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式教育从登州文会馆开始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5878159 上传时间:2018-06-19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910.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式教育从登州文会馆开始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式教育从登州文会馆开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式教育从登州文会馆开始(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文化头条1864年, 美国基督教传教士狄考文和妻子狄 邦就烈从美国辗转来到登州(今蓬莱), 从一个只 有6个孩童的蒙养学堂做起, 经过小学、 中学, 最 终发展到高等学堂 登州文会馆, 成为中国近 代第一所教会大学, 狄考文本人被誉为 “十九世 纪后期最有影响的传教士教育家” 。从 “蒙养学堂” 开始 1864年, 美国传教士狄考文和妻子狄邦就烈 从美国辗转来到登州。 当时, 正值中国内忧外患, 八股之制方兴未艾。 当地许多孩子因贫穷上不起 学, 官绅子弟又不愿进教会学校, 狄考文便招收 了6名 “寒素不能读书” 贫家子弟, 创办了一所 “蒙 养学堂” , 食宿和学费全由学校负担。 学生年龄

2、 小, 狄考文妻子狄邦就烈在授课之余还得照料他 们的起居, 为孩子们洗脸、 梳头、 缝补衣物。 登州当时尚未开化, 老百姓对洋人开办的学 校, 不是怀疑, 就是敌视。 一位文会馆毕业生后来 回忆道:“父母最初送我上学的时候, 全村人都强 烈反对, 说外国人能用魔法吸干孩子们身上的 血。 当我寒假回家的时候, 他们发现我不仅脉搏 跳动正常, 而且脸色、 身体都比以前还好时, 就说 我才在那里待了三个月, 还不到出恶果的时候, 等着看吧! ” 为解决生源问题, 狄邦就烈经常外出 做劝说工作。 一次, 一位学生的父亲中途变故, 不 想让孩子再上学, 来学校拖起学生就往家走, 狄 邦就烈发现后撵上前拽

3、着他往教室里拉, 你拉我 拽, 在校门口展开很长时间的 “拉锯战” , 最后还 是将学生抢回了学校 学校开办9年, 共收学生91名, 然而, 学有成 者只有十分之一。 除老百姓对教会学校抵触原因 外, 主要是生源素质问题。 为此, 狄考文改革招生 办法, 招收年龄稍长且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学生, 生源为之好转。 1873年, 狄考文鼓励学生邹立文 参加蓬莱县考, 结果名列前茅, 学校声誉大振。 狄 考文又加大对西方课程的设置, 亲自教授数学, 以后又陆续增加了几何、 三角、 天文和化学等学 科。 狄邦就烈记录道:“学生们已经彻底相信了学 校教育体系的有用性。 ” 1876年, 学校第一届三名 中学

4、学生毕业, 狄考文借此宣布更名为 “登州文 会馆” , 同时增设了高等课程。 1879年之后, 狄考 文按照西方大学模式对文会馆进行改革和完善, 不断提高学校档次。 1884年狄考文的派出机构美 国差会总部正式批准文会馆为大学资格。 至1904 年学校迁到潍县之前, 学生在校所有费用全部实 行自理, 标志着登州文会馆已经发展为一所正规 的现代大学。引进西学, 建立新式学堂 狄考文曾于1881年在 振兴学校论 一书和 上译署拟请创设总学堂议 中以 “下变民风, 上 培国脉” 为题, 阐述振兴教育的重要性, 被学界认 为是在中国倡办新式学堂最早的人。 为此, 狄考文自19世纪70年代起, 按照西式

5、 学堂的模式着手提高学校的规格, 扩大教授内 容。 首先引进西方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 制。 设置备斋(小学)三年, 正斋(中学和大学)六 年, 学生按程度、 年龄分班教授, 逐步提高。 在课 程设置上, 中国经学课程不到四分之一, 而传统 私塾、 书院课程里看不到的数理化和天文、 航海、 测绘、 动植物学等自然科学和社会学科课一应俱 全。 比如 富国策 介绍了西方经济学的理论, 对 当时甚为稀罕的资本、 工资、 利息、 股份等事物都 作了详细介绍;地理志略 、万国通鉴 等课程, 让学生放眼看世界, 站在世界看中国。 后来通过 山东大学堂与登州文会馆正斋西学课程比较可 知, 两校相同的课程达1

