和“两全”,是我们党和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根本举措,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目前,“普九”工作的突出问题在于“质”,而不在于“量”,重点和难点集中在农村,尤其在初中阶段。 近几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和全国教育事业“九

4、五”计划和 2010 年发展规划,使“两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在数量上完成了预期的目标。截至 1997 年底,全国通过“两基”验收的县(市、区)和其他县级行政区划单位总数累计已达到 1882 个,人口覆盖率达到 65%。一片地区、二片地区和三片地区实现“两基”地区的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 95.07%、62.66%、32.11%。全国适龄儿童入学率基本达到 2000 年规划目标,小学入学率达 98.92%、初中入学率达到 84%, 女童和男童、农村和城市、贫困地区和发达地区学龄儿童入学率的差距进一步缩小。辍学率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小学辍学率降到 1.01%,初中辍学率降到 3.14%。小学升学率达

5、 93.69%,比上年提高 1.07 个百分点,小学巩固率达到 88.51%,比上年提高 3.11 个百分点,三片与一片地区间的差距比上年缩小了 6.61 个百分点。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 61.55%,比上年下降 2.83 个百分点,初中三年巩固率达到 88.37%,比上年提高 3.27 个百分点,三片与一片地区间的差距比上年缩小了 1.11 个百分点。教师队伍和教学条件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和改善。 同时还应清醒地看到,目前,农村基础教育还面临着严峻的质量问题,主要有: 1水平低、差距大。据有关测查结果,目前学生学习质量与教学基本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小学语文和数学都及格的约80%,四门课(语文、数

6、学、自然和思品)全部合格的为 60%,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达不到要求。初中更为薄弱,学科课程及格率在 70%以下,有 1/3 学生达不到基本要求,工具学科合格率仅占 34.3%,整体水平是偏低的。 2差异大。区域差异。经济发达和欠发达的东中部地区教育质量高于经济不发达的西部地区。从测查统计结果来看,东中部地区小学四门学科(语文、数学、常识、思品)学生及格率都在 80%以上,初中阶段及格率在 60%左右。而西部地区小学及格率在 70%,初中及格率仅仅在 30-40%之间。城乡差异。 城市教育质量高于农村。初中语文学科城市及格率是 62.8%,高于农村及格率的 54.2%,初中数学学科城市及格率是

7、79.8%,高于农村及格率的 75.6%。阶段差异。小学教育质量好于初中。初中总体水平偏低,分化加大,差生比重上升。学科差异。工具学科和必考学科高于艺体学科和非考学科。据国内有关调查研究资料显示,城乡的中小学明显地存在着学科性的偏差和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如,初中工具性学科学生及格率达到 60%以上,而音、美学科及格率却不足 50%,工具学科的及格率与劳技课程的及格率相差 30-35 个百分点。知识与能力的差异。基本知识与基本能力高于综合应用知识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固然与教育思想和政策、办学模式与条件、师资水平、教育管理与评价等因素有关,但最核心的因素是课程。因此,深化农村基

8、础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必须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 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发展迅速,特别是 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以后,农村基础教育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无两有”、 “三教统筹”、 “两基验收”、 “普九达标”等举措一个接着一个,推动农村基础教育不断向前发展。但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十六大报告) ,特别是国家一直把教育投资重点放在城市,对农村基础教育投资欠帐太多,地方经济发展滞后,地方财政无暇顾及教育,加之僵化的教育体制的束缚,农村基础教育发展还

9、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教育体制僵化,办学形式单一。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下,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体制死板僵化,脱离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缺乏与农村社会的血肉联系。在教育管理上,强调统一计划、统一管理、统一调配,高度集权,强调政府领导,学校没有办学自主权,削弱了农村中、小学办学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教育体制上,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各成体系,实行条条管理,各自强化,没有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已有的教育设施和雄厚的师资力量办职教和成教,而是另起炉灶,占用了有限的农村教育资源,制约了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发展。由于农村职教和成教的设施、经费和人员很难一步到位,造成农村职教、成

10、教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在办学形式上,一是乡、村政府包揽办学,缺乏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的积极参与,阻断了农村基础教育办学资源的源头之水;二是走升学教育之路,形成“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升学模式,专业技术教育和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含量太低,造成一方面大量的无一技之长的初、高中毕业生待业;另一方面,乡镇企业缺乏大量的初、中级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有一定技术基础的工人的尴尬局面。在教育投入方式上,形式上强调政府投入为主,其他形式为辅,而事实是政府投入不到位,却又不准学校教育依质论价,许多小康家庭希望多交钱让子女受好教育的愿望无法实现,既打击了学校提高办学质量的积极性,又自绝了教育投入的广大来源

11、,农村中小学在双方夹击下求生都难,何谈发展。在僵化的农村教育体制下,造成农村基础教育无法为当地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广大农民不能从教育中获益,影响了他们支持教育的积极性。2、地方财政困难,教育投入少,办学条件差。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领导干部思想认识和教育观念的差异性以及自然环境条件的千差万别,使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由于基础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地方经济的发达程度直接影响基础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在“老、少、山、库、边、穷”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难度极大,许多地区还没有解决“一无两有”, “暗房子、破桌子、石凳子”的现象依然存在,2000 年全国初级中学危房面积 225.

