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读后感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4550240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26.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书报告读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读书报告读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读书报告读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读书报告读后感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读书报告读后感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读书报告读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书报告读后感(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命若向日葵般浓烈灿烂读渴望生活梵高传有感2011071204 孔惠明 2011级英语 ( 师范 )1 班最初从初中的美术课本上知道梵高。仿佛梵高就是那盆灿烂的向日葵,向日葵便是梵高。简单的以为, 一幅画便能代表一个画家的风格、特点,能够彰显画家的视角,对生活的看法。殊不知,梵高最初的画作是如此拙劣,阴暗,亦不知,那看似灿烂的画作的背后其实是猛烈的阳光和刺目的麦田带来的“疯狂”状态。人对事物的看法,总是难以全面客观,往往因为一件事或者某种情绪,造成误解或是偏见。然而,谁又能说自己对一件事能够做到绝对的公正,谁又能真正看穿一件事情的真相?那么了解了真相是不是真的如此重要又成了另一个问题。或许,各

2、持己见更好。人本身是情绪的动物,情绪带有色彩,产生的观点亦是多样,这样的世界或许才没有那么单调。渴望生活梵高传是欧文斯通基于对梵高的信件和其生活地的四处走访所写的传记。大多话语也是直接引用梵高信件里的原话,不愿去谈论其中的绝对真实性,至少在阅毕此书,我感受到了一个画家真实生动的一生,就像一颗璀璨的星从天边升起最终又回归地平线。“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溃了;不过这都没关系 , ”文森特梵高还清晰的记得阅读过程中,曾一次又一次的惊叹于其对于创作的执着,不论境况是多么的艰难。而他的潦倒、贫苦,均是个人担当的自主选择。其实他家境不错,随时可以做个老老实实的画商,继承丰富

3、的遗产,稳定并且体面得生活。退路如此宽敞明亮,他的选择依然是,不回去不回去那人人羡慕的境地,不回去那舒舒服服的日子,只是继续画,在贫穷中画,在痛苦中画,在寂寞中画,然后死去。对于他来说,苦难虽然刺痛难耐至于精神崩溃,却远远敌不过在追求自我的过程中,内心翻涌起的激情和喜悦。他选择了对于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东西,并单纯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度过一生。最初只是一种对艺术的向往和纯粹的热爱,这样的初衷,自始至终也没有改变,梵高从来没有放弃他的信念:艺术应当关心现实的问题,探索如何唤醒良知,改造世界。最初的他,在背景色是灰黑色的煤矿里布道,同时开始摸索自己的艺术。那是从传统美术的角度来说似乎糟透了的透视和拙劣

4、的笔法,却能直击物体的本质和灵魂,让人能深深地体会到那隐藏在他每一笔每一划之间的感情和那在油画中燃烧的激情。提奥(梵高的弟弟)很早就发现了这一点,他没有立刻让梵高到艺术家的集结地巴黎,而是让梵高独自在艰苦困难的环境中继续摸索,也许正是提奥的这一举动,使得梵高自始至终保持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同时亦保留着他的初心用纯真的心看待世界。“即便我认为你是空前绝后最伟大的画家,我也不会帮你。如果饥饿和痛苦能把一个人扼杀,那么这个人是不值一救的。世界上最好的艺术家是那样一种人,无论上帝还是魔鬼都不能摧毁他们,除非他们已经创作出他们想要创作的一切作品”韦森布鲁赫“一个人绝不可以让自己心灵里的火熄灭掉,而是要让它

5、始终不断的燃烧。, 你知不知道,这是诚实的人保存在艺术中最最必要的东西!然而并不是谁都懂得,美好的作品的秘密在于有真实与诚挚的感情。”文森特梵高梵高创作的鼎盛时期那段时间的他仿佛就像熊熊燃烧的烈火,在画布上涂抹一副又一副色彩浓烈鲜艳的作品,不知疲倦,仿佛是本能在驱使他完成某种使命,肉体的衰败已经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精神的向往和追求主宰了他的一切,他全力以赴的创作,仿佛要耗尽他所有的精力。最终,精神再顶不住如此疯狂的举动,以“割耳事件”为契机,让全力奔跑的梵高突然停了下来。在疗养院,他透过铁栅栏,依旧持续创作,过着病情复发,疯狂画画,病情再次复发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他发现已经再没有想画的东西了

