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社会工作教学大纲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1640813 上传时间:2018-05-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团体社会工作教学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团体社会工作教学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团体社会工作教学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团体社会工作教学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团体社会工作教学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团体社会工作教学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团体社会工作教学大纲(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团体社会工作团体社会工作教学大纲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课程名称:团体社会工作 课程编码课程编码:EN170130B 学学 分:分:2 学分 总总 学学 时:时:32 学时 适用专业:适用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先修课程:先修课程: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概论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团体社会工作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层次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团体社会工作 作为一门新兴的专业工作,与个案社会工作和社区社会工作一起同为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 之一。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团体社会工作既是一种团体活动或经验,又是一种课 程,也是一种社会工作方法,它和其它社会工

2、作方法一样,旨在帮助个人通过不同的团体 经验来加强其社会功能,以促进个人、团体及社会的发展。 二、教学基本要求二、教学基本要求 团体社会工作是一门工具性课程和应用性课程。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系统了 解团体社会工作的意义、起源和发展以及它所凭借的理论基础,深入理解团体的结构、过 程和发展,并在熟练掌握各个不同实施阶段的原则和特点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团体社会工 作的各种方法和技巧组织团体社会工作的实施。 三、教学内容三、教学内容 (一)团体社会工作概述(2 学时) 1、团体社会工作的定义 (1)关于团体社会工作定义的不同观点 (2)什么是团体社会工作 2、团体社会工作的目标与功能 (1)团体社

3、会工作的目标 (2)团体社会工作的功能 3、团体社会工作的要素与原则 (1)团体社会工作的要素 (2)团体社会工作的原则 4、团体社会工作的地位 (1)团体社会工作的重要性 (2)团体工作与非社会工作取向的团体的区别 (3)团体社会工作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 (二)团体社会工作的发展(2 学时) 1、团体社会工作的起源与发展 (1)团体社会工作起源的背景 (2)团体社会工作成长的时间 2、团体社会工作在中国 (1)团体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概况 (2)区分团体工作方法和传统的个案工作方法的不同点 (三)团体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3 学时) 1、人类行为发展理论(1)心理学中与团体工作密切联系的主要观

4、点 (2)团体社会工作的两个基本假定 2、符号互动论各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 (1)霍曼斯社会交换论的主要观点 (2)贝尔斯互动理论的主要观点 3、场论与团体动力学 (1)场论的主要概念 (2)团体动力学的基本理论与团体社会工作的内在联系 4、团体过程理论: (1)团体对个人的治疗因素 (2)团体变化过程在社会工作团体中的表现形式 (四)团体结构(2 学时) 1、团体的目标与契约 (1)团体目标的内涵 (2)团体契约的内容与形态 2、团体的外部结构 (1)确定团体规模的一般原则 (2)团体的空间因素 (3)团体时间因素的几个层面 3、团体社会工作中的团体 (1)团体的意义 (2) “小团体”的界定

5、 (3)社会工作团体的涵义 (4)团体对于个人的影响 (5)团体的共同特征 4、团体社会工作中的成员 (1)不同年龄层的成员运用不同的团体工作模式 (2)单一性别团体和混合性别团体 (3)团体成员问题的同质性 (4)团体个人行为与团体结构的关系 5、团体社会工作中的工作者 (1)工作者的角色与功能 (2)工作者与团体的关系 (3)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4)有效团体工作者的特征 6、团体社会工作中的机构 (1)机构的功能和影响 (2)机构组织团体应考虑的因素 (3)工作者与机构的关系 (五)团体过程 (2 学时) 1、团体互动 (1)团体互动的基本形式 (2)基本人际关系模式 (3)沟通网络

6、及沟通模式2、团体角色 (1)学会区分不同的团体角色 (2)反团体角色的基本类型 3、团体文化 (1)团体文化的基本信息形态 (2)团体规范的功能及形式 4、团体凝聚力 (1)团体凝聚力的含义 (2)凝聚力实现的条件 (3)决定团体凝聚力的尺度 (4)团体凝聚力对团体的影响 5、次团体 (1)次团体的形成 (2)次团体对团体的影响 (3)次团体形成的原因 (4)次团体与团体冲突 6、团体决策 (1)团体决策的一般过程及结果 (2)领导与服从 (3)团体领导选择的影响因素 (4)区分不同的决策方式 (六)团体发展 (2 学时) 1、团体发展的模型 (1)团体发展的模型的建构依据 (2)团体发展的

