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专题(论文讲解)

上传人:龙*** 文档编号:423939 上传时间:2017-02-21 格式:PPTX 页数:47 大小:422.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专题(论文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专题(论文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专题(论文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专题(论文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专题(论文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专题(论文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专题(论文讲解)(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政治学 許承忠 第一部分 国外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研究述评 (马雪松)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交流基础与对话空间 (何俊志) 第二部分 理性选择理论与制度理论 ( 盖伊 彼得斯 ) 政治制度:理性选择的视角 ( 巴里 维恩加斯特 ) 制度研究:理性选择理论的启示 (肯尼斯 谢普斯勒) 文章框架: 一 制度研究的适用领域与政治学本位视角 二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内在争论的焦点 三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权力基础 四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研究的整合与超越 一 制度研究的适用领域与政治学本位视角 斯对企业性质及交易成本的考察,以及诺斯对产权进行的经济分析,推动了新制度经济学在不同时期的发展,为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产生奠

2、定了基础。 会制度及其它制度性结构是奠定该学科研究的基础性范畴;社会学家涂尔干、韦伯、帕森斯等人不仅奠定了社会学重视制度研究的传统,而且为社会学中的新制度主义研究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一 制度研究的适用领域与政治学本位视角 生于政治科学的“本土”之中,政治科学研究构成了历史制度主义的主要来源和背景。 20世纪 60、 70年代比较政治学中盛行的 政治集团理论 和 结构功能主义 ;以蒂利等为代表的 比较历史分析理论 ,以及 政治科学中“国家复归”学派 。 一 制度研究的适用领域与政治学本位视角 制度研究在社会科学之中不仅跨越了既有学科的界限,而且在领域交叠和在方法融合上不断向前推进。 第一,新制度

3、经济学对产权、交易成本等核心概念的宏观性及历史性考察,使其理论视野延伸至新古典经济学较少涉足的政治领域; 第二,政治科学的制度研究者也将研究视野投向社会学领域;第三,经济学与社会学在制度分析方面同样存在着研究领域的重合。 二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内在争论的焦点 首先,新制度主义各流派对制度内涵的理解是不同的。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对制度概念的两种界定方式 ( 外衍性约束 ,即既定的外衍性博弈; 类似于博弈方式的选择机制 ) 社会学制度主义: 对制度的理解较为宽泛,在规范意义和认知层面上界定的 制度往往同组织和文化不加以区分。 (正式的规则、程序或规范;符号系统、认知脚本和道德模板) 历史制度主义:

4、 制度同组织及组织所制定的规则或约定是紧密相关的 。 二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内在争论的焦点 由此可见,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各流派对制度的界定,不仅涉及静态的一般规则或动态的规则制定过程,还涵盖正式的或非正式的程序、惯例、规范和习俗,甚至包括同文化或组织密切相关的要素。 二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内在争论的焦点 其次,新制度主义各流派的理论特征和研究路径也有较大差异。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采取 理性人假设 ,倾向于将政治视为集体行动的困境,可以产生决定性政治后果的策略性行为。 历史制度主义: 重视居间性制度对政治策略的塑造,认为制度可以构造社会之中相互竞争的集团权力关系,并关注既定制度性限制因素之下的政治活

5、动和政策制定过程。 社会学制度主义: 分析的核心是“受到约束的选择”概念,即把制度界定为 对社会关系予以规约的交互性规则或规范的网络。 二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内在争论的焦点 再次,新制度主义各流派在偏好形成的问题上存在明显的争议。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理性经济人假设;部分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者也认为某些偏好也可能是内生于组织之中的,重视结构与程序等制度性因素对个体偏好的影响。 社会学制度主义者 :不存在抽象的理性行动者,人们的偏好并非简单地给定,合理性这一概念本身就是由社会和历史建构的。 历史制度主义 :制度性背景不仅影响行动者的策略,也塑造着行动的目标,如果缺乏对背景因素的认识,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

6、自利行为假设则完全是空泛的。 二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内在争论的焦点 最后,新制度主义各流派在深层次的社会本体性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 化约论 :政治现象应被理解为个体或集团行为的集聚,其偏好和权力都是外衍于政治系统的,并取决于他们在社会和经济系统中占据的地位。 效用论 :政治事件应被描绘为 基于算计所做决策的结果 ,人类生活或政治生活的特质就是审慎的决策制定。 同这种人类行为、政治生活及社会构成的观点形成对立的是,很多研究者反对静止不变的和普遍一致的人性观,认为政治行动者具有灵活性,易受影响且富于变化,并由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所塑造。 三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权力基础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同与之密切相关的

7、公共选择理论共享相似的理论渊源和研究方法,而且在研究主题及对象的选取上,都对传统政治研究的权力分析形成了有益的补充。 三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权力基础 在 性选择制度主义在理论发展方面最大的问题是,它倾向于将政治制度视为自愿合作的结构,认为该结构可以解决集体行动困境并使所有相关者获益。然而,在现实政治过程中, 制度总是令某些人的收益变得更好而使其他人的处境变得更差 ,这取决于人们之中谁掌握权力以贯彻其意愿。基于这样的认识, 同时不应忽视 制度也是某种权力结构 。从这个意义上讲,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丰富了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对权力的认识,拓展了权力研究的理论深度。 三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权力基础 历史制度

