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完善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议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6061568 上传时间:2018-06-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关完善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议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有关完善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议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有关完善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议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有关完善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议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有关完善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议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有关完善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完善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议(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有关完善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议有关完善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议摘要:目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已取得一定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应 加大政府公共财政支持力度,并变自愿原则为强制原则,从而保障农民医疗权益的实现。 关键词:公共财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障制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制度”)是近年来在政府持续深化各项民生制 度改革背景下出台的一项重大惠农政策。但其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须采取相应措 施加以解决。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现状 近年来,由于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出现,农民对医疗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 的需求日渐强烈。 “新农合制

2、度”即是为解决这些问题并使更多农民获得基本医疗保障的途径。 有研究表明,在国家公共医疗卫生资源分配方面,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 30,却使 用了近 80的公共卫生资源。改革开放后, “20 多年来的所谓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质 上只是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并不涉及到广大农村医疗体制”。因为我国社会保障的整体 水平不高,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下,并远远落后于城市社会保 障水平。这说明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十分迫切。为此,党中央、国务院于 2002 年 10 月 做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 ,试图通过再分配的制度设置,实现农民健康 权益的维护,进而达到社会资源的公平

3、合理配置。该决定明确提出逐步在全国建立“新 农合制度”,从 2003 年起试点,至 2010 年实现基本覆盖。在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 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意见的通知中,明确提出新农合制度的目的是保障 农民的生命健康权。它是以政府组织、引导与支持,农民自愿参与为原则,以个人、集体 与政府多方筹资的方式(农民每人每年交 10 元,中央和地方政府各补助 10 元,人均合计 30 元),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的制度。2008 年,新农合工作将从试点阶段 转向全面推进阶段。自 2003 年“新农合制度”启动以来,全国已有 2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 现全覆盖,参合农民达 7

4、.3 亿人。近 5 年的实践证明, “新农合制度”作为我国农村卫生改革 的制度创新和现阶段农民基本医疗保障的重要实现形式,它不仅符合我国国情,也与现阶 段的发展需求相适应。在减轻农民医疗负担、缓解因病致贫和返贫状况、保障农民健康等 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存在的问题 (一)筹资水平有限,难以为农民提供有效的医疗保障。 “新农合制度”的筹资方式主要是 通过农民、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筹资,人均合计仅 30 元。从 2008 年开始,各级财政对农 民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 80 元。在目前每年医疗费用上涨幅度达 14的情况下,凸 显出其筹资水平过低,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农民的报

5、销比例,影响到农民的积极性。诚 如全国人大代表汪春兰指出的:“由于报销的门槛高,500800 元才可以报,而封顶线却 仅为 6000 元,补助比例大概只有 20多”。可见,农民无法负担起较大的医疗费用。在 “新农合制度”的运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导致该制度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有限。如, 一些地方政府采取家庭账户、保小病等做法,以此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入,从而提高参合率,达到实现“政绩”(实现一定的农民参合率,往往成为上级政府派发给下级政府的工作任务, 也是政绩考核的指标之一)的目的。这些削减了保障农民抵御大病风险的功效,也背离了以 大病统筹为主的目的,同时增加了制度运行成本。 (二)无法避免农民的

6、“逆向选择”,不利于建立可持续的筹资机制。在“新农合制度”设置 的自愿原则下,无法避免农民“理性”的“逆向选择”,从而不利于建立可持续的筹资机制。 由于信息不对称,使不同的参合者所面临的疾病风险和预期损失程度不同, “新农合制度”所 能分担的社会风险有效性大为降低。如,高风险者的参加意愿非常强烈,反之,低风险者 的参与积极性就很低(因为发生重大疾病的概率较小,这会降低参合者的预期收益)。实践 中,农民“逆向选择”的客观存在与制度设置的目标产生了一定矛盾。此外,在所谓“政绩” 的“潜规则”制约下,为追求较高的农民参合率(减低农民的逆向选择发生率),一些地方政 府不惜事先动用财政资金予以垫支,之后

7、再向农民收取费用。如此一来,既违背了该制度 的“坚持自愿原则”与“反对强迫命令”的精神,也阻碍了“新农合制度”的有效运行。 (三)覆盖率有待提高。2003 年试点以来,至今仍有 10 余个省市尚未实现基本覆盖;农 民参合率尚有 20以上的空间。相对于 2010 年实现“新农合制度”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目 标而言,任务十分紧迫和艰巨。这一目标的实现,主要取决于能否筹集到足够的资金,以 及这些资金能否得到切实有效的使用。 总之,这一制度在运行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些是人为实施不到位,有些是发展过 程中的正常体现,还有一些是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及新农合制度建设本身不完善。如果不 能直面这些问题及其存在的

8、某些负面激励,进而找到问题背后的真正原因,也就无法保障 该制度的正常运行,甚至会背离制度设置的目标,从而影响“新农合制度”的健康运行。若 要“新农合制度”长期稳健地运行,必须从根本上厘清政府的定位及其责任,探索并逐步确 定当前这一制度实施的现实出路。三、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议 农村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它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自我“试错”, 不断走向完善的过程。因而,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更有赖于政府切实发挥其在制度 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农村医疗等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无疑是“新农合制度”建设的有力保 障;而农民的福利与生活改善程度,往往取决于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程度。

