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稻种间杂种不育位点S1的遗传分析及非洲栽培稻农艺性状有利等位变异的发掘

上传人:li45****605 文档编号:44643155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DF 页数:123 大小:9.5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栽培稻种间杂种不育位点S1的遗传分析及非洲栽培稻农艺性状有利等位变异的发掘_第1页
第1页 / 共123页
栽培稻种间杂种不育位点S1的遗传分析及非洲栽培稻农艺性状有利等位变异的发掘_第2页
第2页 / 共123页
栽培稻种间杂种不育位点S1的遗传分析及非洲栽培稻农艺性状有利等位变异的发掘_第3页
第3页 / 共123页
栽培稻种间杂种不育位点S1的遗传分析及非洲栽培稻农艺性状有利等位变异的发掘_第4页
第4页 / 共123页
栽培稻种间杂种不育位点S1的遗传分析及非洲栽培稻农艺性状有利等位变异的发掘_第5页
第5页 / 共1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栽培稻种间杂种不育位点S1的遗传分析及非洲栽培稻农艺性状有利等位变异的发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栽培稻种间杂种不育位点S1的遗传分析及非洲栽培稻农艺性状有利等位变异的发掘(1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G E N E T I CD I S S E C T I O NO F 吼,AH Y B I U DS T E R I L I T YL O C U S ,A N DD E T E C T I N GA L L E L I CV A R I A T I O NO FA G R O N O M Y R E L A T E DT R A I T SB E T W E E ND R 删黝研黝L 彳 田D 灾删 G MB E R 冠删S T E U DB yZ h o u j i a w uAD i s s e r t a t i o nS u b m i t t e dt oN a n ji n g

2、A g r i c u l t u r a lU n i v e r s i t yI nP a r t i a lF u l f i l l m e n to ft h eR e q u i r e m e n t sf o rD o c t o r a t e SD e g r e eS u p e r v i s e dB yP r o f W a nJ i a n m 玩D e p a r t m e n to fC r o pG e n e t i c sa n dB r e e d i n gN a n ii n gA g r i c u l t u r a lU n i v e

3、r s i t y Na nA g r i c u l t u r aU n i v e r s i t y 一一一一N a n j i n g210 0 9 5 ,P R C h i n aD e c e m b e r , 2 0 11原雠声明料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敝懒需糊硌阀瞅捌月心日学位论文作者( 需亲笔) 签名:f 否_ 亏乙拶

4、劢年I 月心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南京农业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学位论文。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学位论文属于不保密函(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学位论文作者( 需亲笔) 签名:导师( 需亲笔) 签名:c 司礅如1 年 丽胡C1 月c _ 厂日二pff 年t2 - 月心日目录目录摘要。IA B S T R A C T I I I第一章文献综述。11有利等位变异

5、的发掘、克隆及功能解析是提高水稻育种水平及效益的基础12 野生资源是稻作育种利用的有利等位变异库。43 杂种不育生殖隔离是野生资源有利等位变异发掘及育种利用的重要障碍54 水稻杂种不育的遗传基础及其发展84 1非等位基因互作模式84 2 重复隐性致死模式84 3 单位点孢子体一配子体互作模式94 4 单位点孢子体模式94 5 互补孢子体模式1 04 6 互补基因系统1 04 7 广亲和基因与籼粳杂种优势利用1 04 8 籼粳间的“特异亲和性基因1 24 9 杂种不育基因的定位及克隆研究1 25 非洲栽培稻有利等位基因的发掘1 3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 9第二章非洲栽培稻为供体的材料构建2 1

6、1引言2 12 材料和方法2 32 1植物材料2 32 2 群体构建方法2 32 3 渗入片段调查分析2 63 结果与分析2 63 1F 1 、B C l F l 、B C 2 F 1 的获得及其育性2 63 2 滇粳优1 号背景B C s F l 至B C 6 F 1 的获得及其育性2 73 3B C 6 F l 不育株渗入片段调查3 14 讨论3 3栽培稻种间杂种不育位点S ,的遗传分析及非洲栽培稻农艺性状有利等位变异的发掘第三章栽培稻种间杂种不育位点S 1 的遗传分析。3 5l引言3 52 材料和方法。3 62 1 高代回交群体培育3 62 2 表型调查方法3 72 3 基因型调查、连锁

