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2016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44626602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DF 页数:90 大小:1.9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2016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2016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2016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2016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2016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201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2016(9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国循证指南共识 19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6 年第 8 卷第 6 期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1 冠心病概述1.1 定义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统称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或冠状动脉疾病,简称冠心病,归属为缺血性心脏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1.2 解剖及病理生理机制 冠状动脉分为左、右两支,分别位于主动脉窦的左、右开口。左冠状动脉主干长 1 3 cm,左主干下缘分出前降支和回旋支。前降支供血给左心室前壁中下部、室间隔前2/3 以及二尖瓣前乳

2、头肌和左心房,回旋支供血给左心房、左心室前壁上部、左心室外侧壁及心脏隔面的全部或左半部和二尖瓣后内乳头肌。右冠状动脉供血给右心室、室间隔后 1/3 和隔面的右侧或全部。 在相邻的各主要冠状动脉之间可能存在交通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同时或分别累及各主要的冠状动脉,病变的狭窄程度、部位决定了缺血症状和预后。管腔狭窄 50% 时,心肌供血一般不受影响;管腔狭窄 50% 70% 时,静息时心肌供血不受影响,而在运动、心动过速或激动时,心脏耗氧量增加,可引起心肌暂时性供血不足,引发慢性稳定型心绞痛(chronic stable angina,CSA) ; 当粥样斑块破裂出血,形成血栓堵塞血管时可引发急性

3、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 。近年来,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在心肌缺血中的地位受到重视。2013 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将其列为稳定性冠心病的基本机制之一。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被认为是潜在的心肌缺血治疗靶点。1.3 临床分型 1979 年 WHO 根据病变部位、范围和程度将冠心病分为 5 型 :(1)隐匿型或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 无症状,但在静息、动态或负荷心电图下显示心肌缺血改变,或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提示心肌灌注不足,无组织形态改变。(2)心绞痛 : 发作性胸骨后疼痛,由一过性心肌供血不足引起。(3)心肌梗死 : 缺血症状严重,为冠状动脉闭塞导致

4、心肌急性缺血坏死。(4)缺血性心肌病 : 长期慢性心肌缺血或坏死导致心肌纤维化,表现为心脏增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5)猝死 : 突发心搏骤停引起的死亡,多为缺血心肌局部发生电生理紊乱引起的严重心律失常所致。1.4 流行病学 该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男性多于女性,以脑力劳动者居多,是工业发达国家的流行病,已成为欧美国家最多见的病种,近 10 余年该病发病率在我国也呈明显升高趋势。冠心病发病率一般以心肌梗死发病率为代表,有明显的地区和性别差异。1.4.1 国际冠心病流行情况 据 Chambless 等报道,WHO MONICA 1985 1990 年 29 个监测点在 5 725 762 名 3

5、5 64 岁人群中共登记 79 669 件 AMI或可能的冠状动脉事件及各监测点年龄调整的冠状动脉事件率,结果显示,29 个 MONICA 监测点在不同国家人群间存在差异,即使在同一国家(如法通讯作者 : 韩雅玲 E-mail : 周玉杰 E-mail : 霍 勇 E-mail : 20 中国循证指南共识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6 年第 8 卷第 6 期国和英国)不同人群的死亡率也存在差异。29 个监测点人群中均显示男性冠心病死亡率高于女性3 5 倍,男性死亡率最高的地区仍为芬兰北加里勒亚(395/10 万)和英国格拉斯科(385/10 万) ,最低为中国北京(45/10 万) ;

6、 女性除英国格拉斯科为最高 (127/10 万) 外, 其他多数为 (30 60) /10 万,中国女性为 26/10 万,西班牙加泰隆尼亚最低,为15/10 万。在美国因心血管疾病致死者 72% 多发生于 65 岁以上,其中主要为冠心病。1.4.2 我国冠心病流行情况 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2014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流行趋势明显,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病人数增加。总体上看,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目前心血管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 以上,为我国居民的首位死因。无论城市或农村、男性或女性,AMI 死亡率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40 岁开始显著上升,其递增趋势近似于

7、指数关系。 2008 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第四次家庭健康询问调查分析报告显示 : 城市地区缺血性心脏病的患病率为 15.9,农村地区为 4.8,城乡合计为 7.7。根据 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推算,2008 年中国大陆地区有 1031.59 万人患缺血性心脏病。2002 2013 年冠心病死亡率调查发现我国冠心病死亡率总体呈上升趋势。 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 2014显示,2013 年我国城市居民冠心病死亡率约为 100.86/10 万,农村居民为 98.68/10 万,与 2012 年(分别为 93.17/10 万,68.62/10 万)相比明显提高。城市冠心病死亡率高于农村,但

8、二者之间的差距正在明显缩小,男性高于女性。AMI 死亡率呈上升趋势。China PEACE研究对 2001 2011 年 13 815 例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分析数据显示 : AMI 住院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入院 24 小时内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使用显著增加,虽然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使用不断增多,但由于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比例降低,因而总的接受再灌注治疗患者比例并未提高。 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应用不足,院内病死率无显著降低。1.5 危险因素及预

9、防 影响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自幼年开始,在不同的年龄组,各种危险因素对机体所发挥的作用可能不同。自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以美国 Framingham 研究为代表的流行病学研究已经确认了一系列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包括年龄、吸烟、血压和血清总胆固醇(TC)增高等,此后称之为“传统危险因素” 。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人们对导致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又有了新的认识,除解释了一些传统危险因素不能完全解释的冠心病发病机制问题外, 还被用于冠心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血脂有关成分、代谢相关因子、炎症相关因子、基因多态性和心理因素等被称为“新危险因素” 。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如下 :(1)高血压 : 无论收缩压还

