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歧路灯》和《儒林外史》中的“与”和“给”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0639494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PDF 页数:45 大小:1.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楼梦》、《歧路灯》和《儒林外史》中的“与”和“给”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红楼梦》、《歧路灯》和《儒林外史》中的“与”和“给”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红楼梦》、《歧路灯》和《儒林外史》中的“与”和“给”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红楼梦》、《歧路灯》和《儒林外史》中的“与”和“给”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红楼梦》、《歧路灯》和《儒林外史》中的“与”和“给”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红楼梦》、《歧路灯》和《儒林外史》中的“与”和“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楼梦》、《歧路灯》和《儒林外史》中的“与”和“给”(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红楼梦、歧路灯和儒林外史中的“与”和“给”姓名:刘永华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汉语言文字学指导教师:张生汉;杨永龙20040501中文提要在汉语史的研究中, 如果把同一历史时期能体现不同地域方言特色的语料做比较,可以发现同一语言现象在不同方言或次方言中的表现异同。相同的表现是通语成份,相异的表现是方言成份。又因为 “ 语言的地域差别反映着时间上的发展序列” ,因此,通过相异成份的比较研究还能揭示出该语言现象的历时演变轨迹。 红楼梦 、 歧路灯和 儒林外史三部小说同时创作于十八世纪中叶,它们的语言分别代表了当时的北京话、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通过对其中的予词“ 与” 和 “ 给

2、”的共时异方言替换现象的全面考察描写和比较研究,发现和揭示予词的共时替换呈现出由北京经中原向江淮官话区波浪式传播的语言事实;通过对三部书中 “ V 与” 和 “ V 给”的替换的跨方言比较研究,描写和论证 ,U V 予”的共时替换在三地方言中的表现异同以及由“ V ”的比较所显示和发掘的方言词汇。文章对共时异方言比较研究的一种方法同格异词比较法 ( 暂拟名) 进行了实践,并证明了它的可行性。在汉语史的研究中,这是一种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一定普遍意义的研究方法。 红楼梦 、 歧路灯和 儒林外史所反映的语言现象,是十八世纪北方话系统内的共时异方言现象。三部书的语言待征同大于异,文章以异证同,因同见

3、异,因而偏重于异的分析。三部书呈现的予词的用法及其频率的差异大体上能表明这些用法出现的历时层次。详言之,如果某种用法在其中的一部或两部书中没有见到,那么有理由认为在另外的两部或一部书中出现的该用法的产生可能较早;如果某种用法三部书中都存在,但使用频率差异较大,那么认为使用频率高的最先出现。这种结论如果能够在其它历时语料或共时异方言语料的比较研究中得到证明,说明它具有相当的可靠性和一定的普遍性。用这种方法也许还可以用来检验或发现其它一些相关的语言问题,比如语料甄别、常用词替换、版本鉴定、方言词汇比较、方言语法比较、方音比较乃至理论语言学方面的一些问题。关 键 词: 予词 替换 方言 方法Ab s

4、 t r a c tT h e s i m i l a r i t i e s a n d d i ff e r e n c e s o f a l i n g u i s t i c p h e n o m e n o n in a l a n g u a g e c a n b ef o u n d b y c o m p a r i n g t h e l a n g u a g e d a t a r e p r e s e n t i n g t h e d i ff e r e n t d i a l e c t i n t h e s t u d y o ft h e h i s

5、 t o r y o f C h i n e s e l a n g u a g e . T h e s i m i l a r i t ie s i s c o m m o n f a c t o r , t h e d iff e r e n c e s i sd i a l e c t f a c t o r . B y c o m p a r i n g t h e d i ff e r e n c e s it s e v o lv e m e n t t r a c k c a n b e b r o u g h t t ob e c a u s e t h e l a n g u

6、 a g e d i ff e r e n c e s i n r e g i o n r e fl e c t s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s e r i e s i n t i m e .“ H o n g l o u m e n g “ . “ Q i l u d e n g “ a n d “ R u l i n w a i s h i “ w h i c h s im u l t a n e o u s l y w r i tt e n i nmi d - e i g h t e e n c e n t u r y a r e c o n s i d

7、e r e d as t h e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w o r k s o f d i a l e c t s i n B e ij i n g .C e n t r a l P l a i n s a n d S o u t h e a s t e rn R e g i o n . B y o v e r a l l d e s c r i b i n g t h e s y n c h r o n i ce x c h a n g e p h e n o m e n a o f t h e “ g i v i n g “ w o r d s “ y u

8、 “ a n d “ g e i “ , a n d c o m p a r a t i v e lys t u d y i n g t h e l a tt e r m a n i f e s t o f c u tt i n g a c r o s s d i a l e c t s , t h e p a p e r d i s c o v e r s a n d e x p o s e st h e f a c t t h a t t h e s y n c h r o n i c r e p l a c i n g o f t h e s e t w o w o r d s p r

