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命题走向,掌握备考技巧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448350 上传时间:2018-06-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析命题走向,掌握备考技巧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分析命题走向,掌握备考技巧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分析命题走向,掌握备考技巧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分析命题走向,掌握备考技巧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分析命题走向,掌握备考技巧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分析命题走向,掌握备考技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析命题走向,掌握备考技巧(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分析命题走向,掌握备考技巧分析命题走向,掌握备考技巧北京育英学校北京育英学校 李谓李谓一、高考命题走向经历了自己参加高考,到率领学生 16 次参加多种形式的高考,是我终于悟出了一个道 理:高考是一场琢磨与反琢磨、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这话听起来有点冷酷,但事实就是 如此。如果我们不知道高考命题要求什么,不知道高考命题人员想什么,我们的备考工作 是无的放矢的,必然事倍功半。那么,高考命题人员想什么呢?也就是说,他们在琢磨什 么呢?我想,他们最少需要琢磨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琢磨课程标准 。 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不论教学、科研、高考命题, 不能也无权超越这个界限; 二要琢磨教材。 课程标准毕竟是

2、原则性的东西,要将课程标准具体化,还要依 靠教材。教材是什么?教材是出版社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而对课程标准进 行的阐释,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基本依据。由于高中政治学科属于哲学社会科学类, 是对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现象及发展规律的初步阐释,它必然随社会政治、 经济、社会、自然现象的变化而变化。这也是政治教材不断更替、修改、补充、完善的根 本原因。这就向教学、教材的编写乃至命题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教材编写者、命题人 员有极强的观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有灵敏的政治嗅觉,有快速的适应、反应能力。 由于技术上的原因,教材的适应能力和反应速度,很难尽如人意。而教材在对某些问题的 表述

3、上,理解程度、角度上,或多或少的与高考命题者存在不小的差距。这也就出现了 “依据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的提法。 三要琢磨教师。高考命题原则有三个有利于: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利于中学教学; 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实际上,后两条可以合二为一:有利于在素质教育下的中学教学。 中学教学的主导是老师,主体是学生,因而要琢磨老师。对老师的琢磨分两部分:首先琢 磨教师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教师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应该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哲学和社会 科学的生命和魅力在于它的发展性,能否对社会政治经济现象及规律进行深化、扩展、迁 移式的理解、分析,能否对未来社会走势进行科学预测,都是高考所要考察的;其次要考 察教师的教学

4、方式、方法的科学性。古人说,教无定法,这是对的。但这并不说明教学方 法选择的随意性。教师的教学方法和风格,有海阔天空型的,有固本说教型的,有题海战 术、以练代教型的,有地毯式轰炸型的。只有严谨而不死板、活泼而不放任、精选练习不 盲目训练、语言表达准确到位、思维方式科学有效、分析判断迅速准确、收放自如、追求 教学效益最大化的教学方式,才是高考所提倡、要求的。 四要琢磨学生。命题者要研究学生三年来学习的效果,能力提高的程度,区分不同学 生,命不同的题。一是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观察、描述基本的社会现象,了解社会现象 的规律和意义。记忆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是其他能力的基础,决不能忽视,但仅有记忆 能力

5、是远远不够的;二是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考察学生对主要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 对数据、图表、共识、简图的意义及相互关系的理解;三是应用能力:在记忆和理解的基 础上,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推理、归纳、预测,分析说明成因,解决实 际问题。学生的能力是分很多层次的,不同高校、不同系招生的要求也不一样,这就要求 高考命题有很强的、很科学的区分度,考生要结合自己的实力和志向,对号入座,不然, 搞错了方向,功效大减。 五要琢磨社会热点。包括:一年来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在 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这里要明白什么叫重大时事:对世界格局变化有影响的事件;对全球经济走势起作

