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庄肌理保护与更新研究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035454 上传时间:2018-06-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庄肌理保护与更新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庄肌理保护与更新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庄肌理保护与更新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庄肌理保护与更新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庄肌理保护与更新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庄肌理保护与更新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庄肌理保护与更新研究(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庄肌理保护与更新研究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庄肌理保护与更新研究朱霞/谢小玲 摘 要 该文总结了村庄传统肌理布局的一般模式及特点, 分析了当前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肌理面临的问题,探寻村庄肌理积极保护与更新的适宜之路。关键词 新农村 村庄肌理 保护 更新村庄肌理是架构在丰富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与社会经济互动关系之上的乡村聚居格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以建筑为主体与道路、广场、打谷场等及自然环境所构成的空间形成了村庄整体肌理形态,具有一定的空间秩序与意象,是有一定的外部范围和内部结构的系统性整体,如空间结构、山水环境、街巷系统、公共活动中心、宅院建筑等。村庄肌理结构反映了它的历史

2、发展中的乡土环境、乡土文化和乡土生活的内容,其形成与发展体现出强烈的乡土特色、地域特色及文化特色,形成以村庄肌理模式的连贯性和乡土建筑风格的统一性为主的一系列物质空间、功能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等有机融合的村庄肌理。 村庄肌理是村庄特有的标志,是在长期的历史岁月中长期浸润和积淀形成的,与村庄的产生和发展相依相存,休戚相关,是一部活的村庄历史。随着大规模新农村建设浪潮的到来,传统的村庄肌理结构将呈现超常快速演化的趋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我国村庄肌理变化缓慢,并呈现出良性和谐的发展过程。但面对新农村建设大规模快速推进,村庄肌理结构的超常快速演化往往被当前和局部的利益及问题所牵掣,从而简单地应对

3、,如大拆大建、填塘挖山、村宅标准图南辕北辙地拷贝、西化洋化等,导致千百年来遗留下来的传统乡村风貌的丧失,极易在新农村建设中过于重视现代化和统一性,忽视传统村庄肌理结构形态及传统建筑形制保护与更新,带来千村一面、传统乡土特色的丧失及破坏式的更新,使具有多元化的传统村庄肌理难以可持续发展,因此,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庄肌理保护与更新研究成为当前所面临的新课题。1 村庄肌理的一般模式(1) 散点式散点式村庄肌理是一种常见的村庄布局形态,体现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特点,自然散点分部于起伏的乡村聚居地,这种模式并不试图改造自然,也不大规模平整土地,不强求规整和一致的布局,表面看来缺乏规划,随意性强,建筑虽散点分布

4、,却又凝聚于某个中心,如晒谷场、池塘等,于稳定统一中体现着开放与多元。但是由于房屋间距较大所以显得较浪费土地,这种布局形式的村庄与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有一种不拘一格自然随机的肌理美。 (2) 街巷式街巷式村庄肌理是一种最主要的村庄布局形态,适应于用地较平坦的村庄,并常见于较大村庄。街巷式村庄肌理根据建筑与地形、道路的不同组合关系,树枝状展开,形成统一又有变化的村庄布局形态,主街和次巷脉络清晰,这种村庄肌理内聚性强,又易于随着村庄扩大逐步沿路拓展延伸。街巷内部空间较为封闭内向,街巷在村庄中承担着交通联系和组织村民生活的公共空间的作用,成为公共和半公共的线性交往空间和交通联系通道,在一些水乡村庄

5、,还常有河路并行的水街水巷。街巷式村庄肌理形态较丰富,建筑是界定街巷空间的形式、大小、尺度的主要因素,一些村庄在主街两端还设有门楼,既用于安全防卫又便于管理。街巷式布局的村庄一般空间有秩序,领域感、归宿感比较强,用地紧凑节约。例如:中国第一水乡周庄,九百余年的悠远历史,构成了江南水乡独特的水街肌理形态,街道呈井字形,村庄依河成街,与水系有机融合,街巷尺度宜人,街巷曲折、进退、对景、节律等方面处理较好,宫、庙、塔、牌楼等构成了丰富的街道对景。(3) 组团式 组团式村庄肌理常见于地形较复杂的较大村庄,受自然地形影响,由于地势变化比较大,河、湖、塘等水系穿插其中,村庄受到河网及地形高差分割,形成两个

