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止血原理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6064758 上传时间:2018-06-2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止血原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生理止血原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生理止血原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生理止血原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生理止血原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理止血原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止血原理(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理止血、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生理止血、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血凝血凝,凝血过程凝血过程,抗凝抗凝,纤溶纤溶,血小板血小板,止血功能止血功能( 关键词:生理止血;血液凝固;血凝;凝血过程;抗凝;纤维蛋白溶解;纤溶;血小板;止血功能 )小血管损伤后血液将从血管流出,但在正常人,数分钟后出血将自行停止,称为生理止血。用一个小撞针或注射针刺破耳垂或指尖使血液流出,然后测定出血延续的时间,这一段时间称为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出血时间的长短可以反映生理止血功能的状态。正常出血时间为 1-3 分钟。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即相应延长,这说明血小板在生理止血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但是血浆中一些

2、蛋白质因子所完成的血液凝固过程也十分重要。凝血有缺陷时常可出血不止。 生理止血过程包括三部分功能活动。首先是小血管于受伤后立即收缩,若破损不大即可使血管封闭;主要是由损伤刺激引起的局部缩血管反应,但持续时间很短。其次,更重要的是血管内膜损伤,内膜下组织暴露,可以激活血小板和血浆中的凝血系统;由于血管收缩使血流暂停或减缓,有利于激活的血小板粘附于内膜下组织并聚集成团,成为一个松软的止血栓以填塞伤口。接着,在局部又迅速出现血凝块,即血浆中可溶的纤维蛋白源转变成不溶的纤维蛋白分子多聚体,并形成了由血纤维与血小板一道构成的牢固的止血栓,有效地制止了出血。与此同时,血浆中也出现了生理的抗凝血活动与纤维蛋

3、白溶解活性,以防止血凝块不断增大和凝血过程漫延到这一局部以外。显然,生理止血主要由血小板和某些血浆成分共同完成。一、血凝、抗凝与纤维蛋白溶解一、血凝、抗凝与纤维蛋白溶解血液离开血管数分钟后,血液就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胶冻状凝块,这一过程称为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或血凝。在凝血过程中,血浆中的纤维蛋白源转变为不溶的血纤维。血纤维交织成网,将很多血细胞网罗在内,形成血凝块。血液凝固后 1-2 小时,血凝块又发生回缩,并释出淡黄色的液体,称为血清。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前者缺乏纤维蛋白原和少量参与血凝的其他血浆蛋白质,但又增添了少量血凝时由血小板释放出来的物质。血浆

4、内具备了发生凝血的各种物质,所以将血液抽出放置于玻璃管内即可凝血。血浆内又有防止血液凝固的物质,称为抗凝物质(anticoagulant)。血液在血管内能保持流动,除其他原因外,抗凝物质起了重要的作用。血管内又存在一些物质可使血纤维再分解,这些物质构成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简称纤溶系统)(fibrinloytic system)。在生理止血中,血凝、抗凝与纤维蛋白溶解相互配合,既有效地防止了失血,又保持了血管内血流畅通。(一)血液凝固(一)血液凝固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blood clotting factors),其中已按国际命名法用罗马数字编了号的有 12 种

5、(表 3-4)。此外,还有前激肽释放酶、高分子激肽原以及来自血小板的磷脂等直接参与凝血过程。除因子与磷脂外,其余已知的凝血因子都是蛋白质,而且因子、以及前激肽释放酶都是蛋白酶。这些蛋白酶都属于内切酶,即每一种酶只能水解某两种氨基酸所形成的肽键。因而不能将某一知肽链分解成很多氨基酸,而只能是对某一条肽链进行有限的水解。通常在血液中,因、都是无活性的酶原,必须通过有限水解在其肽链上一定部位切断或切下一个片段,以暴露或形成活性中心,这些因子才成为有活性的酶,这个过程称为激活。被激活的酶,称为这些因子的“活性型”,习惯上于该因子代号的右下角加一“a”字来表示。如凝血酶原被激活为凝血酶,即由因子变成因子

