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讲记序言T5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640743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瑜伽师地论讲记序言T5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瑜伽师地论讲记序言T5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瑜伽师地论讲记序言T5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瑜伽师地论讲记序言T5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瑜伽师地论讲记序言T5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瑜伽师地论讲记序言T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瑜伽师地论讲记序言T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一第十三頁:法師對曰:奘桑梓洛陽,少而慕道。兩京知法之匠,吳蜀一藝之僧,無不負笈從之,窮其所解。對揚談說,亦忝為時宗。欲養己修名,豈劣檀越燉煌耶?然恨佛化經有不周,義有所闕。故無貪性命,不憚艱危,誓往西方,遵求遺法。底下:法師對曰:奘桑梓洛陽,少而慕道。兩京知法之匠,吳蜀一藝之 僧,無不負笈從之,窮其所解 ,這一段是在玄奘法師傳的卷一第十三頁上 面說的,第十三頁這個地方是怎麼回事情呢?他已經過了玉門關,玉門關在燉 煌的西邊,過了玉門關以外,有五個峰,五個峰一峰與一峰的距離都是一百里 那麼遠。這是在第一峰的時候,玄奘法師到了第一峰的時候,第一峰那個地方 的守將王祥, (這

2、是唐朝的政府派在那裡的一個將軍,叫王祥) 。王祥這個人似 乎是信佛的,他信佛的。他遇見了玄奘法師,他就勸他不要去印度:那個道 路非常地艱難,你很難到印度去,你不如回到燉煌去,燉煌那裡有個法師是很 有道德的,你到那裡,一定他會歡迎你的 ,王祥這樣勸他。 這樣勸他的時候, 法師對曰 ,玄奘法師就回答他說, 奘 ,就是玄奘, 桑梓洛陽 ,我的家鄉就是在洛陽,在洛陽那裡。 少而慕道 ,我年紀很小的 時候,我就仰慕佛法,就出家了。印順老法師的考證,他是十一歲出家,那麼 年小、那麼年輕,十一歲就出家了。出家以後,十三四歲以後逐漸地就是學習 佛法。他哥哥先出家,這樣子。 兩京知法之匠 ,兩京就是皇帝的駐所在

3、地,國家的首都。有兩個首都: 一個就是長安、一個就是洛陽。 知法之匠 ,對於佛法有研究的這些大德,在 這兩個地方的這些佛法中的大德。 吳蜀一藝之僧 , 吳蜀:蜀就是四川、 成都、重慶這一帶的地方;吳就是金陵(建業) 、荊州這些地方,或者漢陽、 武漢這些地方。 一藝之僧 ,不要說是通達很多的經論,他就通達一經一論也 好。 無不負笈從之 ,沒有一位法師,我不去背著書袋子、書包、書箱子,我 就隨著他去學習佛法。 窮其所解 ,他所解悟的佛法,我完全要學習。的確也 是不容易,的確是不容易!這可見好樂佛法的心特別地誠懇、勇猛,所以才能 夠這樣子。 對揚談說 ,他跟隨這麼多的大德學習佛法,所以他也是有了成就

4、的。 對揚 ,就是有人問我佛法、請我講法,我宣揚佛法、談說佛法的時候。 亦 忝為時宗 ,也能為當時人所尊重的。這個忝是一個謙虛的意思,謙虛,就 好像我是不及格 ,是這麼意思。 欲養己修名,豈劣檀越燉煌耶?我學習 了佛法也是有多少成就的,但是我不滿意,所以我要到印度去。如果說是我不 想到印度,我要養己 ,我就在一個地方,吃點有營養的東西、穿得暖暖的、 住得舒舒服服的,享受享受,我如果願意這樣子。或者說修名 ,我再做一點 沽名釣譽的事情,那當然是可以的,那我就可以。 豈劣檀越燉煌耶?那我還 會輕視你嗎?如果你王祥給我做檀越,我一定是很歡喜嘛!你勸我到燉煌去親 近張皎法師,當然也是可以。我沒有什麼遠

5、大的志願,我就不要那麼辛苦嘛, 何必那麼遠去求法呢?我就舒舒服服住下,就過這一生就好了嘛!當然是可以這樣子的!然而我的心不是在這裡,我不想這樣。 然恨佛化經有不周、義有所闕,故無貪性命,不憚艱危,誓往西方,遵 求遺法 ,然而我最遺憾的事情,就是佛陀教化眾生所說的經典,在我們漢地來 說還不周,不是完全的,不具足的。 義有所闕 ,這個經指文說,文不足, 所詮的義也就不足了。 故無貪性命 ,所以我不愛我的生命。 不憚艱危 ,你 說到印度去這條路太難走了,我不怕,我不怕艱危!誓往西方,遵求遺法 , 我決定要到印度去。 遵求遺法 ,隨順我的本願,我一定要去求法,求佛陀所 遺的教法。我不歡喜我要享受享受就

