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为静毕业论文定稿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1344222 上传时间:2018-05-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韩为静毕业论文定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韩为静毕业论文定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韩为静毕业论文定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韩为静毕业论文定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韩为静毕业论文定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韩为静毕业论文定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韩为静毕业论文定稿(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唐山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唐山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题题 目目论抗战时期国民党的敌后游击战论抗战时期国民党的敌后游击战学学 生生韩为静韩为静指导教指导教 师师闫永增闫永增 教授教授学学 号号061100241015061100241015年年 级级20062006 级本科级本科专专 业业历史学历史学系系 别别政史系政史系唐山师范学院政史系2010 年 5 月郑重声明郑重声明本人的毕业论文是在指导教师闫永增教授的指导下独立撰写完成的。如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侵权的行为,本人愿意承担由此产生的各种后果,直至法律责任,并愿意通过网络接受公众的监督。特此郑重声明。毕业论文作者(签名)

2、:年 月 日 目 录标 题 1中文摘要 1关 键 词 1正 文 1一、国民党游击战思想的形成 1二、国民党敌后游击战的开展情况 3三、国民党敌后游击战失败的原因 4参考文献 6致 谢 7外 文 页 81论抗战时期国民党的敌后游击战韩为静摘摘 要要 八年抗战中,国民党开展了大规模的游击战争。国民党游击战术思想经历了长期酝 酿的过程,在抗战时期日臻成熟。在这个日益成熟的游击思想的指导下,国民党在晋绥、冀察、鲁 苏等地区深入敌后方,开辟战场,进行游击战,曾一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国民党敌后 战场的军队体制单一,以正规军和准正规军为主,无法使正规军队地方化,大型军团小型化;国民 党敌后政权玩忽

3、职守,对根据地经营不善,使人民丧失了对国民党政权的信任。在日军扫荡和中 共自卫反击下,国民党各敌后游击区走向失败。 关键词关键词 抗战时期 国民党 敌后游击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中国作为主战场之一,为抗击日本法西斯 做出了卓越贡献。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为抗击日军进行了积极抵抗。因此,全面了解国民党 抗战,对深刻理解中国为抗击法西斯胜利所做的重大贡献具有积极意义。在中国战场,敌后游 击战在抗击日军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在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的同时,国民政府军事委 员会也提出了要开展敌后游击战以牵制日军、配合正面战场的战略方针。由此,国民党在晋绥、 冀察、鲁苏等地区深入敌后

4、方,开辟战场,进行游击战,曾一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 于国民党敌后战场的军队体制单一,以正规军和准正规军为主,无法使正规军队地方化,大型 军团小型化,加之国民党敌后政权玩忽职守,对根据地经营不善,使人民丧失了对国民党政权 的信任。在日军扫荡和中共自卫反击下,各敌后游击区先后走向失败。一、国民党游击战思想的形成国民党的抗日游击战场是国民党政府抗击日军的重要战场,也是整个抗日战争中中国战场 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抗日游击战战术思想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 1 1、从孙中山的军事活动到蒋介石、从孙中山的军事活动到蒋介石“围剿围剿”红军红军 国民党的游击思想的源流可以上溯到孙中山早期的军事活动

5、,孙中山军事生涯早期着重强 调组织敢死队进行暗杀、突袭和军事冒险等活动,这种军事活动就包含着游击战的某些特征。 1901 年流亡日本的孙中山对南非战争异常关注,尤其对波尔人不断用游击战打击英国军队非常 重视,他认为中国革命党可以借鉴这种战术举行武装起义。此后,孙中山在南方领导武装起义 时,对于游击战术深有研究,他说:“游击战术,有五种技能,为南方战术中,最可采取者,一 曰命中,二曰隐伏,三曰耐劳,四曰走路,五曰吃粗。 ”1(P189)孙中山在北伐中也应用了游击战, 这对蒋介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蒋介石在北伐中形成的军事思想就已经掺杂了游击战的基本内 容,即建立稳定的根据地,集中兵力,以少胜多,注