8、主义直接继承了政治学乃至社会学重视权力的研究传统。历史制度主义不仅 指出制度性权力的重要作用 ,而且 强调政治行动者及政治组织在运用理性时的局限性,从而揭示人们的意图在权力斗争中不断受到制度的影响。 三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权力基础 社会学制度主义强调象征、符号和认知的作用,尤其重视文化对社会、组织的塑造,因此 主张人们通过争取必要的文化资源将文化要素转化为某种权力关系 。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学制度主义的核心问题包括探究什么因素赋予某些制度安排以“正当性”或“社会适宜性”,并在此基础上考察关于文化权威来源的问题。 四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研究的整合与超越 首先,所有新制度主义研究路径都强调 共同的理论

9、基点 ,即认为以制度作为分析基础会比基于个体的分析获得更多的理论成果。 其次,所有新制度主义流派都 重视结构性要素在决定个体行为及政治后果方面的重要角色 。 第三,几乎所有新制度主义流派都 把制度视为人类实践的结果 ,而且认识到 “制度由人类能动性塑造但同时约束行动者” 这一悖论。 四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研究的整合与超越 在着 构建具有内在一致性的制度理论的内核 , 而这种“新制度主义”理论可以更好地解释当代政治研究中的核心问题 。尽管如此, 方面,新制度主义应 克服现有理论局限 ,对制度本身作出更多的解释。另一方面,不同制度研究路径的融汇和综合也要求新制度主义 成为一个可以被证伪的理论。 四

10、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研究的整合与超越 一方面,新制度主义 各流派从其他研究路径汲取理论资源 ,这有助于发展出一套更为精深复杂的制度理论,从而解决自身研究范式中的问题。另一方面,他们认为这种理论交汇得以可能的根本原因在于, 三个流派都真实地揭示了人类行为的不同维度,也揭示了制度对行为的影响 。由于这样的揭示并非错误或不真实的,因此每个流派都基于不同理论背景对人类行为和制度影响的多重维度提供了部分说明。 四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研究的整合与超越 分学者已开始致力于对 不同研究路径进行比较,其“最终目的是在那些支持与反对理性假设的研究者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一方面, 不同流派都关注制度如何塑造政治行为和政治

11、后果这个问题 ;另一方面, 其研究内容都包括正式的规则和组织,以及非正式的惯例和程序。 四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研究的整合与超越 各流派之间难以截然分开 各个流派内部也存在很多“越界而动”的研究者,他们一方面 反对把各流派的边界予以扩大 ,另一方面 注重从其他流派那里吸取有助于更好地解释现实问题的实证工具。 文章框架: 一 问题产生的背景 二 规范层面的争论与分歧 三 实证层面上的相互交叠 四 一项新的研究议程 一 问题产生的背景 虽然,三者都可以看作是对行为主义的反动,但是,无论是就 思想资源、理论假设 ,还是从 研究方式 上看,这三种分析途径都是在一种相互独立的路径中发展出来的,没有证据表明相

12、互之间有相互交流的迹象。 一 问题产生的背景 因此,霍尔和泰勒提出,正是这三种分析途径都存在着 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 决定了它们都需要用其他的理论资源来发展和完善自己的分析潜力 ,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出更加完善的理论形式。正是由于每一种分析途径都真实地提示了人类行为的不同维度和制度对人类行为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 决定了它们之间存在着交流的可能。 与此同时 , 在交流和对话的形式上 , 最值得采用的形式就是 各自都尝试放松自己的假设 , 分享来自其他两个流派的知识资源 , 从而接受其他流派的补充和强化。 二 规范层面的争论与分歧 这三种分析途径走向汇合的潜力是存在的。 如果这三种分析途径都 接受政治

13、过程是一种受规则约束的有限理性的展开过程 ,那么,实际就已经存在着共同的交流与汇合的基础了。 二 规范层面的争论与分歧 分歧: 丹尼尔 温科特和科林 海的 认为 这种交流和对话不可能实现 。 从社会本体论的角度分析 社会学制度主义 遵循 “文化途径” 结构主义的方法论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遵循 “算计途径” 个体主义方法论 历史制度主义:没有发展出一套类似于“文化途径”和“算计途径”那样的社会本体论。 在他们看来,历史制度主义的已有文献中可以发现,是存在着一种社会本体论的。那就是,史制度主义试图超越“文化途径”和“算计途径”的极端假设,努力通过对结构与行动的辩证关系的考察,来发展出一套以结构 行动的二元辩证关系 为起点的社会本体论。 三 实证层面上的相互交叠 第一切点是所谓理论与经验之间的切点。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曾经被人指责只为发展精细的理论而往往有可能为了理论的精细牺牲了现实;而历史制度主义往往被人指责只是在“叙事”,缺乏必要的理论构建。瑟伦认为,其实这两种指责都不公道。 三 实证层面上的相互交叠 第二个切点是偏好形成的外在性与内在性之间的切点。 原有的观点认为, 对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来说, 理性个体的偏好是外在于政治分析过程的,因为追求最大化利益的偏好是固有的, 因而其本身并不构成分析的对象, 政治分析所要解决的, 只是要研究这种偏好之间的作用方式及其在政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