6、好了,我不!我不這樣子。那麼這上面看 出來就是恨佛化經有不周、義有所闕 ,這樣的原因要到印度,這個就是寬了 一點。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一第十九頁:去聖時遙,義類差舛。遂使雙林一味之旨,分成當現二常;大乘不二之宗,析為南北兩道。紛紜爭論凡數百年,率土懷疑莫有匠決。玄奘宿因有慶早預緇門,負笈從師年將二紀。名賢勝友備悉諮詢,大小乘宗略得披覽。未嘗不執卷躊躇捧經侘傺,望給園而翹足,想鷲嶺而載懷,願一拜臨啟伸宿惑。去聖時遙,義類差舛。遂使雙林一味之旨,分成當現二常;大乘不二之 宗,析為南北兩道。紛紜爭論凡數百年,率土懷疑莫有匠決 。這是在第一卷第 十九頁上說的。這一段文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他到了高昌這

7、個地方,這後面這 個地方, 悼還源之梗流,故能出玉門而遐征,戾金沙而殉道 ,已經過了這個 地方了。 到了高昌王麴文泰,麴文泰這個人和玄奘大師特別地有緣,就是不准 他到印度去,一定要留在他那裡住。後來玄奘大師就絕食, 我不吃飯了 ,那 麼後來麴文泰才改變了意旨,又請他住了兩個月,在那兒講經,非常地恭敬尊 重。然後給他準備了很多的到印度去路途上所需要的這些資糧,送了多少黃金 白銀,又是給他收了四個徒弟,四個沙彌。送了很多的馬,就是幫助他很多很 多很優厚的這些事情。於是玄奘大師很感動,就是寫一封謝信,所以叫做表 , 表謝高昌王,就是寫一封感謝他的信。在這一封信上是這麼說:去聖時遙 , 就是那個時候是

8、距離佛在世的時代已經很久了,很遙遠了。玄奘大師是在西元 的第七世紀,六百年左右。 義類差舛 ,佛所說的法,一個法門一個法門的, 流傳了這麼久的時候,就有些走樣了,就有些偏失了。這句話是總說,這底下 說:有什麼地方令你引起了問題呢? 遂使雙林一味之旨,分成當現二常 ,因為流傳的時間久了,就使雙林 一味之旨 ,佛在雙樹林那裡入涅槃,這句話表示佛在說涅槃經 ,佛說的 涅槃經 。涅槃是一味,就是一個滋味,不是有差別的。但是流傳到現在呢, 分成當現二常, 涅槃經說到當現二常。這個常是指什麼說?就是佛性,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是常住的。但是分成兩個常:一個當常、一個現常。 這個現常怎麼講呢?就在凡夫的時

9、候,是現在;現在我們是凡夫,我們的心裡面就有常住的佛性,現在就有,這叫做現常 。這個講法呢,我們通常在 佛學院裡學法的人,多數能聽見這句話: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一般講經也容 易提到這裡,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 這個當常是什麼呢?一切眾生沒有佛性。你現在沒有佛性,將來你才 有佛性,將來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叫當常 。這樣說,你現在沒有 佛性,將來才有佛性,這叫當常 。那麼究竟是當常?究竟是現常呢?這就是 個疑問。 這個涅槃經上說一個譬喻,說是這個人家裡面有乳、有酪。那麼人家 就問:你有酥否?有沒有酥?他家裡是沒有酥,只有乳和酪,但是他回答 說:我有酥 ,沒有酥,為什麼說有酥呢?定當得故 ,

10、因為你有乳酪,決 定可以製造出來酥的,所以我就說有酥。那麼這個意思就是說, 涅槃經 下邊說,一切眾生都有心,凡有心者皆當作佛。這個心就是譬喻是乳酪,皆當 作佛譬喻是酥,你有心就能成佛,你就能成佛。那麼你現在是沒有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的,所以現在是沒有佛性的。可是將來你一定決定成佛,所以就說一 切眾生皆有佛性。這是分成當、現二常,這就是在這個地方就有疑問,就是有 這疑問的,這是一個。 大乘不二之宗,析為南北兩道 ,這個是什麼呢?就是菩提流支,菩提流 支在南北朝的時候,在北魏的時候,北魏的皇帝、皇后,這些人信佛信得很誠 懇,造了一個永寧寺,看這高僧傳上提到永寧寺,不得了啊!那裡邊七寶 莊嚴,非常地

11、高大。後來被火燒了,你看這可惜不可惜?菩提流支就在那裡住 過,翻譯經典,和勒那摩提都是印度來的梵僧。這兩個梵僧把十地經論翻 譯好了以後,大家都是講十地經論弘揚佛法。而菩提流支是屬於北道,勒 那摩提是南道,(道德的道),南北兩道。這兩道是指地點說的,但是他們宣揚 的佛法也不一樣。宣揚的佛法是說:勒那摩提是南道,他主張一切染淨諸法以 法性為依持,染污的緣起和清淨的緣起以法性為依持。而菩提流支說以阿賴耶 識為依持,那麼就像攝大乘論上說:以阿賴耶識為依持。阿賴耶識在攝 大乘論上,在所知依這一章看,阿賴耶識是雜染的,有生滅變化的;若 是法性為依持,法性是常住不變的、無生滅的。那麼這就是不一樣了。 那麼天