6、重侧击和挺进。但此时的蒋介石只是在军 事作战中无意识地运用游击战,真正使他意识到游击战的战术思想则是在蒋介石五次“围剿” 红军的军事战斗中。 1930 年 12 月至 1933 年 3 月,国民党中央政府对陕甘地区的红军先后进行了四次“围剿” , 其结果无一不是大败而归,这一教训不得不使国民党蒋介石开始关注红军的反“围剿”战术。 第四次“围剿”失败以后,蒋介石发表了剿匪技能之研究的演讲,他说:“(红军)惯于 夜间行军,与黑夜袭击埋伏,与游击战。 ”1933 年 10 月蒋介石又再次强调在“围剿”红军时应 注重机动,挺进游击, “以的战术才能消灭” ,并将游击战的特点概括为“轻装急进, 便装远探

7、,秘密敏捷,夜行晓袭”1(P120)。为了能使他总结的战术应用于实践,蒋介石于 1933 年 7 月在庐山开办了军官训练团,对训练团的军官特别注重爬山和游击战术的训练,第五次 “围剿”红军时,蒋介石任用这些军官担任将领。第五次“围剿”红军的成功与这些事前的准 备都有密切的关系。五次“围剿”红军的军事战斗对国民党游击战术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 2、从、从 19311931 年年“九一八九一八”事变到事变到 19371937 年卢沟桥事变年卢沟桥事变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刚刚爆发,国民党中的一部分爱国将领立刻在东北成立了抗日义 勇军,迅速开展抗击日军的行动。义勇军了解东北的地形,也明白敌

8、强我弱的形势,他们在抗 击日军时,整日处在游击战争的状态中,避实就虚,占领一个城市后,随即退出以防敌人援军2的反攻。 1932 年国民党中央政府召开国难会议,会议上有些将领提出,东北的抗日义勇军虽然不能 及时收复失地,但是此起彼伏各个游击,也足以使日军疲于奔命,难以应付,因此中央政府应 快速帮助义勇军充实他们的力量,使他们以政府为后盾,长期抵抗日本侵略者。从此,游击战 术更为国民党所重视,并开始在中央内部酝酿。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不断南下,国民党中的许多爱国将领都意识到中日之间必 有一战。他们也都认为应该认真研究作战战略,其中对游击战术研究影响最大的要数蒋百里。 蒋百里,抗战时期蒋介

9、石的军事顾问,中国近代军事学的开山鼻祖。1936 年,蒋百里专程 走访了在邹平搞乡村建设的梁漱溟,他此行的目的就是希望梁漱溟在搞乡村建设的同时注重乡 村自卫队的建设。他认为, “将来的对外战争,民兵制和游击战都是偌大的国家所应采取的, ”2 (P184)如果中日战争一旦爆发,中国只能以农村作为根据地,以民兵为主力,打扩大的游击战,做长期抗战的准备,才能把日本拖垮,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这一时期蒋百里还著有国防论 , 在此著作中提出了在农村应寓兵于农,使民有农之实,而民兵之备存,有兵之名,而农之利在, 其实质就是打游击的秘诀。蒋百里的军事思想对国民党高层的决策有着深刻的影响力,对国民 党游击战术思

10、想的形成起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对国民党游击战术思想的形成起关键性作用的是桂系军阀的李宗仁。1936 年李宗仁曾考虑 “一旦全面战争爆发,我们应怎样才可以做有效的抵抗以制暴日于死地呢?”经过长期的反复 考虑与研究,他提出了抗日战略计划的论文焦土抗战论 ,文中指出, “与其听任敌人蚕食而 亡国,毋宁奋起而全面抗战以图存。 ”但在抗战中“吾人必须避我之所短,而发挥我之所长,利 用我之广土众民、山川险阻等优越条件来困扰敌人左右计划的节节抵抗的长期消耗战。到敌人 被诱深入我无边原野时,我即实行坚壁清野,使敌人无法利用我们的人力和物资,并发动敌后 区域游击战,破坏敌人后方交通,使敌人疲于奔命,顾此失彼,陷

