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初中20篇文言文基本篇目练习答案

zw****58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3KB
约11页
文档ID:44872338
初中20篇文言文基本篇目练习答案_第1页
1/11

1初中初中 20 篇文言文基本篇目答案篇文言文基本篇目答案(一)桃花源记(一)桃花源记一.解释划横线的字1.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 2.对……感到诧异/走尽/没有、消失3.放弃/仅 4.整齐的样子/类 5.田间小路/交错相通6.代指老人/代指小孩/愉快的样子 7.详细/邀请 8.都9.妻子、儿女/与世隔绝的地方 10.竟然/不要说 11.请12.告诉/值得/对 13.已经/沿、顺着/从前/作标记 14.回到/到15.从前/标记 16.计划/不久/探访、访求二.解释句子:答案略三.思考1.活动、穿戴、心情(神态) 2.避秦时乱 3.不足为外人道也4.D 5.B 6.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者向往的理想的社会(二)陋室铭(二)陋室铭一 这、只、品德;大;使……劳累;二 1、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2、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3、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4、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三、 点明全文主旨, “唯吾德馨”//写室中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收束全文,说明陋室不陋四 、 “调素琴”照应“无丝竹之乱耳” ;“阅金经”照应“无案牍之劳形” 五、这是类比(比喻) ,引古贤之名室以证“陋室” ,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证明“陋室不陋” 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苔痕上阶绿,草色如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七 、惟吾德馨2(三)(三) 《《爱莲说爱莲说》》一、1、多 2、沾染(污秽) 3、洗涤 4、美丽而不庄重 5、耸立的样子6、树立 7、亲近而不庄重 8、少 9、宜当二、略三、1、 (1)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 (2)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 (3)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端庄的仪态,令人敬重不敢轻侮2、用菊正面衬托莲,用牡丹反衬莲,彼此对照,有力的突出了文章的主旨,表明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表示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3、隐居的人;富贵的人;品德高尚的人4、借赞美莲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5、莲,花之君子者也6、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气质;象征了不求富贵名利,在污浊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品德高尚的君子。

7、对和自已志同道合的人太少而感慨;对追名逐利、追求荣华富贵的世俗的鄙视8、略(四)三峡(四)三峡一.解释划横线的字1.从、由/通“缺” 2.如果/阳光 3.漫上/顺流而下/逆流而上4.有时/早上/傍晚 5.即使/飞奔的马/驾/认为、觉得/快 6.急流的水7.极高/山峰/冲刷 8.水情/树荣/山高/草盛/真、实在9.早晨/清凉/寂静 10.连续/延长 11..停止、消失二.解释:答案略三.回答问题1.自三峡七百里中……,隐蔽天日/连绵、高峻(多、高) 2.水大流急3.《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4.素湍绿潭(回请倒影) ,情荣峻茂(良多趣味)5.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哀转久绝/林寒涧肃,哀猿凄清/渲染了三峡秋天山谷空旷,清幽寂寥 6.总分结构 7.B3(五)记承天寺夜游(五)记承天寺夜游一. > 宋 苏轼 散文二. 脱下 高兴地 步行 (散步) 考虑 高兴 (解闷) 于是 睡 共同(一起) 形容水的空无澄澈 纵横交错 大概 (原来是)只是 清闲的人 我们三. 翻译:1. 想到没有人与我一起欣赏, 就去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2.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澈透明, (看到)水中(仿佛)藻、荇纵横交错,那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倒影啊3. 只是缺少清闲的人,就像我们两个这样四. 理解阅读:1. 第④句 庭中月色(月色如水 月色空明)2. 明 静 形 闲 空 3. 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4. 发挥想象,用两个比喻来描写月色 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5. 闲人 6. 清闲 旷达(豁达) 、乐观(六)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六)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一.解释下列加划线的字1. 号称/指有抱负而不得施展的人/ 2.比喻杰出才能/往、到/这个地方3.有所遇合(受到赏识) 4.不走运、假如、仰慕正义、力行仁道/同情5.何况/本性 6.曾经/跟随/教化/改变 7.怎么/跟/故时所说的8.姑且/凭/测定 9.因为/感慨 10.凭吊11.到/从前/指像高渐离一类埋没在草野的志士 12.致意/圣明/出来/做官二.翻译:略三.回答1.第一段:写董生河北行的缘由,祝他能遇到机会第二段:从古说到今,指出董生能否遇到机会还很难说(分两层;第一层:第一句。

)第三段:说出本意,希望董生能留在朝中效力,不要去河北42.(1)√(2) √(3)×(4) √(5)×(6) √(7) √(8) √(9) √(10) √(11) √3.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B5.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说法一致6.不同:前者表祝愿;后者是告诫董生应有所警惕7.是一个极力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人(七)与朱元思书(七)与朱元思书一、 略三、 (1)天山(全景) ,开豁明朗的心境;游船,悠然自得,无所束 (2)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富春江的奇山异水 (3)异水;清澈,湍急;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4)都用四言句;节奏感强读来朗朗上口 (5)富春江江水清澈见底的静态美和急流猛浪,极其雄壮的动态美6)奇山;山形,林声,心境,树林 (7)轩邈雄奇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把静山写动了,更显山的壮美 (8)不是,通过写声音,反衬山的清净幽雅9)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伦世务者窥谷忘反;淡泊名利,欲求归隐 (10)散骈结合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 (11)略八)始得西山宴游记(八)始得西山宴游记一 通“戮” ,遭到贬谪;这;用手分开;聚、收缩;接;独立出众;一道;接近;从前二 1、自以为所有永州的山中有奇异形态的山水风光,都被我领略过了,却未曾知道西山的奇怪特别。

