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第一单元教案模板 2

上传人:zw****58 文档编号:45973782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三第一单元教案模板 2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必修三第一单元教案模板 2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必修三第一单元教案模板 2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必修三第一单元教案模板 2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必修三第一单元教案模板 2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三第一单元教案模板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第一单元教案模板 2(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教师姓名教师姓名刘翠学生姓名学生姓名李思慧填写时间填写时间1 月 27年级年级高三学科学科历史上课时间上课时间1 月 28 日阶段阶段基础()基础() 提高()提高() 强化(强化( )课时计划课时计划第(第( 1)次课)次课 共(共( )次课)次课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3)掌握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 思想的发展。教学教学 重难点重难点1、诸子百家的思想 2、

2、董仲舒“天人感应”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和影响 3、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主张教教学学过过程程一、产生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背景 二、文化现象内容 三、文化现象的影响(对当时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对后世文化现象的影响)基础解读一 、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 (3)学派之间的互相

3、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2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 2、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

4、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 ,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有一次孔子家马棚失火, 孔子退朝回家, 看着焦土断垣, 急切地问: “伤人 了没有?”对于财产损失却只字未提。这件事反映了孔子的哪一思想主张 A克己复礼 B性善主张 C仁者爱人 D兼爱主张(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 ,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3)孟子、荀子对

5、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C. 国与国的关系 D.夷夏关系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2、法家: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3君主

6、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电影墨攻讲述了由香港影星刘德华饰演的墨家智者革离孤身拯救遭十 万赵国大军围攻的梁城的故事,据说拍戏前刘德华苦读相关剧本资料,下 列介绍故事背景的资料违背史实的是 A.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B.原先地位低的“士”阶层开始 崛起 C.有些墨家学派成员会使用铁犁牛耕 D.“学在官府”导致墨家不能办 私学 1、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一)背景 政治:西汉刚建立 经济: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思想:秦朝暴政的教训 (二)内容 1、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而动;2、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3、注重自身修身养性派别代表主 张 影 响 孔子“仁”、“

7、礼”;(仁者 爱人,克己复礼)“为政 以德”(含民本思想) “正名”“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 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 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 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孟子“仁政”(核心);“民 贵君轻”;“性善说”; 先义后利,舍生取义;人 格精神建立政治学说“仁政”, 儒家学派重要奠基人; 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 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儒家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 用之”(唯物主义); “性恶论”;以礼教为主, 礼法并施;舟水之说。建立中国传统的“外 儒内法”的治国模式; 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法家韩非主张法、术、势结合,建 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8、认 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 法革新法家的集大成者;思想 适应中央集权政体需要, 法儒结合,成为统治思 想的理论基础。 老子“道”是万物本源,否定 “天命论”;朴素辩证思 想;“无为而治”、“小 国寡民”。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 源的哲学家;思想体系 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 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道家庄子“齐物”;“消遥”;天 与人“不相胜”墨家墨子“兼爱”、“非攻”、 “尚力”、“节俭”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 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 度成为显学;战国以后 不再受重视。4(三)影响:汉初统治比较开明,社会矛盾缓和,经济恢复发展但不能适应中央集权政治形势发展的需要第第 2 2 课

9、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基础解读 (一)背景 政治:汉武帝时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经济:西汉经济继续发展,但土地兼并严重 思想:黄老之学不适应形势要求;董仲舒发展了儒学 (二)1、董仲舒新儒学:天人感应 皇帝受天命统治人间,全国臣民必须服从皇帝统治皇帝必须遵循天道,实 行仁政2、尊崇儒学,摒弃其他学说(三)影响:有利于西汉巩固中央集权,打击地方割据势力儒学确立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地位。一、 从“无为”到“有为” (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3)措施:减轻田租

10、、赦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4)结果: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5)汉初面临的社会问题: 内: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割据局面正在形成。 外:匈奴为患,边关危机,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6)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其人: 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汉武帝在位期间,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

11、儒学思想。 5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1)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2)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 。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有人认为:“人文主义之为一切建构一切成就之本的全蕴,这才真正使人 文主义成为一个综合的系统,不与一切含真理与价值的文化相对立, 并能使之调适而上遂,成为领导文化生命的领导原则。正因为如此, 可以说,要完成人文主义的全蕴,其唯一进路便是打开道德主体 之门。”下列主张体现打开 “道德主体”之门的人文观点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者,爱人” “天

12、人感应” 知德合一A B CD(3) 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奶奶不断唠叨:“老天爷爷,你怎么不睁眼,这雨没完没了的下,你还叫 我们穷人活不活。 ”以上是某一文学作品中的片断, “奶奶”的话表达了中 国传统文化中对“天”的敬重,这与中国古代哪一学派有关 A道家学派B法家学派C儒家学派D墨家学派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 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 王道 C建议以礼人法,以礼人俗 D认为

13、民性本善,君权 天授三、儒学成为正统 1、儒学兴起的原因: 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得以大兴。 2、儒学教育状况: 6(1)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 。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2)兴办太学,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3)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儒学于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3、结

14、果: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以下主张明显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A.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B.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D.仁者爱人,民贵君轻“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 ”这是 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第第 3 3 课课 宋明理学宋明理学 【基础解读】 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

15、、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 ,主张以儒学为主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7二、程朱理学: 1、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1)统治者支持:长期的混乱,不利于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宋代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 (2)儒家学者的努力: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 (3)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成就最为突出,所以“理学”也称为“程朱理学” 。 2、程朱理学的内涵: (1)程颢、程颐的思想主张: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2)朱熹的思想主张: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 3、程朱理学的影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 ,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