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三首之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170358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诗三首之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外国诗三首之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外国诗三首之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外国诗三首之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外国诗三首之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外国诗三首之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诗三首之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交流教案 会员交流资料 保护原创权益净化网络环境 - 1 -外国诗三首之致大海 篱笆那边 我愿意是急流自读导言: 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时,也不妨调转艺术的轻舟,扬起 思维的双浆,驰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这三首 外国诗, 致大海是诗人的一篇浪漫主义代表作,借自然景物寄托诗人对自由和解放的热 烈追求和对暴力统治的憎恶、反抗;篱笆那边却在平静的叙述中,蕴含了耐人寻味的 深意;我愿意是急流则写得情真意切,情趣盎然,洋溢着诗人强烈的情感。 自读要求: 1、 体会三首诗或象征性强、或哲理深刻、或形象鲜明的特点。 2、 理解三首诗歌的意象及其

2、蕴涵的意义。 3、 通过诵读、欣赏不同特点和风格的外国诗歌,培养我们对外国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自读程序: 1、 通过诵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感情:诵读致大海时,注意把握全诗感情基调和 变化,感受诗歌浓厚的抒情气氛和强烈而又深沉的感情;诵读篱笆那边时,注意整体 把握诗意,展开联想和想象,置身其境,感同自身;诵读我愿意是急流时,要感受诗 中缠绵的倾诉,还要理解并读出诗人坚定美好的信念。 2、 理清诗歌的内容线索和感情线索。 3、 分析和理解外国诗歌的生动、鲜明的意象,并对这些意象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4、 理解诗人将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寄寓在鲜明意象中的表达方法及其作用

3、。 自读点拨: 1、 致大海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首先表达了对大海的礼赞,赞叹大海的坦荡多姿、无拘无束、傲岸不羁,其实这 正是诗人性格的写照。其次,作者还借讴歌大海来表达自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2、如何理解篱笆那边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点拨:“草莓”在诗中首先是触发诗人回到童年感觉的具体事物,同时,它又是一切美 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而“上帝”象征着权威,代表着正统思想,是人们追求理想的 强大阻力,象征着行为约束、思想禁锢;同时,从另一个角度讲他又何尝不是一个被禁锢 者,一个不能按自己本性行事的人? 3、 我愿意是急流中运用比喻和对比等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点拨:本诗通篇采用了博

4、喻手法(用一连串丰富多采的事物,来比喻同一个意思) ,并把 每一个比喻都加以展开,并同对比结合运用包含了更丰富的意义,有民歌的风格。诗人以 “急流、小河、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等一系列荒凉冷落的形象自比,以“小 鱼、小鸟、常青藤、火焰、夕阳”等美好的形象比喻心中的爱人,两组比喻形成鲜明的对 比。但他们的含义是一致的,就是不管自己的命运多么坎坷,多么险恶,只要同“爱人” 在一起,就能化险为夷,幸福无比,从而歌颂了爱情的强大威力。这几组比喻和对比,有 机地结合在一起,完整地勾勒出男女主人公的丰满形象,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从细交流教案 会员交流资料 保护原创权益净化网络环境 - 2 -处

5、看,比喻和对比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各有新意:“小河”要穿越“崎岖山路” ,意味 着爱情的历程将百折千回,艰难曲折;“荒林”要同狂风恶战,表明可能遇到的挫折和打 击这一切都含蓄地体现了主人公刚毅不屈的性格和对爱情坚贞不逾的追求。而诗人对 爱人的比喻也富有变化,如浪花里的“小鱼” ,取其活泼自由;鸣唱枝头的“小鸟” ,喻其 欢乐天真。 自读思考:(根据时间决定) 1、 致大海 具体研习: 问题一: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把有关的诗句画出来。 学生边轻声诵读边圈点思考,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因自身 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1 节7 节) ;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

6、的诗人拜伦(8 节13 节) ; 永久怀念大海(14 节15 节) 。 问题二:以上内容是通过什么线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明确:诗人以和大海的感情交流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材料的。 问题三: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 明确: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如诗句“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 、 “渔夫们的温顺的风帆,/靠了你的任性的保护” 、 “但当你汹涌起 来而无法控制时,/大群的船只就会被覆亡。 ”更为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诗歌的 第一句“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即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 问题四:作者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 明确:反映

7、了诗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问题五:诗人面对大海为什么又感到悲伤痛苦? 明确: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恼心伤” 。如诗句:“还因为那个隐秘 的愿望而苦恼心伤!” 、这里“隐秘的愿望”即第 6 节诗人所写的“我曾想永远地离开 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诗人为未能逃脱监禁而悲伤痛苦。 问题六:诗人由大海而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这反映了诗人什么 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 如诗句:“正像你一样,他威严、深远而阴沉,/他像你一样,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 ”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二人结局增添了前程

