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中元:“讽荔”之外:广府诗人谭莹《岭南荔枝词》的诗美价值10.13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2570131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谢中元:“讽荔”之外:广府诗人谭莹《岭南荔枝词》的诗美价值10.13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谢中元:“讽荔”之外:广府诗人谭莹《岭南荔枝词》的诗美价值10.13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谢中元:“讽荔”之外:广府诗人谭莹《岭南荔枝词》的诗美价值10.13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谢中元:“讽荔”之外:广府诗人谭莹《岭南荔枝词》的诗美价值10.13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谢中元:“讽荔”之外:广府诗人谭莹《岭南荔枝词》的诗美价值10.13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谢中元:“讽荔”之外:广府诗人谭莹《岭南荔枝词》的诗美价值10.1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谢中元:“讽荔”之外:广府诗人谭莹《岭南荔枝词》的诗美价值10.1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讽荔讽荔”之外:广府诗人谭莹之外:广府诗人谭莹岭南荔枝词岭南荔枝词的诗美价值的诗美价值 摘要:摘要:荔枝作为岭南佳果,在中国古代曾流行于北方。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荔枝意象不多,只是因唐贵妃嗜荔被诗人屡次抒咏,使“讽荔”成为古典咏荔诗一个典型模式。清代广府诗人谭莹的岭南荔枝词在“讽荔”模式之外,将荔枝当作独立的审美意象,特别是围绕民俗风情、荔枝本体、借荔喻事三个方面,对岭南荔枝进行诗意呈现,对荔枝风情给予深切凝视,营造出了一个充满岭南风情的诗性空间,具有独特的诗美价值。关键词:关键词:咏荔;谭莹;岭南;荔枝词;诗美 荔枝是岭南佳果毋庸置疑,宋人蔡襄荔枝谱载:“荔枝之于天下,唯闽粤、南粤、巴蜀有

2、之。 ”1(P644)又本草纲目云:“荔枝始传汉世,初惟出岭南,后出蜀中。 ”2荔枝因其独特的生理性和幽远的地域性,成为历代诗家的抒咏对象,富有诗性特质的荔枝意象散存于各类诗词当中。其中唐代杜甫、白居易、杜牧、韩偓、徐夤、薛涛,宋代曾巩、苏轼、陆游、杨万里、黄庭坚等,都有咏荔诗传世。明清两代由于岭南种荔产业发达,以荔枝为题材的作品骤然增多。如广州荔枝湾唐荔园落成,举行结社征诗,便有咏荔诗 1000 多首。本文拟从咏荔诗的流变切入,着重评析清代广府诗人谭莹岭南荔枝词的诗美价值。一、从北方诗人对荔枝的审美想象说起一、从北方诗人对荔枝的审美想象说起荔枝原产于华南等地,直到“秦皇汉武”不断开发岭南,它

3、才逐渐为中原人所知。自称“蛮夷大长老臣佗”南越王赵佗归汉,以鲛鱼、荔枝作贡品献给汉高祖,荔枝正式打入北方市场。汉皇对荔枝很青睐,曾试图移种荔枝,据载:“汉元鼎六年,破南越,建扶荔宫。扶荔者,以荔枝得名也。自交趾移植百株于庭,无一生者。连年移植不息,后数岁,偶一株稍茂,然终无华实。 ”3(P195-196)可见最终徒劳,荔枝自汉代被作为贡物运至北方始,就开始被文人注意,开始进入文学作品的书写中。西汉司马相如上林赋首开咏荔先河,如“答沓离支,罗乎后宫,列乎北园”4(P182),此篇没有专写荔枝,仅将离支(即荔枝)与其他果品铺排而列,用以赋陈上林苑的华丽。王逸的2荔枝赋是最早对荔枝作审美关注的文本,

