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尾万里学校九年级备课组 第五单元教学案 张娜编制 2012-10-101第五单元第五单元 古代小说古代小说学习目标1.阅读(1)激发阅读古代长篇小说的兴趣,培养对古代文化的热爱2)养成用历史眼光观察小说人物的习惯,善于把握情节发展的脉络3)认真阅读课文,把握内容要点,把对小说人物的讨论放在熟悉小说情节的基础上,深入领会作者的意图2.写作(1)学习古代小说细致生动地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运用这些写作方法刻画身边熟悉的人2)就古代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或写法的多样性写一篇探究心得3.口语交际(1)口头复述课文情节,讲得越细越好2)独立自主地探究问题,学习运用点评的方式,以三言两语表述自己的观点学法指导1.单元聚焦《智取生辰纲》通过杨志押运生辰纲失败经过的描写,反映了封建统治下复杂尖锐的阶级矛盾,表现了起义英雄在反抗斗争中体现出的智慧和力量《杨修之死》记叙了曹操杀杨修的经过和缘由,表现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思想作风,也揭示了曹操既十分奸诈又深谋远虑的复杂性格《范进中举》通过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了范进癫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物趋炎附势的嘴脸,揭露了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的丑陋灵魂,将矛头指向整个封建社会。
《香菱学诗》通过香菱学诗这件事,展示了香菱和黛玉的性格香菱学诗,黛玉教诗都给人以启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香菱虽然身份低微,但她聪颖坚毅,不甘心于粗俗的现状而发愤自强,这一艺术形象很有典型意义 第第 1717 课课 智取生辰纲智取生辰纲【教学目标】1、了解施耐庵及其作品《水浒传》 2、理清课文思路,明确线索及人物关系3、把握人物形象,重点分析杨志和晁盖的人物形象自主预习】一、复习导入(小说相关的文学常识简单回顾)1、小说三要素:2、塑造人物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因此,________是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3、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4、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任务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以下几部分:5、环境包括_______________(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_______________(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 塘尾万里学校九年级备课组 第五单元教学案 张娜编制 2012-10-102二、预习检查1、施耐庵及作品简介:施耐庵,元末明初人施耐庵,元末明初人 《智取生辰纲》选自《水浒》第十六回。
《《水浒水浒》》 ,又称,又称《《水浒传水浒传》》 ,是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这里选的一段是写杨志受北京大名府留守杨世杰(蔡京的女婿) 的派遣,押送生辰纲望东京,在途中被晁错、吴用等夺取的经过生辰纲,编队运送的大批寿礼纲,为运送大批货物而编的队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趱(zǎn)行 嗔(chēn )怒 虞(yú)侯 恁(nèn)地 省(xǐng )得 罗唣(zào) 怄(òu )气 逞(chěng)辩 剜(wān)口 聒(guō)噪 面面厮觑(qù) 勾当(gòu) ( dàng )【课文学习】一、分析小说情节1、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全文的内容大名府梁中书派精明能干的杨志押送生辰纲送往东京,给他老丈人蔡京庆贺生日,在黄泥冈被晁盖等人劫走2、小说以“生辰纲”的争夺为中心事件,采用了双线结构,请找出明线和暗线明线:杨志押运生辰纲;暗线:晁盖、吴用智取生辰纲3、明、暗双线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交接在一起的?六月初四正午;黄泥冈松树林4、老都管”这个人物在故事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卖酒汉子、贩枣子客人的话对计策的成功实施,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老都管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正是他的顺应军汉的调解才使计策成功。
卖酒汉子的话起到激将法的作用;贩枣子客人的话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卖酒汉子假意推辞,消除疑心;贩枣客人从中调解,推波助澜;杨志妥协,终功亏一篑5、根据故事情节,在下面横线上填出相关词句,使“回目”完整杨志失陷黄泥冈,吴用智取生辰纲2、分析人物形象1、请自行批注课文,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人物形象和刻画人物的方法(1)人物形象杨志:精明、谨慎、蛮横杨志:精明、谨慎、蛮横晁盖等人:足智多谋、随机应变、团结应战的群体形象晁盖等人:足智多谋、随机应变、团结应战的群体形象2)刻画人物方法刻画人物的方法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有: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2、本文题目是“智取生辰纲” , “智”表现在哪些地方呢?智用天时智用天时:酷热天气;智用地利智用地利:选择山冈和树林作为劫取地点;智用矛盾智用矛盾:杨志一行人内部的矛盾;智用计谋智用计谋:“半瓢酒” 3、为了押运成功,杨志也殚精竭虑,绞尽脑汁,从哪里可以看出杨志的计谋?塘尾万里学校九年级备课组 第五单元教学案 张娜编制 2012-10-103智藏行踪智藏行踪:精明;智变行程智变行程:谨慎;智选路径智选路径:足智多谋3、研讨:为何一个如此精明、谨慎、智慧的杨志押送生辰纲仍不免失败的命运?你能帮杨志总结一下失败的原因吗?(1)没有处理好内部关系(2)天外有天,人物有人。
