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直接投资与当地企业发展关系研究综述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769816 上传时间:2018-06-0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直接投资与当地企业发展关系研究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外国直接投资与当地企业发展关系研究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外国直接投资与当地企业发展关系研究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外国直接投资与当地企业发展关系研究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外国直接投资与当地企业发展关系研究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外国直接投资与当地企业发展关系研究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直接投资与当地企业发展关系研究综述(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外国直接投资与当地企业发展关系研究综述外国直接投资与当地企业发展关系研究综述国外学术界关于外国直接投资(FDI)与当地企业发展方面的研究已经比较系统,总体来说,基本上沿着 FDI 对东道国的技术转移和技术外溢的角度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2000 年以来,讨论外国直接投资对东道国企业发展的文献中,发展中国家的实证分析逐渐多了起来,这是对已经形成的理论模型的进一步验证,同时也对各国政府吸引FDI 的政策提供了丰富的实践依据。本文准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基本理论模型与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综述:FDI 对其子公司的直接效应(direct effect) ;FDI 与东道国供应商的后向关联(backward

2、linkages) ;FDI 与东道国竞争者的横向关联(horizontal linkages) ;而后两者都属于 FDI 的间接效应(indirect effect) 。一、跨国企业对其子公司的直接效应:理论综述与实证分析直接效应指的是跨国企业在国外建立子公司时,对其子公司进行部分技术转移,在不改变所有权或活动的控制权的情况下,FDI 会首先引起所在东道国整体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提高。直接效应所涉及的是一种内部化的技术转移,是可以为跨国企业母公司所控制的,由跨国企业母公司总体战略决定的,并且收益可以预期。应该说这种技术扩散方式是在跨国企业中应用得最早和最普遍的。1966 年 Vernon 的“产

3、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假设应该说是直接效应分析的最初理论模型;该假设分析了新产品研发、生产、贸易与投资的过程,其所包含新技术从高技能劳动密集型向低技能劳动密集型的转化。当产品达到标准化阶段时,跨国企业便在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设厂,生产该产品,当地销售并出口到发达国家。之所以内部化技术转移成为跨国企业进行技术扩散的首选和早期形式,主要是由于无法控制的技术外溢会使得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跨国企业在进行技术转移时将会更倾向于内部化方式,即通过自己的子公司将技术转移到母国之外。目前,理论界普遍认为:跨国企业对其子公司的内部化技术转移会给东道国带来整体技术水平的提

4、高。大量的实证结果表明跨国企业对其子公司的技术转移带来当地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增长;也就是说跨国企业带给东道国的直接效应多数为正的。这些研究多采用发达国家的面板数据(如:Haddad 和 Harrison,1993;Blomstrom 1994 等) 。近年来发展中国家企业层面的分析也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理论分析。Konings(2001)通过对保加利亚、波兰、罗马尼亚等转型国家的研究表明:FDI 是向其子公司转移技术的重要渠道,即 FDI 的直接效应很显著。Damijan 与 Knell(2002)研究了不同私有化方式对国际知识外溢可得性的影响问题。他们的研究发现:爱沙尼亚的企业实行了对外资全

5、面开放的私有化政策,于是从 FDI 中获得了显著的直接技术转移;而斯洛文尼亚的企业的私有化主要对内资和内部人(员工与经理) ,于是企业便局限于通过国际贸易流获得国际知识外溢。这个结论与理论界的一般观点一致:跨国企业更倾向于向自己拥有绝大部分股权的企业进行直接的技术转移;而在股权份额较小的时候,则通过其他渠道获得非直接的技术外溢。Javorcik 与 Spatareanu(2003)研究了 FDI 的外溢程度是否会受到投资项目中外资所有权份额的影响,研究结果认为的跨国企业更倾向于将技术转移给自己的全资子公司而不是拥有部分股权的公司。Damijan 等(2003)通过对 10 个发达转型国内 80