6、2门之多。 有关史料证明, 文会馆开设的自然科学课程 “在当时中国的学校 中处于领先地位” , 其心灵学(心理学)、 是非学(逻 辑学)和富国策(经济学)以及世界地理、 历史课程 “是在中国教育系统中最早开设的课程” 。自19世纪70年代开始, 狄考文在担任 “学校 教科书委员会” 和 “中华教育会” 负责人期间, 组 织编译大量西方教科书, 同时还与文会馆师生编 辑出版了许多新式教材。“教科书” 一词即由此产 生。 狄考文与学生邹立文编写的 笔算数学 一书 是中国第一部、 也是当时唯一一部数学教科书, 先后翻印30多次, 直到20世纪初官方出版第一批 教科书时,笔算数学 仍然通用。 重要的是

7、该书 第一次采用了阿拉伯数字等西方现代数学符号 及其算式; 狄邦就烈编写的 圣诗谱附乐法启 蒙 是中国最早系统介绍西方乐理的教材; 赫士 (登州文会馆第二任校长)编译出版的 光学揭 要 , 书后的说明部分是中国第一篇系统介绍X 射线的文章。 狄考文等人编译出版的教材为山东 大学堂和上海的南洋公学、 中西书院, 浙江的求 是书院、 蕙兰中学, 无锡的竣实学堂, 山西的笃初 学堂, 湖南的实务学堂等各地官办学校广泛采 用。 上海的文明书局、 彪蒙书局、 科学书局、 时中 书局、 南洋官书局等出版商也曾多次出版文会馆 的课本。 登州文会馆在许多方面为20世纪初山东 以及全国兴建新式学堂提供了借鉴和模

8、本。成功要诀:学以致用 讲求实学,强调学以致用是文会馆成功办 学的要诀。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文会馆建设 了图书馆、 博物馆、 实验室、 制造所、 天文台、 电气 房, 配备了气学、 声学、 力学、 热学、 磁学、 光学、 电 学以及天文、 化学等实验器具达364件, 其中很多 机械是狄考文亲手制作的, 故美国学者小海亚特 称狄考文是一个 “科学家、 发明家和家庭工业 家” 。 1879年, 狄考文回国期间向美国商业巨头菲 尔德募到一台发电机, 使文会馆在中国最早用上 了电灯。 1897年狄考文在给美国的同学的一封信 中说,“我们现在拥有与美国普通大学一样好的 仪器设备, 比我们毕业

9、时的杰斐逊学院的两倍还 多” , 是 “中国最多和最好的物理和化学仪器设 备” 。 文会馆的产品除供应本校使用外,各省学 堂亦争相购订。文会馆毕业生丁立璜开设的山 东制造理化机械所,其产品在南洋劝业会上 “咸称为全国第一家”。为纪念在物理和化学 教学实验上作出贡献的文会馆两位校长,后来 的齐鲁大学修建了“狄考文楼”和“柏尔根(文 会馆第三任校长)楼”,两楼至今保留在济南山 大医学院内。狄考文还积极引导学生成立社团,培养学 生的自我管理技能和自立精神。自1866年,狄 考文组织学生创立了辩论会、勉励会、戒烟酒 会、新闻会、中国自立学塾会等8个学生团体。 例如,辩论会分设“高谈”、“阔论”和“育

10、才”三会,“所订章程,一仿合众国议院办 法;所列功课,俨若辩学家演讲题文”,以期 “以练习口才,增进学问,练达任事之才,为 他日国民自立地也”。1890年校长赫士还与学 生孙炳文创办了山东省最早的报纸 时 报,也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场所。 文会馆毕业生王锡恩毕业后在济南高等学 堂任物理教习,后任齐鲁大学天文学系主任兼 天文台台长,又因深谙算学被誉为当时“世界 六大算学家之一”;张松溪编写教材颇有建 树,著有勾股题镜、八线备旨等书, 由商务印书馆发行,流行一时;王元德先后与 外人合资成立华北酒精厂,并与英国麻风协会 合资在济南建立麻风病院。王以成毕业后执教 青岛德华书院,后留学日本其间加入同盟会,

11、还任北京国风日报编辑,宣传反帝反封主 张,辛亥革命时捐躯于诸城战斗。坚持汉语教学,培育新学师资 狄考文认为,一个人如果缺少本国语言的 知识训练,将损害他所有的外语和科学方面的 学术成就。 登州文会馆40年来坚持用汉语进行教学,狄 考文希望学生能以自己的母语进行思考、学习 现代知识与思想,他认为只有这样中国人才能真 正建立自己的科学文化体系,培养出“精通西 方科学,同时又谙熟中国文化的人”。在具体 的教学活动中,中国儒家经典课程和西方自然 科学课程都要求用中文授课。同时,登州文会 馆的学生在校时也必须使用官话。文会馆明确 规定学生“凡论说纯用官话,不得夹用文言或 土话”,否则“各罚金20文”。

