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问题 产业组织理论的演变历程 博弈论在产业组织理论中的应用第一节 产业组织的定义与理论渊 源产业组织理论是一门新兴的经济理论 比较完整的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以贝 恩(Joe S.Bain)1959年出版的《产业组织》 一书为标志,迄今只有50余年的历史然 而,从其产生和形成的渊源来看,最早萌 芽于马歇尔(Alfred Marshall)的“生产要素 理论”,奠基于张伯伦等人的“垄断竞争理 论”,最终体系形成于贝恩等人的系统研 究一、产业组织的定义 在现实生活中,“组织”的含义多种多样 1、按一定规则联结组成的结合体如:党团组 织 2、联结、安排、组合人或事的行为如:组织 比赛活动 而“产业组织”指的是“同一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 组织或者市场关系”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之 间的关系是通过市场形成和体现的利益关系 ,具体说来,就是市场交换关系、竞争和垄 断关系、市场占有关系、资源占用关系等二、产业组织理论的萌芽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A·马歇尔在其1890年问世的 名著《经济学原理》一书中,论及生产要素 时,在萨伊的劳动、资本和土地“生产三要素 ”学说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第四生产要素, 即“组织”。
因此,产业组织的含义表述为— —同一产业企业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需 要明确的是:产业组织理论考查的是同一产 业内的企业,即处于同一商品市场的企业之 间的生产关系这里的商品的同一性,主 要指企业之间或同一企业生产的商品的主要 性能基本相同,商品之间具有高度的替代关 系• 马歇尔的经济理论隐含了产业组织理论的萌芽他 的理论不仅仅在于最先提出了包括“组织”在内的四 要素论,还体现在其经济理论第一次触及了现代产 业组织理论所关注的一些基本问题 首先,马歇尔的经济理论触及了垄断问题,并发现了 被后人称之为“马歇尔冲突” 的规模经济和垄断的弊 病之间的矛盾他认为:完全竞争市场在现实中是 不存在的,厂商追求规模经济的结果导致垄断,而 垄断会扼杀自由竞争这一经济运动的原动力,使市 场价格受到人为操纵,从而使经济丧失活力,也不 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其次,马歇尔的经济理论触及了产品差别、生产条件 差异和广告费用不同等造成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垄断 因素问题2、产业组织理论的奠基 马歇尔触及到了产业组织的基本问题,但还没有进行 深入、系统的研究到了20世纪,垄断资本主义已 经取代了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对国家经济的影 响已经表现得十分深刻。
1933年英国剑桥大学经济 学家琼·罗宾逊 (J.Robinson)的新著《不完全竞争经济 学》和美国哈佛大学教授E·张伯伦的著作《垄断竞 争理论》几乎同时问世,这两部著作围绕着竞争和 垄断的关系进行了更接近实际的全面探索,修正和 发展了西方传统经济学中的竞争—垄断理论尤其 是张伯伦在其著作中提出的一些概念和理论观点, 成为了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来源,因此,许多 产业组织学教科书都把马歇尔、张伯伦和罗宾逊夫 人奉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奠基人 其中,张伯伦对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 如下方面:(1)以分析纯粹竞争为出发点,否定了纯粹竞争存在的条 件,提出了垄断竞争的概念他认为,完全竞争和完 全垄断只是两种极端的市场形态,现实的市场既存在 竞争因素,也存在垄断因素 (2)对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进行了具体分类和分析 (3)提出了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集团及与之相关的厂商企 业的关系问题集团内企业之间、集团企业与非集团 企业之间产生了纵横交错的竞争关系通常,集团内 企业可以保持统一价格并凭借集团实力取得一定的垄 断地位,集团外的企业可能处于不利状态,但它们也 可以采取灵活的价格政策与集团企业竞争。