6、00 多家企业的计量分析,揭示了FDI 下技术转移不同渠道的重要性,以及技术转移对当地企业生产率增长的影响。通过纠正外资选择偏误和控制投入品需求的内生性,研究结果显示:平均而言,相对于后向关联与外溢,FDI 直接效应对转型国当地企业的生产率影响最为显著。在跨国企业对其子公司的技术转移所形成的直接效应上看,国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的结论基本上是一致的,即直接效应比较显著,跨国企业子公司的技术成长和发展与其母公司关系密切。二、FDI 与东道国供应商的后向关联:理论综述与实证分析跨国企业对其子公司的内部化技术转移是其技术扩散的主要选择,这主要是出于对技术所有权控制的考虑,但是即使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逐步完

7、善的今天,仍然会存在一些虽然因跨国企业进入而带来却不能够由其完全分享的收益:即,跨国企业的存在或多或少会引起东道国企业生产效率的改善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正常情况下,这些并非是跨国公司所期望的,从经济学的角度,可以称其为“外部性” (externalities)或“外溢效应”(spillovers) 。国外对技术外溢形式的讨论很丰富,本文主要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分类,跨国公司所带来的技术外溢可以分为两种(Corg 和 Ruane,1998;Perez,1998 等) ,一种是不同产业间的技术外溢(inter-industry spillovers) ,一种是产业内技术外溢(intra-industr

8、y spillovers) 。前一种主要是由于跨国公司会对与其有垂直分工联系的企业产生影响,又分为后向关联和前向关联(forward linkages) 。产业间的关联本质上由各个产业间的供给和需求所决定,并且各个产业因在产业链中所处的位置不同而有所差别。后向关联带来的外溢效应就是跨国企业子公司与东道国供应商建立联系,为了达到其期望的产品质量标准与交货的及时性而对为其提供投入品的本地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管理咨询,从而提高了后者的技术水平;前向关联所带来的技术外溢就是跨国企业子公司为当地企业提供中间投入品,其技术指导和高技术产品的应用引起当地客户技术水平和效率的提高。产业内技术外溢是由于跨国公司的

9、存在改变了东道国市场原有的均衡状态,增强了东道国市场的竞争,改善了东道国的资源配置效率,从而使得同一部门的本地企业的整体生产力水平得以提高;同时,本地企业在竞争中通过学习和模仿,不断进行创新也可以使自身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一)后向关联的概念界定与理论模型后向关联的概念最早在 1958 年由 Hirschman 在其经典著作经济发展的战略中正式提出:“一个产业的建立会引起其投人品市场的扩张,不论其投入品是本国生产还是进口。”他是这样定义后向关联效应(backward linkage effect)的:“任何非初级产业的生产活动都会引起对投入品的需求” ,即通过需求联系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的

10、联系。Hirschman 认为:后向关联效应与前向关联效应(forward linkage effect)的总和构成总体关联效应(total linkage effect) ,该效应可以看作是已有产业引致的新产业的增长。Hirschman 首先提出使用发达国家已有产业的投入-产出数据来代表与欠发达国家预期形成的产业关联。但是任何跨越国界的外推法都可能存在错误。比如:欠发达国家采用的技术可能会使用不同的投入品组合,尤其当要素禀赋比例和贸易政策等参数在各国间存在差别的时候,更可能出现错误。以上观点得到不少理论的支持。Rodriguez-Clare(1996)继承了 Hirschman 的产业关联的

11、概念,并提出一个两国模型来分析跨国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在他的模型中,跨国企业成为发达国家专业化投入品(多种)的采购者和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的使用者。Rodrtguez-Clare 用“关联系数”来表示跨国企业对东道国经济的影响。 “关联系数”指的是因某个企业的需求而引起的上游产业雇用的员工数目与该企业直接雇用的人数之比。如果跨国企业的关联系数比本地企业高,那么关联效应为正。正关联系数说明跨国企业数目的增加将导致大量种类繁多的中间投入品的本地生产,从而使得本国企业的生产力和工资得以提高。但是 Rodrtguez-Clare 的理论模型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模型的前提之一是充分就业,这就意味着跨