智多星吴用计谋比青面兽杨志的计谋要高明,杨志棋差一招杨志之智更加衬托出吴用之智的高明可以说杨志输智,吴用有用杨志失败的外因:急功近利,欠理智,人不和杨志失败的内因:天外有天,棋差一招四、作业《水浒》塑造了众多的英雄好汉形象,诸如晁盖、宋江、武松、李逵、杨志、林冲等请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再写出两个梁山英雄好汉的姓名,并简要概括这些英雄好汉在性格方面的共同点梁山好汉姓名:鲁智深 时迁 阮氏兄弟梁山好汉在性格方面的共同点:劫富济贫 嫉恶如仇 讲义气 侠肝义胆等第第 1818 课课《《杨修之死杨修之死》》【自主预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庖(páo)官 分食讫(qì) 佯(yáng)惊问 恃(shì)才放旷(kuāng)谮(zèn)害 麾(huī)军 绰(chāo )刀 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明了此题意在使学生熟悉文言的表达方式,能简洁明了地将它转换成当代口语不要搞“字字对译” ,意思相合即可1)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杨修平日行事,好依仗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不加检点,多次冒犯曹操的忌讳2) (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曹操)装着吃惊的样子问道:“谁杀死了我的近侍?”(3)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丞相并不在梦里,你才真是在梦里啊!(4)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只要曹操提问,曹植就按照(《答教》的)条文来回答3、文学常识填空:1、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七件事?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①照“鸡肋”号令本意行事——大惊、大怒,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第七十二回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长篇章回体小说,描写了三国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作者是(罗贯中(罗贯中 )) ,元末明初(小说家)元末明初(小说家)思考练习】塘尾万里学校九年级备课组 第五单元教学案 张娜编制 2012-10-104②识门上“活”字意思——操虽称美,心甚忌之③分食一盒酥——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④看破杀近侍用心——操闻而愈恶之 ⑤密告吴质曹丕结党——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⑥令试曹丕曹植才干之举,不得真实情况——操大怒 ⑦为曹植作答教欺瞒——操大怒,此时已有杀修之心2、七件事情的行文能否变动?为什么?不能第一件事是倒叙,是杀杨修的直接原因;后面六件事是属插叙,这部分是按曹操嫉恨杨修的心理程度排列的:“忌之”——“恶之”——“愈恶之”——“愈恶之”——“大怒”——“已有杀修之心”3、结合文中具体语句分析曹操和杨修的人物形象,并概括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曹操:阴险狡诈,老谋深算;杨修:恃才放旷,目中无人,狂妄轻率,耍小聪明等4、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有“奸雄”之称从本文中你能看出他的“奸”吗?历史上的曹操也是这样的人吗?奸:借故杀人,不让人识破心机,假惠善后历史上的曹操是个极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在对待人才的问题上,他以招纳贤才,知人善任著称,但也借故杀害了一些名臣谋士5、关于杨修的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的才气(杨修死后,原著中有几句诗,对杨修之死是这样说的: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 ,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种观点?说说理由依据这篇课文,杨修被杀可以归纳出三个原因: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这大概是许多人的共同看法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动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作归计,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明代李贽点评《三国演义》时对这件事曾写道:“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 ”即有此意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
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以上三条尽管角度不同,却都能成立──这是就解读小说而言如果从历史上说,那就恐怕只有第三条是正确的历史上的曹操非常重视人才,只要能为他的政权效力,即便像陈琳那样曾为袁绍著文辱骂他祖宗的人,他都愿意接纳,更何况是杨修,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曲略》中有这样的记载:“杨修字德祖,太尉彪子也谦恭才博建安(汉献帝年号)中,举孝廉,除郎中,丞相(曹操)请署仓曹属主簿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自魏太子(曹丕)已下,并争与交好 ” 《世说新语》中也有这方面记载(详见“有关资料” ) ,都可以证明曹操对杨修的重视非同一般,说曹操嫉妒杨修的才能是没有道理的 曹操杀杨修事,见于《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太祖(曹操)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袁术)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 ”这是说杨修被杀跟曹丕、曹植之间的斗争有关,但《传》中没指出杀修的时间,也没有说明杨修犯了什么罪,而《曲略》中却说得比较详细:“植后以骄纵见疏,而植故连缀修不止,修亦不敢自绝。
至二十四年秋,公(曹操)以修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乃收杀之修临死,谓故人曰:‘我自故以死之晚也 ’其意以为坐曹植也修塘尾万里学校九年级备课组 第五单元教学案 张娜编制 2012-10-105死后百余日而太祖薨 ”这就表明曹操杀杨修在他自汉中退兵,又过了三四个月之后,即建安二十四年(219)秋季,而此时距他本人的死期也仅“百余日”──这跟《武帝纪》说他死于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完全相合由此大致可以推断杀杨修的决定是在他病重期间作出的,目的是剪除曹植的羽翼,以巩固他的接班人曹丕的统治,所以给了杨修一个“交关诸侯”的罪名而杨修自知他跟曹植的关系太密切,处境十分险恶,但曹操处死他不在建安二十二年(217)立曹丕为魏太子时,而拖到二十四年秋病重之时,这对他来说的确是“死之晚也” 由此看来,曹操处死杨修是不得已的,他是为身后国家的安危考虑──陈寿说的“终始之变”可能就是这样的意思补充资料】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惇,亦欲斩之众官告免操乃叱退夏侯惇,下令来日进兵次日,兵出斜谷界口,前面一军相迎,为首大将乃魏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