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刘禹锡的《秋词二首》及其它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2634931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评刘禹锡的《秋词二首》及其它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评刘禹锡的《秋词二首》及其它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评刘禹锡的《秋词二首》及其它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评刘禹锡的《秋词二首》及其它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评刘禹锡的《秋词二首》及其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评刘禹锡的《秋词二首》及其它(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于秋声中寄豪兴:评刘禹锡的于秋声中寄豪兴:评刘禹锡的秋词秋词 二首二首及其它及其它 评刘禹锡的秋词二首及其它古文人喜欢谈秋,以秋为题的诗文颇多,其名篇也不胜枚举。可是古文人谈秋都有一个固定的路数。他们抱住一个“悲哉秋之为气也悲哉秋之为气也”,以秋为萧杀、衰败萧杀、衰败、凋残凋残,故把秋写得悲悲切切、悲悲切切、 凄凄惨惨凄凄惨惨;秋之入心,愁秋之入心,愁也。于是“悲秋悲秋”也就很自然地成为古诗人抒情咏唱的一大基调。当然,也有喜秋的。以秋为愁或以秋为喜,应该说,都正色当行,合乎季 候之秋的本然意蕴。秋是代表积极乐观进取之象,春种夏管,极尽辛苦,到得 秋来,果实累累,收获在即;秋者,和如火炽也,其

2、乐何如!悲秋之名篇,最早当推宋玉的最早当推宋玉的九辩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 木摇落而变衰木摇落而变衰”诗人描绘悲凉的秋景,借此抒发的是政治上的郁郁不得志的 情怀。被誉为被誉为“鬼才鬼才”的唐代诗人李贺,也有的唐代诗人李贺,也有“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 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思牵今夜肠应直,雨怜香魄吊书客。秋坟 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秋来)的名篇。秋风吹落梧桐树叶的声 音,使人惊心动魄。时光流逝,壮志难酬,诗人抒发了苦无知已的寂寞,哀叹 之情溢于言表。时逢盛唐,曾深受玄宗器重的诗人苏頲,也有过“北

3、风吹白云, 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汾上惊秋)的感叹与哀愁。唐 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曾有秋声赋之佳作,对无形的秋声,描绘得形象而 生动。对秋景之萧飒,极尽渲染之能事。作者对秋的悲凉感叹实则是对现实 的牢骚。一反悲秋之传统题材的也不乏其人。李白就曾说过,“我觉秋兴逸,谁云我觉秋兴逸,谁云 秋兴悲?秋兴悲?”(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的 秋声十分出色。“人言悲秋难为情,我喜枕上闻秋声人言悲秋难为情,我喜枕上闻秋声。快鹰下鞲爪觜健,壮 士抚剑精神生。”(秋声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 霏云敛;

4、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 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 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 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可谓别开生面。诗人身处逆境而不因秋景之萧条 而悲观失望,他在南渡之后仍念念不忘恢复中原,虽屡遭灭贼无期报国无望之 惨痛煎熬,却时刻不忘“喜闻秋声”,终于盼到了“沙场秋点兵”的那一刻,诗人 可以身先士卒以报国耻了!这是多么振奋人心的情怀,这是一种能唤醒人们奋 发图强、力争向上的力量,我们不难领悟出其中的特殊美

5、感。2按秋季这个时令,的确色彩斑斓,美不胜收。秋风吹,秋雨滴,可谓秋有 声;秋水清,秋草黄,可谓秋有色;秋野淡,秋山远,秋空高、秋雁南飞 可谓秋有形。难怪这千古不变的题材任由文人墨客们极力渲染,几度风流几曾 肠断。不管以秋为悲也好,也或以秋为喜也好,不可成为老套、滥调,不然的 话就会雷同、僵化。若本无愁而强言愁,本不喜而强作喜,结果都会脱离实际, 流于虚伪、浮泛、空洞无物。文贵在独创,即使是写秋,也该从自己体验最真 切的那一点入手,反映的是自己实实在在的人生态度。彼自然状态的秋景秋情 者,本为人所共有,对谁都是无私的秋;但只有把自然之景与已所感所思溶化 为一体,真正写出自己眼睛所看到的那片秋,