6、用的事件;大部分老百姓关心的事件:失业、物价、环境、 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婚姻、疾病预防和就治等等。 作为教师和考生,要反琢磨、反控制。这并不是和命题者对这干,而是要站在命题者 的角度组织教学和高考复习,及时、准确、科学有效的适应高考要求。适应高考要求,具 体的落实到理解、运用好考试大纲-考试说明上。要深刻领会、认真把握、科学贯 彻。例如,对高考要求的知识点的罗列,2003 年与 2002 年相比,有较大变化:知识点多 了,细了。这说明高考命题组的心态发生了变化:重视知识的系统化、逻辑性,反对知识 的笼统性、支离破碎性。这就要求在备考时,特别注意对知识点的细化、科学有序化、完 整性。按照高考

7、的要求而不是教材的顺序来重新排列知识点。 综上所述,对高考命题的理解,至少应把握以下几点: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提高 实际、理解、应用、表达、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对社会热点,扩展了解的面,增加理 解的深度,提高解决的能力,区分对同一社会热点的宏观、中管、微观认识;日常的政治 课教学,注重素质教育和扎实的基本功,切忌脱离实际的说教和临时突击;保持适当的区 分度,有利于高校和考生双向选择。 二、备考技巧 有人说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是对的。决不能信奉功夫不负苦心人的教条。 “有心人”指 的是做事情目的性、计划性、针对性、秩序性很强,能将自己的潜力充分发挥的人。我们 准备高考,就要做有心的人,要掌握技

8、巧。因为技巧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将自己的 学习潜能开发到极致,不浪费自己的点滴才智,必须掌握备考技巧。一般来说,备考技巧 有四方面内容:知识的准备、能力的准备、心理的准备、技术的准备。这四方面是紧密相 连、不可分割的。 (一) 、知识的准备。包括对考试说明列举的知识点的梳理、记忆、理解 1、 梳理 (1)搭建框架:宏观、中观、微观 (2)科学排序 (3)去伪存真(过滤) (4)全面细致,有所侧重 2、 记忆 (1) 科学记忆 (2) 准确记忆 (3) 全面记忆 3、 理解 (1) 理解概念的由来、归属 (2) 理解概念的本质和灵魂 (3) 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原理) (4) 理解概念、原理

9、的应用方向 (5) 怎样理解:听、想、懂 (二) 、能力的准备。能力的准备应该从高一就开始了。但由于种种原因,基础年级的 能力准备不足,被迫移植到高三。所幸的是,大脚只要掌握科学的方法,还来得及。 1、 审题能力 2、 提取能力 3、 表达能力 4、 扩展能力 5、 迁移能力(三) 、心理的准备 心理的准备不能光靠考前一个月准备。那样的话,会造成越准备越慌张的局面。因为你意 识到:我心理紧张了,需要心理准备。心理准备也不能搞突击,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克服 心理问题,必须从高三一开始就进行。 (1) 、听课心理 (2) 、训练心理 (3) 、解题心理 (4) 、作息心理 (5) 、师生关系心理 (

10、6) 、考前心理 (四)技术设备的准备 书、本、笔、钟表、解题速度测试 三、举例 下面,以学生普遍感到头疼、缺乏热情和兴趣、在高考中对扩大区分度有最重要作用的主 观性试题为例,谈谈高考备考问题。 (一) 、主观题的历史渊源 主观,是自我意识的意思。主观性试题,意味着可以自主发挥,是充分展示个性的试题。 它最早应起源于科举制度:有固定的题目,学子们对同一问题的认识千姿百态,看谁的文 章在符合封建礼教的前提下论证更严密、更准确、更能迎合统治者的心理。现代高考有与 之相似的地方。也是有固定的题目,在不违反政治性原则的前提下,展示考生的个性。但 这种个性的展示,必须在共性的前提下进行,即把题目的基本要

11、求答出来,先追求大众化, 再追求个性化,否则,风险很大。 (二) 、主观性试题的能力要求 1、判断能力:判断题目要求;判定题目涉及的知识范畴;辨别正误 2、组织能力:组织知识;排列答案 3、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大脑中提取;面对试题背景,提取隐性信息。例:2003 年高 考第 38 题:“2002 年 12 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西柏坡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 全党牢记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两个务必 ,即务必继续的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务必继续的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清醒的看到我们肩负的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增强忧 患意识,居安思危,牢固树立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团结和带

