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著菌采集方法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6006304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著菌采集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土著菌采集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土著菌采集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土著菌采集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土著菌采集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著菌采集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著菌采集方法(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编辑本段编辑本段土著菌采集方法土著菌采集方法采集地方采集地方可以在当地山上落叶聚集较多的山谷、树林中采集。 具体办法具体办法把做的稍微有一点硬的大米饭(1kg15kg),装入用干净杉木板做的小木 箱(25cm20cm10cm)约三分之一,大米饭上面盖上宣纸,封好口,将其埋在 当地山上落叶聚集较多的山谷树林中。为防止野生动物糟蹋,木箱最好罩上铁 丝网。夏季经三五天,春秋经六七天,周边的土著微生物潜入到米饭中, 在米饭上形成白色菌落(放置时间稍长时会形成各种颜色菌落,虽然也能利用, 但最好还是用白色菌落)。 提纯复壮提纯复壮有条件的可以在实验室进行 一般情况下,采来的样品可以直接进行分离,但是如果

2、样品中我们所需要 的菌类含量并不很多,而另一些微生物却大量存在。此时,为了容易分离到所 需要的菌种,让无关的微生物至少是在数量上不要增加,即设法增加所要菌种 的数量,以增加分离的几率。可以通过选择性的配制培养基(如营养成分、添 加抑制剂等),选择一定的培养条件(如培养温度、培养基酸碱度等)来控制。 具体方法是根据微生物利用碳源的特点,可选定糖、淀粉、纤维素,或者石油 等,以其中的一种为唯一碳源,那么只有利用这一碳源的微生物才能大量正常 生长,而其他微生物就可能死亡或淘汰。对 G 一菌有选择的培养基(如结晶紫营 养培养基、红紫胆汁琼脂、煌绿胆汁琼脂等)通常含有 5%10%的天然提取物。 在分离细

3、菌时,培养基中添加浓度一般为 50gm1 的抗真菌剂(如放线菌酮和 制霉素),可以抑制真菌的生长。在分离放线菌时,通常于培养基中加入 15m1 天然浸出汁(植物、岩石、有机混合腐质等的浸出汁) 作为最初分离的促进因子, 由此可以分离出更多不同类型的放线菌类型;放线菌还可以十分有效地利用低 浓度的底物和复杂底物(如几丁质),因此,大多数放线菌的分离培养是在贫脊 或复杂底物的琼脂平板上进行的,而不是在含丰富营养的生长培养基上分离的; 在放线菌分离琼脂中通常加入抗真菌剂制霉菌素或放线菌酮,以抑制真菌的繁 殖;此外,为了对某些特殊种类的放线菌进行富集和分离,可选择性地添加一 些抗生素(如新生霉素)。在

4、分离真菌时,利用低碳氮比的培养基可使真菌生 长菌落分散,利于计数、分离和签定;在分离培养基中加入一定的抗生素如氯 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青霉素、链霉素等即可有效地抑制细菌生长及其菌 落形成;抑制细菌的另外一些方法有:在使用平皿之前,将平皿先干燥 34 天; 降低培养基的 pH 值或在无法降低 pH 时,加入 1:30000 玫瑰红。这样有利于下 阶段的纯种分离。 增殖培养增殖培养通过增殖培养,样品中的微生物还是处于混杂生长状态。因此还必须分离, 纯化。在这一步,增殖培养的选择性控制条件还应进一步应用,而且要控制得 细一点,好一点。同时必须进行纯种分离,常用的分离方法有稀释分离法、划 线分离法

5、和组织分离法。稀释分离法的基本方法是将样品进行适当稀释,然后 将稀释液涂布于培养基平板上进行培养,待长出独立的单个菌落,进行挑选分 离。划线分离法要首先倒培养基平板,然后用接种针(接种环)挑取样品,在 平板上划线。划线方法可用分步划线法或一次划线法,无论用哪种方法,基本 原则是确保培养出单个菌落。组织分离法主要用于食用菌菌种或某些植物病原 菌的分离。分离时,首先用 10%漂白粉或 0.1%升汞液对植物或器官组织进行表 面消毒,用无菌水洗涤数次后,移植到培养皿中的培养基上,于适宜温度培养 数天后,可见微生物向组织块周围扩展生长。经菌落特征和细胞特征观察确认 后,即可由菌落边缘挑取部分菌种进行移接

