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政治文化中心论文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1893198 上传时间:2018-05-31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代政治文化中心论文 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汉代政治文化中心论文 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汉代政治文化中心论文 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汉代政治文化中心论文 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汉代政治文化中心论文 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代政治文化中心论文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代政治文化中心论文 (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汉代政治文化中心论文汉代政治文化中心论文 汉代政治文化中心曾发生了重大变化。大致说来,西汉的政治中心是在关中地区,也就是秦之故地,而文化中心是在东部的故齐境内。东汉以后,不论是政治中心还是文化中心都在中原地区。从文化史的角度看,这一转变意味着战国历史的终结与新时代的到来。在讨论西汉政治文化中心问题之前,有必要先扼要介绍一下西汉时期区域划分的情况。在这方面,扬雄的方言及司马迁的史记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资料。根据方言的介绍,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第一,各地方言从战国到西汉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这是因为,该书大量使用了诸如秦、楚、赵、魏、周、韩、郑等战国国名来标明区域界限,方言区有着明显的战国痕迹。此外,扬

2、雄编撰此书时,除去查阅典籍外,更多地是向来京城的孝廉、卫卒了解各自地区的方言。孝廉、卫卒不可能通晓久已失传的古代方言。他们所提供的只能是当时正在使用的方言。当时使用的方言表现出战国的区域特征,这只能有一种解释,那就是:从战国到西汉方言基本没有变化。第二, 方言中也记载了一些普通语,这些普通语按周祖谟先生的意见, ”是以秦晋语为主的”。1上述结论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一方面,西汉去战国不远,旧有的历史传统依然顽强存在,司马迁在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中对楚地、齐地、河北赵魏等地的风俗描述也能使我们感受到,他生活的时代似乎还未迈出战国的历史之门。可以说,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从文化上看,战国还远未

3、结束。另一方面,秦汉统一国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也已初露端倪。秦晋方言多为普通语,这与该地的政治中心地位是相适应的。战国文化在秦汉继续存在的客观事实为我们研究当时政治文化中心问题提供了一个有用的视角。西汉的政治中心与秦代相同,都是在关中地区。这与制度方面呈现出的所谓”汉承秦制”的特征是一致的。对此,我们当然可以从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上求得解释。但是,这种解释似乎过于宽泛,也不一定符合当时人的认识。 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广陵人召平于是为陈王徇广陵,未能下。闻陈王败走,秦兵又且至,乃渡江矫陈王命,拜梁为楚王上柱国。曰:”江东已定,急引兵西击秦”同书卷八高祖本纪: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

4、失望。然恐,不敢不服。同书卷九五灌婴传:楚骑来众,汉王乃择军中可为骑将者,皆推故秦骑士重泉人李必、骆甲习骑兵,今为校尉,可为骑将。汉王欲拜之,必、甲曰:“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愿得大王左右善骑将者傅之。 ”以上“秦”、 “秦人”、 “秦民”诸例中的“秦”,其含义都是指战国故秦而非我们今天所说“秦汉时代”意义上的秦。所以,在秦汉之际的人们心目中,所谓承秦,恐怕主要并不是指继承前一个时代,而是指继承关中故秦而言。这正是上文所说战国文化继续存在的结果。秦指称一个时代,最晚要到西汉中期。 史记卷九一琼布传:“琼布者,六人也,姓英氏,秦时为布衣。 ”同书卷九六张丞相列传:“张丞相苍者,阳武人也。好书律历

5、,秦时为御史,主柱下方书。 ”这里,司马迁显然是在时代的意义上使用“秦”的概念。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不再列举。总之,在秦末, ”承秦”应是指承战国之秦。这样, ”汉承秦制”就由一个时代接续的问题转换为一个地域问题。刘邦与陈胜、项羽一样,均为楚人。战国后期,秦、楚矛盾非常尖锐。所以在反秦战争中,楚人扮演了主角。2陈胜、项羽都打出了“楚”的旗号。刘邦也不例外,故初起之时称”沛公“。 汉书卷一高帝纪孟康曰:“楚旧僭称王,其县宰为公。陈涉为楚王,沛公起应涉,故从楚制,称曰公。 ”刘邦由“从楚制”转而“承秦制”,这是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高敏先生在研究秦汉爵制时指出, “刘邦在起义过程中实行的赐爵制,从爵

