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10年)

上传人:j****s 文档编号:46056454 上传时间:2018-06-21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684.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10年)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10年)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10年)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10年)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10年)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10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10年)(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1420202020 年年) ) ( (全文全文) )20142014 年年 0303 月月 1717 日日 07:2707:27 来源:来源:中国政府网中国政府网 手机看新闻手机看新闻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原标题: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全文)新华社北京 3 月 16 日电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1420202020 年年) )目录目录第一篇第一篇 规划背景规划背景第一章 重大意义第二章 发展现状第三章 发展态势第二篇第二篇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指导思想

2、和发展目标第四章 指导思想第五章 发展目标第三篇第三篇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第六章 推进符合条件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第一节 健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制度第二节 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第七章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第一节 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第二节 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第三节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第四节 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条件第五节 拓宽住房保障渠道第八章 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第一节 建立成本分担机制第二节 合理确定各级政府职责第三节 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参与机制第四篇第四篇 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第九章 优化提升东

3、部地区城市群第十章 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第十一章 建立城市群发展协调机制第十二章 促进各类城市协调发展第一节 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第二节 加快发展中小城市第三节 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第十三章 强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支撑第一节 完善城市群之间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第二节 构建城市群内部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第三节 建设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第四节 改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交通条件第五篇第五篇 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第十四章 强化城市产业就业支撑第一节 优化城市产业结构第二节 增强城市创新能力第三节 营造良好就业创业环境第十五章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第一节 改造提升中心城区功能第二节 严

4、格规范新城新区建设第三节 改善城乡接合部环境第十六章 提升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一节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第二节 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第三节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第十七章 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第一节 创新规划理念第二节 完善规划程序第三节 强化规划管控第四节 严格建筑质量管理第十八章 推动新型城市建设第一节 加快绿色城市建设第二节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第三节 注重人文城市建设第十九章 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治理第一节 完善城市治理结构第二节 强化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第三节 创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第四节 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第六篇第六篇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第二十章 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

5、制第一节 推进城乡统一要素市场建设第二节 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第二十一章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第一节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第二节 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第三节 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第二十二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一节 提升乡镇村庄规划管理水平第二节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第三节 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第七篇第七篇 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第二十三章 推进人口管理制度改革第二十四章 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第二十五章创新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第二十六章 健全城镇住房制度第二十七章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第八篇第八篇 规划实施规划实施第二十八章

6、加强组织协调第二十九章 强化政策统筹第三十章 开展试点示范第三十一章 健全监测评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 大会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按照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 城镇化质量的新要求,明确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统 筹相关领域制度和政策创新,是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 基础性规划。第一篇第一篇 规划背景规划背景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加

7、快 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处于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深 刻认识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城镇化蕴含的巨大机遇, 准确研判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妥善应对城镇化面临的风险挑战。第一章第一章 重大意义重大意义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 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按照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顺应发展规律,因势利导,趋利避 害,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城镇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 意义。城镇化是现

8、代化的必由之路。工业革命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史表明, 一国要成功实现现代化,在工业化发展的同时,必须注重城镇化发展。当今中 国,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 容,彼此相辅相成。工业化处于主导地位,是发展的动力;农业现代化是重要 基础,是发展的根基;信息化具有后发优势,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城镇化是 载体和平台,承载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空间,带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发挥 着不可替代的融合作用。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 根本动力,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 53.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 36%左右,

9、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 80%的平均水平, 也低于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发展中国家 60%的平均水平,还有较大的发展空 间。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会使更多农民通过转移就业提高收入,通过转为市 民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务,从而使城镇消费群体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消费潜力不断释放,也会带来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巨大 投资需求,这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城镇化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加快发展服务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攻方向。 目前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仅为 46.1%,与发达国家 74%的平均 水平相距甚远,与中等

10、收入国家 53%的平均水平也有较大差距。城镇化与服务 业发展密切相关,服务业是就业的最大容纳器。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集聚、生 活方式的变革、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会扩大生活服务需求;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三次产业的联动、社会分工的细化,也会扩大生产服务需求。城镇化 带来的创新要素集聚和知识传播扩散,有利于增强创新活力,驱动传统产业升 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农 业水土资源紧缺,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土地规模经营难以推行,传统生产方式 难以改变,这是“三农”问题的根源。我国人均耕地仅 0.1 公顷,农户户均土 地经营规模约 0.6 公顷,远远达不到农业规模

11、化经营的门槛。城镇化总体上有 利于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为发展现代农业腾出宝贵空间。随着农村人口逐步向 城镇转移,农民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应增加,可以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和机械化, 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城镇经济实力提升,会进一步增强以工 促农、以城带乡能力,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 海地区率先开放发展,形成了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一批城市群, 有力推动了东部地区快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极。但与此同时,中 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镇化发展很不平衡,中西部城市 发育明显不足。目前东部地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12、达到 62.2%,而中部、西部地 区分别只有 48.5%、44.8%。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推进,东部 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加快,在中西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地区,加快城镇化进 程,培育形成新的增长极,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 北梯次拓展,推动人口经济布局更加合理、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城镇化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城镇化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 产物,既能提高生产活动效率,又能富裕农民、造福人民,全面提升生活质量。 随着城镇经济的繁荣,城镇功能的完善,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 人们的物质生活会更加殷实充袁精神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随着城乡二元体制 逐步破除,城

13、市内部二元结构矛盾逐步化解,全体人民将共享现代文明成果。 这既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消除社会风险隐患,也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 展和社会和谐进步。第二章第二章 发展现状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 速度快的发展过程。19782013 年,城镇常住人口从 1.7 亿人增加到 7.3 亿人, 城镇化率从 17.9%提升到 53.7%,年均提高 1.02 个百分点;城市数量从 193 个 增加到 658 个,建制镇数量从 2173 个增加到 20113 个。京津冀、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以 2.8%的国土面积集聚了 18%的人口,创造了 36

14、%的 国内生产总值,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主要 平台。城市水、电、路、气、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教育、医疗、文 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人均住宅、公园绿地面积大幅增 加。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了城乡生产要 素配置效率,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深刻变革,促进 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图 1 城镇化水平变化表 1 城市(镇)数量和规模变化情况表 2 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变化情况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的突出矛 盾和问题。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

15、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目前农民工 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受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影响,被统计为城镇人口 的 2.34 亿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 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产城融合不紧密,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 不同步,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内部出现新的二元矛盾,农村留守儿童、 妇女和老人问题日益凸显,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风险隐患。图 2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一些城市“摊 大饼”式扩张,过分追求宽马路、大广场,新城新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占地 过大,建成区人口密度偏低。199620

16、12 年,全国建设用地年均增加 724 万亩, 其中城镇建设用地年均增加 357 万亩;20102012 年,全国建设用地年均增加 953 万亩,其中城镇建设用地年均增加 515 万亩。20002011 年,城镇建成区 面积增长 76.4%,远高于城镇人口 50.5%的增长速度;农村人口减少 1.33 亿人, 农村居民点用地却增加了 3045 万亩。一些地方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抵 押融资推进城镇建设,加剧了土地粗放利用,浪费了大量耕地资源,威胁到国 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也加大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等财政金融风险。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东部 一些城镇密集地区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中西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地区的城 镇化潜力有待挖掘;城市群布局不尽合理,城市群内部分工协作不够、集群效 率不高;部分特大城市主城区人口压力偏大,与综合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加剧; 中小城市集聚产业和人口不足,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小城镇数量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