6、,仿佛是意识到自己在世上的使命已经完成,而不能继续画画这件事却让他生不如死。“, 梵高走进麦穗儿摇摆的麦田深处,将枪弹打入腹部,枪声在洒满夕阳的大片麦田上空回荡, 第二天早上,在提奥的看守中,画家梵高安静的离开了人世, ”“我总是全力以赴地画画,因为我的最大愿望是创造美的作品。”“在我的生活与绘画中,我可以不要上帝,但是像我这样的笨人,却不能没有比我伟大的某种东西,它是我的生命创造的力量。”文森特梵高终其一生, 梵高仅售出一幅画红色葡萄园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却在生时没有得到认可。他虽然希望自己的画作能够得到社会的承认,但真正驱使着他不断前进的动力更多地是源自于他那无限的创作热情,使他能

7、够全力以赴. 能够弃物质而不顾。纵使没有了物质的报酬, 亦没有名誉的包围, 同时还要在贫困和精神疾病中挣扎,为了追求更好的作品,他为本能所驱使。这或许是他的经历里让人感动和钦佩的重要因素。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的将财富名誉置之度外,能够真正的去追求内心的冲动?亨利?福西隆在论述凡高时说道:“他是他时代中最热情和最抒情的画家。, 对他来说,一切事物都具有表情、迫切性和吸引力。一切形式、一切面容都具有一种惊人的诗意”, “他感到大自然生命中具有一种神秘的升华,他希望将它捕捉。这一切对他意味着是一个充满狂热和甜蜜的谜,他希望他的艺术能将其吞没一切的热情传达给人类”。 (奥夫沙罗夫编凡高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8、,1987 年,第95 页)他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小小的人物,相貌平平,有着棱角分明的大下巴,并不讨人喜欢。他偏执孤独,嗓门粗大,举止无礼,招人厌烦。他被小孩子称作红头发的傻瓜,被大人称作三十岁的白痴。但是,他却拥有对生命最纯粹的视角,对追求艺术最诚挚的执着。如今,人们对梵高可以说是赞不绝口,他是著名的后印象派画家,并深深地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 尤其是野兽派与表现主义。其作品, 如星夜、 向日葵 与有乌鸦的麦田等,已跻身于全球最著名、广为人知与珍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这是后人对于曾经的巨星的解读,崇拜和景仰。而有多少人曾去在意过此星初升时的种种境况?对于其灵魂深处的世界又有几人能解?画作背后的

9、疯狂又有谁能真正明白?若是偶遇其画作, 不禁激起了心底一份感动, 不妨翻开此书,走进梵高的世界,窥探一番 , 篇二:麦田的守望者读书报告读后感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报告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当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品之一,是美国作家塞林格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本文主要描写的是一个第四次被学校开除的少年霍尔顿 , 因不敢贸然回家 , 而在纽约城游荡的一天两夜。他的这一次不愉快的旅行 , 实际上是一次拒绝现代社会的堕落、虚伪和冷酷 , 寻求精神家园的 “精神之旅” 。而又由于他无法调节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最后他彻底崩溃,躺倒在精神病院。本文作者塞林格是美国作家,其中,他的著名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被公认为是现代经

10、典之一。 他本人也在文坛上享有当代风格独特的文学天才的美名。麦田里的守望者虽然写的是一个16 岁的少年的故事,但具有极大的普遍性: 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 人们的精神世界出现了危机。即使到现在尔顿仍然带给人们震撼、思索以及争议。当我拿起这本书时,从没有想到这么薄的一本书会对我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使我感触这么深,我觉得这本书的形式和内容都很出色。主人公霍尔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闭上眼睛, 霍尔顿的形象仍然能一幕幕的展现在脑海。霍尔顿给我的形象是一个倒戴红色的鸭舌帽,喜欢满口脏话,一口一句“混账” “他妈的”,喜欢整天游游荡荡,玩世不恭,他对学校里的一切老师、同学、功课、球赛等等,全都腻烦透了。这正

11、和我们现代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差不多。霍尔顿的成长经历正是一些青少年的写照。任何一个成长在青春时期的孩子,总是有一些叛逆,细胞中总是存在一些叛逆因子。看看我们周围,发现,其实这样的人有很多,在我们眼里,他们是差生,是老师们最头痛的,是被我们唾弃的,见到他们,我们总是用异样的眼光,鄙视他们,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觉得打架是不对的,不用心学习是不好的,说脏话是不文明的。但是,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不能以偏概全。可能在某些方面他们拥有自己独特的能力。比如说有些人成绩不好,可是体育很好,他们也可以拥有自己的理想,只是可能他们的理想与大部分人不一样。在我看来,霍尔顿既是一个主流文化的反叛者,又是社会现实社会的妥