7、模型的特点 2、团体的发展阶段 (1)团体前期的两个阶段及工作者的主要任务 (2)团体开始阶段工作者的任务 (3)团体形成阶段成员的特点及工作者的任务 (4)团体冲突阶段团体的特点及工作者的任务 (5)团体维持阶段团体的特点 (6)团体结束阶段成员的情感反应 (七)团体社会工作的实施模型 (3 学时) 1、模型建构 (1)用模型界定团体工作的功能 (2)模型建立的理论基础 (3)团体社会工作的实施原则 2、团体社会工作的三大模型 (1)社会目标模型及主流模型的基本内容 (2)治疗模型 (3)互动模型的主要内容及基本的工作原则 3、其他类型的团体工作模型及比较 (1)生命周期模型的重要概念 (2

8、)折衷模型的基本观点(3)主要的团体秩序 (4)行为模型实施要领 (5)任务中心模型应解决的问题 (6)团体中心模型的团体要素 (7)个人成长模型的基本观点 (8)成熟阶段模型的建立基础 (9)目标规划模型的基本观点 (八)团体前的筹划工作 (2 学时) 1、团体规划程序 2、团体的目标与目的 3、团体的组成 4、组织团体 (九)团体工作的开始 (2 学时) 1、团体动力 (1)开始阶段成员的疑虑 (2)工作者对成员联结角色的干预 2、与成员的关系及契约形态 (1)工作者如何强调相似性 (2)工作者如何缩短与成员的距离 (3)团体的文字契约的主要内容 3、团体工作者的态度与信任感的建立 (1)

9、同感的基本内涵 (2)真诚的含义及对真诚理解的误区 (3)接纳的内涵及如何表达尊重 (4)如何与成员建立信任感 (十)团体活动 (2 学时) 1、团体活动的目的与层面分析 (1)团体活动的相关层面 (2)团体领导者使用活动时的注意事项 (3)团体领导者在活动中的作用 (4)活动对成员教导训练的几个方面 2、打破僵局的方案活动 (1)设计首次聚会的活动方案应考虑的因素 (2)如何采用自我介绍的方式打破僵局 3、结构性活动 (1)结构性活动的涵义 (2)有关活动的误区 (3)团体形成期的活动方案 4、团体冲突时的活动方案 (1)选择活动应考虑的要点 (2)冲突的益处 (3)如何限制团体活动中的破坏

10、性冲突 (4)团体维持阶段团体工作的特点 5、团体结束的活动方案(1)团体结束时的活动原则 (2)团体结束的常用活动方案6、团体活动的设计标准与评估 (1)选择与领导团体活动的标准 (2)活动中工作者常用的方法 (十一) 团体工作中期实施 (2 学时) 1、团体沟通 (1)信息沟通的目的 (2)人际沟通效果评价的要素 (3)阻碍信息沟通的三个主要环节 (4)团体中沉默的原因 (5)理解:团体内的不对等参与 2、冲突的处理 (1)处理冲突应坚持的团体态度 (2)处理冲突应注意的团体行为 (3)理解:处理冲突应注意的组织结构 (4)处理团体冲突的观念与方案 3、团体内角色知觉 (1)完整的角色知觉

11、过程的基本成分 (2)角色塑造 (3)实务上的考虑 4、团体内的态度转变 (1)态度及其特质 (2)态度转变的条件 (十二) 团体工作的结束阶段 (2 学时) 1、 团体结束的原因 2、 团体结束的动力分析 (1)团体整体反应 (2)团体领导者的反应 (3)团体成员的反应 3、团体的评价 (1)团体评价的作用 (2)实验法的定义、要素及特点 (3)单一系统设计法的定义、步骤及设计结构 3、 团体工作记录 (1) 团体工作记录的功能 (2) 团体工作记录的形式与结构 (3) 团体工作记录的注意事项 (十三)团体领导与管理方法 (2 学时) 1、领导的概念与本质 (1)领导的概念与本质 (2)团体

12、领导者的功能 (3)团体领导者的具体任务 2、团体领导方法 (1)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方法的主要内容 (2)团体领导者与成员相结合方法的基本环节 3、团体的管理方法 (1)团体行政方法的涵义及注意事项 (2)团体经济方法的涵义 (3)法规方法的涵义及注意事项 (4)教育方法的涵义及运用 (十四)团体会议与讨论 (2 学时) 1、团体会议的职能 (1)团体会议的职能 (2)开好团体会议应做的工作 2、会议有效性的方法与步骤 3、讨论性团体会议的形式 (1)讨论性团体会议的形式 (2)演讲讨论会的涵义及做法 (3)公开讨论会的涵义及过程 (4)自由讨论的涵义及做法 (5)陪席式讨论的涵义及过程 (6)对话的涵义及做法 (7)圆桌会议的涵义及过程 4、主持会议与团体讨论 (1)团体讨论的事前准备 (2)主持团体讨论的技巧 (3)团体讨论成效评价测量 (十五)团体治疗技术 (2 学时) 1、改变个人的技术 2、改变团体的技术 3、改变环境的技术 4、团体活动方案设计 四、教学参考书四、教学参考书 范克新、肖萍. 团体社会工作.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