12、台智者大師在摩訶止觀上就引來這一段文。我又看了慧遠 大師,慧遠大師是地論宗的一位大德,他有十地經論的注解,不過慧遠大 師這個人是非常博學的人,他也提到這兩件事。那麼智者大師是說:以法性為 依持就是以心為依持;以阿賴耶識為依持就是以無明為依持,無明煩惱的無明, 以無明為依持。那麼這個說法就不一樣了。不一樣了,所以這時候玄奘大師就 說:大乘不二之宗 ,大乘佛法是不二的,沒有差別相,但是析為南北兩道 ,就是分開成為兩個部分,大家說法的不一樣,不一樣,我挑你的毛病,你挑 我的毛病,互相有爭論。 紛紜爭論 ,這個紛紜就是很多的,很雜亂的。 凡數 百年 ,從北魏菩提流支、勒那摩提有了南北二道以後,一直到了

13、唐朝貞觀元年, 玄奘大師貞觀元年,二十六歲,這時候去印度,就到這個時候他才走。這是有 多少百年了,這個爭論。 率土懷疑莫有匠決 , 涅槃經上說當現二常,和 十地經論這些學者分為南北兩道,究竟是怎麼回事情呢?全面的中國的佛 教徒都在懷疑。 莫有匠決 ,也沒有一個大善知識能決斷這個疑問的,沒有。 玄奘宿因有慶早預緇門 ,我過去栽培過多少善根,就是特別地吉祥,所 以很早我就來到佛教,來到寺院裡面出家了。 負笈從師年將二紀 ,背著書包, 我到處去參學,到現在差不多有二紀,有二十年了。十一歲出家,到二十六歲、二十七歲這一年,到這個時候,有十七年之久,始末算算有十七年之久。那麼 就是年將二紀 ,還沒有到,

14、可也差不多少了。 名賢勝友備悉諮詢 ,有名望 的賢者,和有殊勝功德的好友、善知識。 備悉諮詢 ,我完全都到那兒去請教, 請教我的疑問。 大小乘宗略得披覽 ,我都學習過、都讀過。這個略也是 謙虛的意思,我沒能詳細地去研究。 未嘗不執卷躊躇捧經侘傺 ,我未嘗不執 卷,手裡捧這個經卷的時候,心裡面就猶豫:究竟是現常呢?是當常?究竟 是法性為依持?是阿賴耶識為依持呢?就是猶豫。捧著經書的時候, 侘傺 , 侘傺是失志貌,失掉了意志的相貌。失志貌也就是心情不快樂。 望給園而翹足,想鷲嶺而載懷 ,我就是盼望,我遠遠地去看祇樹給孤獨 園,我看不見,看不見我翹足,把足翹起來看,看那裡的大德能不能給我解釋 解釋,

15、這個意思。這表示他的誠心。 想鷲嶺而載懷 ,我心裡想,靈鷲山那裡 有大德, 而載懷 , 載者滿也,能滿我所願,能給我除疑!願一拜臨啟伸 宿惑 ,我希望我一下子能到那裡去拜見他們, 啟伸宿惑 ,這個啟就是說 出來我的疑惑,請他們能給我解釋。能夠陳述我的疑惑,請他們來解釋我在漢 地、我在中國學習佛法的疑惑,斷除我的疑問。 這一段文比前面說得具體了一點,你究竟對佛法有什麼疑惑呢?就是這兩 點:一個是涅槃經上當現二常;一個是十地經論分兩個學派,南北兩 道。究竟怎麼回事情?不大明白,因此而到印度去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二第二頁:明日,王請過宮備陳供養。而食有三淨,法師不受,王深怪。法師報此漸教所開,而玄奘所學者,大乘不爾也,受餘別食。食訖,過城西北阿奢理兒寺(此言奇特也)。是木叉毱多所住寺也。毱多理識閑敏,彼所宗歸。遊學印度二十餘載,雖涉眾經而聲明最善。王及國人咸所尊重,號稱獨步。見法師至,徒以客禮待之,未以知法為許。謂法師曰:此土雜心 、 俱舍 、 毘婆沙等一切皆有,學之足得,不煩西涉受艱辛也。法師報曰:此有瑜伽論不?毱多曰:何用問是邪見書乎?真佛弟子者不學是也!法師初深敬之,及聞此言,視之猶土。報曰:婆沙 、 俱舍本國已有。恨其理疎言淺非究竟說。所以故來欲學大乘瑜伽論耳。又瑜伽者,是後身菩薩彌勒所說。今謂邪書,豈不懼無底枉坑乎!明日,王請過宮 ,這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