4、 “皮似丹罽,肤如明珰,润侔和璧,奇逾五黄。仰叹丽表,俯尝佳味,口含甘液,腹受芳气。兼五滋而无常主,不知百和之所出;卓绝类而无俦,超众果而独贵。 ”5(P683)可谓极尽具象描摹之能事,呈现了一个北国诗人对荔枝的审美想象与赞美。荔枝作为岭南果品,虽时被文人笔墨青睐,堪称水果中的翘楚,但在古典咏物诗意象中并不是大面积被普及的。水月花鸟、梅兰竹菊,举凡可视可听之物,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或被作为纯粹审美意象,或被当做美刺比德之物,或被用作抒情遣怀的媒介,多被叙写得意象成熟、情境圆融。以全唐诗6的检索为例, “梅”字出现 1122处, “兰”1837 处, “竹”3510 处, “菊”780 处, “四

5、君子”因其绵延的比德传统和人格意蕴得到了诗人广泛偏爱,水、月、花、鸟意象出现的频率就更加惊人。相对来说,“荔枝” (又名荔支)在全唐诗中出现仅 67 处, “荔”字出现 129 处,绝大部分关于荔枝的诗都是北方诗人亲历或送友人到蜀、福州、连州、广西等荔枝产地的灵感之作,有的仅提名而已。这表明在唐代之前,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荔诗意象书写偏少,不外乎如下缘由:第一,荔枝此时是口腹之欲的对象,作为与欲望相勾连的水果种类,对它的食物性印象是一种无法逾越、先验潜在的集体记忆,其内涵被剥夺了向纵深拓展的诗性可能和空间,因此导致荔枝未能被完全纳入精神视野下的诗性筑造。即使倾尽力量描述也不能消尽形而下的物质性功能

6、,上升到纯粹审美领域。第二,是因为荔枝为岭南佳果,成熟之后“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7,不易保存。古时因空间距离和交通障碍,荔枝注定只能在北方上流社会和权贵阶层中流行,无法作为南北通行的水果被大众共享,能享受荔枝真味的北方诗人是极少数的。唐玄宗朝名相、广东韶关籍诗人张九龄曾在荔枝赋中言“南海郡出荔枝焉。每至夏季,其实乃熟,状甚瑰诡,味特甘滋,百果之中,无一可比。 ”但“余在西掖,尝盛称之,诸公莫之知,固未之信。 ”8很有一部分北方人竟不知晓,实在遗憾。由此,荔枝未能被广大文人采撷为咏物诗的写作对象。二、二、 “讽荔讽荔”:古典诗词中:古典诗词中“荔枝荔枝”意

7、象书写模式意象书写模式唐贵妃嗜荔与荔贡是中国文人所共知的史实,这段历史典故却开辟了荔枝纳入文学书写的一种主流模式。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一云:“妃(杨贵妃)欲得生荔枝,岁命岭南驰驿致之,比至长安,色味不变。 ”9(P1990)同样二十六史新唐书云:3“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10(P7932)唐玄宗为迎合杨贵妃喜食荔枝之嗜好,密诏岭南及涪州进贡荔枝,好色而远德。荔枝的命运与这段历史发生重要瓜葛,或者说因为这段典故,咏荔诗骤然增多。在诸多文人的想象中,荔枝被借用于讽喻时政,使得“讽荔”诗在中国古典咏物诗中占有一隅地位。荔枝口感美妙,晋身宫廷珍果,杨贵妃嗜荔常被

8、文人们当作安史之乱的一段教训予以描写。杜甫、杜牧、苏轼等诗人都有借荔讽史的诗歌存世。杜甫的解闷组诗(有四首专咏荔枝)对此曾反复咏叹:先帝贵妃今寂寞,荔枝还复入长安。炎方每续朱樱献,玉座应悲白露团。 (第九首) 忆昔沪戎摘荔枝,青枫隐映石通巡。京华应见无颜色,红颗酸甜只自知。 (第十首)翠瓜碧李沉玉瓷,赤梨蒲桃寒露成。可怜先不异枝蔓,此物娟娟长远生。 (第十一首)侧生野岸及江浦,不熟丹宫满玉壶。云壑布衣始背死,劳人害马翠眉须。 (第十二首)11四首诗植根于贵妃与祸乱有关的史实,由杨贵妃食荔生发联想,将荔枝风味系于国家治乱,直抵唐代致乱之由,称得上借助荔枝表达讽谕的经典之作。明人王嗣爽认为杜甫“因

