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长安晚秋学案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44460061 上传时间:2018-06-09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89.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年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长安晚秋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7-2018年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长安晚秋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7-2018年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长安晚秋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2018年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长安晚秋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年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长安晚秋学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长安晚秋常识速览识作者“长笛一声人倚楼”赵嘏赵嘏(),生卒年不详,字承祐,人称“赵倚楼” 。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市)人。年轻时四处游历,文宗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不第,寓居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求取功名,其间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后回江东,安家于润州(今镇江)。存诗二百多首,其中七律、七绝最多且较出色,有渭南诗集 。探背景赵嘏在当时颇有诗名,与诗人杜牧交好,其诗长安晚秋是诗人居住在长安,在一个深秋的拂晓,凭高而望所写。眼前的景象迷蒙而壮阔,思乡之情在遥望深秋的景色中显得格外强烈。其名句“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被杜牧赞赏,因此人称其为“赵倚楼” 。巧识文这首七律借景抒情,写诗人望中的见闻,

2、通过对深秋拂晓的景色描写,反映诗人的宦游羁旅之苦和思归之情。知识梳理第 1 步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云物/凄凉/拂/曙,汉家/宫阙/动/高。流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提示】 这首七律,通过诗人眼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凄凉的长安景色和羁旅孤寂怅惘的愁思,以及毅然归去的决心。第 2 步悟读诗情画境深秋的拂晓,诗人登高远望,长安城迷蒙而壮阔。诗人凝望着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聆听着悠扬、哀怨的笛声,不禁慨叹人生如晨星之

3、易逝,感怀归乡路之迢迢。夜色渐渐地褪尽,晨光大明,往昔红艳满塘的莲花如今已是憔悴含愁的苦荷,毕竟是红颜易老,好景不常。惟有篱畔的紫菊静穆闲雅,还是一派君子之风。忽然忆起家乡风味正美的鲈鱼,诗人转念:不如归去!文本精析1本诗景物描写层次感强,情景结合,说说它是如何富有层次地写景,又是怎样以景传情的。【答案】 诗前三联写景,所写景物有广狭、远近、高低的区别,层次感强。首联总写长安的全景,这是广;接下来写雁阵、长笛、楼、篱菊、渚莲,这是狭。残星几点,雁阵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这是远;篱菊、渚莲,这是近。云物拂曙,宫阙高秋,残星雁阵,高楼长笛,这是高;篱菊半开,红衣落尽的渚莲,这是低。作者这样写,也

4、体现了随时间转移,天色由暗而明的变化。颔联和颈联的写景结合了诗人特定的心情,景语即情语,诗人寓情于景,以景传情,南归雁阵,东篱菊花,传达了诗人的思乡归隐的情绪,再加上拂曙凄清、高楼笛声的渲染与烘托以及思乡典故的运用,更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2前人评说,首句“凄凉”二字极妙,请简析其妙处。【答案】 “凄凉”二字,写秋意的冷清,衬托心境的凄凉,并奠定了全诗凄清的感情基调。3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意境?【答案】 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满面愁容。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以“静”赋菊

5、,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于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不长的伤感;面对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傲然一派君子之风,更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靖节,油然而起归隐三径的决心。进一步反映出诗人的宦游羁旅之苦和思归之情。4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两句是怎样表达诗人思想的?【答案】 尾联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 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 美” ,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事, “戴南冠 学楚囚”而曰“空” ,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