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平阳县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5679483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平阳县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浙江省平阳县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浙江省平阳县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浙江省平阳县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浙江省平阳县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省平阳县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平阳县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浙江省平阳县浙江省平阳县 2016-20172016-2017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1 1、选择题(本大题有选择题(本大题有 3030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2 2 分,共分,共 6060 分)分)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者,乃传子法之精髓,由传子之制而嫡庶之制生焉。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 ”材料表明宗法制A注重任人唯贤,维护贵族政治 B约束兄弟子女,迫求政治平等C维护等级关系,强化封建专制 D强调尊卑有序,稳定社会秩序【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

2、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宗法制强调贵贱有序,稳定统治秩序,这与“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者”相符,故选 D。AB 不符合材料的信息,排除;C 和封建专制时间不符,排除 C。故选 D。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2据史书记载:西汉文帝曾问右丞相周勃:“全国一年判案多少起?收支多少钱粮?”周勃惶恐不能答。左丞相陈平辩解说,这些都不是丞相的事情, “使公卿大夫,主管具体事务的官员都尽到自己的职责,才是丞相之责” 。这里所强调的是,丞相拥有A审议决策之权 B监察百官之职C上传下达之责 D专司行政之事【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丞相制度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

3、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公卿大夫,主管具体事务的官员都尽到自己的职责,才是丞相之责” 。可知强调的是丞相监察百官的职责,因此选 A。BCD 都没有体现,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丞相制度 3 汉书贾山传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 ”下列措施中最有利于维持驰道畅通的是实行A郡县制 B皇帝制度 C分封制 D三公九卿制【答案】A - 2 -【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六国,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第二年(公元前 220 年),就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 驰道是皇帝的专用

4、车道,皇帝下面的大臣、百姓,甚至皇亲国戚都是没有权利走的。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正式的“国道”。 郡县制是中央加强对全国控制的措施,驰道通向全国,郡县制的实行有利于全国的统一,因此也有利于驰道的畅通。所以应选 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代的政治制度郡县制4史籍中有关明朝皇帝不上朝的记载甚多,如明武宗朱厚照长年不问朝事;明世宗二十余年不上朝;明神宗自万历二十年之后,溺志货财,晏处深宫,不再上朝如此众多的皇帝不上朝,明朝的历史却延续了276年,王朝局面基本稳定。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B封建经济得到较大发展C行政的运行机制日益完善 D宋明理学发展到新阶段【答案

5、】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内阁制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皇帝多不上朝,势必会削弱皇权,故排除 A;皇帝不上朝,但王朝局面基本稳定,这和封建经济得到较大发展无关,排除 B;明朝时期内阁制的实行,有利于行政机构的运行,故选 C;D 和题意无关,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的政治制度内阁制5 “永乐时,内阁初设,阁臣与部臣为平交,至严嵩始阴挠部权,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 ”材料表明:A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B内阁地位上升,职权逐步强化C明朝中后期皇权渐趋衰弱 D内阁职能强化,行政效率提高【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

6、央一级机构,排除 A;尽管内阁权力日盛,但毕竟不同于宰相制,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职位,而来- 3 -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地位便一落千丈,因此尽管有人认为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权力与前代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排除 C,B 正确;D 项“行政效率提高”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易错警示】明朝内阁制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内阁制度随着皇权的高度强化而建立,明代内阁因缺乏法定的地位和权力,只是政务的辅助机构,通过票拟、修旨来辅政。期间虽有内阁首辅大臣权倾朝野,但是权力的来源毕竟由君主所授予,对君权的制约作用有限。事无大小,内阁都要秉承君主的旨意

7、行事,遂成为君主加强专制的工具,因此明代的君主专制比前代尤甚,助长了君主专制。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制6我国某旅行社在安排某项目旅游景点时写道“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 ,该景点最有可能是( )A秦丞相府 B唐尚书省C元中书省 D清军机处【答案】 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上明显可以看出该机构负责传达皇帝旨意的职能,跪奏笔录,上传下达。故选 D。ABC项错误,这三朝均有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并非没有实权,排除。考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7 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人欣喜若狂,