9、解闷而及荔枝,不过一首足矣,一首之中,其正言止荔枝还复入长安一句,正言不足,又微言以讽之。微言不足,又深言以刺之。盖伤明皇以贵妃召祸,则子孙于其所酿祸者,宜扫而更之,以亟苏民困。 ”12杜甫在咏荔中注入历史深怀,附加政治评判,显得意蕴深挚,内义宏富。此后,荔枝作为祸乱之源的意象被不断重复和强化,张祜、钱珝、杜牧等都有诗助阵。张祜的马嵬坡 “尘土已残香粉艳,荔枝犹到马嵬坡” ,钱珝的蜀国偶题 “佩兰应语宫臣道,莫向金盘进荔枝” ,均承袭杨妃故事,或寄寓慨叹,或针砭时政,这成为唐诗咏荔的主流取向。晚唐杜牧的过华清宫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更是发自肺腑的沉重批判,呼应着杜甫的幽幽愤懑。

10、自唐之后,荔枝和皇权、岁贡、政治的捆绑进入诗歌记忆。北宋的贡灾较唐代更甚, 三山志曾如是记载:“大中祥符二年,岁贡荔枝干六万颗,元丰年间,贡数大体相同于大中祥符年间;元祐元年定为常贡,数亦如之;崇宁年间又增加一万三千颗;大观元年又增加三千颗;政和年间又增贡一万;宣和于祥符数外进八万三千四百颗。 ”13(P1418)因荔枝导致的贡灾劳民伤财,触发了宋代诗家的集体讽谕。不过由于“词为艳科”的原因, 全宋词14中书写荔枝的仅有二十八阙,除了李纲的减字木兰花:“华清赐浴,宝甃温泉浇腻玉。笑靥开时,一骑红尘献荔枝。明珠乍剖,自擘轻红香满手。锦袜罗囊,犹瘗当年驿路旁” ,承袭旧史,颇有恍如隔世之叹。其余词

11、作均为柔风丽语,4不乏无病呻吟、空洞之语。相比宋词,宋诗的荔枝书写最有可观之处,如北宋韩维的谢送妃子园荔枝 、北宋末南宋初诗人范成大的新荔枝均取用“岁贡荔枝”史实,寄意颇深。将咏荔诗拔升到美刺高度的当属苏轼,苏轼承续杜甫解闷诗的精义,把讽谏之意浓聚于荔支叹中,全诗为: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堆兵火催。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支龙眼来。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永元荔支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米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吾君所

12、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15(P159)诗人胸怀苍生,看透乱世之由,斥荔枝为尤物、填充欲壑之物,将杜甫的咏荔旨意继续推进,显得更加辛辣直接,力透纸背。清纪昀评价此诗 “貌不袭杜,而神似之,出没开合,纯乎杜法。 ”杜甫、苏轼的咏荔诗借物言志,寄寓讽谕,开启了讽荔诗的深度模式,这与中国儒家崇尚美刺的诗教观息息相关,也是诗人忧国忧民、心系苍生的体现。直到清代,此种咏荔风格延绵未绝。清代诗人魏源有诮荔枝七绝:“文非甜俗不名彰,果谏居然逊果娟。北地葡桃南橘袖,何曾万里贡沉香。 ”将荔枝斥为果娟,无非是在变相批评岁贡之事。经以上所析,荔枝是他们释放愤懑、表述史识的触媒,虽