7、图构建及定位分析3 72 4 非等位互作分析3 73 结果与分析3 83 1 研是亚洲栽培稻与非洲栽培稻间普遍存在的杂种不育位点3 83 2 研同时作用于雌雄配子,花粉败育类型为典败及圆败4 03 3 & 位点分离的B C T F l 群体花粉及小穗分离情况4 23 4 研杂合导致雌、雄配子消除均不完全4 23 5 研与其它位点的非等位互作4 34 讨论4 44 1 研的败育机制较为复杂4 44 2 研是一个主效位点,但其表达受遗传背景的影响。4 64 3 & 是转移非洲栽培稻有利等位变异的主要障碍。4 64 4 & 所在染色体区域是种间多样性分化和物种形成的热点区域? 。4 7第四章非洲栽培

8、稻农艺性状等位变异的鉴定分析。4 91引言。4 92 材料和方法5 02 1 亲本材料及群体构建5 02 2 表型调查方法5 02 3 基因型调查、连锁图构建及定位分析5 13 结果与分析513 1 控制每穗粒数性状的等位变异鉴定5 l3 2 粒长、粒宽、粒重性状等位变异的发掘、鉴定6 23 3 控制株高性状等位变异的发掘、鉴定6 43 4 芒位点的鉴定6 83 5 散穗位点的鉴定7 03 6 直立密穗位点的鉴定7 1目录4 讨论7 24 1高代回交群体有利于纯化遗传背景,准确鉴定目标位点7 24 2 来自非洲栽培稻的有利等位变异7 44 3 群体类型、环境条件、表型评价方法与定位分析效果存在

9、问题及建议7 5第五章全文结论7 71种间杂种不育位点研的遗传分析7 72 非洲栽培稻有利等位变异的发掘、鉴定7 83讨论8 03 1生殖隔离遗传基础及作用机制复杂,需从多角度进行研究8 03 2 非洲栽培稻遗传多样性及有利等位基因的发掘8 24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8 2参考文献。8 5附录。9 9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1 1 1致谢1 1 3摘要栽培稻种间杂种不育位点& 的遗传分析及非洲栽培稻农艺性状有利等位变异的发掘摘要鉴定、克隆及功能解析水稻生长发育相关基因,有目的地累加、搭配不同来源、功能的有利等位变异,是培育高产、优质、多抗耐新品种的基础。稻属其它物种虽然产量和品质性状远低于现代亚洲栽

10、培稻品种,但其中存在栽培稻中不具有的优良基因资源。非洲栽培稻在非洲有3 5 0 0 年的种植历史,虽产量潜力不高,但在抗性等方面具有许多优异基因。由于其与亚洲栽培稻存在严重的生殖隔离,难于构建遗传分析群体,故对非洲栽培稻基因发掘的研究较少。& 是一个非洲栽培稻与亚洲栽培稻的种间杂种不育位点,位于第6 染色体短臂的末端。本研究以1 8 0 份非洲栽培稻为供体亲本,以云南高原粳稻品种滇粳优1 号、合系3 9 号为受体亲本,分别构建了一批高代回交群体,以来源于3 1 个供体的3 5 个B C 7 F l群体进行分析,其中,1 5 个群体中发现的存在,以这1 5 个B C 7 F 1 回交群体,以及1 个由5 6 9 个单株构成的B C 3 F 2 群体对S t 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 ) 研是亚洲栽培稻与非洲栽培稻间普遍存在的杂种不育位点;2 ) 同时作用于雌雄配子,花粉败育类型为典败及圆败;3 ) 对B C 3 F 2 群体调查表明,除雌配子外,研对雄配子的灭杀作用也不完全,有2 6 3 3 的& 口雌配子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