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鱼我所欲也教案苏教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6084431 上传时间:2018-06-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54.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鱼我所欲也教案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8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鱼我所欲也教案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8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鱼我所欲也教案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8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鱼我所欲也教案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8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鱼我所欲也教案苏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鱼我所欲也教案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鱼我所欲也教案苏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四书”之一。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孟子主张人性善,本文从这种理论出发,开篇用鱼与熊掌的比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时应当舍生而取义的道理,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论点进行正反对比论证,最后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第二段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保持本心的重要性,赋予了舍生取义以广泛的现实内涵,使这个道理更令人信服,再次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孟子的这一观点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成为后世许多

2、仁人志士的行为准则。更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人格标准,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排比铺陈,气势恢宏,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古汉语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诵读中探究作者怎样提出论点展开论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2【教学重点】在诵读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3.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以及文章

3、的背景。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翻阅孟子,当他翻到卷四离娄章时,龙颜大怒。因为这一章里,有这样一段话:“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朱元璋想:胆量好大的孟轲,竟敢鼓动人们在皇帝对待他们不好时,就把皇帝当作仇敌贼寇,那还了得。于是,他就诏 课前准备课前准备3告天下,说孟子的这段话“非臣子所宜言”,罢免孟子在孔庙中的配享。到了晚年,他的阅历多了,当他读到孟子告子中的一段话时, 大有所悟,于是又恢复了孟子配享圣庙之位。是什么话有这么大的力量?让我们走进今天要学习的文章,一起寻找答案。二、资料链接

4、1. 孟子(约前 372 一前 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2.知背景。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

5、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三、整体感知检查预习情况:给生字注音。恶 w 箪 dn 蹴 c 乡 xin 羹 n 妾 qi四、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 配乐朗读,初步感知“义”。(1)听配乐朗读,多媒体出示语音,句读,节奏,重音示范。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出示朗读标准。4(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 (3)学生齐读全文。

6、2.听读文章,对照课下注释和有关资料整理重点的文言实词和通假字,然后小组交流。(1)文言实词。欲:想要。甚于生者:比。苟得:苟且有得,这里指“苟且偷生”。恶:厌恶。得兼:同时得到。患:祸患。丧:丢掉,遗失。如使:假如,假使。呼尔而与之:给予。蹴:用脚践踏。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加:好处。奉:侍奉。已:停止,放弃。本心:天性,天良。(2)通假字。“辟”同“避”,躲避。5“辩”同“辨”,辨别。“得”同“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同“欤”,语气助词。“乡”同“向”,从前。3. 再读文章,用现代汉语陈述课文,对于语义不明确的地方小组交流(大屏幕出示原文与译文)。4. 文章的论点是怎样提出来

7、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5. 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了哪些证方法逐层展开?明确: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用鱼与熊掌的比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时应当舍生而取义的道理,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论点进行理论论述,最后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第二段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从正

8、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 保持本心的重要性。6.探究重难点字词句。(1)“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明确:这里 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 :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 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事。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2)“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明确:“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 ”,“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 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67.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语言自然流畅,

9、节奏感强,富有文采和气 势。在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这些特点的句子品读。(注意比喻、对比、排 比等修辞。)8.探究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孟子在本文中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它告诫我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应有高尚的追求与信仰,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服务社会,造福未来。五、拓展训练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六、课后作业背诵全文并课下积累与本文有关的名言或事例。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