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功探索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914287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功探索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功探索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功探索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功探索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功探索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功探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功探索(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立社会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市场经济体制的成功探索经济体制的成功探索1992 年,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这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支持下,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历史教训,把握当今时代特征和发展潮流,作出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决策。这一决策打破了传统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和思路,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天地、新境界,也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走上了一条前无古人的艰辛探索之路。回顾这一段历史,对于我们深入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提高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有着十分重要的

2、意义。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艰难中起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开创性事业,从何做起、如何推进,更是千头万绪。国内外有很多人断言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可能结合,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扼杀市场活力,就是市场经济演变社会主义制度。更有人妄言,搞了市场经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质上就是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如何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势与市场经济的优势结合起来,是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一场巨大的考验。1.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的优势结合起来。党中央和江泽民在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之初就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社会主义”四个字是“画龙点睛”。强

3、调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要通过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克服市场的不足,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因此,中央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中,一方面注重深化改革,积极培育市场体系;一方面注重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能一帆风顺,但只能用深化改革来冲破发展中的障碍,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前进中的问题。1993 年 3 月,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届二中全会上讲话,明确指出:加快经济发展,关键是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具体路子。根据这一指导思想,1993 年 11 月,党的十四届

4、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和实施步骤作出总体规划。此后,国务院又先后出台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外贸体制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逐步破解了改革中的难题,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同一时期,针对市场经济改革初期出现的问题,中央采取了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并逐步形成了一套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1992 年后,面对日趋显现的经济过热和某些经济领域中的混乱现象,江泽民多次批评那种认为搞市场经济就可以离开国家的宏观指导和调控,放任自流、自行其是、随心所欲的错误认识,指出建立国家宏观调

5、控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强调必须以国家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来克服市场存在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和消极方面。1993 年 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达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 ,就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十六条措施,为克服当时的混乱局面、逐步消除经济过热奠定了基础。并以此为开端,摸索出一条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同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的宏观调控的路子。正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过程中,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1993 年,党中央提出了以速度与效益相统一为原则的持续、快速、健康发

6、展的要求。1994 年确定“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20 个字为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首次提出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思想。1995 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全面论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12 个重大关系,解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初期,国家在改革和发展指导思想上遇到的主要问题,初步将改革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重要经验概括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这 12 组关系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能否处理好这一关系,决定着改革开放成败。江泽民反复强调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要求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

7、这一思想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已经找到了一套在复杂条件下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有效方法。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完善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实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不仅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一整套充满活力的经济制度和机制,搞活微观经济。其中有三个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第一,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我们进一步明确不同所有制经济的地位,建立统一、有序的社会主义大市场。经过几年的摸索,到 1997 年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

8、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同时指出: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这一系列提法上的新发展,体现了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认识在不断深化。第二,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实现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的有机结合。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转换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增强它们的活力,提高它们的素质。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关键所在

9、。1993 年,党中央确定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当年 11 月,中央在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并就现代企业制度特征和要求作出了规定。1995 年后,中央又先后提出了企业改革要与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搞好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放开搞活一般国有小型企业等一系列改革思路,为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第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扶持和保护农业,解决好“三农”问题。农业是社会效益高而比较效益低的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容易受

10、到忽视。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予以高度重视。江泽民在 1992 年的武汉农业和农村工作座谈会、1993 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多次强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强调要建立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和城乡统一的市场体制,建立农业生产的保护支持体系。沿着这个思路,我们党最终形成了以建立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为支撑,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总目标。同时,党中央和江泽民还先后提出了农业走种养加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道路;二、三产业加强对农业的支持,逐步

11、形成以工补农、以工建农、以工带农的机制;走开发式扶贫的路子,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在条件具备时引导农民走集约化发展道路,实现中国农业改革和发展新的飞跃等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进而形成了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护和发展农业的新思路。3.把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与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统一起来。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过程中,不仅要克服旧的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体制型障碍,还面临着计划经济条件下产生的结构型障碍。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调控经济,以及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导致了过度依赖增加投资、扩大规模、铺摊子、上项目的外延扩张的发展模式,存在着大量与社会化大生

12、产要求相背离的“大而全”、 “小而全”现象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造成了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低下,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这些问题与旧的经济体制的遗存相互纠结在一起,阻碍着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在转变经济体制的同时,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摆在了重要地位。党的十四大报告强调,要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含量,促进整个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走出一条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路子。1993 年后,随着经济过热现象的出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更加突出。1995 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

13、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二一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正式提出了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把实行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与实行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一起,列为实现国家发展目标的关键。要实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既要深化改革、建立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也要靠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靠在科技进步和教育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党中央于 1995 年正式把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提了出来。这些重要战略思想的提出,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相互

14、配合,对更新我国经济发展思路,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进而推进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和社会发展水平都有显著提高。到 1996 年,我国克服了经济过热,控制了通货膨胀,避免了经济的大起大落,实现了“软着陆”。这标志着我国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强宏观调控,首次打破了过去那种“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死了再放”的经济发展怪圈,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也标志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起来。二、在前进中战胜新的困难和挑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动下,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到 1995年提前五年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比 1

15、980 年翻两番,随后又实现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完成了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第三步战略目标如何实现,成为全党全国人民面临的新问题。1997 年 9 月,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世纪发展的目标和要求作了规划。报告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全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内容和发展目标,首次提出了 21 世纪现代化建设的“小三步走”战略构想,为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规划出具体步骤。随着我国经济长期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商品供应日渐丰富,实现了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这使得我国出现了生产能力的结构性相对过剩,经济发展越来越受

16、到市场的约束。这在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一方面,它改变了社会主义经济是“短缺经济”的传统面貌;另一方面,也使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中的许多深层次问题进一步暴露出来。由于市场经济改革和增长方式转变尚未完成,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质量不高的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遇到有效需求不足时,各种新老矛盾相互交织,同时显现出来。同时,在市场的作用下,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也在不断拉大。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向更高水平发展。恰在这时,1997 年又出现震动全球的亚洲金融危机和随之而来的世界经济低迷,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我国沿海地区受到了严重影响。在这些内外因素的作用下,我国经济出现通货紧缩的趋势,工厂开工不足,企业效益下滑,下岗失业人口大量增加,经济发展遇到一个新的瓶颈。面对这种新的挑战,党中央沉着冷静,采取了一系列有力对策。一方面采取应急措施,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以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挑战;另一方面继续深化改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克服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困难。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党中央及时作出反应,于 1997 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