8、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如诗句“世界空虚 了大海洋呀,/你现在要把我带到什么地方?” 欣赏品味 欣赏品味是在对全诗理解基础上的更高一层次的教学活动。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要 求学生选择 12 处自认为最精彩之处进行品味,并组织学生讨论评判。 欣赏品味例一: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我最后一次在倾听/ 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点拨:大海这一意象已渗透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因为诗人将要被再次流放到另一个 地方,因而大海也仿佛在为诗人发出“忧郁的怨诉” ,而大海又是自由精神的象征,在这临交流教案 会员交流资料 保护原创权益净化网络环境 - 3 -别时,她又向诗人发出了

9、“召唤的喧响” ,这正是自由精神的召唤。因而诗人在第 3 节中不 禁直抒胸臆:“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充分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与矢志追求。欣赏品味例二: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你这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并 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 点拨:这里“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是指诗人将要离开的流放地南高加索。 “我曾想永 远地离开”是指诗人想秘密逃到海外,去寻求那自由的生活。进而诗人想象离开囚禁之地 时的“狂欢之情” ,并用“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这一形象的诗句暗指自己在 所向往的地方可以自由地创作,再也不必担心遭到监禁,但是诗人的美好

10、愿望却未能“如 愿以偿” ,因而诗人在诗中反复强调自己的“苦恼心伤”! 欣赏品味例三: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消失了,/他把自己的桂冠留在世上。/阴恶的天 气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哦,大海呀,是他曾经将你歌唱。 点拨:这里的“歌者”指拜伦。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为自由而战 的革命者,因而诗人对他十分崇敬,认为他虽已离开人世,但他的“桂冠”棗诗人作品与 精神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诗人充满激情地呼告大海“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 ,为伟 大的诗人而歌唱!诗人在这里缅怀拜伦,赞美拜伦,正是赞美为自由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欣赏品味四: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我要把你的峭岩,你的海湾,/

11、你的闪光,你的阴影, 还有絮语的波浪,/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 点拨:诗人从拿破仑与拜伦两位革命者身上得到了精神力量,在最后告别大海时,他已 消除了原先的“茫然”和“苦恼心伤” ,这时“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 ,这里的“你”就是 争取自由的崇高理想,并把这种理想借助峭岩,海湾,闪光,阴影,波浪,带到“荒漠之 乡”这个第二次流放的地方。诗人的心灵由“大海”而得到彻底的净化,诗人感情也由此 得到了新的升华。 (以上例举供教学时参考。而主要任务是引导启发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欣赏品味和评判,由 于学生平时接触外国诗歌不多,对作者的生平又不甚了解,在欣赏品味时可能会有困难, 教师可作适当的点拨,但决

12、不要包办代替。学生的欣赏品味只要不违逆诗歌的主题,言之 成理,都应加以肯定。 ) 课堂训练 根据本课的体裁特点,主要进行诵读训练,通过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进一步体味诗人所 抒发的思想感情。可要求学生划出诗歌诵读时的停顿与重音。如 1 段4 段朗诵时的停顿与 重音: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 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 交流教案 会员交流资料 保护原创权益净化网络环境 - 4 -我/最后一次/在倾听 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 我/时常沿着

13、/你的岸旁, 一个人/静悄悄地,/茫然地/徘徊 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而苦恼心伤! 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 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 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 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 (以上训练应作适当诵读指导。各句中诵读时的停顿,除语法停顿外,还有逻辑停顿,其 作用是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如“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 ”在“你”处略作停顿,突出强调了“大海” 。诵读时的重音也是为了强调某种语意或突出 某种感情。如“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 “自由奔放”四字重读,突出强调了“大海” 的象征意义。 ) 2、 篱笆那边 问题一:诗中的草莓指代什么

14、。 明确:草莓指代世间美好的事物。思考这一问题应从草莓的特点入手。草莓色泽鲜艳,圆 润可爱,在外形上给人以美感;味道酸甜可口,是人们都喜爱的一种水果。 问题二:上帝又指代什么? 明确:上帝号令一切,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是权威的代表,又是正统思想的化身,或 代表着种种清规戒律。思考这一问题应从上帝特殊的身份入手。 问题三:如何理解“我” “想爬过” 、 “能爬过”却又因为怕脏了围裙挨上帝的骂而不愿爬过?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明确:“想爬过” “能爬过” ,是“我”有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和能力,而怕脏了围裙挨骂 则说明“我”在追求美好事物的过程中有种种顾虑,担心会遭受责备。归根到底,这一

15、切 是“上帝”的行为约束、思想禁锢造成的。 联系实际示例: 孩子本是纯真无邪的,他们活泼好动,对一切美好的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这其中蕴藏 着多少创造的萌芽啊。但我们现存的教育制度,不允许孩子有任何不合常规的行为,用很 多清规戒律来束缚他们的思想,压制他们的个性,从而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解说以上提供的只是示例,并非唯一的标准的答案。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 入思考讨论,只要言之成理,教者即应加以肯定,答案不强求一致。 问题四:诗人为什么说“上帝”如果是孩子,他“也会爬过去“? 明确:孩子是纯真无邪的,孩子对美好的事物有本能的向往与追求。 “上帝”如果抛开了至 高无上的权力,抛开了一切清规戒律,恢复其纯真无邪的本性,他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