12、领群众不 断前进。 ” 我们在高考备考当中,没有那个老师不重视“两个务必” 。这就是错误所在。表面上是“两 个务必” ,实际上是“两个继续” ,这才是试题的题眼,但是以隐性的形式出现的。 4、书面表达能力 文字:高三学生没有时间练字。高考答题并不象某些人说的那样,写好字多得分。高考不 是书法比赛,只要让人很轻易的认识,就可以了。 语言逻辑关系:先答什么,后答什么,必须讲究顺序。你考虑一下:如果你问别人问题, 你是不是最喜欢直截了当的回答?所以,在答题时,先答最核心、最关键的,然后再论证。文采:准确、简练、全面、术语化,反对冗长、重复、不着边际、家常话 (三) 、主观性试题的题型 1、从试题的要

13、求形式看,老高考,以及现在较少的省份,主观性试题分为简答、辨别分析、 论述三种题型。现在,在全国统一的“文科综合”试卷里,从形式上看,这三种题型的界 限变得非常模糊。只是从难度上、综合度上有一些区分:越靠后的题目,越难。但从内容上看,辨别分析的要求,论证阐述的要求,还以隐形或显性的形式存在着。例如:刚才说 到的第 38 题,第二问:有些人认为,时代变了, “艰苦奋斗”已经不是当代所提倡的精神。 应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2、从试题的背景形式看,试题有以下几种: 表格式 统计图式(饼式、柱状) 漫画式 文字式 公式式 (四) 、主观性试题的审题 1、 审背景(材料): (1)宏观:几个材料 (2)每

14、个材料表达的是什么:政治、经济、哲学、社会、文化,还是它们的混合体。例如:2003 年高考第 38 题:“2002 年 12 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西柏坡考察时发表重要讲 话,要求全党牢记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两个务必 ,即务必继续的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 躁的作风,务必继续的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清醒的看到我们肩负的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 性,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牢固树立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团结和 带领群众不断前进。 ” A、 政治:党的作风建设、党的宗旨 B、 哲学: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结合(艰苦奋斗) ,联系、社会意识 C、 文化:思想、精神是一种文化 D、 社会:为

15、人民的事业 (3)挖掘、发现隐形信息。例如上题,至少包括以下信息: A、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政党 B、 西柏坡:革命圣地 C、 七届二中全会:给中国带来转折的、加强党的建设的党的重要会议 D、 两个务必;继续 E、 清醒的看到我们肩负的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艰苦奋斗、谦虚、谨慎不骄不躁 F、 牢固树立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党的宗旨 G、 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 2、审要求: (1)是什么:包含了那些政治学、经济学、哲学道理 (2)为什么:论证 (3)怎么办:最热,最难,最开放性。开放性、发散性 思维,并不是说放纵,并不是说 可以随意。相反,它更要求逻辑的严密型:有理(有大

16、众基本接受的道理) 有据(有所学的理论根据) 有节(观点不能太新潮、太前沿) 有利(对得分、对打动阅卷教师有利) 五、主观性试题的解后修补 1、 注意解题空间:只有几行的空间,不许使用涂改液,不许超出试卷的边距答题,所以, 必须节省解题空间:字小一点,行距、字间距紧凑一点,为修改答案留出合理空间。 2、适当多答:多答,只要不写反动的话,是不会扣分的。为什么要多答?因为我们不能保 证我们的命中率,不能保证我们答的那几条和标准答案 100%吻合。就像打仗,我们面对敌人,要多打几枪,以保证战斗效果。有时,我们答题后检查的时候发现,答题一点都不 对。这时候不要慌,你要想一下你打出为什么这样答,你第一次答的肯定有你的道理,不 要轻易把原先的答案划掉,最好加以补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