2、攀援着登上山顶,伸开两脚像簸箕那样蹲着作游戏3、它们那高高低低的地势, (高的地方)像深山一样深邃, (低的地方)像深池一样低陷4、千里之遥如在尺寸之间, (各种景物都)聚集收拢,重叠到一起,没有什么能逃避隐藏的5、这才知道这座山的独立出众,和一般的小土丘不一样6、悠悠啊同天地之气一道,却不知它的边际;7、洋洋啊与造物者一起游,却不知它的尽头8、精神凝聚安定,形体得到解脱,和万物的变化暗暗相合9、这才知道我从前并没有真正游览过, (真正的)游览从此时才开始10、所以写了这篇文章来记述(此事) 三 1、写作者被贬永洲后寄情山水以示愤懑的心情//写登山经过和西山景色的奇特//5作用:写“未得”西山的“漫漫而游” ,是为了反衬“始得”西山的惊喜2、以为凡是……西山之怪特 3、攀援而登……四望如一 4、悠悠乎……而不知其所穷5、下然……若穴// 尺寸千里…..遁隐 6、然后知…..为类7、引殇…….不知日之入//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傲世情怀8、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九)醉翁亭记(九)醉翁亭记一、1、环:环绕 2、尤:特别、尤其 3、蔚然:茂盛的样子 4、深:幽深 5、回:回环 6、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7、临:靠近 8、作:建造 9、名:命名 10、辄:就 11、意:情趣 12、得:领会 13、寓:寄托 14、霏:雾气 15、开:散开 16、归:聚拢 17、暝:昏暗 18、晦:阴暗 19、芳:香 20、发:开 21、秀:发荣滋长 22、繁:繁茂 23、时:季 24、穷:尽 25、负:背 26、伛偻:驼背,指老人 27、提携:牵、领,指小孩 28、绝:断 29、渔:捕鱼 30、为:做、酿造 31、冽:清 32、山肴:野味 33、蔌:菜蔬 34、杂然:多而乱 35、陈:陈列、摆开 36、酣:尽兴地喝酒 37、丝:弦乐器 38、竹:管乐器 39、弈:下棋 40、觥:酒杯 41、筹:酒筹 42、苍颜:脸色苍老 43、颓然:醉醺醺的样子 44、已而:不久 45、翳:遮盖 46、去:离开 47、乐其乐: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 48、谓:为,是 二、略三、1、环滁皆山也。

2、醉翁亭;由远到近、由上到下3、引出下文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6、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日出;林霏开;去归;岩穴暝;从早到晚7、树;风霜;水石 8、景;宴;因景而宴;宴由景起9、伛偻提携;滁人如此兴高采烈,是因为生活安定幸福,而生活安定幸福,正是太守励精图治、治理有方的结果10、体现了太守能把百姓放在首位,反映了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11、太守是一个勤于政事、廉洁奉公的人12、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13、一是为酒而“醉” ,一是为山水之景而“醉” 14、树林阴翳,鸣声上下15、用禽鸟来类比游客,说明他们不知道太守的真正乐趣之所在16、生动简洁;暮而归17、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18、禽鸟;游人;游人;太守19、与第一段中醉翁亭的命名呼应;与“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相呼应620、总结全文,揭示文章主题21、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孟子·公孙丑》 轲 儒 不义之战 仁政 短论二.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施行仁政 少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心所向, 内部团结 周围三里(那样小)的城 外城 围 城墙 护城河 武器装备放弃 离开 限制 巩固 震慑 极点 通”叛”,背叛 归顺、服从 凭着 所以 得道者三.翻译1.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 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2. (守城者)弃城而逃3. 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4.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四. 理解阅读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仁政2. 在天时、地理、人和这三个因素当中,孟子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赢得民心,赢得民心的前提是“得道” ,而这个“道”就是他一贯主张的“仁政” 所以孟子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实际上就是在说他的“仁政”主张3.天时 地利 人和 人和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5. 举例论证 天时不如地利6. 城高 池深 兵革坚利 米粟多 失道者(守城者)7.举例论证 地利不如人和 双重否定句:加强肯定语气,突出守城一方地理条件的优越 排比:增强语言气势8. 不能 从“域民”到“固国”到“威天下”是治国的顺序,必须做好前一阶段的事,才能有可能实现后一个目标,它们之间是递进的关系9.得道多助(施行仁政)10. 否定句 排比 从反面进一步强调“人和”的重要性711.施行仁政 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2.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1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