11、入沼泥之中。积年累月,则 累日必败无疑。 ”焦土抗战主张一经提出,桂系便以此作为抗日的国策,并要求中央也以此为准 则。 “后来在抗战期间曾被广泛引用,成为一项最悲壮的抗战口号。 ”3(P681) 因此,在全面战争爆发前,国民党抗日游击战术思想已具雏形并在局部已有尝试。卢沟桥 事变后,国民党开展敌后游击战的思想并非是空穴来风,这种思想在战前已有了一定的理论和 实践基础。 3 3、卢沟桥事变以后、卢沟桥事变以后 卢沟桥事件的爆发实为日本帝国主义有计划有组织的侵略动机所致。事变的消息一经传出, 全国民气沸腾,一致主张全面抗日,不再让步。此时,蒋介石在庐山举行谈话,邀请著名教授 和社会名流集聚讨论国事

12、。 1937 年 8 月 8 日,黄绍竑建议在河北战区采用游击战,命令河北的正面战场的军队派出挺 进队,每师一营,秘密深入敌后方北宁路一带,骚扰敌军,侦探敌情。11 日,黄绍竑又建议分 布于平汉两路的国民党正规军应该挺进保定以西地区,以太行山为根据地,根据当地的具体情 况,实行机动作战。蒋介石对于黄绍竑的建议基本上予以采纳,但是蒋介石并没有对这些游击 战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一时期国民党还是把主要的精力都投入在了正面战场的阵地防御战上。 随着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忻口会战、武汉会战的失败,平津、晋冀、江浙等大片领土的丧失, 国民党正面战场一败再败。许多爱国将领都认为,中国与日本相比武器装备十分落后,

13、和日本 帝国主义在一点一线上争胜负其结果必败无疑,中国应该实行“全面战” 、 “全体战” 。因此,如 何控制游击区,怎样开展游击战,便成为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国民党中央政府也开始注意到这 一问题,蒋介石在 1937 年 11 月 7 日的日记中写道:“保持战斗力,持久抗战;与消耗战斗力, 维持一时体面,两相比较,当以前者为重也。此时,各战区应发动游击战,使敌于占领各地疲 于奔命也。 ”4 (P35)1938 年 1 月 8 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在汉口召开重要军事会议,会上白崇禧 提议加强敌后游击战,使游击战与正规战相配合。随后蒋介石命令各战区加强游击战,这是国 民党第一次把敌后游击战作为一种军事

14、策略,标志着国民党敌后游击战术思想的初步形成。 1938 年 10 月,广州、武汉相继失陷,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日军控制了上海、南京、北平、 天津、太原、郑州、徐州、广州等广大经济、政治、军事要地,同时控制着中国铁路主干线和 沿海港口。但是由于日本兵力不足,只能在点线之间进行占领,对广大农村的控制相对薄弱。 根据这一时期形势的新变化,国民政府于 1938 年 11 月召开南岳军事会议,会上蒋介石总结抗 战初期的经验教训,积极规划第二期的作战战略。会议结束后,蒋介石决定把全国的部队分期 轮流整顿,其具体安排是:“将三分之一的部队配备在游击区,三分之一的部队布置在前线, 另三分之一抽到后方整顿。一年

15、之内,整训完毕。 ”1939 年 1 月,蒋介石提出了各战区在第二期 加强敌后游击战的具体方案:“第三战区,应以一部加强游击兵力,指向京沪杭要线,袭击敌3人,并保护沿江据点,击敌人舰船,继续妨害其运输” ;“第九战区,应以一部向武汉及沿江各 要点游击,并保持九宫山游击根据地,不断袭敌后方” ;“第二战区,继续积极开展广大之游击 战,指向重点于正太、同蒲各要线” ;“第五战区应以一部保持大别山游击根据地,积极向鄂东、 豫南、皖北游击” ;“第一战区,应以一部继续在豫北游击” ;“鲁苏及冀察各战区应增强军民 力量,建立并保持游击根据地,积极开展广大之游击战,袭击敌人后方,分别指向重点于津浦, 陇海及平汉各要线,尽量牵制消耗敌人。 ”5(P96-97)蒋介石的这一部署,标志着游击战术思想的 正式形成。 在国民党游击战略决策完成的同时,国民党内部游击战理论研究也日臻成熟。其中在理论 研究中取得成就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