10、是舒张压的升高均会增加冠心病的发生风险。大量研究表明,高血压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无论单因素分析还是多因素分析均显示,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与冠心病发病率显著相关,而且随着血压升高,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即使血压处于正常高值(120 139/80 89 mmHg) ,其危险性也高于完全正常的人群( 80 mmHg) 。胡大一教授主持的一项中国人群的研究证实,在 60 岁人群中,收缩压与不良心血管事件及心血管死亡率具有更加密切的联系。(2)血脂异常 :高胆固醇(TC)血症、高甘油三酯(TG)血症与冠心病的发病均存在关联。胆固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组成物质,已经被大量的人群研究及动物实验

11、所证实。Framingham 研究证实血胆固醇水平为 5.20 5.72 mmol/L 时,冠心病发生风险相对稳定,超过此限度,冠心病发生风险将随胆固醇水平的升高而增加。血胆固醇分为不同组分,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心血管疾病发生呈正相关,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则与心血管疾病发生呈负相关。PROCAM 研究证实了 TC 与 HDL-C 的比值在预测冠心病发生风险中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有学者提出高 TG 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Stockholm 等研究发现冠心病和 TG 的线性关系。但 2014 年英国 中国循证指南共识 21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6 年第

12、8 卷第 6 期学会联合会(JBS)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指出,当将 TC、HDL-C 两种因素纳入综合分析时,高 TG血症并不能增加冠心病的发生风险。(3)糖尿病: 糖尿病是冠心病发病的高危因素。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易发冠心病。Fram-ingham 研究显示男性糖尿病患者冠心病发病率较非糖尿病患者高 2 倍,女性糖尿病患者冠心病发生风险则增加 4 倍。在糖尿病患者中,血糖水平的高低也与冠心病发生风险密切相关。1997 年芝加哥开展的大规模临床调查显示,糖负荷 1 小时后的血糖水平和冠心病、 脑卒中及全因死亡呈显著正相关。(4)肥胖和超重 : 肥胖在冠心病危险因素中的作用是被逐步发现的。F

13、ramingham 研究发现肥胖的OR仅为 1.01,基本可以认定为无直接关联。但后续的多项前瞻性研究证明,超重可增加冠心病发生风险,向心性肥胖更是冠心病的高危因素。实际上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增加不仅限于与重度肥胖有关,在“正常体重”范围上限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就开始增加, 随着体重的增加, 危险逐步增大。(5)吸烟 : 吸烟作为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已经达成基本共识。冠心病发生风险与每天吸烟量以及烟龄长短有关。Framingham 研究发现每天吸烟大于、等于、小于 20 支的人群,其冠心病发生风险分别提高 7.25 倍、2.67 倍、1.43 倍,此外,吸烟者心肌梗死发生风险高出 1.5

14、 2.0 倍。(6)不良饮食习惯 : 不良饮食习惯包括过量的热量摄入导致的超重和肥胖,过多的胆固醇摄入引起血脂紊乱,过多的盐摄入导致血压不稳等。(7)性别 : 冠心病发病存在性别差异。研究发现美国白人和非白人的男性冠心病发病率均高于女性,Framingham 研究发现绝经女性冠心病发病率为非绝经女性的 2 倍。(8)心理社会因素 : 心理社会因素包括环境应激源和个性特征模式两方面。暴露于应激源可以指急性的一次应激,也可以指高度紧张工作条件下的长期慢性紧张。个人应对环境紧张的行为反应包括了抑郁等心理因素,还包括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吸烟、不合理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等。研究认为沮丧和敌意等情绪因素

15、对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影响独立于传统危险因素之外。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当我们面对患者个体时,需从整体观点出发进行评价,如其危险因素可能包括了社会环境、工作状况、个人情绪反应以及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全面改善这些危险因素可能会提高治疗效果。(9)遗传因素 : 瑞典的一项针对 2 万对双生子的长期随访研究显示,以年龄计算的冠心病死亡相对危险度在单卵双生子中为双卵双生子的 2 倍,表明遗传因素对冠心病有较强的影响。如家族性高脂血症中载脂蛋白基因多态性对血脂水平的影响,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多态性对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反应过程等,均可能对冠心病的发病及治疗过程产生影响。2 冠心病用药分类2.1 减轻

16、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 减轻症状及改善缺血的药物应与预防心肌梗死和死亡的药物联合使用,其中一些药物,如 受体阻滞剂,同时兼具两方面作用。目前减轻症状及改善缺血的药物主要包括 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和钙拮抗剂(CCB) 。2.1.1 受体阻滞剂 根据 受体阻滞剂的作用特性不同将其分为 3 类 :选择性 1受体阻滞剂,主要作用于 1受体,常用药物为美托洛尔(倍他乐克) 、比索洛尔(康忻) 、阿替洛尔(氨酰心安)等 ; 非选择性 1受体阻滞剂,作用于 1和 2受体,常用药物为普萘洛尔(心得安) ,目前已较少应用 ; 非选择性 受体阻滞剂,可同时作用于 和 1受体,具有扩张外周血管的作用,常用药物为阿罗洛尔和拉贝洛尔。 受体阻滞剂能够抑制心脏 1肾上腺素能受体,从而减慢心率,减弱心肌收缩力,降低血压,减少心肌耗氧量,减少患者心绞痛发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