6、名来说,实因袭了秦国、秦王朝及东方诸国曾经使用过的各种旧爵名,尤其是因袭楚国的官爵名,并非单纯因袭秦制。 ”“公元前二二年刘邦统一全国后,立即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恢复与推行秦王朝的二十等爵制。 ”?依此说,楚制变为秦制是在统一后发生的。但是,据李开元氏考证,刘邦早在汉元年(前二六)四月进入汉中不久就废除楚制,转而依秦制。4李氏的考证是可以令人信服的。刘邦入汉中即废楚制, “汉承秦制”由此发其端。这当与其时的政治形势有关。刘邦自关中入汉中,事实上已经与项羽决裂,此后再打楚的旗号显然是不利的。因为项羽是楚国旧贵族,在楚地的号召力巨大,刘邦无法与之抗衡,放弃楚制势在必行。此外,就当时的形势而言,刘邦若想

7、与项羽争天下,仅局促于汉中一隅是不行的,只有再次占领关中才有东进的可能。而在这方面,刘邦是有优势的。正如韩信所说:”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5刘邦在秦地的号召力一如项羽在楚地的号召力,夺取关中既属必要也有可能。这就决定了他在汉中必须走上一条弃“楚”从“秦”的道路。所谓“汉承秦制”正是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发生的。关于这个问题,研究者多从秦汉历史时代的接续性方面考虑。本文无意排斥旧说,只是想着重强调,项羽之“楚”的存在是促使这一转变出现的直

8、接原因。刘邦以故秦为依托,并不仅仅表现在制度一端。在其他方面也是如此。 汉书卷三九萧何传:“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 ”“关中卒”实际就是秦民。这与前引以“秦民”为“骑将”的事例是一致的。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多年战争,刘邦军队实际是以秦人为主,当年的楚人并不多。所以,当“垓下之围”时,项羽听到“四面皆楚歌”后便不禁要问:“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6汉以秦人为主要支持力量,这在统一以后也是如此。汉书卷二八下地理志:汉兴,六郡良家子选给羽林、期门,以材力为官,名将多出焉。师古曰:六郡谓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以上六郡都在故秦境内,六郡良家子实际上就是上文所说的”秦

9、民”的后裔。羽林、期门为汉廷之精锐部队, ”名将多出焉”。这反映西汉王朝在军事上继续倚重秦人。 汉书卷六九传末赞:秦汉已来,山东出相,山西出将,何则?山西天水、陇西、安定、北地处势迫近羌胡,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皆行。 ”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耳。班固认识到秦汉以来在军事上倚重秦人的事实,但他以“民俗修习战备”为解释似仍不够充分。因为北方与游牧族接壤,民俗善战者并非山西一地。 “山西出将”的根本原因还在于秦与西汉都是依靠该地的军事力量取得天下的。这样的历史背景为西汉将政治中心置于关中地区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我们注意到,刘邦建国之初

10、,本来是准备建都于洛阳的,只是由于刘敬的建议才转而西进关中。 史记卷九八刘敬传:娄敬说曰:“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上曰:“然。 ”娄敬曰:“陛下取天下与周室异。而欲比隆于成康之时,臣窃以为不侔也。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变,百万之众可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读这段史料,容易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似乎西汉建都长安纯属偶然。但联系上述考察,应该说,此项建议并非突然而来,如果没有刘邦在秦地多年的经营;如果没有秦人对刘邦的全力支持,刘敬不一定会提出“因秦之故”的设想,即使提出,恐怕也是难以实现的。综上所述,由于具

11、体政治环境的制约,起自于楚地的刘邦必须承秦,关中的政治中心地位由此而形成。但是,若想全方位地继承秦的遗产也是不现实的。故秦的优势主要在于军事与制度两个方面。在政治方针及思想文化方面,汉初的秦人贡献无多。新的指导思想应该从何而来呢?在这一时刻,我们看到齐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建都长安出自齐人刘敬的建议,与匈奴和亲、徙六国后实关中等项重要政策也均出自他的建议。刘敬之外,齐人盖公倡导的黄老学说成为汉初的指导思想。齐人主父偃所献”推恩”之策,使诸侯国问题终于解决。在学术上,齐人的作用也十分明显。齐与鲁是经学大师汇聚之地。 史记卷一二一儒林传记述了当时的学术源流:“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