12、登州文会馆坚持用汉语教学,这对西学的 引进、吸收和应用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得 以造就出中国第一批有资格走上高等学府讲堂 的师资队伍。1898年美国基督教传教士丁韪良 聘请刘永锡、仲伟仪等8位文会馆毕业生担任西 学教习,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国立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初期的西学教习只有一名不是文会 馆毕业生。 1901年初, 山东巡抚袁世凯敦请狄考文和赫士二人帮他创办山东大学堂。 当年旧历九月份, 狄考文的继任校长赫士挂帅, 率领文会馆9名教 习和10名文会馆毕业生, 还有赫士夫人富知弥和 文约翰、 维礼美森等4位美籍教习共20多人, 沿用 登州文会馆办学的方法、 条规和课本, 历时仅月 余, 便

13、在济南泺源书院(现济南泉城路省统计局 地址)正式开学, 成功创办中国第一所省级山东 大学堂。 随之, 慈禧谕令全国各省 “立即仿照举 办, 毋许宕延” , 于是, 各地纷纷仿效山东办学经 验, 争聘文会馆毕业学生为教习。 一时间, 毕业生 供不应求,“领有毕业凭照效力于教界学界者以 三百数, 踪迹所至遍十六行省” 。 当时, 除贵州外 全国各省的综合性大学堂和各地的格致院、 武 备、 师范、 方言、 法政、 农业等专业学堂以及中、 小 学堂共200多所学校聘请文会馆毕业生任教。 因 各省所需的师资太多, 后来连文会馆的肄业生也 被聘去。 1907年,狄考文在青岛逝世。在他的葬礼 上,宣读了一份

14、统计材料:登州文会馆总共208 名学生拿到文凭;其中37人当了官办学校教 师;当教会学校教师的68人,从事传道和当教 士的共36人,从事文字工作的10人,经商的9 人,做医生的7人,当邮政干事、铁路干事、工 程局干事和青年会干事的11人;在海关工作的1 人,当商业职员的2人,当秘书的1人,京师大 学肄业1人,在家6人,去世22人。 一组简单的数据,正是对狄考文在华创办 教育最好的总结。东平龙山书院始建于元至元三十年(1293 年),历经元、明、清三代,计600余载,可谓名 师汇聚地,桃李满天下。著名学者傅斯年之父 曾任东平龙山书院山长,与东平有不解之缘, 特别是傅斯年父子与龙山书院生员、曾任中

15、华 民国参议员的东平人侯延爽的交往被传为佳 话。 著名历史学家、学术领导人、五四运动学 生领袖之一的傅斯年是山东聊城人。他曾在蒋 介石面前弹劾过孔祥熙、宋子文,被人称为 “傅大炮”。他所提出的“上穷碧落下黄泉, 动手动脚找东西”的治学观点影响深远。 傅斯年出身于山东聊城东昌府的一个名门 望族家庭,其七世祖傅以渐是清代开国第一状 元,其曾祖傅继勋曾任安徽布政使,是清朝名 臣李鸿章、丁宝桢的老师。他出生不久,就赶 上废科举、办学堂的“清末新政”。但由于缺 乏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所谓新式学堂仍 然是以传统的读经为主。正在这时,一个名叫 侯延爽的东平人改变了傅斯年的命运,而侯延 爽是傅斯年父亲 东

16、平龙山书院山长傅旭安 的学生。 傅旭安生于1866年,自幼勤学好学,仁慈宽 厚,光绪甲午年乡试中举,但一直没有入仕, 长期做教书先生。1899年傅斯年4岁时,傅旭 安离家到东平出任龙山书院山长。傅旭安不仅 知识渊博,对学生教诲有方,而且爱生如子, 尤能极力扶掖生活困难的学生,使其不因家贫而辍学,得到学生们的普遍尊敬,也得到社会 的广泛赞誉。但不幸的是,傅旭安中年病殁, 1904年死于任所,是年傅斯年仅九岁,其弟傅 斯岩仅出生七个月。可以说傅斯年父亲对其一 生影响甚微,但傅斯年父亲生前结成的一段特 殊的师生缘,却对傅斯年一生产生了巨大影 响。 傅旭安出任龙山书院山长以前,有一次在 东昌府街上闲逛,步入一家商店,此店顾客不 多,冷冷清清,一位青年学徒正在那里专心读书。傅旭安与之闲聊了一会,感觉青年眉清目 秀,谈吐文雅。知此侯姓青年,因家境贫寒, 奉后母之命来这里当学徒。侯延爽酷爱读书, 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刻苦自学,学问已有一定功 底。傅旭安对侯延爽的境遇深表同情,对他矢 志苦学的精神颇为钦佩,从此二人开始来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