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研究报告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41194544 上传时间:2018-05-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例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课例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课例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课例研究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例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例研究报告(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氯气的生产原理氯气的生产原理课例研究报告课例研究报告 一、课例研究的背景与主题一、课例研究的背景与主题 氯气的生产原理是高中新课程化学 1 (苏教版)专题 2 第一单元氯、 溴、碘及其化合物中教学内容。 在教材编排体系中,氯、溴、碘及其化合物安 排在“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和“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之后。让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化学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 -实验法。 教学内容紧扣海水资源这一线索,通过对电解饱和食盐水探究实验, 注重工业生产实际,体现化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 生活和社会实

2、际,把新知识融入创设的情景中,采用问题启发式、讨论法、实 验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实现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融合。接下来结合本人在课堂 教学中的实践,谈一谈想法。 二、教学方案二、教学方案 (一)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已具备一定的化 学思维基础和实验基本技能,但动手能力参差不齐,对实验现象及结果的分析 和处理能力还有一定的欠缺,需要教师不失时机的引导。创设问题情景,让学 生自学、查找、整理食盐工业生产原理,亲自动手实验探究可突破教学难点。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本节主要的学习目标是: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从海水中获取氯气的基本原理。

3、 2)了解海水晒盐的过程、原理和方法。 3)掌握氯气的工业制法与实验室制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增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实验,了解实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海水是人类的宝贵资源,培养与大自然友好相处的情感。(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氯气的工业生产原理、电解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氯气的生产原理和氯气的性质 (四)教学用具:ppt 课件 (五)教学过程 【情景创设】播放中日钓鱼岛争端问题的视频,提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日本要 抢夺钓鱼岛这个不能住人的小岛呢? 生:思考并回答“抢夺大海中的资源” “争夺领土主权” 师;那

4、么大海中究竟蕴藏着哪些元素?【投影】天然海水主要元素成分 师:大海中蕴藏着氯元素、溴元素、碘元素、金元素、钠元素、镁元素等 80 多 种元素,看书本 40 页,溴被称为“海洋元素” ,碘的含量有 8*1010 t,而氯元素 在海水中含量最大,那么海水中主要氯化物有那些呢? 【投影】教材图 2-1 每千克海水中几种氯化物的含量 生:了解海水资源丰富,海水中所含氯化物的含量相当高,主要为氯化钠(咸味) ,其次是氯化镁、氯化钙(苦涩味)和氯化钾。 师:海水中含有丰富的氯化钠,那么人们是如何从海水中获得氯化钠? 【播放图片】海水晒盐 师生互动:原理:蒸发结晶 过程;海水引入盐田,通过日晒风吹水蒸发,最

5、终得到粗盐,在除去杂质,得到 精盐。 【过渡】氯元素在自然界中是以离子形式存在,并不是以游离态形式存在,那 么 Cl2 是如何被发现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 P41 化学史话并仔细揣摩氯气的 实验室制法的实验装置示意图。 【播放图片】课本上的装置图 【板书】1、实验原理: 4HCl(浓)MnO2 = MnCl22H2OCl2 【小组讨论】1、收集氯气的方法?2、如何知道氯气已经收集满了?3、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 【总结补充】1、收集氯气除了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之外,还可用排饱和食盐水 法收集2、检验气体有没有收集满出了观察颜色外,还可以用湿润的淀粉 KI 试纸放在瓶口来检验(试纸变蓝色) 。3、用

6、 NaOH 溶液吸收尾气 Cl2。NaOH+Cl2=NaCl+NaClO+H2O 【板书】2、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气法或排饱和食盐水法 3、验满方法:看颜色或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 4、尾气处理:氢氧化钠溶液 师:如课本的方法制得的氯气是纯净的吗?有什么杂质?如何来除去杂质?同 学试着改良一下装置。 师:浓盐酸有挥发性,有氯化氢、水蒸气等杂质 氯气在饱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解度最小,浓硫酸能干燥氯气。 【播放图片】改良后的装置图 师:装置分为发生装置、净化装置(除杂、干燥) 、收集装置、尾气处理装置 【过渡】在实验室制取氯气的量比较少,在工业上需大量制取氯气,而海水中 含有丰富的氯元素,那么能否利用海