6、斜面培养。 单菌落的分离单菌落的分离对于有些微生物如毛霉、根霉等在分离时,由于其菌丝的蔓延性,极易生 长成片,很难挑取单菌落。常在培养基中添加 0.1%的去氧胆酸钠或在察氏培养 基中添加 0.1%的山梨糖及 0.01%的蔗糖,利于单菌落的分离。 经过分离培养,在平板上出现很多单个菌落,通过菌落形态观察,选出所 需菌落,然后取菌落的一半进行菌种鉴定,对于符合目的菌特性的菌落,可将 之转移到试管斜面纯培养。这种从自然界中分离得到的纯种称为野生型菌株, 它只是筛选的第一步,所得菌种是否具有生产上的实用价值,能否作为生产菌 株,还必须采用与生产相近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通过三角瓶的容量进行小型 发酵试验

7、,以求得适合于工业生产用菌种。这一步是采用与生产相近的培养基 和培养条件,通过三角瓶的容量进行小型发酵试验,以求得适合于工业生产用 菌种。如果此野生型菌株产量偏低,达不到工业生产的要求,可以留之作为菌 种选育的出发菌株。 人工培养人工培养活性好的土著菌可以用由人工培养、扩陪成纯度高的微生物菌群! 土著菌发酵床养猪技术、养鸡技术是利用自然环境中的生物资源,采集土 壤中的多种有益微生物进行培养扩繁,使其形成有相当活力的微生物母种,再 按一定比例将微生物母种与锯木屑等辅料和活性剂混合发酵形成有机垫料。让 猪、鸡从小到大都生活在这种有机垫料上,猪、鸡的排泄物被有机垫料里的微 生物迅速降解、消化,不需进

8、行人工处理,达到零排放。粪便传染,像我们这种土著菌养殖的话呢,不利于寄生虫在里面繁衍,所以就 没有。”戴网诚说:“这个菌床上面,实际上生长了大量的有益微生物,那么这样子我 们通过一段时间,比如说通过二十天或者一个月,喷洒营养液,这样子有益微 生物又激活了,它又大量繁殖了,这样子有害微生物就比较少了。”土著菌养鸡还给鸡带来了福利,在地上啄食是鸡的天性,它们顺应了鸡的习性 普通的鸡舍一般都是砖瓦结构,保温效果不错却不利于通风和采光。老戴想到 了以前养鸭子用的大棚。,棚高是二米五的棚。”用塑料大棚虽然便宜光照也 足,夏天空间小,温度高,湿度大,这个鸭子在这个里面胸脯烂毛,毛全部烂 掉了。”后来发现造

9、成鸭子烂毛的罪魁祸手是因为大棚太低,不利于通风造成 了湿度过大,决定把大棚加高,都是用的三米的棚。现在效果蛮好了,长 33 米, 宽度是 6 米。”这样的结构是为了便于调节棚内的小气候。棚的四周用砖块砌 30 公分高的墙, 墙上安上一米高的防护网,既能保温又能防止野兽的偷袭。这大棚的两边还装 了一个支架。下面是春膜,可以把它卷上去,可以卷下来,它主要的是起一个 调节室内的温度和湿度的作用。”鸡的生长和产蛋的最佳温度,是 15 摄氏度到 20 摄氏度之间。当这个温度呢超过 20 度以后我们可以把这个膜卷起来,温度 下来了,当温度低于 15 度的时候,把它放下来,塑料膜既能保证鸡的正常生长 温度,

10、还有利于微生物的繁殖。在夏天天气热的时候,还可以增加一层遮光率 90%以上的遮阳网。在大棚的顶上还有五个小烟囱。实际上它不是烟囱,这个顶 上是一个通气孔。”别小看了这些通气孔,它们的作用是可不小。湿度对土著 菌的生长至关重要,它适应的湿度是 65%。当冬天来临湿度过大时,将大棚前 后两边的卷帘放下来,只留狭窄的缝隙,利用烟囱形成的风洞效应,加快鸡舍 内空气的流通。 湿度如果高于 65%,这个(土质菌)不生长了,(土质菌)不生长,鸡的粪和 鸡的尿它就没办法分解了,所以当温度高,湿度大的时候,把棚子把它掀起来, 这样子既可以把温度带走,也可以把湿度带走。那么这个烟囱上面有个帽子, 因为我们南方它经

11、常会下雨,它有一个帽子雨就不容易进去了。”考虑到鸡有 登高的习性,还在棚里建了张大竹架,是为了便于鸡晚上登高休息。这大棚建 好了,到哪里去找这些土著菌呢? 菌种离开了原来的生活环境,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它们在新的环境里是很难 存活的,怎么办?只能在当地寻找。在野外象阔叶林,竹林里都会有许多落叶, 这些落叶有好多腐殖质,腐殖质里有许多丰富的土著微生物,可它们是一个很 复杂的微生物群落,怎么能在这个庞大的微生物家族里寻找出能有分解消化能 力的有益菌呢?戴网诚说:“一开始上山采,又不知道怎么采,做了大量的实验,把菌采了以 后,有的时候采下来不是白的,是黑的,有的是黄的,那么采了很多次,最后 把这个菌