6、a。因子是以活性型存在于血液中的,但必须有因子(即组织凝血激酶)同时存在才能起作用,而在正常时因子只存在于血管外,所以通常因子在血流中也不起作用。表 3-4 按国际命名法编号的凝血因子编号同义名因子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因子凝血酶原(prothrombin)因子组织凝血激素(tissue thromboplastin)因子Ca2+因子前加速素(proaccelerin)因子前转变素(proconvertin)因子抗血友病因子(antihemophilic factor,AHF)因子血浆凝血激酶(plasma thromboplastin component,PTC)因子Stuart

7、-Prower 因子因子血浆凝血激酶前质(plasma thromboplastin antecedent,PTA)因子接触因子(contact factor)因子纤维蛋白稳定因子(fibrin-stabilizing factor)凝血过程凝血过程基本上是一系列蛋白质有限水解的过程,凝血过程一旦开始,各个凝血因子便一个激活另一个,形成一个“瀑布”样的反应链直至血液凝固。凝血过程大体图 3-4 凝血过程的三个阶段简图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图 3-4):即因子 激活成 a;因子(凝血酶原)激活成a(凝血酶);因子(纤维蛋白原)转变成a(纤维蛋白)。因子 的激活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如果只是损伤血管内膜或

8、抽出血液置于玻璃管内,完全依靠血浆内的凝血因子逐步使因子 激活从而发生凝血的,称为径内源性激活途径(intrinsic route);如果是依靠血管外组织释放的因子来参与因子 的激活的,称为外源性激活途径(extrinxic route),如创伤出血后发生凝血的情况。医.学全.在.线网站 1内源性途径一般从因子的激活开始。血管内膜下组织,特别是胶原纤维,与因子接触,可使因子激活成a。a 可激活前激肽释放酶使之成为激肽释放酶;后者反过来又能激活因子,这是一种正反馈,可使因子a 大量生成。a 又激活因子成为a。由因子激活到a 形成为止的步骤,称为表面激活。表面激活过程还需有高分子激肽原*参与,但其

9、作用机制尚不清楚。表面激活所形成的a 再激活因子生成a,这一步需要有 Ca2+(即因子)存在。a 再与因子和血小板 3 因子(PF3)及 Ca2+组成因子复合物,即可激活因子 生成 a。血小板 3 因子可能就是血小板膜上的磷脂,它的作用主要是提供一个磷脂的吸附表面。因子a 和因子 分别通过 Ca2+而同时连接于这个磷脂表面,这样,因子a 即可使因子 发生有限水解而激活成为 a。但这一激活过程进行很缓慢,除非是有因子参与。因子本身不是蛋白酶,不能激活因子 ,但能使a 激活因子 的作用加快几百倍。所以因子虽是一种辅助因子,但是十分重要。遗传性缺乏因子将发生甲型血友病(hemophilia A),这

10、时凝血过程非常慢,甚至微小的创伤也出血不止。先天性缺乏因子时,内源性途径激活因子 的反应受阻,血液也就不易凝固,这种凝血缺陷称为 B 型血友病(hemophilia B)。2外源性途径由因子与因子组成复合物,在有 Ca2+存在的情况下,激活因子 生成 a。因子,原名组织凝血激酶,广泛存在于血管外组织中,但在脑、肺和胎盘组织中特别丰富。因子为磷脂蛋白质。Ca2+的作用就是将因子与因子 都结合于因子所提供的磷脂上,以便因子催化因子 的有限水解,形成 a。a 又与因子、PE3 和 Ca2+形成凝血酶原酶复合物,激活凝血酶原(因子)生成凝血酶(a)。在凝血酶原酶复合物中的 PF3 也是提供磷脂表面,因

11、子 a 和凝血酶原(因子)通过 Ca2+而同时连接于磷脂表面,a 催化凝血酶原进行有限水解,成为凝血酶(a)。因子也是辅助因子,它本身不是蛋白酶,不能催化凝血酶原的有限水解,但可使 a 的作用增快几十倍。因子 与凝血酶原的激活,都是在 PF3 提供的磷脂表面上进行的,可以将这两个步骤总称为磷脂表面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因子(凝血酶原)、因子、因子和因子 ,都必须通过 Ca2+连接于磷脂表面。因此,在这些因子的分子上必须有能与 Ca2+结合的部位。现已知,因子、 都是在肝中合成。这些因子在肝细胞的核糖体处合成肽链后,还需依靠维生素 K 的参与,使肽链上某些谷氨酸残基于 位羧化成为 -羧谷氨酸残基,

