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课程改革理论基础研究的反思(和学新 张丹丹)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3604911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课程改革理论基础研究的反思(和学新 张丹丹)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我国课程改革理论基础研究的反思(和学新 张丹丹)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我国课程改革理论基础研究的反思(和学新 张丹丹)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我国课程改革理论基础研究的反思(和学新 张丹丹)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我国课程改革理论基础研究的反思(和学新 张丹丹)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课程改革理论基础研究的反思(和学新 张丹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课程改革理论基础研究的反思(和学新 张丹丹)(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作者:和学新作者:和学新 张丹丹张丹丹摘要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在政策文本中没有明确说明和阐述,新课程方案主要研制者的解读也没有确切的论述,但在行政部门的推进文本和方案主要研制者的解读文本中可以看到些许理论来源。无论是教育理论工作者还是一线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者,都对本次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问题进行了质疑,有些理论工作者试图对此进行解释和解答,由此展开了争论和研讨。研讨中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七种。研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着眼点不同,核心概念有分歧,态度有简单化、情绪化色彩,忽视多元理论基础之间的整合,对相关学科理论和域外引介理论的考察和论证不够具体、深入、全面,课程论学科基础理论研究

2、薄弱。今后课程改革理论基础的深化研究应当把握以下几点:澄清核心概念,为寻求共识奠定扎实的基础;要有广阔的理论视野;深化课程论基础学科研究;系统、深入地消化、吸收相关学科理论和域外理论,合理整合不同理论间的逻辑关系。关键词关键词:课程改革;理论基础研究;方法论一、隐晦的课程改革理论基础 关乎课程改革的基本立场,决定了课程建设和发展的方向,对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肩负着“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重任,牵涉千家万户的根本利益。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否明确和可靠,对课程改革的科学推进至关重要。然而,新课程在此却出现了隐晦或避而不谈的境况。(一)课程改革的

3、理论基础在政策文本中没有明确说明和阐述教育部 2001 年 6 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作为“指导本次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和开展工作的行动指南”,行文中只是表明了本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即: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其中并没有具体、明确说明和阐述本次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2002 年 4 月,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行政推进课程改革的文本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出版,具体“阐述了纲要所涉及的核心概念,新的课程理念和对推进新课程工作的思考”,目的在于“准确和深入浅出

4、地阐释纲要的基本内容”,其中也淡化了本次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来源何处,依据是什么等问题。(二)在课程改革的有关文本中可以看到些许理论观点虽然在政策文件和行政推进文本以及课改方案主要研制者的权威解读文本中没有课程改革理论基础的具体阐释和说明,但从其具体行文中还是可以看出一些理论依据的。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一一一解读相比,容量要小许多,观点也更为含蓄。编者淡化了课程改革的理念来源于何处的论述,着重阐述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理念本身。例如,编者在第四章“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对教师观、学生观以及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新理念进行了阐述,从中些微透露出了以重创生、重过程以及尊重人为特征的建构主义和

5、人本主义理论的影子,但大多并没有直接点明理论的名称。只是在第五章“新课程评价”部分,详细阐述了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带给学生评价的启示。由此可见,我国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在有关政策文本和学者解读文本中没有明确说明具体的理论来源,但我国课程改革是有理论基础的,在一些方面的确吸收了西方现代课程理论的观点。 二、课程改革理论基础讨论的过程及其主要观点正是由于在正式的政策文件推进文本以及解读文本中缺乏有关课程改革理论基础的阐述和说明,在新课程的实际推进过程中,无论是教育理论工作者还是一线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者都对本次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问题进行了质疑,有些理论工作者试图对此进行解释和解答,由此就产生了研讨和争论

6、。(一)讨论的基本过程课程理论工作者对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问题是十分重视的。早在新课程开始实施之初,吕达就撰文深化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指出要从课程理论的角度认识有关政策规定,“我们不应割断历史,而应立足现实,继往开来;我们不应照搬外国,而应立足本国,洋为中用。对历史的东西、对外国的东西,我们应分析它的背景和条件,找出历史与现实、外国与本国的连接点,而不是一切推倒重来,重新开始。”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与推进,各种实际问题不断产生,人们开始对新课程进行反思,由此也引起了人们对课程改革理论基础的质疑。2003 年有人指出“新课改先天不足”,“从某些带有倾向性的倡导和似曾相识的概念中,隐约觉察到这次课改的理

7、论支撑相当匮乏和凌乱”,缺乏科学的完整的理论支撑. 2004 年,王策三在批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中,认为当前存在着一股“轻视知识”为特点的教育思潮,“这一思潮触及了教育的基本矛盾,反映了社会、人、教育与发展的某些趋势和理想,但是却不能以这种思想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育、课程改革”,他从知识观层面批评课程改革所依赖的理论依据是不全面不深刻的。同年,来自一线的教师也提出“新基础教育课程理论基础不牢”,“从素质教育轰轰烈烈的舆论前奏到课程改革的开展,学术界的主导舆论基本上是西方后现代课程论”。针对王策三的观点,钟启泉发表了两篇论文予以反驳,从教育价值观、知识观、课程观、学习观等方面为

8、新课程的理念进行辩护。2005 年 5 月,靳玉乐、艾兴在中国教育报发表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一文,指出:关于课程改革的理论,“没有谁做出一个明确的回答”,并提出“不赞同以理论的多元性来模糊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认为“在课程改革中,必须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由此引发了关于课程改革理论基础问题的大讨论。中国教育报(教育科学版)持续开展了半年多的讨论。从 2006 年开始,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文章陆续在其他学术期刊发表出来,至今仍在继续。(二)讨论中出现的主要观点从我们掌握的有关资料来看,围绕课程改革理论基础的讨论可以分为三大类七种观点。一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有