6、方能写出咏秋的绝妙佳作。刘禹锡的秋词二首就是这么一篇写秋的绝妙好诗。中唐时期的革新派诗人刘禹锡,虽屡遭贬谪,身处逆境,却并不因失败和 不幸而消沉气馁,他是比较爽朗和倔强的。唐王朝有过开元盛世,但到了诗人 所处的年代,已经日薄西山,国势日益颓废。然而执政者仍然那样昏庸荒唐, 甚至一再打击迫害像刘禹锡那样的革新者。这怎么不让诗人痛心疾首呢?然 而作为一个很有政治抱负的诗人兼思想家,刘禹锡以“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 (昼居池上亭独吟)的自我浩然形象,以“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 (昼居池上亭独吟)的可贵品格,抗厉不屈,侠骨清风,写下了不少沉着 清新,通俗豪兴又极具民歌特色的别开生面的诗篇,抒发了“

7、天地肃清堪四望, 为君扶病上高台”的豪情壮志(始闻秋声),开辟了唐诗又一风范。秋词 二首即其中之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 宵。宵。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 黄。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 狂。狂。刘禹锡的秋词二首其一开头两句与陆游的秋声一诗的首联可谓 同一机抒。“自古逢秋悲寂寞,我言秋日胜春朝。”一语破的,点出一反前人悲3秋之情怀,又直抒胸臆,借秋声抒发了自己的豪兴。一叶而惊秋,多少人面对 秋景难以控制悲凉的心境,而刘禹锡则抑制不

8、住内心的独特视角和励志精神, “言秋日胜春朝”。诗人深深懂得自古以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 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人们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寞,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 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自然的秋景之感, 以已所特有的胸怀指出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诗人强调秋 天并不毫无生机可言,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大家看那只振翅高举的鹤,在秋 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显然,这只鹤是独特 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 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 现,所

9、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宵”,“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 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寞。这就是秋词二首其一的主题思想。须得注意的是,刘禹锡在这里拈出了“秋气”。秋是“胜春朝”的,因为自 然的秋是“晴空”,更胜“碧宵”。“晴空一鹤排云上”写的就是秋气的“眼”,或者说, 是它的神髓。我们说此诗写秋写得绝妙,妙就妙在诗人对“秋气”的独特体会上。 “晴空”的秋是自然的,人们常说“秋高气爽”就在此处,这是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然而诗人溶身在这旷世之秋中,久驻胸怀的坦荡豪情开始沸腾了,于是他把自 己的所感所思交给了排云直上的那只独鹤,自己久赋的希望也逐渐被这秋气所 包容,得以溶化和体现。“诗

10、情”即志气之意,也很自然地升华到“碧宵”,我们 不难看出这坦然的志气其实就是荡然的秋气,两者合二为一。所以说赞秋气其 实是以美诗人志向的高尚,这正是秋词二首其一的独特创意。秋词二首其二是咏秋色。这是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春色是以其艳丽而取悦的,秋景则是以风骨而见长。刘禹锡在这里如实勾 勒出秋的本色,显示其特色,“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作者指出 秋色是明净清白的,有红有黄,略有色彩,不时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冷然 如文质彬彬的君子之风度,令人肃敬。真是“秋容一洗,不受风尘。许大乾坤这 回大”(陈亮洞仙歌)。自自然然的秋意本色,不施粉黛,不加色素,丽质 天成,清新荡然。也偶有“夜来香”才

11、会发现她的淡泊和清新。深红也或浅黄, 这是秋风的杰作秋色的见证,无形的秋风英姿飒飒,分明是光顾了遍野的山林, 随处可见的树叶笑红了脸,喜弯了腰,小草成黄色果子也熟透了,于是组成 了这一眼望不到边的素素秋色,怎不叫人心旌漾动,不为之动容呢?诗人在这 里放眼四顾,无限情怀得以舒展。又如他的秋江早发中所言,“草树含远思, 襟怀有余情”。秋的一景一物、一山一色无不触动着诗人心底蕴含的豪迈情悸, 所以他“试上高楼”一望,清晰四境,隐约着暗然生机。不料秋风也带着淡淡的 气息扑怀,顿觉澈澈入骨,心旷神怡,思想澄净,心绪肃然深沉,不会像那繁 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不入边际。春色嗾人狂”一语道破诗人的良苦