12、协者。就霍尔顿的反叛来说,是由于他所处的环境,那个社会要求好好读书,出人头地,赚大钱,贪图物质。可是霍尔顿太不喜欢这种假模假式。就如霍尔顿被学校开除,似乎是学校将这个“坏孩子”扫地出门。实际上霍尔顿早就厌倦了潘西中学这种僵化、虚伪的教育模式。他觉得学校说的“全都是骗人的鬼话”,他觉得“我的四周全是伪君子”,从“最最假仁假义的”校长、富有粗俗的潘西校友,到霍尔顿各种病态的同学斯特拉德莱塔、阿克莱等人都是这种虚假的教育模式的产物。学校里人们的自私、虚伪、贪婪和势利。展现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 隔膜。霍尔顿看不惯这一切。他向往真善美、 向往一切美好而又纯洁的东西。他不愿意随大流。在成长过程中, 他

13、感到了孤独、困惑和焦虑, 但他无法也无力改变这种现状,人们只关心自己的状态,而丝毫不顾忌他人的存在。世上最亲近、最了解自己的应该是父母亲 , ,但霍尔顿即使和父母亲也不能建立起很好的沟通。他不愿像他的父兄、校友、 甚至他最为敬爱的老师那样浑浑噩噩、纸醉金迷、 醉生梦死地生活。一个十六岁的少年, 经济不独立、思想迷茫、势单力薄、孤独无援, 没有一呼百应的号召力, 他不可能做出惊天动地的壮举 , 而只能选择出走。 出走可能是他唯一可以选择反抗的方式。然而出逃这样的反抗没有任何派别性质或破坏力,实际上是对学校教育与现实的脱节、对学生个性压抑的一种反抗。这是来自于一个不甘于被扭曲的纯洁个体的无声的抗议

14、,更是一种消极的反抗。霍尔顿在现实与理想之间苦苦挣扎,可是这样的反抗太消极了。他最终还是成为了一个现实社会的妥协者。这正是由于他的性格所决定的。在我看来霍尔顿是个非常胆小的人,有人从霍尔顿的房间里偷走了他的骆驼毛大衣, 连同一副毛皮里子的手套。即使霍尔顿知道小偷是谁 , 也不会采取行动。正如他自己承认的那样: “我是那种胆小鬼。我尽可能不表现出来,可我骨子里真的是个胆小鬼。”渐渐他知道逃避现实不可能,况且无处可逃, 因为舒适、宁静的地方根本不存在。妥协是他没有办法的选择。社会太强大,而他的反抗显得太渺小了,而且是一种消极的反抗,他个人的力量无法与现实抗争,更何况他是如此胆小的人,他选择了妥协。

15、命运的最后,霍尔顿彻底崩溃,躺倒在精神病院,这引起了我另外的一个思考。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霍尔顿的悲剧呢?首先, 我觉得这是当时的社会现实。当时社会上, 人们崇尚金钱, 贪图享乐, 唯利是图,越来越自私,越来越空虚,精神世界越来越贫瘠。对物质的渴望已经成了他们最大的目标。人与人的交流越来越少。被父母寄予厚望的霍尔顿接二连三被学校开除,但他的父母从来没有问过原因,没有找霍尔顿谈过心,更别说给他以正确的引导了。可以说,霍尔顿的父母从来没有在精神世界去关心过他,父母不能理解霍尔顿的烦恼与苦闷。更不可能知道霍尔顿对亲情的渴望。在他出逃的时候,他深刻意识到了与社会进行真正的交流这当时是不可能的,因为大家对什

16、么也不关心,什么也不注意。这对霍尔顿来说是个严重的打击,因为他是如此渴求与人交流。而产生交流难的原因无疑是当时虚伪的社会,物质充斥着人心。霍尔顿意识到虚伪的存在, 而他却讨厌虚假,鄙视这个社会。 于是,他拒绝父母的安排,拒绝好好读书,他想寻找一种真实的生活。然而,在当时的社会,他想做到真实无疑是非常困难的,他会碰壁,会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理想。从某种程度上说,他的悲剧是社会现实所造成的。其次,个人认为是错误的教育导向所导致的。霍尔顿的父母认为声誉响的学校一定更有助于孩子的学习与成长。但一个学校的好坏不一定取决于它在教育界的声望。但,霍尔顿在这个学校看到的都是一些伪君子,在这个学校的同学,经常谈到的就是女人、酒和性。可是这并非霍尔顿向往的学校,他不想和这样的同学同流合污,讨厌那些假模假式的人。可能霍尔顿并不是不喜欢读书,只是他觉得周围的一切都太假了。这个在外面享有声望的学校,在他看来是如此的虚假。 他也没有从老师那里得到他所想要的教育。比如说安东里尼这个老师,他已经算是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