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作业经典句子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4633800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11.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英语作业经典句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英语作业经典句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英语作业经典句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英语作业经典句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英语作业经典句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英语作业经典句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语作业经典句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英语作文的经典句子英语作文的经典句子 1. According to a recent survey, four million people die each year from diseases linked to smoking. 依照最近的一项调查,每年有 4,000,000 人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疾玻 2. The latest surveys show that quite a few children have unpleasant associations with homework. 最近的调查显示相当多的孩子对家庭作业没什么好感。 3. No invention has rec

2、eived more praise and abuse than Internet. 没有一项发明像互联网一样同时受到如此多的赞扬和批评。 4. People seem to fail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fact that education does not end with graduation. 人们似乎忽视了教育不应该随着毕业而结束这一事实。 5.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people are beginning to realize that education is not complete with graduation.

3、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教育不能随着毕业而结束。 6. When it comes to education, the majority of people believe that education is a lifetime study. 说到教育,大部分人认为其是一个终生的学习。 7. Many experts point out that physical exercise contributes directly to a persons physical fitness. 许多专家指出体育锻炼直接有助于身体健康。 8. Proper measures must be taken t

4、o limit the number of foreign tourists and the great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protect local environment and history from the harmful effects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限制外国旅游者的数量, 努力保护当地环境和历史不受国际 旅游业的不利影响。 9.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experts believe that migrants will exert positive effects

5、on construction of city. However, this opinion is now being questioned by more and more city residents, who complain that the migrants have brought many serious problems like crime and prostitution. 越来越多的专家相信移民对城市的建设起到积极作用。然而,越来越多的城市居 民却怀疑这种说法, 他们抱怨民工给城市带来了许多严重的问题, 像犯罪和卖淫。 10. Many city residents co

6、mplain that it is so few buses in their city that they have to spend much more time waiting for a bus, which is usually crowded with a large number of passengers. 许多市民抱怨城市的公交车太少,以至于他们要花很长时间等一辆公交车,而车 上可能已满载乘客。 【扩展阅读篇】【扩展阅读篇】 句子是由词和词组构成的、能够表达完整的意思的语言单位。为了把意思表达清 楚,一般常用的句子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句子里说的“谁”或“什么”(主语 部分);

7、另一部分是句子里说的“是什么”“怎么样”或“做什么”(谓语部分)。 分类概说 句类 句子的语气类, 即根据句子的语气分出的句子的类别。 包括陈述句、 疑问句、 祈使句和感叹句。 句型 句子的结构类, 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分出的句子的类别。 包括单句和复句, 单句和复句又可以下分若干小类。 一个句子从不同的角度或标准看可以属于不同的类别,例如“你看电影吗?”是 疑问句,又是单句、主谓句、动词谓语句。“下雨了。”是陈述句,又是单句、 动词性非主谓句。 编辑本段句类 陈述句 叙述或说明事实的具有陈述语调的句子叫陈述句。 陈述句句末可以带上“的、了、呢、罢了”等语气词。“的了”:“的”表示 本来如此,

8、“了”表示有了变化。“呢罢了”:同样表示肯定,但“呢”稍带 夸张和强调,而“罢了”却把事情往小里说。 陈述句可用肯定形式,也可用否定形式。 特点:a、有时可带语气词“了、的、呢、罢了、嘛、啊”等。b、常用的标点符 号:句末用“句号”。 陈述句是思维的最一般的表现形式,也是运用最广泛的一种句子。例如: 明天要下雨。 我紧张得心都要蹦出来了。 您今天精神挺好的呢。 他说了不回家的。 事情本不是这样嘛。 否定句常用“不、非、没有、无、莫、否、句、勿、未”等。 但双重否定句表示肯定,常用的否定词“不不”“没有不” “非不”等。双重否定句跟相应的单纯的肯定句意思并不完全一样。 口语中还有“非得去”、“非

9、要做”等说法,这种说法就是从“非不 可”变来的,这种用法的“非”不再是否定副词,而是语气副词。在书面语 言中常见“无不、无非、不无、未必不”等说法。 疑问句 具有疑问语调的句子叫疑问句。 其中有疑而问的叫询问句, 无疑而问的叫反问句。 提问手段有以下几种:疑问语调、疑问词、语气副词、语气词、疑问格式等,疑 问语调不可或缺。根据结构形式上的特点和语义情况分:是非问、特指问、选择 问、正反问。 是非问 陈述句加疑问语调或兼用语气词“吗”、“吧”等构成,一般是对整个命题的疑 问,回答也是对整个命题的简单的肯定和否定。例如: 你明天会来吗? 这件事你知道吧? 这事你真的不管? 你昨天迟到了,是吗? 这

10、些句子可以用“是、对、嗯”或“不、没有”等作答,或用点头、摇头回答。 特指问 用疑问代词(如“谁、什么、怎样”等)和由它组成的短语(“为什么、什么事、 做什么、怎么做”等)来表明疑问点,说话者希望对方就疑问点作出答复,句子 往往用升调。例如: 今天谁值日? 你怎么不去图书馆呢? 什么事不能好好商量的? 常用语气词“呢、啊”、不用“吗”。 选择问 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提出不止一种看法供对方选择, 用“是、 还是”连接分句。 常用语气词“呢、啊”,不用“吗”。例如: 是早上锻炼好,还是下午锻炼好? 喝水还是喝茶? 正反问 由谓语动词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并列构成。 A、 V 不 V(来不来)B、 V

11、 不(来不)C、 全句 V 不 V 。常用语气词“呢、啊”。例如: 昨天玩得高兴不高兴? 你买的东西便宜不? 你根本就没看过书,是不是? 反诘问句,即反问句,也有上述四种格式,只是多用是非问和特指问格式,选择 问和正反问用得少。例如: 我不是已经跟你说过了吗?(=不用说了是非问) 十二点了,怎么还看电视?(=不要看电视了特指问) 你是来帮我呢,还是来拆台呢?(=老拆台选择问) 他们这么不讲理你说对不对?(=不对正反问) 祈使句 要求对方做或不做某事的句子叫祈使句(降调)。 1、表示命令、禁止 带有强制性,常不用主语、语气词,结构简短、语调急降而且很短促,否定句用 “不准、不许、别”等。例如:

12、禁止吸烟。 不许乱说乱动。 快去做作业。 2、表示请求、劝阻,包括请求、敦促、商量、建议、劝阻等。例如: 大爷,您请进来坐吧。 快说呀,为什么不说呢?说吧。 快点!你可以再快一点吗? 请求或敦促人家做事,总有商量余地,因此宜于使用重叠形式的动词,常用敬词 “请”,例如:“您说说。| 您请坐。| 您帮帮忙吧。| 请喝茶。” 感叹句 带有浓厚感情的句子叫感叹句。它表示快乐、惊讶、悲伤、愤怒、恐惧等浓厚的 感情。一般用降调。 1、由叹词构成(从叹词辨别感情)。例如: 哇!这衣服真漂亮!(惊叹) 哎哟!你还真自以为是!(讥讽) 唉,真没办法呀!(叹息) 哼,等着瞧吧!(愤怒) 2、“名词 啊”表感叹。例如: 天哪!这可怎么办啦! 我的上帝呀! 我的妈呀! 3、口号、祝词。例如: 共产党万岁! 为幸福的明天干杯! 明天会更美! 4、更多的感叹句里有“多、多么、好、真”等副词,句尾有语气词。例如:“那 该有多好哇! 好热的天气呀!多么可爱的小孩呀! 多好的想法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