9、无理论基础;一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试图论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或者为课程改革寻找理论依据;一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理论基础的探讨方法。具体阐述如下。1新一轮课程改革有无理论基础关于新一轮课程改革有无理论基础的观点可以分为两种:一种观点认为,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模糊不清,缺乏完整的理论支撑,如前述靳玉乐、艾兴等的观点;一种认为,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清晰的,如有学者认为,这次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清晰的、先进的,既有理论的前瞻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形成了改革者所设想的知识观、课程观和教学观等基本的课程理论体系。还有学者为课程改革有清晰的理论基础进行了辩护,认为相关研究对新课程改革理论基础

10、的理解存在着误解和曲解。如吴永军认为,从新课程改革具体的操作来看,其理论基础包含了现代课程论、现代教育论以及一些后现代课程思想等。“就新课程改革操作的理论基础而言,现代课程论(结构课程论、掌握学习理论)、现代教育论(素质教育思想、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无处不在,无论是课程开发的组织过程,还是课程内容的研制,抑或是具体的学科内容都体现了“现代性”的要求。完全可以说,本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操作性理论基础,正是我国全面实现现代化征途上的必然选择,非常符合我国新阶段国情,并且是大势所趋”。他还认为,本次课程改革是在一个广阔的国际视野下展开的,的确借鉴并移植了发达国家的一些先进理念主要是一系列后现代课程思

11、想以及经验和做法,尤其是在操作层面上更是具有后现代取向,如在课程观的理解上,课程不仅仅是静态的法定文本,还是师生互动的凭借及结果;在课程实施上,确立了基于建构主义的对话、互动、自主建构、动态生成的基本范式;在师生关系上,确立了“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理念;在评价上,确立了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多元评价模式等。应该说,这是迄今为止,参与本次课程改革方案设计的专家对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最全面、最系统的说明和阐述。2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关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的观点可以分为四种。第一种认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实用主义、多元智力理论等多种理论。如建构主义是

12、对传统的学习观、知识观、课程观的一种挑战和超越;建构主义的真理观、知识观为强调发展儿童自主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后现代主义者的理想更接近求知者的生活经验。多元智能理论为多元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二种观点不赞同以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多元智能理论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认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全面发展学说。代表性的观点,如“新课程理念”矫枉过正,本质上不符合现代学校教育基本规律,且思想驳杂,含混模糊,缺乏实践操作性,不能指导课程改革;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是有启发的,但不适合我国的国情。仅靠它们支撑中国 21 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在是太单薄了课程改革的理论建设问题

13、,是一个非常综合的工程,如果没有对教育学诸多学科研究成果的系统整理和吸纳,最好不要老把科学真理、先进理念之类的漂亮词汇挂在嘴上;有学者指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应当是来源于上位的哲学层面的,具有指导性的思想理论,因此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不是直接的教育理论,但它是我们所依赖的哲学基础。半个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一直写在我们的教育方针上,它的不变性、一贯性正表明了这种方针的生命力。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这是我国教育的基本方针和政策。马克思个人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改革不可动摇的理论基础。第三种观点试图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来

14、认识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试图合理解决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理论之间的关系问题。具体分以下五种。(1)马克思主义与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新杜威实用主义等多元理论都可以成为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课程改革既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又应广泛吸收当今世界先进的教育理论研究成果。(2)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应当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多元理论,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实用主义、多元智能理论等现代西方新理论进行解读、批判、改造和借鉴,既不能简单拒斥,也不能简单搬用、套用,更不能说它们是我国课改的理论基础。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指导思想基础上,广开学

15、术资源,兼收并蓄,同时又有所分析,有所取舍;要从解决问题出发,利用好各种学术资源。在课程改革中应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论指导思想和多样化教育理论相结合;在借鉴外国教育理论时,要首先对其消化吸收,然后创造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理论。(3)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为课程理论所要讲的直接的理论基础,从学理上来说似乎背离了课程理论研究的范围,存在着生搬硬套马克思认识论的缺陷,应该在课程哲学上多做些具体和深入的探讨。(4)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生存实践哲学,其理论基础就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生成教育思想和理论。(5)不能人为地确立西方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等理论思想同马克思主义的对立关系,因为,从事

16、实上看,“当前我国教育研究对异域经验的借鉴已经远远超过了照搬迁移的层次”。第四种观点试图跳出前几种观点的争论,认为“不必纠缠一些理论的出生地。不论出自何方的理论、经验,只要确实能被我们成功地运用,并取得实效,为什么不能拿来?”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为我们所借鉴的某种理论本身的真理性、可行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关于新一轮课程改革理论基础的探讨方法关于新一轮课程改革理论基础的探讨方法,学者们认为,应该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探寻其理论基础。如有人认为,应该把课程改革本身当作一个在一定的课程理念与课程框架体系基础上的理论探索的过程。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需要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之中去不断思考和总结。有人认为,可以从课程改革的知识论基础和人性论基础两个维度来解决课程改革理论基础问题。有人认为,我们应该“整合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统整民族特色和世界趋向,既立足现实,又面向未来与世界”,“千万不能简单地以一种取向代替或否定另一种取向。”这些都是关于新一轮课程改革理论基础探讨方法的观点。三、课程改革理论基础研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着眼点不同研讨中出现的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