7、水来制取氯气呢?我们来模拟一下工业制 取氯气的方法【播放图片】 师:正极与碳棒相连,做阳极,负极与铁棒相连,做阴极,管中装混有酚酞的 饱和食盐水。 师:那我们看看其他同学是如何来做这个实验的。 【活动与探究】 【播放视频】 步骤一:接通电源,观察 U 形管内的变化 现象:阴极、阳极附近均产生气泡 结论:通电后有新的气体产生 师:大胆推测一下两极产生的气体可能是什么? 步骤二:使用针筒抽出阴极中产生的气体,并迅速按住针筒,移近点燃的酒精 灯,松开拇指,推出针筒中的气体。 现象:气体可以燃烧,并伴随着轻微的爆鸣声 结论:阴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师:反应后的溶液会有什么变化? 步骤三:打开 U 型管两端

8、的橡皮塞,分别向溶液中滴加 1-2 滴酚酞溶液,观察 现象 现象:阴极附近溶液颜色变红 结论:溶液中有碱性物质生成 步骤四:关闭电源,打开 U 形管阳极一端的橡皮塞,迅速用镊子将湿润的淀粉 碘化钾试纸放在试管口,观察现象 现象: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 结论:阳极产生的气体是氯气 师:现在我们根据实验结论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 【板书】 通电 2NaCl + 2H2O=H2+2NaOH + Cl2【小结】工业上就是利用这个原理,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制取氯气,在与 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阳极)收集氯气(阳极产物) ,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 产生氢气,在溶液中生成氢氧化钠(阴极产物) 。 人们还将以电

9、解饱和食盐水为基础制取氯气等产品的工业称为“氯碱工业氯碱工业” 。 【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主要讲解了氯气的实验室和工业上的制取方法,分析 讨论了氯气的生产原理及其所需注意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大家课后注意总结归 纳,认真阅读学海导航29 页知识详解并完成后面的作业,这节课到此结束。(六)形成性练习 、电解饱和食盐水时,氯气产生于和电源(正)极相连的(石墨)棒,氢气 产生于和电源 (负)极相连的(铁)棒,碱产生在(铁)棒的周围。阳极产物的 验证方法(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 ,阴极产物的验证方法(酚酞试液 、 爆鸣 实验) 3、实验室制氯气时有如下操作,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 c) 连接好装置,检查气密

10、性 缓缓加热,加快反应,使气体均匀逸出 在烧瓶中加入二氧化锰粉末 往分液漏斗中加入浓盐酸,再缓缓滴入烧瓶中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氯气,尾气导入吸收剂中A. B. C. D.3、使用浓盐酸与足量的 MnO2共热制 Cl2,实际产生的 Cl2总比理论值低,其主 要原因是什么? 1、 稀盐酸与 MnO2不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逐渐变 小。 2、 盐酸挥发 (七)板书设计 氯、溴、碘及其化合物 一、氯气的生产原理(一)实验室制法 加热 1、实验原理: 4HCl(浓)MnO2 = MnCl22H2OCl2 2、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气法或排饱和食盐水法 3、验满方法:看颜色或用湿润的淀粉碘

11、化钾试纸 4、尾气处理:氢氧化钠溶液2NaOH + Cl2=NaCl + NaClO + H2O (二)工业制法 电解 1、电解饱和食盐水:2NaCl + 2H2O=H2+2NaOH + Cl2阴极产物 阳极产物2、氯碱工业概念 以电解饱和食盐水为基础制取氯气等产品的工业称为“氯碱工业氯碱工业”三、教学反思(一)本堂课中几个特点 1、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引导学生的身心学生学习。引入时政信息,把学 生注意力引导到海水的利用上来,使学生认识到海水是人类的宝贵资源,培养 与大自然友好相处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 ppt 的视频图片,增强 了学生实验操作的理论基础,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2、

12、课堂教学以实验教学为主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到实验操作中 能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如可能存在杂质的分析、反应杂质的处理等,实现了对 所学知识的一个系统的理解,将实验操作的严谨性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认识 到自己也可以深入地思考,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学习中获取成 就感,培养自信心。 3、用教师在实验室实际操作的视频资料为参考,将实验操作直观的展现给 学生,有助于学生对于实验操作的理论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加深学生的学习印 象。 (二)尚待改进的几点意见 1、在讲解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实验流程中,不能仅仅依靠 ppt 播放图片,应 当在黑板上划图像,结合图像强调实验中的仪器以及注意事项能更应起学生的 共鸣,从而更深地认识实验操作的重要性和严谨性,加深学生学习印象。 2、由于时间关系,讨论的时间不够充裕,学生的发言还不够充分,应进一 步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多让学生发现和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