8、“人们纷纷谈论我们这次可是一举而要为全世界三分之一人口的需要效劳了” 。 然而, “假想市场的美景冲昏了商人的头脑,使他们看不见障碍” 。英国人之所以估计过于乐观,是因为A受到过去的殖民“经验”的蒙蔽 B忽视了中国自然经济的排斥力量C忽视了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决心 D认为中国人乐意接受他们的效劳【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要变中国为商品倾销地和原料产地,所以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欣喜若狂,但是由于中国中国自然经济的排斥力量,所以“估计过于乐观” ,故选 B;AC 材料没有体现,排- 4 -除;D 忽视了列强侵略的

9、本质,排除.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列强侵略与民族危机鸦片战争 81875年8月,清政府任命郭嵩焘(中国首位驻外使节)为驻英公使的消息传开后,有人编出一副对联:“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湖南士绅提出要开除他的省籍。这表明当时A清政府屈辱外交不得人心 B民族矛盾尖锐,民族意识觉醒C思想观念阻碍近代化进程 D国人强烈反对屈辱外交【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外交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875 年 8月,清政府任命郭嵩焘为驻英公使,这是符合近代外交的,但是湖南士绅却反对他,说明思想观念阻碍近代化

10、进程,故选 C;BCD 表述错误,排除。故选 C。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运动 9下列抗击我国侵略的斗争中,属于人民群众自发进行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抗争是(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黄海海战中邓世昌英勇抵抗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卢沟桥守军奋起抗战ABCD【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项正确,是人民群众自发的维护自己国家主权的斗争,是发生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项是清政府组织的抗战,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军队后来全军覆没;项是人民群众自发的反抗运动,虽然失败,但是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不屈的意志;项是国民政府军队进行的抵抗。因此答案为 D。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

11、家主权的斗争列强侵略与民族危机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的表现10新疆有一座晚清名臣的祠堂,悬挂一副楹联:“提挈自东西,帕首靴刀,十年戎马书生- 5 -老; 指挥定中外,塞云边月,万里寒鸦相国寺。 ”它颂扬的是A林则徐 B邓世昌C谭嗣同 D左宗棠【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林则徐是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排除 A;B 是黄海海战的民族英雄,排除;D 是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排除;D 是收复新疆的民族英雄,故选 D。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侵略与民族危机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的表现11右图是2014年我国民

12、政部公布的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情况示意图。下列选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八年抗战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B全民族抗战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C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D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片等历史素材,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A 项表述仅仅是现象,不能说明本质问题,排除;材料信息反映了抗日英烈的人员成分不但有国民革命军陆军、等这样的正规部队人员,还有东北抗日联军、党政工作人员、外籍抗日人员、个人、群众等,体现了抗日战争全民族抗战的特点,B 项正确;根据题- 6

13、 -干中的图片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C 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表述题干中的图片信息反映不出来,属于无关项,排除。故选 B。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抗日战争 全民族抗战12 “舰舰长萨师俊在长江上游与日机互击阵亡。今日党政军长官均到其家吊唁。 ”1938年11月1日, 申报刊发题为华军舰长萨师俊阵亡的短讯,出于战时保密的考量,对军舰及与日军交战地作了模糊处理。由此推断,该军舰当时应是参与( )A淞沪会战 B.徐州会战 C武汉会战 D.广州会战【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 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淞沪会战爆发于 1937

14、年 8 月 13 日,结束于 1937 年 11 月 12 日,时间和地点不符,排除;徐州会战时间是 1938年上半年 ,排除;武汉会战的时间是 1938 年 6 月至 10 月,之后日军逆长江而上,到达长江上游,故选 C;广州会战地点不符,排除。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抗日战争 全民族抗战13北京大学房德邻教授赞同以1912年划分近代史的主张。他认为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的意义远远超过1919年五四运动,两者不可同日而语。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支撑该观点成立的理由包括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一个近代国家体制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A B C D【答案】

15、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一个近代国家体制,故选组合,故选 B;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排除,故排除 AC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意义 14 民报创刊号刊登黄帝像(见下图)的主要目的是- 7 -A.提倡民主自由 B.宣传排满革命 C.倡导个人崇拜 D.反对帝国主义【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察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民报1905 年 11 月 26 日创刊于东京,孙中山在为民报撰写的发刊词中,第一次将同盟会的主张概括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于是“三民主义”就成了民报宣传的主要内容。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表明了排满思想。故选B。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