9、(一)政府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变“新农合制度”中的“自愿原则”为“强制原则”。当前, “新农合制度”的根本问题是制度的定性(自愿原则)与政府目标(使广大农民获得制度施行的 实惠)不一致,从而影响了“新农合制度”的健康运行和可持续发展。这从一些地方政府不遗 余力地为降低农民的“逆向选择”而采取大量的应对措施中可见一斑。这增添了行政成本的 耗费,满足了地方官员的利益驱动,但无助于农民应有的实惠。由于逆向选择的客观存在, 破坏并最终导致一个建立在“自愿”选择基础上的社会医疗保障政策的失效。换言之,逆向 选择的发生折射出医疗保障制度“失灵”。这就需要政府摆正与回归其“社会契约”意义上为 民谋福利的“代

10、理人”的应有定位。政府应明确定位其主导责任而非引导责任,并积极加大 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因为“新农合制度”已具备了一般意义上社会保险制度的“再分配性” 和“政府主导性”的主要特征,透过政府强制性的“制度供给”方式,不仅有助于杜绝上述各 种弊端及防止未来不可知的“制度成本”的出现,也将使农民得以在更为广泛的农村社会范 围内分散风险而获得实惠。因此,从近期来看,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建立政府主导的“强制 性”保障制度。也就是说,政府应变“新农合制度”中的“自愿原则”为“强制原则”,以走出“制 度失灵”的困境。 (二)政府应通过立法方式,保障农民的医疗权益。社2一,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11、简称“新农合” ,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 参加, 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 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由我国农民自己创造的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农 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为世界各 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普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范本,不仅在国内受到农民群众的欢 迎,而且在国际上得到好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 XX 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试点, 预计到 2010 年逐步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及省政府关于建立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12、制度的实施意见有关精神,农民大病统筹工作改称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筹资标 准不能低于 30 元/人,其中县财政补助 10 元,乡镇财政补助 5 元,农民筹资 15 元。归纳 起来是筹资提高,政府补助多,农民受益面大,为患大病的农民建立了保障,最高给付额 达到 XX0 元。二,建设新农合的意义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 然而,经济的发展并没有给农民在看病问题上带来太多的实惠。我国人口占世界的 22%, 但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的 2%。就这仅有的 2%的医疗资源,其 80%都集中在城市

13、。从 1998 年到 XX 年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 2.48%,但医疗卫生支出年均增长 11.48%,后者 的增长竟然是前者的近五倍。据有关媒体报道,至今中国农村有一半的农民因经济原因看 不起病。在广东那样的经济发达地区,也有 40.08%的群众有病未就诊,23.35%的群众应住 院而不能住院。另外,我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很窄,不足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在 广大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上处于“空白地带” 。疾病,像一把利剑挂在农民兄弟的头 上, “看病难、看病贵”是目前中国农村比较普遍的现象。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 转型过程将进一步加剧,要使这一转型能够平稳推进,整个社会需要构

14、建严密而可靠的安 全网。因此,农民的医疗卫生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问题本身,解决农民的看病难,不仅仅 是尊重农民起码的生存权的问题,更是建设公平、公正的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如何解决农 民的看病难?回顾历史,我们曾经解决过这一问题,而且是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1993 年 世界银行年度发展报告投资与健康指出:“直到最近,(中国)一直是低收入国家的一 个重要的例外到上世纪 70 年代末期,医疗保险几乎覆盖了所有城市人口和 85%的农 村人口,这是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举世无双的成就。 ”上个世纪 80 年代初期,农村人口还占 全国人口 80%,但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 36 岁提高到了 68 岁。专

15、家们承 认,这种健康业绩的基础,是在“将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资源配置大格局 中,辅之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网络、遍布每个农村社区的土生土长的“赤脚医 生”队伍和合作医疗制度的“三大法宝” 。因此,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发展农村合作医疗, 是新时期建设新农村题中应有之意,是非常必要的。三, 历史弊端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在农村, “小病挨、大病拖、重病才往医院抬”的情况 司空见惯,目前因因病致困返贫现象严重,农村需住院而未住者达到 41%;西部因病致贫者 达 300500 万。农村的贫困户中 70%是因病导致的。自 1985 年以来,虽然农村居民收入 也在不断增长,但增长幅度明显小

16、于城镇居民。剔除物价因素,19851993 年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长 3.1%,而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长 4.5%,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速 度为 9%。1988 年以后,农村居民实际收入增长基本处于停滞状态,19891993 年农村居 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长仅为 1.4%。但与此同时,农民医疗支出大幅上升。以安徽省为例, XX 年前三季,农村人均医疗支出 42.82 元,与上年同期 37.69 元相比,上升了 13.6%;其中 医疗论文联盟 整理卫生保健人均支出 19 元,已接近上年人均全年支出 20.2 元。1990 年人均全年压疗支出 14.41 元,1998 年历史最高为 52.11 元,1999 年为 51.65 元, 10 年间增长了 2.52 倍,而 10 年间农民纯收入增长也仅是 2.52 倍。 而且在全国的保障制 度中,农民被排挤在保障体系之外。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有 相当部分社会保障的内容将整个农村人口排挤在保障体系以外。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 仍然非常低下,多数农村居民收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