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46284780 上传时间:2018-06-24 格式:PPT 页数:167 大小:2.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_第1页
第1页 / 共167页
专题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_第2页
第2页 / 共167页
专题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_第3页
第3页 / 共167页
专题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_第4页
第4页 / 共167页
专题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_第5页
第5页 / 共1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十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复习指导】本专题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历程,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分界点,分为计划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时代两个阶段,是高考的重要考点。纵观近几年历史高考题,单选题、材料解析题都有所涉及。本专题讲述了四个重点: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国有企业的改革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根据课程标准,考生应该重点把握以下问题:概括三大改造完成后至“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留给我们的经验教训,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几次调整,理解改革开放

2、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深刻把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业生产发展与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联系,深刻理解我国经济改革30周年的伟大历史进程及其历史意义,结合古今中外各国对外政策的变化,认识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重大意义。同时将本专题有关知识与现在的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宏观调控等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屡遭列强入侵,民生凋敝,经济残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百废待兴。1.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迅速医治战争创伤,用三年时间恢复了国民经济。在19531956 年间,中共中央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

3、社会主义改造。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成为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开端。2.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过曲折和失误。中共八大对国内矛盾和当前主要任务作出了正确分析,但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由于急于求成,后来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更发生了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浩劫的“文化大革命”。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后,改革的重点转入城市。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中国的对外开放打开了窗口。1992

4、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回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核心自查】 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一五”计划:特点: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相结合,优先发展重工业。成果: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性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2.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1)中共八大正确方针:内容:一是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二是主要任务:集中力量

5、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评价: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在实践中未能坚持下来。(2)“左”倾泛滥:表现:1958年开始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急于求成,改变落后局面的心情迫切;没有经济建设经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左”倾冒进,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结果:经济比例失调,环境破坏,农民的积极性受挫,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3)调整恢复: 1960年冬提出“八字方针”。(4)“文化大革命”浩劫:实质:“左”倾错误发展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影响:国民经济基本瘫痪,面临崩溃;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徘徊。二、新时期的经济建设1.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6、:(1)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2)内容:拨乱反正,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3)意义: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2.经济体制改革:(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原因:人民公社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农村稳定是国家局势稳定的基础。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获得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2)国有企业改革:内容: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以产权制度改革和股份制改革为主要内容。意义:增强了企业竞争力,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国有资产大幅增长,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3)社会主义市场

7、经济体制:目标:1992年十四大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1997年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意义: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竞争。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过程:从1980年起先后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1984 年开放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以后,闽东南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国家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是中国进一步

8、对外开放的标志。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特点:形成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地省会开放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易错判断】1. 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社会。( )提示: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才基本建立起来。2.通过“一五”计划,新中国实现了工业化。( )提示:“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没有实现工业化。3.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实质上就是公私合营。( )提示: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实

9、质上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4.中共八大是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其确定的路线未得到贯彻执行。( )5.导致19591961年三年严重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灾害。( )提示: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其主要原因是“左”倾错误的影响。6.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 )提示: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国家试图以大规模生产的方式提高生产效率,但它不符合农村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因此它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提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是土地私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

10、改变土地集体所有的性质。8.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到相当程度的产物,与所有制、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无关。( )9.经济特区就是特别行政区。( )提示:经济特区中“特”在于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经济特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10.从1986年起,中国正式申请加入关贸总协定,终于在2001年12月成为世贸组织正式成员。( )提示: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国之一,中国从1986年起申请恢复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国地位。 【专题整合】热点考向一 关注“三农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典题训练1】(2012新课标全国文综)1958年

11、,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解析】选D。解题的关键是把材料信息与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经济建设情况相结合,正确分析此时期的阶段特征。20世纪50年代末,中美关系仍处于敌对状态,并没有发生“急剧变化”,故排除A项。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两国关系已趋于恶化,材料信息高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

12、的作用,故可排除B、C两项。从材料信息看,该评估认为“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而实际上,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混乱。因此,这一文件的判断与当时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深化拓展】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及启示1.四次调整(注意当前农村改革的深化):续表2.启示:生产关系的调整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手段;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续表【即时点评】“三农”问题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重视“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直是中国政府的工作重心之一。2012年高考中,新课标地区有8道选择题、1道非选择题考查这一考点。复习时应注意

13、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调整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等方面分析。【模块链接】热点考向二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探讨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典题训练2】(2012福建文综)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艰辛探索,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民国初期,陈嘉庚说:“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黄炎培也说:“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曰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材料二 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

14、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3月)材料三 1952-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材料四 邓小平在向外宾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由来时说:“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据材料一概括两人共同的救国主张。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此类主张的积极意义和无法实现的原因。(2)指出材料二“城市到乡村”“城市

15、领导乡村”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3)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据此说明为什么“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4)据材料四,分析改革开放与邓小平所阐述的历史经验之间的关系。答案:(1)主张:教育救国。意义: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是进步的、爱国的。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此类救国主张无法实现。(2)背景:三大战役胜利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内涵:解放全中国,开展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建设。(3)变化:总体上是增长的。50年代持续增长,50年代末60年代初下降,60年代中期恢复。主要原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中共

16、八大的正确决策、“一五”计划完成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等;制定并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原因:经济基础薄弱,缺乏建设经验,任务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4)关系:在总结不同历史时期各种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改革开放取得巨大的成功的重要保障。【深化拓展】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遵循的原则及特点1.原则: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原则。平等互利原则。2.特点:全方位中有重点,即对所有国家开放,重点是西方发达国家。多层次中有先后,多方面中有选择,即对外开放不仅是经济方面,而且涉及政治、文化等多方面,但多方面不等于来者不拒,而是有比较、有选择地开放。灵活性中有原则,即“谁也不得罪”,但“谁也不怕谁”。【即时点评】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时代大潮。中国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