12、5 万平方米,农村初级中学达 174.2万平方米,占 77.3%,全国小学危房面积 539.1 万平方米,农村小学达 440.6 万平方米,占 81.6%。 在师生住危房、教师工资被拖欠的情况下,更不用侈谈教学实验仪器设备、体育设施、实验场地以及师生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落后的基础教育条件怎么可能满足农村现代化的需要呢?3、农村女童受教育机会得不到保障。由于经济困难及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作怪,农村地区女童的受教育权利往往得不到保障。在农村地区,特别是老、少、边、山、库等贫困地区,女童入学受教育的机会远远低于男童。据郝克明、谈松华等人的研究,人均收入 300 元以下的地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男童

13、为 96.92%,女童仅为 83.74%,相差 13 个百分点,农村女童失学现象比较普遍。4、农村学校师资总体素质不高,队伍不稳。教师队伍不稳是农村中小学十分突出的问题。由于国家对农村和城市学校建设的投资不均衡,导致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恶劣,教师待遇差、工资低,许多骨干教师流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低、工作条件差,公办教师人心思走,民办教师(代课教师) “亦农亦教”,使农村基础教育雪上加霜。1996 年农村中小学有民办教师 163.2 万人,经过近年的转正任用,到 2000 年全国农村中小学仍有代课教师 65.6 万人。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学历达标率低,总体素质不高,有的小

14、学语文教师不会汉语拼音,用方言教学;有的音乐教师不识五线谱;美术教师不懂绘画技法等,严重影响着中小学教育的教学质量。5、职业技术教育缺位,教学内容与农村发展需求脱节。解放以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在提高广大农村青少年的一般文化素质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但未能很好地完成培养有一定技能的农村劳动后备军这一重要任务。农村基础教育由于投入不足,缺乏职业技术课教师,也没有相应的实验农场、实验室、实验设施与设备,无法开设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职业技术课,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当地实际。几十年来,农村中小学一直没能围绕农村发展需要办学,缺乏农村特色,搞的基本上是“应试教育”那一套,教学内容完全是满足升学需要,农

15、村初、高中毕业生回乡后发现学校所学的知识用不上,农村要用的知识学校没有教,造成回乡毕业生不懂科学种田,也无其它一技之长,缺乏谋生本领,形成“走出校门,技无一门,回到农门,致富无门”的尴尬局面,家长门看不到送子女上学的好处,农村的干部和群众看不到投资基础教育与发展当地经济、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有什么直接关系,影响了他们投资办学的积极性。以上种种弊端,致使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处于恶性循环的怪圈之中:基础教育只是为学生学文化、考试、升学服务;升上高一级学校的学生,毕业以后不愿回家乡,升不了学的回乡毕业生不爱农、不会农、不务农,基础教育未能为当地培养适用人才;由于人才缺乏、经济落后,拿不

16、出钱办教育,结果是经济更加萎靡不振;由于生活贫困,农民又看不到子女接受基础教育带来利益,影响了他们办学助教的积极性,使基础教育发展更加缓慢,当地经济与文化发展更加落后。如何尽快从这个恶性循环中走出来,形成“以教促富,以富促教,教富相长”的良性循环,是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课题。三、实施教育凭证制度 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凭证制度是政府将用于教育的公共经费以凭证的形式直接发给学生或家长,而不是发给学校,学生或家长可用来支付所选学校的学费和相关教育费用的一种支付形式。这种制度的实施,将原有的政府基础教育经费由间接分配改变为直接分配,经费跟着生源走,使得公立学校与公立学校、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之间,为了获得更多的经费和资源而竞争生源,进而迫使公立学校改善质量;同时政府把经费直接发给学生或家长,不仅给家长以选择学校的机会,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家庭背景情况做出选择,对贫困家庭儿童适当地多分教育费用,富有家庭则减少分配量,无形中起到均衡社会财富的目的,使得大量低收入家庭的孩子能够进入想上而又上不起的高质量的学校,进而促进了教育机会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