12、国企业与本地企业间存在直接的竞争关系,而实际上发展中国家并不能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跨国企业可以通过雇用失业工人的方式增加东道国的就业。Markusen 和 Venables(1999)构建了一个包含关联的模型,说明了产业发展中累积因果关系(cumulative causation)的潜力,即形成上游产业的能力能够带动下游产业的形成。跨国企业的进入会从两个相反的方向影响东道国经济:一方面,竞争效应使得跨国企业取代本国企业;另一方面,跨国企业通过关联效应创造有利于本国产业的条件:跨国企业的进入可能会提出对中间投入品的需求,从而引起中间品本国生产的扩张。Markusen 和Venables 采用下游

13、产业每单位总投人中半成品的比例作为衡量关联效应的“投入-产出系数”。而跨国企业的系数是否大于本国企业的系数就决定了关联效应是否为正。两者的系数由于双方的技术水平(跨国企业可能比本土企业使用更多的半成品而非初级要素)和采购目的地的(跨国企业可能会从国外进行采购)不同而有所差别。如果跨国企业比本土企业的系数大,那么前者就比舌者采购更多的本国半成品。从这一点看来,该系数与Rodriguez-Clare 的就业衡量法基本相同。Matouschek 和 Venables(1999)更深入地研究了跨国企业进入对本国市场产生的竞争效应与后向关联。建立在价格效应基础上,他们通过构建局部均衡模型,先后分析了下游

14、与上游产业中投资的效应;采用两个比较近似的指标“相对当地供给(relative local supply) ”和“相对当地采购(relative local sourcing) ”来衡量本地产出的挤出或者进口。以及对当地所生产的半成品的需求情况。Matouschek 和 Venables 将跨国企业进入的整体效应分为:初始生产效应与反馈效应,来说明整个过程:跨国企业的生产会通过挤出效应改变本国同一部门企业(横向关联)与上游企业(后向关联)的产出水平,即初始生产效应;当上游产业的产品价格变动便会对下游产业的成本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其生产活动,也就是说上游企业的进入与退出都会影响中间投入品的可得性与

15、竞争的激烈程度,这就是所谓的反馈效应。Lin 和 Saggi(2003)的“外国直接投资下的后向关联”一文中,通过建立寡头竞争模型来探索 FDI 对后向关联的影响;在该模型中有三个企业:跨国企业和其当地竞争者,以及两者采购中间投入品的当地供应商。在该模型中,跨国企业的进入以两种冲突的方式影响东道国经济中后向关联的程度:一方面,由于跨国企业必须在当地采购中间投入品,那么跨国企业的进入必然会引起当地中间投入品需求的上升;这就是所谓的“需求效应” ;另一方面,与跨国企业竞争的当地企业产出减少,因此对中间投入品的引致需求相应下降;此所谓“竞争效应” 。结论是“由于跨国企业进入,当地供应商的状况是否会改

16、善取决于:与当地竞争者相比,跨国企业所采购中间投入品的技术密集程度” 。当跨国企业比当地企业拥有更大的技术优势时,即跨国企业相对于当地企业而言,每单位产出需要更少的中间投入品,那么跨国企业的进入将会对后向关联程度和当地供应商的利润产生不利的影响。(二)关于后向关联的实证分析正如前面所描述的,近年来学术界对后向关联的关注很多,而且在理论上普遍认为后向关联对于东道国经济的带动作用很大;但是现实中后向关联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呢?针对此问题,也有不少学者做了相应的实证研究。Ruane 等(2000a,2000b)通过 1982-1995 年的数据分析了电子企业与爱尔兰供应商之间后向关联的发展历程和决定因素;他们发现:当控制了其他企业和部门的具体因素后,与苏格兰电子产业的外资企业相比,爱尔兰的外资企业后向关联的效果更好,平均当地采购率达到 24。采用面板数据进行计量估计,外资企业所建立后向关联的水平比爱尔兰企业要低,Ruane 等的解释是本土企业相对于外资企业来说更习惯于在本国采购。他们的研究结果还显示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外资企业和本国企业都会提升他们对当地供应商的实物关联水平。当然,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