12、太傅,言尚书自济南伏生,言礼自鲁高堂生,言易自淄川田生。言春秋于齐鲁自胡毋生,于赵自董仲舒。 ”除韩太傅、董仲舒外,经学大师均出自齐鲁之地。其中尤以齐地为多。董仲舒虽为赵人,但他所学的春秋公羊学却并不是产自赵地。 汉书卷八八儒林传载:“宣帝即位,闻卫太子好谷梁春秋 ,以问丞相韦贤、长信少府夏侯胜及侍中乐陵侯史高,皆鲁人也,言谷梁子本鲁学,公羊氏乃齐学也,宜兴谷梁 。 ”公羊学是齐学,从学术角度看,董仲舒应纳入齐的范畴。严格地说,汉武帝“独尊儒术”是独尊齐地之儒术。由以上可见,齐地文化及该文化所孕育出的士人在政治上、学术上都发挥了极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齐”的参与,西汉的历史可能并非我们今天看到

13、的样子。论及秦汉历史,研究者多强调“汉承秦制”,就制度而论,大体如此。若就政治文化来说,汉承齐更多,齐地为文化中心当属无疑。战国后期,虽然号称七雄并立,但真正强大的只是秦、楚、齐三国。秦灭六国,显示了秦的军力,起自于楚地的陈胜、项羽、刘邦接力相继,终于灭秦,又显示了楚的军力。在战争过程中,齐居于次要地地位。它的优势在政治文化方面。在汉初的和平环境中,齐地的优势终于显露出来。秦、楚、齐三地在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方式发挥了作用。这表明战国历史并没有虽着战国的结束而突然结束,历史的发展表现出不容忽视的惯性。西汉政治中心与文化中心的分离正是这一时代特点所造成的。(二)进入东汉,区域格局有了重大改变。从

14、学术文化上看,一流的经学大师在故齐境内只有郑玄一人,而郑玄的学问与本地学术传统并无关系。 后汉书卷三五郑玄传: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八世祖崇,哀帝时尚书仆射。玄少时为乡啬夫,得休归,常诣学官,不乐为吏,父数怒之,不能禁。遂造太学受业,师事京兆第五元先,始通京氏易 、 公羊春秋 、 三统历 、 九章算术 。又从东郡张恭祖受周官 、 礼记 、 左氏春秋 、 韩诗 、古文尚书 。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郑玄先到洛阳太学学习,后又西行向马融问学。这与西汉时学者蜂拥至齐地学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齐学之衰落已无可挽回。皮锡瑞经学历史 ”经学中衰”篇称:”郑君徒党遍天下,即经学论

15、,可谓小一统时代”。皮锡瑞恐怕是夸大了郑玄的影响力。 后汉书郑玄本传只是说当时”齐鲁间宗之”。东汉盛行古文经学,郑玄之前的大师如马融、杜林、贾逵都是扶风人,陈元是苍梧人,郑兴、服虔是河南人,许慎是汝南人。他们都与齐学无关。 后汉书卷七九儒林传收录东汉儒生四十二名,其中兖州八人,豫州九人,青州五人,司隶五人,荆州三人,益州六人,徐州二人,扬州四人。很明显,儒生集中的地区在兖、豫而不在故齐。兖豫所在地区按汉晋人的习惯常常被称为”中州”。所谓”中州”,是指以洛阳为中心,以兖州、豫州为主体的中原地区。当然,这只是一种大致的划分,从文化区的角度来看,一些邻近兖、豫的地区很可能也应归属中州。限于题目,这里

16、不可能对此一一加以识别,但是,有一个特殊的地区是必须注意的,这就是南阳郡。南阳的归属问题涉及到对中州政治文化的理解,以下-的讨论将围绕此点展开。汉晋时期,人们常常把南阳与楚联系在一起。比如刘表之妻蔡氏称南阳人韩嵩为”楚国之望”7,陈寿的三国志称南阳人来敏为”荆楚名族”8。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南阳属于荆州,而荆州曾为楚地。但是,如果我们不受行政区划的限制,而是从文化区域的角度观察,情形就不同了。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将楚地分为”东楚”、”西楚”、 ”南楚”三个区域,东楚是指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西楚是指沛、陈、汝南、南郡。南楚是指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三楚之中没有南阳。关于南阳, 货殖列传是这样描述的:颖川、南阳、夏人之居也。夏人政尚忠朴,犹有先王之遗风。颍川敦愿。秦末世,迁不轨之民于南阳。南阳西通武关、郧关,东南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