(4)界定了“产品差别”的内涵及其对市场竞争的影响 (5)提出并讨论了企业在市场上的进入和退出问题第二节 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形成一、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建立 1940年,克拉克提出了“有效竞争”的概念所谓“有效竞争” ——即既有利于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 竞争格局他认为:不完全竞争存在的事实表明,长期均 衡和短期均衡的实现条件是不协调的这种不协调反映了市场 竞争与规模经济的矛盾,政府的公共政策将成为协调二者关 系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20世纪30年代后,以哈佛大学为研究中心(哈佛学派的诞生) : 梅森对以往有关有效竞争的定义和有效竞争的条件进行归纳, 提出了有效竞争标准的二分法:一是将能够维护有效竞争的 市场结构的形成条件归纳为市场结构标准;二是将从市场绩 效角度来判断竞争有效性的标准归纳为市场绩效标准梅森关于有效竞争标准的归纳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首先 ,不再将不现实的完全竞争作为理想的追求模式和政 策制定的出发点;其次,注意从不同的方面提供判断 具体的有效竞争状况标准,使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有 了坚实的基础;再次,这一标准有利于从不同角度对 竞争是否有效进行更加全面的分析判断 1959年,贝恩在出版的《产业组织》一书,系统地提出 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框架,标志着(现代)产业组 织理论的基本形成。
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把产业分解为特定的市场, 按结构、行为、绩效三个方面即所谓的产业组织研究 的“三分法”对其进行分析在这里,结构、行为、绩 效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即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 中的行为,而企业行为又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 这种分析框架是将完全竞争和垄断作为两极 ,将现实市场置于中间进行分析在贝恩等 人看来,寡占的市场结构会产生寡占的市场 行为,进而导致不良的市场绩效特别是资源 配置的非效率因此有效的产业政策应该着 眼于形成和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主张 对经济生活中的垄断和寡占采取规制政策 其理论实施的结果,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出现 了一些不利于经济发展的现象主要表现 为反垄断政策的实施,使得美国的竞争优势 受到日本等亚洲国家的冲击第三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一、产业组织理论的芝加哥学派 产业组织理论的芝加哥学派是20世纪60年代在对哈佛学派的批 判中崛起的其代表人物有:施蒂格勒、德姆塞茨、布罗曾 、波斯纳等芝加哥学派信奉自由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 用,强调古典学派价格理论在产业分析中的实用性以施蒂 格勒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认为:即使市场中存在着某些垄断 势力或不完全竞争,只要不存在政府的进入规制,长期的竞 争均衡状态在现实中也是能够成立的。
只要没有政府的规制 ,高集中度的产业产生的高利润率会因为新企业的大量进入 或卡特尔协定的破裂而难以长期为继因此,如果一个产业 持续出现高利润率,完全可能是该产业的企业高效率和创新 的结果,而不是哈佛学派认为的存在垄断势力芝加哥学派 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是彻底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他们坚 信唯有自由企业制度和自由的市场竞争秩序,才是提高产业 活动的效率性、保证消费者福利最大化的基本条件二、可竞争市场理论 可竞争市场理论是鲍莫尔、帕恩查和韦利格等人在芝加哥学派产 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良好的生产效率 和技术效率等市场绩效,在哈佛学派的理想的市场价格以外仍 然可以实现,无需众多竞争企业的存在它可以是寡头市场, 甚至是垄断市场,但只要保持市场进入的完全自由,不存在特 别的市场进出成本,包括自然垄断在内的高集中度的市场结构 也是可以和效率并存的 可竞争市场理论是以完全可竞争市场及沉没成本等概念的分析为 中心的所谓完全可竞争市场,指的是“市场内的企业从该市 场退出时完全不用负担不可回收的沉没成本,从而企业进入和 退出完全自由的市场”所谓沉没成本,指的是“企业进入市场 所投入的资本,当企业退出该市场时不能收回的部分”,鲍莫 尔等人所重视的沉没成本,其沉没的程度主要依存于所投入资 本向其他市场转移或资产出让回收的可能性,而与所投入固定 费用的多少无关。