12、就采回来了。”他们在可以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点采集不同的菌种。最后在众多的微生物 群落里挑选出了象放线菌,乳酸菌,酵母菌等一些既能让鸡吃,又能分解粪便 的菌种。为了保证充足的种源,他们把采集到的菌种做为母菌进行扩繁。搞了 大量的实验用米糠,用麦麸,用啤酒糟做大量的实验,最后实验下来以后呢, 还是米糠的效果是最好的。另外一个就是湿度也掌握不好,太烂了,它没有发 酵温度,太高了,湿度小了,发酵温度太高,菌就烧掉了。”经过反复试验, 老戴发现米糠是人工繁殖土著菌最理想的原料,不过最关键还是营养液。当微 生物活性降低时,它们可以提高微生物的活力,以加快对排泄物的降解、消化 速度。 营养液可以采集早春

13、耐寒,生长快的植物来做。比如说旱芹,艾蒿,山芋藤, 空心菜都可以。” 一般采集它们的茎尖,因为茎尖的植物生长点营养比较丰富,另外采集时要注 意在凌晨露水未干时采集比较好。采下来的植物不用清洗,带着露水直接加红 糖腌制,红糖量是植物鲜重量的三分之一,拌匀后放在缸里,再撒一层红糖盖 面,压上石块,用草纸封口就可以了。可为什么要用红糖做营养液呢? 一般 20 度左右的气候条件下,5-7 天会看见有液体渗出来,渣子浮在表面并有 股甜香味,这营养液就做好了。扩繁时将 30 公斤米糠,20 公斤经过 500 倍稀 释的营养液水,把它搅拌均匀,加一份野外采集到的原始菌种拌匀摊薄,料堆 几厘米或者十几厘米都行

14、,用稻草盖上,发酵期间堆料的温度控制在 3040 度 左右。几天的工夫,菌丝就生长出来了, 戴网诚说:“夏天经过 3 到 5 天,冬天经过 7 到 8 天,它这个菌丝就能够长满 表面了,这样子菌种就把它做好了。菌种做好以后呢,如果我们发酵场需要的 话,可以把它用在发酵场上,如果不需要的话呢,可以把它通过自然风干,然 后把它保存起来。”获得了有益的土著菌,还得把它们种到发酵床上,发酵床 的主要的原料是稻草,先将稻草切到 10 到 15 公分长,稻草一般的我们经常 铺 10 到 15 公分厚。再按稻草总量的 5%,撒上没有污染过的土,和 0.3%的粗盐, 因为粗盐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有利于微生物的

15、繁殖和分解稻草。再按每平方 米 0.5 斤把配种好的菌种洒上去,这个过程我们一般称之为接种。这里要特 别注意,当发酵床做好以后,不要立即把鸡放上去。四到五天以后,土著菌在 床上已经繁殖很多了,这个时候就可以放入雏鸡了。鸡放养的密度要掌握好, 密了以后单位面积粪太多,发酵床的菌中能有效分解,就会形成泥泞,泥泞以 后发酵就会渐渐停止,所以密度一定要按要求来做。戴网诚说:“一般的密度 应该控制在每个平方米五到六只比较适合。如果密度过大以后呢,它土著菌分 解鸡粪的能力就会下降,因为它分解不了了,特别是在冬天,如果低于每个平 方五只的话呢,密度过低,效益也会下降。”土著菌的概念: 土著菌就生活在我们周围

16、的自然环境中,走进阔叶树林或竹林,在落叶且 腐殖质多地方,扒开树叶或杂草就可以看到细丝壮白色菌落,这就是有益的土 著微生物。 土著微生物是多种有益微生物的混合群,土著微生物按好嫌气性分有好气 菌、嫌气菌;按菌种分有酵母菌、曲霉菌、放线菌、乳酸菌、芽孢菌等。 可以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点采集不同的菌种。采集到的原始菌种应放 在室内阴凉、干燥处保存。 土著菌采集方法 : 1、采集地方:可以在当地山上落叶聚集较多的山谷、树林中采集。 2、具体办法:把做的稍微有一点硬的大米饭(1kg15kg),装入用干净 杉木板做的小木箱(25cm20cm10cm)约三分之一,大米饭上面盖上宣纸,封 好口,将其埋在当地山上落叶聚集较多的山谷树林中。为防止野生动物糟蹋, 木箱最好罩上铁丝网。夏季经三五天,春秋经六七天,周边的土著微生物 潜入到米饭中,在米饭上形成白色菌落(放置时间稍长时会形成各种颜色菌落, 虽然也能利用,但最好还是用白色菌落)。 3、扩陪方法:土著菌采集成功后掺入原材料量 1/3 左右的红糖,将其混合 均匀(数量按坛子容量的三分之一),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