12、创 意,反衬出秋色的博大情怀和独特韵味。全诗以拟人的手法,再现秋色的生动 形象。秋词二首其二所咏的秋色究竟妙在何处?刘禹锡眼中的秋色就好比他 的容妆,气以励志,色以冶情。诗人陶醉在素雅清丽的秋色之中,无限情怀油4然而生。“清入骨”是他溶心境于秋色的切入点,也正因为“清入骨”,这才会看 得透彻,情景交融,混然一体,于是出自内心的感受得以再现,这种深沉的体 会和真实的感受来自实实在在的自己和真真切切的秋色之中。咏秋色也就成了 颂已清白的情操,于秋声中寄豪兴,秋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这才是绝 妙之处。刘禹锡生活在骄侈腐败的中唐王朝,藩镇割剧日益激烈,诗人因参与王叔 文集团,多次被贬。他并不因失败

13、和不幸而消沉气馁,相反地却认为这倒可以 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不足,从中获得教益。诗人的豪兴可见难能可贵但决非偶 然,是出自内心来源于真实的生活经历,独特的审美视角。这就是他所说的“百胜难虑敌,三折乃良医。人生不失意,焉能暴已知。”(学阮公体三 首刘禹锡)所以作为比较爽朗和倔强的革新者,刘禹锡能处处保持这种高尚 的情操,以豪兴来入世,对理想的执着,至老不衰。他晚年写的一首始闻秋 声,“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的激情不改,好一个心如砥石的精神和艺术创新的独特视角,无一不显示诗人 刘禹锡“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倔强进取精神和品格的艺术写照。刘禹锡的整个生命都洋

14、溢着他“命不压头不奈何”的豪兴和励志。(唐敬宗 宝历二年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 两位诗人朋友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诗相赠于刘禹锡中所说)。 元和十年,(公元年,帝先宗),刘禹锡返京复出,为连州刺史,游玄 都观时曾作一诗再游玄都观,诗云:“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字里行间诗人的生命在燃烧,诗人向打击 他革新运动的权贵挑战,决不因为屡遭报复就屈服妥协,这不难看出诗人的豪 兴和励志,显示了他将继续战斗下去的乐观进取精神和入世态度。不妨再举其 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 日听君歌

15、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沉郁中见豪兴。诗人对生活也怀有欣喜愉快 的心情,“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竹枝词九首其九刘 禹锡)。他爱生活,极力赞美劳动的价值,对生活充满憧憬,读来清新自然, 胸怀坦荡,一种豪迈之情顿生,也别有风味。难怪清人翁方钢评说:“刘禹锡诗 以竹枝歌谣之调而造老杜诗史之地位。”(石洲诗话卷二),一语道破 了刘禹锡诗作的地位和贡献。秋词二首采用抒发议论的即兴形式,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 刻的思想,发人思索,耐人寻味。在他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中,一反 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这正是它的难能可贵之处。我 们说秋词二首是绝妙的咏秋好诗,妙就妙在

16、作者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和生活 经历去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秋,渲染了秋的无穷魅力,于秋声中寄豪兴。第一首 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第二首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以冶情。诗 人抓住大自然素淡清丽的秋气秋色,很快溶入了自己的所感所思,真正写出了 他内心世界的那片秋,使读者产生共鸣,也如临其境,也那么认认真真、切切 实实地感受一回心灵深处的秋。秋词二首带给我们一种向上的勃勃生机和 殷殷希望,它告诉我们:秋是美妙的、神奇的。因为秋给了万物以活跃的、饱 满的神韵。5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曾经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 小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 感。”刘禹锡这两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有别于悲秋的豪兴与审美,不仅 仅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重要的是秋气以励志,秋色以冶情,景随人移,色 由情化,在这一点一面上勾起人们的勃勃生气,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无穷 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