其主要目的在于“自由放任政策比通常的政 府规制政策更为有效”而实际上,沉没成本的大小决定了企 业退出市场的难易程度,从而影响企业的进入决策三、产业组织理论的新近发展 第一,在分析框架上改变了单向和静态的研究模式 第二,在理论基础上,广泛吸取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 新发展,修正了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基于新古典主义 的假设 第三,在研究重心方面,从产业组织分析的结构主义 转向厂商主义,即从重视市场结构转向最重视企业 行为的分析 第四,在研究方法上,突破实证分析的局限性,引进 博弈论、计量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将 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有机地贯穿于产业组织研究中 ,推动了产业经济学的新发展四、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1、理论研究是实践的要求,当前我国的经济发 展状况要求我们必须加强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 2、由于我国在产业组织理论方面的研究刚刚起 步,缺乏进行整体理论研究所必备的关于我国 各产业发展状况的基本数据和资料,所以我国 的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应该象西方学者在50 至70年代所作的那样,主要进行个案研究 3、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均以制度不变为前提,而 我国正处于改革时期,各种制度安排的变动较 大,这使西方的产业组织理论在我国的应用受 到局限,我们必须对之加以改造和发展。
第三节 博弈在产业组织理论中的应用一、博弈论的基本概念 1、定义:博弈论,英文为Game theory,是研究 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决策主体的理性决策行 为以及这些决策的均衡结果的理论一些相互 依赖、相互影响的决策行为及其结果的组合称 为博弈(Game) 2、博弈的组成要素:一个博弈由以下几个要素组 成,包括:参与人、行动、信息、策略、得益 、结果、均衡等 上述要素中,参与人、行动、结果统称为博弈 规则,博弈分析的目的就是使用博弈规则来决 定均衡二、博弈的分类 现实中各种博弈可以按不同方法进行分类根据 参与人的多少,可以分为俩人博弈或多人博弈 ;根据参与人是否合作,可以分为合作博弈或 非合作博弈;根据博弈结果的不同,又可以分 为零和博弈、常和博弈与变和博弈 合作博弈(cooperrative game)和非合作博弈( non—cooperative game)现在经济学家谈到 博弈论,一般指的是非合作博弈,很少指合作 博弈 在非合作博弈中,现在最流行也是最有用的分类 方法是从博弈参与人行动的先后顺序和在博弈 中所获信息的差异角度来分,具体为:1、从参与人行动的先后次序来分,博弈可以分 为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
2、从参与人对其它参与人的各种特征信息的获 得差异来分,博弈可以分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 完全信息博弈 将上述两个角度的划分结合起来,我们就得到 四种不同类型的博弈就是:完全信息静态博 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和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1)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纳什均衡): 2)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 ) 3)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贝叶斯纳什均衡) 4)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精炼贝叶斯均衡)1)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纳什均衡):指的是各 博弈方同时决策,或者决策行动虽有先后,但 后行动者不知道先行动者的具体行动是什么而 且博弈方对博弈中各种策略组合情况下所有参 与人相应的得益都完全了解的博弈纳什均 衡:给定的战略组合由所有参与人的最优战略 组成即在给定别人战略的情况下,没有任何 单个参与人有积极性选择其它战略,从而没有 任何人有积极性打破这种均衡占优策略和 严格劣策略的选择2)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 )指的是各博弈方先后行动,后行动者知道先 行动者的具体行动是什么而且各博弈方对博弈 中各种策略组合情况下所有参与人相应的得益 都完全了解的博弈不可置信威胁策略。
3)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贝叶斯纳什均衡) 参与人同时行动,没有机会观察到别人的选择 给定别人的战略选择,每个参与人的最优战 略选择依赖于自己的类型 4)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精炼贝叶斯均衡) 当事人要根据所观察到的他人的行为来修正自 己有关后者类型的“信念”(主要是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