12、构成这些因子的 Ca2+结合部位。因此,缺陷维生素 K,将出现出血倾向。凝血酶(thrombin)有多方面的作用。它可以加速因子复合物与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并增加其作用,这也是正反馈;它又能激活因子生成a;但它的主要作用是催化纤维蛋白原的分解,使每一分子纤维蛋白原从 N-端脱下四段小肽,转变成为纤维蛋白单体(fibrin monomer),然后互相连接,特别是在a 作用下形成牢固的纤维蛋白多聚体(fibrin polymers),即不溶于水的血纤维。上述凝血过程可见图 3-5 表示。一般来说,通过外源性途径凝血较快,内源性途径较慢,但在实际情况中,单纯由一种途径引起凝血的情况不多。图 3-5

13、 血液凝固过程示意图S;血管内皮下组织 PF3:血小板 3 因子 PK:前激肽释放酶 1:因子复合物K:激肽释放酶 2: 因子复合物 HK:高分子激肽原 3: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在凝血的某些阶段,内源性途径与外源性途径之间存在着功能的交叉,也就是说,这两条途径之间具有某些“变通”的途径。例如,外源性的因子a 和可以形成复合物直接激活因子,从而部分代替了因子和a 的功能。这一机制得以解释为什么在因子缺乏时的出血倾向,较因子和缺乏时更为严重。另一方面,内源性因子的裂解产物和因子a 也能激活外源性的因子。(二)抗凝系统的作用(二)抗凝系统的作用正常人 1ml 血浆含凝血酶原约 300 单位,在凝血时通常

14、可以全部激活。10ml 血浆在凝血时生成的凝血酶就足以使全身血液凝固。但在生理止血时,凝血只限于某一小段血管,而且 1ml 血浆中出现的凝血酶活性很少超出 8-10 单位,说明正常人血浆中有很强的抗凝血酶活性。现在已经查明,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是抗凝血酶(antithrombin)和肝素,它们的作用约占血浆全部抗凝血酶活性的 75%。抗凝血酶是血浆中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因子 a、a、a、a 的活性中心均含有丝氨酸残基,都属于丝氨酸蛋白酶(serine protease)。抗凝血酶分子上的精氨酸残基,可以与这些酶活性中心的丝氨酸残基结合

15、,这样就“封闭”了这些酶的活性中心而使之失活。在血液中,每一分子抗凝血酶,可以与一分子凝血酶结合形成复合物,从而使凝血酶失活。肝素是一种酸性粘多糖,主要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存在于大多数组织中,在肝、肺、心和肌组织中更为丰富。肝素在体内和体外都具有抗凝作用,肝素抗凝的主要机制在于它能结合血浆中的一些抗凝蛋白,如抗凝血酶和肝素辅助因子(heparin cofactor)等,使这些抗凝蛋白的活性大为增强。当肝素与抗凝血酶的某一个 -氨基赖氨酸残基结合,则抗凝血酶与凝血酶的亲和力可增强 100 倍,使两者结合得更快,更稳定,使凝血酶立即失活。当肝素与肝素辅助因子结合而激活后者时,被激活的肝素

16、辅助因子特异性地与凝血酶结合成复合物,从而使凝血酶失活,在肝素的激活作用下,肝素辅助因子灭活凝血酶的速度可以加快约 1000 倍。肝素还可以作用血管内皮细胞,使之释放凝血抑制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从而增强对凝血的抑制和纤维蛋白的溶解。此外,肝素能激活血浆中的脂酶,加速血浆中乳糜微粒的清除,因而减轻脂蛋白对血管内皮的损伤,有助于防止与血脂有关的血栓形成。天然肝素是一种分子量不均一的混合物,分子量为 3000-57000 不等。这种不均一是生物合成过程有差异所致。不同分子量肝素的生物作用也不完全相同。一般将分子量在 7000 以下肝素称为低分子量肝素。低分子量肝素只与抗凝血酶结合,而分子量较大的肝素除了能与抗凝血酶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