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营利组织参与危机管理的研究综述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1336225 上传时间:2018-05-2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营利组织参与危机管理的研究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非营利组织参与危机管理的研究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非营利组织参与危机管理的研究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非营利组织参与危机管理的研究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非营利组织参与危机管理的研究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非营利组织参与危机管理的研究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营利组织参与危机管理的研究综述(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方民族大学学年论文论文题目:非营利组织参与危机管理的研究综述学 院 名 称: 管理学院 学 生 姓 名: 专 业: 公共事业管理 学 号: 指导教师姓名: 老师 论文提交时间: 2010-5-3 北方民族大学教务处制1摘 要当今世界是一个危机处处潜伏并多发的世界。现代社会在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同时,仍然十分脆弱,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没有一个国家是绝对安全的,各种各样的公共危机随时都可能发生。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在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加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形势下,不可避免地因各类矛盾和问题引发不同程度的危机事件。如何有效地应对这些危机事件,对公共

2、部门来说是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兴起,危机事件逐步跨越国界,出现了全球蔓延的趋势,人们逐渐意识到,单凭政府自身力量己经无法快速、高效地解决公共危机事件。随着政府有限性的日益暴露,人们终于发现政府存在着“失灵”的可能。这时,随着对公共危机研究的深入,学者们意识到危机管理的主体也不能仅仅只是政府,包括营利组织等社会单位在内的主体也应该被纳入危机管理的主体范围。公共危机管理是一个调动全社会公共资源应对危机的管理过程,而非营利组织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体,必将能够有效地聚集国际和国内,政府和社会的资源,在危机管理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国内与国外危机管理的现状,以期得出非营利

3、组织参与危机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进而更好的应对危机事件。关键词: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危机、公共危机管理2目 录前 言 .3一、非营利组织与危机管理相关概念的涵义界定.3(一)非营利组织的概念及特征.3(二)公共危机与危机管理的概念及特征.5二、国外研究现状.8(一)从危机管理价值变迁和治理成长的视角出发探讨公共危机管理.8(二)从文化或者文明角度分析社会危机与冲突.9(三)政治领域的危机管理研究.10三、国内研究现状.10(一)以危机参与权为视角研究危机管理.10(二)关于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危机管理的困境研究 .11(三)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研究危机管理.12四、对非营利组织参与危机管理研究的述

4、评.14结 论 .15参考文献.163非营利组织参与危机管理的研究综述管理学院 2007 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姓名 学号前 言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几乎都面临着无法预料的各种公共危机的威胁,例如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恐怖袭击、金融危机等人为灾难,公共危机频发已经成为社会管理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重大挑战。为了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我国进入了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人口、资源、环境、效率、公平、民主、自由等自然和社会矛盾的瓶颈约束较为严重,极易出现经济失调、社会失序、心理失衡,从而导致矛盾聚集、危机爆发的情形。公共危机事件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并且公共危机的多

5、元化导致其产生的原因的复杂化。在公共危机全球化和我国转型期公共危机复杂化的背景下审视公共危机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公共危机管理是一个调动公共资源应对危机管理的过程,需要社会多元主体的参与,而非政府组织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体,必将在有效的聚集国际和国内,政府和社会的资源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公共危机管理是一个庞杂的系统的社会公共工程,不仅需要财、物资源和强制性机制,更需要社会自治机制,非政府组织在提供自治机制和专业技术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加之,公共危机的破坏性强,影响面很广,不确定性很大,从而使应对的成本较高,对专业技术、组织体系等方面要求很高,其社会危害性决定了应对公共危机具有公共性和慈善意义,

6、具有很强的外部性。所以,应对公共危机政府不能代替一切。而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证明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是必然的和可能的,而且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必须加强公共危机治理中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参与。一、非营利组织与危机管理相关概念的涵义界定(一)非营利组织的概念及特征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NPO) ,这一概念并非是一个具有明确4内涵与外延的术语。在本文中将其定义为: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主要开展各种志愿性的公益或互益活动的非政府的社会组织1。较为流行的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莱斯特萨拉蒙(Lester Salamon)教授提出的所谓 5 特征法,即具有以下