6、以上彼此相对独立的组团,其间由道路、水系、植被等连接,各组团既相对独立又联系密切。组团式布局是顺应自然的一种做法。 (4) 条纹式条纹式村庄肌理常见于地形高差较大的山地村庄,丘陵山地坡度较大,受山地环境因素制约而自然顺应地势,形成由几个不同高差的台地条状伸展布局为特点的条纹式村庄肌理,布局虽分几个台地但聚合力强,对用地紧张的山地村庄是一种较适宜的布局方式。(5) 图案式图案式村庄肌理一般受地形或风水理念等影响,形成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特殊图案肌理,如八卦形、半月形、鱼形、牛形图案的村庄。这类村庄肌理模式比较特别,十分重视村址的选择和整体布局,最大可能地体现出某种文化及宗教的理念,村庄一般聚族而居

7、,整个村庄不仅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体现了宗族式布局的封闭性、内向性、防御性及等级尊卑观念。如浙江省兰溪市诸葛八卦村,至今有 600 余年的历史,为八卦图案式村庄肌理,村内布局结构似内外两个八卦图,该诸葛八卦村由诸葛第 27 代孙按诸葛绝学九宫八卦阵布局设计。2 村庄肌理的特点(1) 村庄与自然和谐共融,乡土氛围浓郁村庄肌理是自然与人文有机的结合体,村庄肌理形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如地形、地貌、气候、植被、水文、土壤状况等,它们都是构成村庄肌理的基本自然要素,其中影响最为明显的是气候、地形两方面。村庄肌理形态与自然环境的适应,成为村庄营建的一条重要准则,村庄选址一般都依山傍水、靠近水源与

8、生产地,因而表现出独特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空间特点,不论是村庄选址、布局还是单体建筑的设计、构筑,突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的环境氛围。(2) 村庄建筑同质性强,地域特色显著村庄作为一种传统的乡村聚居空间始终保持着世代累居的特点,许多村庄都以一个宗族聚居而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单元,形成了血缘群体和左邻右舍守望相助的地缘群体,村落人口流动率小,活动范围受地域限制,价值观相对统一,与外界相对隔离,富有强烈的地缘性,建筑与村庄布局由工匠根据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带有浓厚地方特点的习俗和经验进行营建,具有相当大的自相似性,建筑同质性强,村庄肌理的空间关系上也有较强的连续性,保留了相对封闭的地域特

9、色。一般而言,虽然每一次新的兴建活动都会对村庄肌理原有结构有所改变,但大的方面还是保持了对村庄肌理原有结构的尊重与延续,顾及了与周围建筑之间的相互协调,并未破坏整个村庄肌理系统的整体性。(3) 村庄功能布局有序,肌理层次丰富村庄建村时间一般都比较长,大多有百年以上历史,很多村庄肌理都能展现出其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信息。这些肌理较完整的村庄保持着某一时期或几个时期积淀下的特征,保留有典型的村庄格局、乡土氛围、古建筑、公共活动中心,村庄功能布局严谨和谐,大部分村庄的水系、街巷井然有序,民舍、庭院、宗族中心等错落有致。传统肌理保持完整的村庄还保有丰富的传统生活内容,保持着传统生活氛围,是历史文化的活

10、的见证。3 村庄肌理保护与更新面临的问题(1) 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简单、快速更新的现象新农村建设战略惠泽广大乡村地区,但由于面广点多,短时间内进行大批的新农村建设任务非常繁重,技术力量投入和对当地村民的技术培训也是面临的重任。因此,一些地区采用由技术人员快速设计和统一菜单式建筑选型进行规划设计的应对方式,由村民组织建设实施,在短时间内完成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圈舍及公厕、垃圾收集点的建设。但在实施中出现几种情况,一是简单依附现状,建设标准偏低,不适应发展要求;二是过于大拆大建,快速更新建设,造成对村庄肌理结构的破坏。村庄肌理结构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生长的有机体,村庄既是个空间单元,又是一个社会

11、单元,简单、快速更新不可避免地忽略了对村庄丰富的环境、文化、历史等的延续,而造成村庄肌理演进中的历史割裂和断层,独特的家园感面临丢失的危机。(2)新农村建设中出现重新、轻旧的现象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农村家庭结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种种变化,村庄作为重要的人类聚居地,必然要与时代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因而需要进行更新。传统村庄肌理封闭式的营造正走向发展更新之路,传统的村庄肌理也存在难以满足现代生活方式的一些问题。如街巷窄小,村宅内部布局不适应现代生活需要,需要配套现代村庄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等。面对种种问题,常见的处理方式是弃旧建新、拆旧建新、拓路建楼,老村或日益衰败或被新村取代。

