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课堂笔记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692527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社会主义课堂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科学社会主义课堂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科学社会主义课堂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科学社会主义课堂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科学社会主义课堂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学社会主义课堂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社会主义课堂笔记(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科学社会主义课程笔记科学社会主义课程笔记2009-9课程构架:七个专题课程构架:七个专题一、方法论一、方法论方法论:思想与思维方法,用之作为工具来关注对象的一把尺子正确、科学看待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思路1、在现实的科学社会主义的运动中/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现象中归纳出理论来指导实践2、对已有的社会主义的理论进行反思和重新判断二、飞跃论二、飞跃论飞跃论: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社会主义运动发生、发展的发源史、奋斗史、建设史1、 社会主义在世界:三个阶段1)1842 年 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到科学(马&恩) ;2)前苏联十月革命 社会主义由理论发展为具体的社会制度;3)20 世纪 90 年代前后 社会

2、主义由单一旧有的僵化模式发展为多元模式2、 社会主义在中国:三个飞跃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由新民主主义发展为社会主义 2)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错误尝试(试图从农业社会直接迈向现代化工业社会) ;3)改革开放至现在:社会主义的多种实现途径(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以经济发展为中心/ 改革开放)三、模式论三、模式论模式论:社会主义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1、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并非教条化的纵向替代关系,社会主义应当是资本主义的横向并列。2、社会主义制度条件变化时,应变化模式2四、改革论四、改革论改革论:通过改变模式来实现社会主义本身的发展1、 小步走、渐

3、进式改革2、 社会主义改革不是中国共产党自身自主的改革,社会改革是世界的一部分3、 社会主义改革不可忽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以前的考题以前的考题:从前苏联和中国改革发展历程,说明中国渐进式改革步伐的正确性。:从前苏联和中国改革发展历程,说明中国渐进式改革步伐的正确性。参考答案:参考答案:党的十一届三中会会以来,中国推行的是一条渐进式改革路线。渐进式改革使中国经济在长达 20 多年的时间里保持了 10%左右的快速增长,中国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六位,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渐进式改革也因此被经济学家称着“中国模式”。渐进式改革的基本特点是,在选择改革

4、的突破口时,遵循了从小到大、从易到难、从外到内、从下到上的原则,采取了稳打稳扎、步步推进、由浅入深的改革方略。改革之初,往往是在旧体制中增加新的改革元素,或者在旧体制的边缘建立新体制。中国渐进式改革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经济到政治的改革过程。就农村改革来说,20 多年前农村改革的重点是联产承包,而现在农村改革的重点是村民民主选举;就经济改革来讲,20 多年前我们推进的是价格双轨制,而今天我们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就政治体制改革来看,20 多年前我们强调的是行政统治,而如今推行的是依法治国和民主政治。渐进式改革是中国改革的必由之路,这条道路的选择与中国的

5、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文化历史、社会心理等现实情况有着必然的联系。这也是世界所有决策者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决策因素。改革开放,使中国的政治家们面临一个相互矛盾的选择:既要稳定又要改革。稳定和改革的共同目标都是为了更快更好的发展。因为改革造成社会动荡或者因为稳定束缚发展3进步,都是一种不理想的发展状态。那么,国家是用什么来控制改革步伐,确保相对稳定,促进快速发展的呢?那就是国家控制能力。改革的步法与国家控制能力息息相关,一般来说国家控制能力越强,改革发展的步伐就可能越大。任何统治者主观上都不会选择一条自身没有能力控制的改革之路。国家控制能力主要表现为中央财政控制能力、国家的法制化能力和政治文化整合能

6、力三个方面。中国的国家控制能力还没有达到能够进行激进式改革的程度。从中央财政控制能力看。从中央财政控制能力看。从 1983 年至 1997 年的 15 年间,中央政府财政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从 8.3 至 5.7,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这个数字不仅远远低于新兴工业化国家,而且不如许多低收入国家。1989 年中国中央财政收入比重为 16.7%,而同年法国的财政收入比重为 46.1%,德国为 45.9%,美国为 41.4%,英国为 34.6%,澳大利亚为 37.1%。中国政府的财政控制能力尚不及这些发达国家的一半,实际上已成为一个“财政弱政府”。在这种财政状态下推进改革,如果太激进,势必失败。当然,

7、从 1995 年以来,中国实行了财政制度的重大改革,实行国税、地税分别征收制度,取消了预算外资金,并计划开征包括奢侈品税、遗产税、房地产税在内的多个税种,国家的财政控制能力有所增强。但中央在实施增强财政控制能力的同时,也考虑到了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注重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实际上,既是现在中央的财政控制能力也远不如西方发达国家。财政控制能力的弱小注定了中国只能走渐进式改革的道路。从国家的法制化能力来看。从国家的法制化能力来看。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政治参与和政治动员的基本特征是精神因素在起作用,而忽视了系统的法制建设。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动员改革的主要手段是依靠人们的政治觉悟和行政管理手段。

8、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独立人格意识的逐步形成,政治参与热情也显著增强,国家的法律体系也逐渐形成并日趋完善。目前,中国处于从行政主导国家控制到法治主导国家控制的转型时期。总体上,中4国的法治控制国家的能力还比较弱。我们还不能说是法治程度很高的国家。而国家控制能力最基本、最关键的衡量标准,恰恰就是法制化能力。在西方发达国家,国家控制的主要手段就法律法规,行政行为都是法律法规的授权行为,这些授权行政行为虽然有自由行政裁量权,但这种自由裁量的权限是十分有限的。而中国虽然我们在依法治国方略的指导下,制定和修订了许多法律、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也基本建立起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要求的法律框

