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二章复习提纲7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2001141 上传时间:2018-05-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二章复习提纲7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二章复习提纲7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二章复习提纲7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二章复习提纲7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二章复习提纲7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二章复习提纲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二章复习提纲7(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二章复习提纲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二章复习提纲第一章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和地球仪一、地球和地球仪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P3 中的图 1.2) 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球体。 大小:表面积=5.1 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6371 千米;赤道周长=4 万千米 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 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在海边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 是先看到桅杆。 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含义: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的模型。 意

2、义: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纬线和经线(P5 中的图 1.7) 地轴:假想假想的地球自转轴,实际上地球没有地轴。 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经、纬线的特点: 经线经线: 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半圆。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经 线圈,把地球平分为相等的两个半球 经线长度都相等 指示方向:南北南北方向 纬线纬线: 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圆圈。每一条纬线自成纬线圈 指示方向:东西东西方向 纬线长度不相等。纬度相同,长度相等。赤 道最长,向两极渐短收缩成一点(南极和北极) 。 特殊的经、纬线特殊纬线 赤道赤道是最长的纬线,既是纬度

3、的起始点 0,也是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 赤道以北为北纬用字母 N 表示,为北半球; 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 S 表示,为南半球 北回归线北回归线23.5N 北极圈北极圈66.5N 北极北极90N 南回归线南回归线23.5S 南极圈南极圈66.5S 南极南极90S030是低纬度地区;3060是中纬度地区; 6090是高纬度地区 特殊经线0 经线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也叫本初子午线本初子午线,是经度的起始点,以东为东经用字母 E 表示,以西为西经用字母 W 表示。20W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160E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南北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分界线:赤道(赤道(0纬线)

4、纬线) ; 东西半球东西半球的分界分界线:20W、160E。 经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 纬度纬度:以赤道 0纬线为起点,往北度数递增为北纬 N,北极为 90N往南度数递增为南纬 S,南极为 90S 经度经度:以本初子午线 0经线为起点,往东度数递增为东经 E,最大到 180;往西度数递增为西经 W,最大到 180;二、地球的运动二、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P9 中的图 1.15) 含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南极上空是顺时针顺时针方向 周期:一天(约为 24 小时) 。 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时间差异(地方时差、太阳东升西落) 2、

5、地球的公转(P11 中的图 1.19) 含义:地球围绕太阳不停地旋转。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一年(约为 365 天) 。 特点:地球倾斜的方向角度保持不变。 产生的现象:(四季的变化;五带的划分。 ) 二分二至日及四季归纳 日期 太阳光直射的纬线 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 节气 北半球季节 3.21 前后 0(赤道) 昼夜平分 春分 春季 3、4、5 6.22 前后 23.5N(北回归线) 昼长夜短 夏至 夏季 6、7、8 9.23 前后 0(赤道) 昼夜平分 秋分 秋季 9、10、11 12.22 前后 23.5S(南回归线) 昼短夜长 冬至 冬季 12、1、2 3、地球的五带(P12 中的图

6、 1.20)热带(23.50N-00-23.50S) 、南温带(23.50S-66.50S) 、北温带(23.50N-66.50N) 、南寒带(66.50S-900S) 、北寒带(66.50N-900N)三、地图三、地图 1、地图的基本要素(地图三要素) 比例尺 概念:图上距离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实际距离之比010201801020180表现形式:数字式、文字式、 线段式 比例尺的大小:就是分数比值的大小分数比值的大小。注意统一化成分数形式化成分数形式。分子都为 1,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比例尺的换算:要统一单位统一单位。1 千米=100000 厘米 方向的判读: 一般地图

7、: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定方向,指向标箭头一般指向北方指向标箭头一般指向北方 有经纬网的地图:根据经纬网定方向,经线经线指示南北南北方向,纬线纬线指示东西东西方 向 图例和注记 图例: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各种符号。 注记:用来说明地理事物名称的文字或用说明地理事物数量的数字,称之为 地图的“语言” 。 常用图例:(P14 中的图 1.24)铁路 国界 山峰 2、地形图的判读 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P16 中的图 1.27) 海拔(绝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举例:珠穆朗玛峰海拔 8844.43 米,吐鲁番盆地海拔-155 米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

8、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举例:A 山比 B 山高出 150 米 地形图的类型: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 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P16 中的图 1.29) 根据等高线形状判断山地山地的地形部位地形部位: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向高处凸出表示山谷山谷,向低处凸出向低处凸出表示山脊山脊; 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是鞍部;等高线重叠的地方表示陡崖。 等高线稀疏稀疏,表示缓坡缓坡; 反之,等高线密集密集,表示陡坡陡坡。 陆地陆地上的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地形类型:平原、高

9、原、山地、丘陵、盆地。 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绿色表示平原平原、蓝色蓝色表示海洋海洋、黄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 表示冰川。 地形剖面图地形剖面图:最直观最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起伏状况。 3、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地图常见种类:导游图、交通图、政区图 比例尺大小与地图范围、详略的对应关系:表示范围的大或小 表示内容的详或略 大比例尺 小 详细 小比例尺 大 简略 第二章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陆地和海洋 一、大洲和大洋一、大洲和大洋1、地球?水球? 地球表面陆地面积占 29%,海洋面积占 71%,概括为“七分海洋,三分陆地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 分布:陆地

10、陆地主要集中集中在北半球北半球,但是北极北极周围却是是海洋(北冰洋)海洋(北冰洋) 。 海洋海洋主要集中集中在南半球南半球,但是南极南极周围却是是陆地(南极洲)陆地(南极洲) 。 2、七大洲和四大洋 关于海洋、陆地的基本概念:(P28 中的图 2.5) 海陆分布大势:七大洲:亚亚洲、非非洲、北美北美洲、南美南美洲、南极南极洲、欧欧洲、大洋大洋洲(P29 中的 图 2.6) 四大洋:太太平洋、大大西洋、印印度洋、北北冰洋 大洲分界线:(P30 中的图 2.7) 亚、欧:乌拉尔山脉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土耳其海峡 (沟通黑海和地中海) 。 亚、非:苏伊

11、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 。 南、北美: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 亚、北美:白令海峡。 (沟通太平洋和北冰洋) 。 亚洲是最大的洲;欧洲是最小的洲;太平洋是最大的洋;北冰洋是最小的洋。 南极洲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北冰洋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洋。 二、海陆的变迁二、海陆的变迁 1、沧海桑田 现象: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是不断变迁的 原因:地壳的变动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海平面的升降是主要原因,此外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如:填海造 陆)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2、海陆轮廓形成的两大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大陆漂移学说 主要证据 大陆轮廓的吻合性 拼合大陆几种古地层的相似性和连续性 拼合大陆几种生物的相近

12、性 南极地层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 学说内容 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共分为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主要证据 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太平洋的缩小,地中海的缩小 (板块的碰撞挤压碰撞挤压运动) 东非大裂谷,红海的形成与变化。大西洋的扩张。 (板块的拉伸张裂拉伸张裂运动) 六大板块:亚欧亚欧板块、美洲美洲板块、非洲非洲板块、太平洋太平洋板块、印度洋印度洋板块和南南 极洲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P37 中的图 2.19)板块交界形成的两大地震带是:地中海地中海喜马拉雅喜马拉雅地震带;环太平洋环太平洋地震带。 。 。 。 。 。 。 。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