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学分章试卷(一)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006038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教育学分章试卷(一)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学教育学分章试卷(一)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学教育学分章试卷(一)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学教育学分章试卷(一)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学教育学分章试卷(一)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教育学分章试卷(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育学分章试卷(一)(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教育学分章试题(一)中学教育学分章试题(一)第一章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教育与教育学一、单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 1、近代中国颁布的第一个学制是 ( B ) A、癸卯学制 1903 B、壬寅学制 1902 C、新学制 D、壬子癸丑学制 2、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人是 ( C ) A、墨子 B、老子 C、孔子 D、孟子 3、 “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的教育思潮是 ( C ) A、前制度化教育 B、制度化教育 C、非制度化教育思潮 D、正规教育 4、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的教育学家是 ( B )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苏格拉底 D、泰勒 E、赫尔巴特

2、 5、被认为是教育学形成规范学科开始的著作是 ( D ) A、 教育学讲授纲要 B、 普通教育学 C、 民本主义与教育 D、 大教学论 6、 ( B )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书中赫尔巴特强调必须有“一种教育者自身所需 要的科学,有科学与思考力”并与相邻学科取长补短。 A、 大教学论 B、 普通教育学 C、 民主主义与教育 D、 康德论教育 7、主张“在做中学”的教育学家是 ( B ) A、赫尔巴特 B、杜威 C、凯洛夫 D、康德 8、 “教育即生长”是教育哲学家( C )的观点。 A、赫尔巴特 B、皮亚杰 C、杜威 D、瓦根舍因 9、为全体人民服务,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同样的机会体现了

3、现代教育的哪一个特征。( C ) A、终身化 B、全民化 C、民主化 D、现代化 10、 “产婆术”这一启发性教学方法的创造者是( B ) A、亚里士多德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昆体良 二、多项选择题二、多项选择题 1、四书是指 ( BCDE ) A、 春秋 B、 大学 C、 中庸 D、 论语 E、 孟子 2、古代教育学的特征 ( ABCDE ) A、专制性 B、阶级性 C、道统性 D、刻板性 E、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3、20 世纪以后的教育的特点 ( ABCDE ) A、教育的终身化 B、教育的全民化 C、教育的民主化 D、教育的多元性 E、教育技术的现代 化 4、 学记中提

4、出的观点包括 ( ABCE ) A、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 B、揭示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C、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 D、主张因材施教 E、 “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 5、对凯洛夫的教育学表述正确的包括 ( BC ) A、重视德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B、肯定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 C、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D、该书系统总结了苏联四五十年代的教育经验 E、该书 1953 年被译成中文,成为我国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 三、判断题三、判断题 1、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重要途径。 ( V X ) 2、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现代以学校系

5、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 V X) 3、商朝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善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 有了“国学”与“乡学”来之分。 ( X ) 4、西周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 ( X ) 5、主张“兼爱”和“非攻”思想的伟大教育学家是墨翟。 ( V ) 6、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人物是杜威。 ( V )四、论述题四、论述题 1、试论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的区别。第二章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单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 1、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是 ( D) A、生产力 B、文化 C、科学技术 D、政治经

6、济制度 二、多项选择题二、多项选择题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体现在 ( AB CD ) A、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B、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者的权利 C、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D、教育绝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E、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 2、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为 ( ABCD ) A、生产力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B、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C、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D、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E、生产力决定教育的培养目标 3、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包括 ( BC ) A、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水平 B、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

7、段 C、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D、科学技术能促进教育发展 E、科学技术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 4、学校文化的特性 ( ABCD ) A、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B、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C、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D、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E、学校文化是一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己任的文化 5、学生文化的成因 ( ABCDE ) A、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B、同伴群体的影响 C、师生的交互作用 D、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E、社区的影响 三、判断题三、判断题 1、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V ) 2、教育是

8、一种文化现象,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 V ) 3、学校的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中心。 ( X ) 四、简单题四、简单题 1、简述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2、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3、简述学生文化的特征。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五、论述题五、论述题 1、论述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第三章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教育与个人的发展一、单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问题,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是 ( B ) A、孔子 B、孟子 C、墨子 D、老子 2、发展关键期是心理学家针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哪一个规律提出的 ( C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

9、衡性 D、互补性 二、多项选择题二、多项选择题1、遗传对个体发展影响表现在 ( ABCE ) A、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 B、遗传素质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C、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D、遗传素质对人的全面发展有重要影响。E、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不能夸大。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包括 ( ABCDE )A、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B、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的 C、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也有消极的 D、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E、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能改造环境。三、判断题三、判断题 1、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

10、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V ) 2、由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的机制就是成熟。 ( V ) 3、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 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 V ) 4、有些心理学家把青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 ( X ) 四、简答题四、简答题 1、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2、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简述少年期表现的总体性的阶段性特征。 五、论述题五、论述题 1、试论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2、论述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第四章第四章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一、单项选择题

11、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 C ) A、教育内容 B、教育质量 C、教育目的 D、教育方针 2、不属于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的是 ( D ) A、国家的教育目的 B、地方行政部门的教育目标 C、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D、教师的教学目标 二、多项选择题二、多项选择题 1、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是通过发挥以下作用实现的 ( ABD ) A、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 B、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 C、教育目的的引导作用 D、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E、教育目的的定向功能 2、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体现在 ( ABD ) A、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12、 B、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C、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D、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E、不同的经济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三、判断题三、判断题 1、教育目的就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 V ) 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 V ) 3、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和抽象的关系,他们彼此相关,相互不能取代。 ( V ) 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 V ) 四、简单题四、简单题 1、简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含义。 五、论述题五、论述题 1、论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的要点。第五章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师一、单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 1、首次把教师定为是一种专门职业的是 ( B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职业分类与代码 B、 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