13、为咏荔,实为讽荔,使得荔枝附加了一层类似“红颜祸水”的原罪。三、谭莹三、谭莹岭南荔枝词岭南荔枝词的诗美呈现与岭南风情的诗美呈现与岭南风情荔枝本为中性之物,以它呈现何种风情取决于感物主体的兴思方式。在“讽荔”之外,岭南诗人笔下的荔枝书写却别有一番风情,他们做到了对于荔枝美的原真呈现。如清代顺德籍诗人陈恭尹的广州荔枝词云:“谱中诸品遍曾尝,晚熟增红久未忘。快比哀梨那得滓,清如甘露不成浆。已知忱至良勘解,见说颜衰可复光。更有新州香荔好,端溪能隔几城墙。 ”全诗尽情拥抱荔枝美味,毫无北方诗人的拘谨和深沉。福建莆田的徐夤有荔枝二首 ,其一为“朱弹星丸粲日光,绿琼枝散小香囊。龙绡壳绽红纹粟,鱼目珠涵白膜浆

14、” 。近代诗人丘逢甲曾干脆推荔枝为果中王,如“紫琼肤孕碧瑶5浆,色味双佳更带香。若援牡丹花史例,荔枝原是果中王。天生尤物本消魂,更取增城挂绿论。一种天然好风格,西施初出苎萝村。 ”这些南方诗人没有了地域距离、历史负累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故能激情灿烂。广府诗人谭莹的岭南荔枝词 (60 首)16是一本专门写荔枝的集子,以岭南人的视野写岭南荔枝,将其当作独立的审美意象给予刻画,营造出一个充满岭南风情的诗性空间,在岭南诗人的荔枝创作中成就最高,最有代表性。谭莹是清代道(光)同(治)年间的广东南海籍诗人,与熊景星、徐良琛、徐荣等结西园吟社,享誉粤中。他自云“幼耽吟咏,夙嗜讴歈”17(P450),荔枝、南濠

15、、采桑、花市、珠市等岭南风物民俗均为他笔下常现的吟咏对象。特别是岭南荔枝词以七言绝句组诗形式吟咏荔枝,风格清丽俊逸,朗然可诵。 岭南荔枝词原题岭南荔枝词百首 ,刻集时删定为 60 首。谭莹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南海人,一生浸染岭南风情,所以能将咏荔诗写得自由恣肆,辞彩迸发。 岭南荔枝词单涉荔枝品名就有 25 种之多,表现手法上既非放大镜似的“近描” ,又非登高望远似的“远视” ,写出了多数唐宋诗人无法体味的风致。今人钟贤培曾论他:“最为世所推重的是岭南荔枝词 ” , “可以作为岭南荔枝的发展历史来读,很有史料价值”18(P148)除此之外,谭诗的最大价值在于跳出了单纯赞荔、讽荔的模式,独辟蹊径,贴

16、近地域,尽情释放了荔枝意象的诗美价值。第一、以荔枝来写岭南田园民俗风情是谭莹组诗的最重要部分,极具地域情调和清新自然风格。这类诗达 21 首之多,刻画了荔枝的果熟叶繁图、街头叫卖荔枝的欢乐、朦胧月色下的荔果飘香、湖江水上的荔枝夜市,浓郁的南国风情如同素描得到尽情呈现。这种题材又可分为两小类:一类是写岭南荔林风光。比如“霞村珠林今若何,岭南从古荔枝多。凭君载酒村村去,绿叶蓬蓬隔一河。 ”直接描写树在河边、过河入林的岭南荔林原貌,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出郭先经晚景园,半塘南岸果皆繁。三山大石红相望,熟到陈村又李村。”则描述了荔枝熟遍半塘南岸的丰收情景,口语化增添了素朴的欣喜之情。组诗还写到了身处荔林之中的快乐祥和,如“丰湖处处荔枝肥,明月湾头锦绣围。戏摘虬珠偸打鸭,鸳鸯六六各惊飞。 ”俨然一副人与自然生态相亲相乐的和谐图。另“罗浮树树似冬青,锦作峰峦绣作屏。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