7、5 个特征的组织界定为非营利组织:组织性。非营利组织有正规的组织机构,有成文的章程、制度、有固定的工作人员等。非政府性,又称民间性。非营利组织是不同于政府组织的一种新型的社会组织,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深入基层和民众,从事政府职能之外的环境保护、扶贫发展、权益保护、社区服务、经济中介和慈善救济。它所依赖的是广泛的民间力量,包括人力、财力和其它各种社会组织团体,但这并不是说非政府不能接受政府的资金支持。非营利性。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但并不意味着非政府组织不能从事商业性的活动或参与市场运作,它可以盈利,但其所得必须用于组织的运作,不能在组织成员内进行利润分配。自治性。有独立的决策与行使能力,既不

8、受制于政府,也不受制于企业及其他非政府组织,能够进行组织的自我管理。志愿性。非营利组织无论是在实际的活动开展中,还是在管理组织的事务中均有显著程度的志愿者参与。在上述 5 个特征中,非政府性和非营利性被公认为是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特征,组织性被视为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但是对于非营利组织的其他特征,有学者针对不同国家地区的情况提出了修正。日本的重富真一提出结合亚洲国家的国情,可将上述定义修正为如下 6 个条件: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发性;持续性或形式性;利他胜;慈善性。他强调亚洲的多数国家属发展中国家,从经济上和社会上救助弱势群体是非营利组织存在和发展的特殊背景,因而应将利他性作为一项重要指标,以区

9、别那些以相互扶助为目的的社区非政府组织;进一步来看,具有利他目的的非营利组织,其开展活动的主要资金不能来自受益者,而应主要来源于社会捐赠和受益者之外的其他主体,换言之,是否是非营利组织的另一个重要标准,是看其资金是否来自向受益者收费之外的其他来源,即慈善性。重富真一的标准比流行的非营利组织定义严格,突出了发展中国家非营利组织扶助救济的重要属性。在我国,完全符合西方标准的非营利组织几乎不存在。但又确实存在一些从行为和运作机制上不同于政府又不同于企业的社会组织,因而中国学者大多更倾向于从推动和促进非营利1 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第 2 页。5部门的发展的角

10、度出发,不将定义限制得过于严格。比如康晓光认为,只要是依法注册的正式组织,从事非营利性活动,满足志愿性和公益性要求,具有不同程度的独立性和自治性,即可称为“中国的非营利组织” 。王名、贾西津等认为,定义中国非营利组织需要满足的基本条件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且具有正式的组织形式、属于非政府体系的社会组织,它们具有一定的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志愿公益性或互益性。与非营利组织相关的几个概念还有非政府组织、草根组织、公民社会、志愿者组织等。对于这些概念,大多数学者在使用时基本上指的是同一个概念,只是表现出个人的偏好差异。非政府组织强调这些组织不是政府或其附属机构,它们独立于政府体系之外;非营利组织强调这些组

11、织不是企业,它们独立于市场体系之外;草根组织特指非营利组织中扎根于城乡社区的基层民众组织,侧重于发展中国家的基层组织;志愿组织强调这些组织的运作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志愿者在时间、精力和资金上的投入,在北欧和英国较为流行;公民社会从社会关系上指非营利组织他突出了新型社会关系的主体1。(二)公共危机与危机管理的概念及特征危机是指个人、群体或者组织以及社会正常的生存秩序、发展进程等由于某种原因,通常是突发事件的出现,而受到破坏,严重威胁正常的生存与发展的状态2。一般具有突发性、紧急性、威胁性和两面性等显著特征。公共危机是指由于内部或外部高度不确定的变化因素对社会共同利益和安全产生严重威胁的一种危险境况和

12、紧张状态。简言之就是一个事件突然发生,并在短时间内对公众的正常生活工作以至生命财产构成威胁的状态。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危机影响的对象或者范围既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群体或者组织,还可能是更大范围的社会大众以至国际社会,而公共危机则是特指影响大众生活和社会秩序的危机。公共危机也具有突发性、紧急性、威胁性等特征,但与一般危机相比,公共危机更具有社会性和难控性。首先公共危机具有社会性。公共危机危害的指向具有社会性:首先,它是对特定社会系统的维系、有序和发展产生重大威胁或危害引起潜在负面影响的“大事件” ,是对整个社会利益产生损害和威胁的“大事件” 。即使危机直接涉及的范围不是在普遍的公众领域,只是在某个1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