9、架。但是,这个法律框架大多规定的是宏观、抽象的法律行为,而更多的具体行为往往在地方政府的规章制度,或者法院的司法解释,或者具有行政性质的红头文件中,这些游离于法律之外的具体行为,恰恰正是利益相关者十分关注的“实权行为”,这部分“实权行为”如果不能纳入法律法规的范畴,其行为约束力就会大打折扣,国家就很难通过法律法规增强国家的控制力,也很难通过法律法规调整政府与市民的利益关系,由权力寻租滋生的腐败问题也就难于根除。没有强有力的法律控制能力,中国的改革就只能局限在法律能够控制的范围内进行,中国的渐进式改革也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从政治文化的整合能力看从政治文化的整合能力看。改革开放初期,由于高度集权的

10、管理体制和相对封闭的文化环境,中国的精神动员能力是十分强大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外来文化对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特别是西方文化对中国年轻一代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从麦当劳快餐到美国的摇滚音乐,从人权保护到民主政治,西方文化渗透到中国的每个角落,而且一些西方文化已经被人们愉快的接受。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文化冲击,我们仍然继承的是战争年代传承下来的光荣传统,即通过群众运动进行动员。但在体制转型时期,不宜大搞群众运动,因为体制转型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对程序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程度要求都很高。 “群众运动”容易破坏程序化、制度化的原则。任何社会的发展都需要有社会的精神支柱,国家通过精神因素

11、对全社会进行广泛的动员。现在中国的精神支柱是什么?西方人有宗教,而我们呢?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历史,我们当然有自己的精神支柱。5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西方文化向我们冲来时,我们只能将它们融入到自己的精神支柱中,而不能让西方文化冲垮我们的精神支柱。世界上从未有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是以否定自己的政治文化传统,来完成现代文化的整合。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已经被冲散,而新的社会共同理想又还没有完全形成,我们的精神支柱似乎模糊了许多,直接后果就是人们社会道德水平的滑坡。本来中国应该成为文化输出的大国,我们有着十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我们却把老祖宗留下来的辉煌锁在历史的储存柜里,

12、这是十分遗憾的。也就是说,中国的政治文化整合能力还不太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只能选择渐进式改革之路。 综上所述,中国走渐进式改革之路是根据方方面面的现实因素所选择的正确道路,从国家控制能力的角度来分析,改革只能在国家能够控制的范围内进行,国家有多大的控制能力就走多大的改革步伐。在改革开放初期,在国家控制能力不太强的情况下,先从最局部、最基层、最容易改的地方寻术突破口,走渐进式改革之路无疑是非常正确的;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把与人民利益关系最直接、矛盾最突出的问题作为深化改革的重点,无凝也是正确的;现在改革进入深水区,改革的方向将逐步涉及政治体制,逐步向追求社会公正、民主参与社会管理等方向进行改

13、革,这是深化改革的必然走向,这一步的完成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五、阶段论五、阶段论阶段论: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问题1、 超越阶段是以往社会主义改革失败的原因,而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错误2、 社会主义实践目的与其所处阶段两相适应,对现在所处历史阶段应有清醒的定位、把握;离开社会主义阶段的定位将是空洞的六、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论六、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论本质论:社会主义“是什么”和“为什么”61、 邓小平:“公有制、按劳分配”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两级分化,实现共同富裕”2、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三方面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根本目的,都不能与资本主义相区分,学界对其很有争论七、社会主义的未来和发

14、展的问题(时代论)七、社会主义的未来和发展的问题(时代论)时代论:社会主义与其所处时代的关系1、 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2、 和平、发展、合作第一讲第一讲 方法论方法论一、知识达到社会化的三种方法一、知识达到社会化的三种方法1、自我追求,不断获得新知识,知识的追求是跨越的过程;2、善于淘汰旧的知识,发展新的知识3、创新二、有关社会主义知识的三个层面二、有关社会主义知识的三个层面1、一直存在的,一旦社会主义大好就衰退,一旦社会主义受到挫折会涌现(考茨基提出社会主义是早产儿)2、时有时无的,社会主义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3、在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不断涌现的新问题三、方法三、方法第一:历史方法第一:历史方

15、法,时间,规律。看待社会主义发展,看待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食物,这都是正常的,要经历艰难的曲折甚至反复。第二:比较方法第二:比较方法。从大量不同过的食物中找出共性,有特殊到一般。从同类事物中找到规律,由一般到特殊。7不同制度下的横向比较,资本主义有其特殊性和共性。两种制度是横向并存的,而不是纵向替代。目的:为了社会主义制度今后的发展方向,吸取各种经验。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信息化社会 我国 70 年代提出 目前进入中期阶段 当前美国处于技术理性(工具理性) ,可计算性,替代重复,还原,数字化生存(中国人重视人的伦理观念,但缺乏对人与自然关系。民主以承认自由为前提,自由强调自由自在的发展,自由与

16、民主的矛盾,因此美国提出了两个解决的概念“民生主权”和“权力制衡” ,即三权分立,立法司法行政达到三权分立的三角关系。 )比较方法的层面:比较方法的层面:1、不同制度国家之间的横向比较:、不同制度国家之间的横向比较:不应盲目悲观,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不比资本主义制度先进;不应盲目乐观,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最坏的,看不到其合理性和科学性2、同一制度国家自身纵向比较的方法:、同一制度国家自身纵向比较的方法:从源头到现象,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3、相同制度国家的横向比较:、相同制度国家的横向比较: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比第三:系统的方法第三:系统的方法科学的系统论有三点:科学的系统论有三点:1、系统离不开信息和控制,要有整体观念对待问题,事物运作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有效第控制,系统与系统之间有严密的等级关系;2、系统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有发展,没有穷尽,自上而下,没有穷尽,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强调功能性的综合体系。3、系统论看待社会主义是国内外,是世界体系,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社会主义三层现象:社会主义三层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