12、地方材料不被重视,过于追求新型建筑材料,传统建筑觉得乡土,追求现代洋化的建筑。因此一些村庄保存完好的砖屋、石街、石屋完全可以用维修的方式更新改造,但被忽视而被拆除或用现代材料新建。一些村庄老街自然弯曲、尺度宜人、建筑错落有致,完全可以保留更新,另外再开辟新路以适应发展需要,但往往采取拆房拓宽取直的方法,老街变新颜,具有多年历史的村庄风貌被快速抹去。究其原因,一是设计和建设人员对传统特色的村庄肌理与乡土建筑不够重视,二是致富之后的村民思想观念上渴望用现代新建筑来表达对现代生活的追求。(3) 新农村建设中出现了单一、大同的现象村庄传统的肌理形态是自然而丰富的,但目前村庄建设中村庄肌理一般都采用现代

13、街巷肌理行列式整齐布局的单一肌理形态,虽然节约用地、施工方便,但空间较单调。传统村庄弯曲的街巷、错落的房屋、自然的池塘、多种变化的空间变成单一线型空间,街头房前的各种大小不同的公共、半公共空间统一为集中的公共活动中心。传统村庄邻里网络结构随之也变得松散。村庄肌理演变中最主要的单元细胞建筑与宅院,目前大多采用统一的建筑尺度,大同的现代建筑形式,因此,村庄肌理细胞丰富性变得较好,但合成的村庄肌理也就随之出现单一、大同的整体趋势了,现代建筑难分东南西北地域,某中部地区村庄整体改造采用徽派风格建筑形式,令人不知身在何处。4 村庄肌理保护与更新的思路4.1 坚持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肌理的有机更新道萨迪亚斯认

14、为:“人类聚居是一些特有的、复杂的生物个体”,“人类聚居是动态发展的有机体” 。如果我们将人类聚居环境作为不断自发地生成、变化、生长的有机体,那就无疑赋予了它一种生命。村庄肌理的有机更新需要强化传统与现代的关联、共处、和谐,强化连贯的、逐渐的、自然的更新过程,解决好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与现代社会的接轨。村庄是一个有机整体,村庄肌理的主要脉络(街巷)和细胞(如宅院建筑)在大规模更新建设过程中,不宜采用大拆大建的简单方式,应在尊重原有的肌理结构上有机更新,力求保持原有肌理特有的乡土特色。4.2 突出新农村建设中的历史传统、地域性、乡土特色村庄肌理的乡土风貌和文化具有其独特的社会文化价值,是人类聚居的重

15、要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是最接近自然和生态的居住场所,它的乡土性形成了易于把握和识别的村庄社区环境,千百年来,它展示人与自然、建筑与风貌、物质与非物质的田园诗般的和谐,形态自然生动,是民俗文化最丰富的区域,传统村庄肌理的历史传统、地域性、乡土特色具有不可替代的特征和价值,它传递了一座村庄的历史发展信息。新农村建设应严格保护文物古迹,保护更新具有历史传统乡土特色的街巷系统、水网系统,改善传统宅院建筑的布局,大力运用地方建筑材料,保持和发展传统风貌,精心营造村庄丰富的公共空间体系,尊重民俗、宗教与文化。4.3 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肌理保护和利用的重点(1) 保持村庄肌理整体形态的延续从宏观上把握村庄的传

16、统肌理特征,对于村庄布局形态、功能构成、建筑风格、景观系统等进行分析,村庄肌理的街巷系统和山水系统是整体形态延续的核心。在大格局和总体特色得到保护下进行更新改造及设施配套完善,新建建筑风格应与原整体风貌协调统一,并尽量运用地方建筑材料,保持地方特色。各类公共建筑除了满足功能要求和方便人的活动外,应与村庄环境充分协调,注重特色空间的营造。重视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对现有建筑进行质量评价,确定保护、整饰、拆除的建筑,注意保护原有村庄的社会网络和空间格局。保留、整治和改善不影响整体布局、建筑质量较好的已建农居,切忌大拆大建;保留建筑质量较好,与村庄整体环境冲突不大的建筑,维持现状;对建筑质量尚好,但建筑质量和外观与村庄整体环境有冲突或不适应的进行整治和改造;拆除简陋的、质量较差的建筑,或对村庄整体风貌有较大影响、质量差的建筑,提高村庄居住环境质量。村庄整体形态具有一定的特色和层次的,在新农村建设中,应慎重选择更新方案,采用小而灵活的更新方式进行建设。(2) 注重村庄肌理的重要结点更新村庄肌理的一些重要结点如村庄主要出入口、公共活动场所、池塘、谷场等,是形成丰富而细腻的村庄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