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方能有生命力

上传人:洪易 文档编号:40705583 上传时间:2018-05-2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方能有生命力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方能有生命力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方能有生命力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方能有生命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方能有生命力(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方能有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必须与中国的具体 国情和 实践需要相结合,才能发挥指导作用。80 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艰 苦卓绝的革命斗争 和艰难曲折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 其重要标志就是先后形成 了既适应特定的时空条件,又一脉相承的中国化的马 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在这些适 应中国实际需要、符合时代特征要求、富 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理论和思想指导下, 中国的民主革命才走向了胜利,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建设事业才取得了举世 瞩目的成就。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形成于 19 世纪 40 年代的 马克思主义,是

2、对当时的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无产阶级革 命斗争经验的理 论反映。20 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作为接受体,当时的中国显 然与 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天壤之别。所以,当中国共产党接受并坚持以马克思 主义 为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那一刻起,便同时领受了一项更为艰巨的任务,这 就是要求中国 共产党人既要全面、系统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 思想方法和理论原则, 又要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和时代需要加以灵活掌握 与运用。简言之,即必须使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 1、率先垂范,首开先河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毛泽东思想 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 者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这一

3、问题的存在 及其重要性。随 着革命斗争实践的深入开展,面对中国革命大起大落的复杂形势,特别 是在第 一次国共合作破裂,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以后,许多共产党人纷纷开始了中 国 革命新道路、新途径的苦苦探索。毛泽东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出了独特的理论 勇气和惊人 的求索能力。他利用并创造一切机会对中国的过去及现状进行调查 研究,并结合井冈山 的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不断壮大等亲身体会,理性地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 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发现并提出中国革命迥异 于西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特点:中国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 革命的首要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而不是像西方 主要解决阶级问题;中国民族

4、 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决定了它是一支中间力量,可以争取 为革命的同盟军,而 不能像西方无产阶级革命时将其视为革命对象;中国革命的实质是 无产阶级领 导下的农民战争,广大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而不能像俄国十月革命那样把 城 市无产阶级作为主要力量;中国革命的胜利道路首先是工农武装割据,建立和 发展农 村根据地,而不是像十月革命那样,首先举行中心城市的武装起义,等 等。为中国革命 找到了一条独特的道路。 尽管东西方的国情差异日渐明朗, 但由于毛泽东的地位和所处环境的限制,他的全新 思想没有能够在党内起到决 定作用,在当时的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内依然存在着严重 的马克思主义教条 化和神圣化倾向,本本主义

5、依然在党内屡屡泛滥成灾,终使土地革命 的成果毁 于一旦,红军被迫长征北上。 随着遵义会议上毛泽东在党内领导地位的确定 和革命大本营到达延安后,毛泽东继续 专注于做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篇文章, 联系中国革命斗争的实际写出了实践论和 矛盾论等一系列著作,使中 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趋向成熟。1942 年, 毛泽东又亲自发动和 领导了延安整风运动,党内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得到了彻底清算, 确立了科学 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最终在党的七大会议上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 思 想,并引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成功地实现了向社会主 义的转 变。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又满怀信心地率领全党开始了

6、对与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一样 艰巨和复杂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毛泽东思想在许多方面又 有了新的发展,成功地指 导了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邓小平理论 令人遗憾 的是,自上世纪 50 年代末之后的 20 年来,由于毛泽东的晚年错误,使“左” 的 教条主义重新笼罩了中国大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也因此而中断,历史 的重任 落到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肩上。从党的十一届三中 全会开始,以邓 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破除思想僵化,冲破个人崇拜的束 缚,在党内重新确立了实 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此基础上,将党和国家工作的 重心转移

7、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 来,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并在 党的十二大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的崭新命题,为邓小平理论的 形成奠定了思想和理论的准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扩大,邓小平 理论也逐步展开和发展,到党的十三大,通 过总结改革开放的现实经验,比较 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 和全面阐发了党的“一个 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同时,还发挥和发展了一系 列对社会主义再 认识的科学理论观点,包括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 真理的 唯一标准的观点;关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有一个很 长 的初级阶段的观点;关于建设社会主义

8、必须根据本国国情,走自己的路的观 点;关于社 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的观点 等。这些观点构建起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轮廓,标志着邓小平理论已经形成。 以邓小平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通过进一步总结我国和世界社会主义 运动的 经验教训,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围绕什么是社 会主义和怎样建 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又从理论上做出了一系列新的回答 和概括,共包括九个方面 :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在 发展阶段上,强调不能脱离实际, 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根本任务问题上, 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

9、会全面 进步;在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是中国现代化 的必由之路;在外部条件上, 指出既要坚持独立自主,又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在政治保 证上,强调坚持四项 基本原则;在战略步骤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要分三步走;在领 导力量和依 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广大工人、农 民、 知识分子以及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是依靠力量;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提出了 “一 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使邓小平理论进一步系统化,从而走向成熟。到党 的十五大, 邓小平理论作为全党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被正式确立,马 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 了又一次飞跃。 3、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迎接新世 纪挑战的“三个代

10、表”重要思想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 的变化。国际上,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经 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新格局开始 形成,围绕知识经济而展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 激烈。从国内情况看,我国 社会已经和正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 组织形式、就业方 式、社会结构、利益关系、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新事物、新情况、 新问题大 量涌现。这一切既给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带来了 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所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保证党的 执政能力 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如何使 党在领导全国人民 迎接 21 世纪的

11、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过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就成为 中国共产党面对的又一重大课题。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 造性地继承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和邓小平理论,以其与时俱进、开 拓创新的理论品格,从事关党和国家命运前途的高度 ,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总 结,科学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 样建设党这一重 大历史课题,这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 中国先进 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 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中国共产党巩固立党根本,坚实执政基础,扩

12、大力量源 泉的必由 之路。因为,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使其取得了历史的合法性; 代表先进文化的 前进方向就使其获得了道义的合法性;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 利益就使其争取了现实的 合法性,即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因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共产 党永葆先进性的政治宣言和执政兴国的指导 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 学说,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 的又一新的具体理论成果。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启示 纵观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三次飞跃,我们可以从中获得许多规律性的经验 启示, 对于我们今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具

13、有不容忽视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1、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实现 民族复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贯主题 消灭一切压迫和剥削,通过社会 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者的 最高追求和奋斗目标。因 而,无论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还是在毛泽东思想、邓 小平理论和“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系中,从根本上说,都贯穿着这样同一个主题。由 于这一 主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使命,需要数代甚至数十代人的持续努力,所以,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必然展现出不同的时代特点、内容和任务,而且又会因 不同的国 家和民族状况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形式和特色,这就要求每一个国家 和民族的每一个时 期的领袖人物或领导力量,必须首先立足于所处时代的背景, 各有侧重地解决自己时代 的主要课题,保证这一主题的最终解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