9、e s e n t e d w a v y a d v a n c e f r o mB e ij i n g a c r o s s C e n t r a l P l a i n s t o t h e S o u t h . B y c o m p a r i n g t h e d i ff e r e n c e s a n ds i m i l a r i t i e s t h e v e r b s i n fr o n t o f “ y u “ a n d “ g e i “ i n d i ff e r e n t d i a l e c t s, t h e a u t

10、 h o rd e s c r i b e d a n d p r o v e d t h e d i ff e r e n t a n d s i m i l a r m a n i f e s t a t i o n s i n t h e s e 3 d i a l e c t s w h e n“ v +y u “ a n d “ v +g e i “ s y n c h r o n i c a l l y r e p l a c e d a n d o t h e r d i ff e r e n t d i a l e c t v o c a b u l a r i e sd u

11、r i n g t h e p r o c e s s .T h e p a p e r p r a c t i c e d a n d p r o v e d t h e s c i e n t i f ic m e t h o d w h i c h i s c a l l e d “ t h e c o m p a r i s o n o fd i f f e r e n t d i a le c t w h i c h i s s i m u l t a n e o u s l y”w h i c h i s o f p r a c t i c a b i l i t y a n d

12、u n i v e r s a l i t y . T h ec o n c l u s i o n w i l l b e m o r e r e l ia b l e t h a n b e f o r e i f i t c a n b e p r o v e d b y o t h e r d i a l e c t d a t a . T h e m e t h o da l s o c a n b e u s e d b y o t h e r r e l a t e d l i n g u i s t i c p h e n o m e n a s u c h a s t h e

13、 s u b s t it u t i o n o f t h e w o r d i nc o m m o n u s e , t h e c e r t i f i c a t i o n o f e d i t i o n , t h e c o m p a r i s o n o f d i a l e c t v o c a b u l a r y , t h e c o m p a r i s o n o fd i a l e c t g r a m m a r , t h e c o m p a r i s o n o f d ia l e c t p h o n e t i c

14、 s a n d t h e o r e t ic l i n g u i s t i c s . E t c .K e y w o r d s : Y u C i R e p l a c e D i a l e c t Mo t h e d引言0 . 1 在汉语史的研究中,如果我们把同一历史时期能体现不同地域方言特色的语料做比较研究,可以发现同一语言现象在不同方言或次方言中的异同表现。相同的表现是通语成份,相异的表现是方言成份。又因为 “ 语言的地域差别反映着时间上的发展序列l ” , 所以, 通过这些相异成份的比 较研究还能揭示出 这一语言现象的历时演变轨迹气 红楼梦 、 歧路灯和 儒林外

15、史( 以下简称 红 、 歧和 儒) 三部长篇小说同时创作于十八世纪中叶, 红和 儒分别代表了当时的北京话和江淮官话,这是学界的共识。 歧的作者是清人李绿园( 1 7 0 7 -1 7 9 0 ) , 他的一生与十八世纪共相始末。 歧是他 “ 用河南地方色彩的语言写清初的河南社会生活( 姚雪垠 ( 歧路灯序) 的一部长篇白话小说。由于 作者运用的民间语辞或方言理语相当丰富( 来星校注 ( 歧路灯序) ,因而它又成了研究1 8 世纪中原官话的不可多得的资 料2, 。 歧 “ 大体反映了1 8 世纪河南话的实际面 貌 1 ” 这种观点 应该是 没有问 题的。本文拟以 红 、 歧 和 儒 三部小说为语

16、料 , 考察予词 也就是表示授与的 “ 给”和 “ 与”的替换情况,揭示出予词系统中的通语和方言现象及其历时演变轨迹。0 . 2 一般认为,予词 “ 与”和 “ 给”在 红楼梦时代已经发生了历时替换现象 ( 太田 辰夫4 1 , 志村良 治151 , 香坂顺- 1 , 刘坚、 江蓝生、白 维国、 曹广顺 fl , 李 宗 江1 ) 。 但 这 种替 换 的 具 体 情况是 怎 样的, 我 们并 不 是 十分 清 楚。 志 村良治 1 指出: “ 从 与 变为 给 ,过渡时期的状况如何,在变化中 有什么 特点,这段话根据张生汉先生 汉语词汇史课堂笔记整理,已 发表于 山西师大学报2 0 0 4 年第2 期。有 关语言中时地关系的论述, 如索绪尔指出: “ 地理差异应该叫做时间差异. ” 见于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I m l 高名凯译,岑麒祥,叶蜚声校注 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