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背景下我的大学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636624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转移背景下我的大学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产业转移背景下我的大学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产业转移背景下我的大学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产业转移背景下我的大学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产业转移背景下我的大学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产业转移背景下我的大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转移背景下我的大学(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产业转移背景下我的大学、就业思考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事实证明,产业转移的发生,既能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带动 区域经济高速发展,也会对当地的地理环境、社会稳定和就业产生巨大的影响。当前,我 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逐渐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得更加迫 切。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面临新的发展趋势,促使我国对高素质 人力资源的需求不断扩大,也将为莘莘学子带来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一、产业转移概述1什么是产业转移经济的发展往往伴随着产业转移,产业转移的实质是生产力的空间转移,是市场 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出现的必然现象。产业转移(Industrial Transfer

2、)是指由于资源 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的经 济行为和过程,是一个包含国际与地区间投资与贸易活动的、综合性的要素与商品流动过 程。这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是国际或地区间产业分工形成的重要因素, 也是转移国(或地区)与承接国(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产业转移常常以相关国家或地区间的投资、贸易以及技术转移活动等形式表现出 来。其构成要素包括转移国(或地区)、承接国(或地区)、转移产业、转移企业、转移 资本、转移技术等。2产业转移的类型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 为不同的类型

3、。一是按照涉及地域范围的不同,产业转移可分为国内产业转移(也称作区域产业 转移)和跨国产业转移(也称作国际产业转移)。国内产业转移是指产业转移在空间上没 有突破国家界限,在一个国家内部的不同地区进行转移。跨国产业转移是指产业转移在空 间上突破国家界限,在不同国家之间进行转移。二是按照转移客体中最突出生产要素特性的不同,可以将产业转移分为劳动密集 型产业转移、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同时也代 表产业发展层级依次上升的三个主要梯级。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是指产业转移客体中劳动力的使用较多,产品成本中工资部 分所占的比重较大,产品附加值在三种类型中平均最低的产业转移。食

4、品、服装、工艺品 等行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是指产业转移中投资规模较大,资 本要素发挥的作用和所占成本比重较大,产品的平均附加值介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 集型产业之间的产业转移。通常钢铁、机械、汽车、造船、化工等行业多属于资本密集型 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指产业转移客体中技术是最核心的生产要素,产品附加值在三大类 产业中是最高的产业转移。信息、通信、生物、软件、精密机械、精细化工、新材料等行 业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三是按照转移主体的性质、转移的内在机理不同,可以将产业转移分为市场扩张 型产业转移和成本节约型产业转移。市场扩张型产业转移是指为占领外部市场进行的产业 空间上

5、的转移。成本节约型产业转移是指由于外部竞争和内部调整压力而进行的围绕成本 节约目的的战略性产业迁移。四是按照转移的空间流动方式不同,可以将产业转移分为水平转移和垂直转移。 水平转移是指在同质区域之间发生的产业转移。垂直转移是指在存在梯度的异质区域之间 发生的产业转移。3产业转移的意义产业转移是发生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之间的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是以企 业为主导的经济活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或者跨区域贸易等方式,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 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产业转移对 于区

6、域经济结构调整及区域间经济关系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是典型 的通过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范例。纵观世界经济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每一次全球化的经济加速发展总是伴随着大 规模的国际产业大转移。应当说,产业转移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而中国目 前已成为产业转移的主战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国或地区的产业能否充分地利用本 地的动态比较优势,并顺利进行产业转移,将决定其长期绩效。长期来看,产业转移有利 于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可以避免出现地区产业同构以及重复建设等问题,对于我国产业结 构优化与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产业转移对我国已经并将继续产生深远的影响:一方面,

7、随 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外投资的大量涌入,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的转型升级起着 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在中央“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部署下,随着区域经济 协调的加快,地区间的产业转移也在蓬勃发展。二、产业转移的条件和动因产业转移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区域间因资源禀赋、区位、市场、产业 配套环境、制度环境等因素的差异所形成的比较优势动态发展变化的结果,是一个动态的 过程。1产业转移发生的基本条件一是区域间存在产业级差。从产业转移的动态过程可以看出,产业演进历经了劳 动密集型产业十资本密集型产业一技术密集型产业。由于世界各地的要素禀赋不同、制度 环境不同,从而导致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

8、,这导致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经济技术水 平存在较大的差异,进而导致发达国家(或地区)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主导产业存 在明显的产业级差。正是这些区域间产业级差的存在促使产业转移的发生成为可能。纵观 20 世纪以来的几次全球性的产业大转移,正是在存在明显产业级差的国家间进行的。比如,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向日本的产业转移;20 世纪 70 年代日本向亚洲“四小龙” (韩国、 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产业转移。二是区域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产业级差的存在是产业转移的基础,但并不必然 导致产业转移的发生。由于产业转移通常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和跨区域贸易等方式实现, 这就要求资本、技术、

9、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可以跨地区流动,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生产力和产 业规模。因此,生产要素能否在不同地区之间流动,以及流动的自由程度大小,决定着产 业转移阻力的大小。产业转移总是向着产业转移阻力最小的方向移动,而生产要素流动的 自由程度通常取决于经济制度和国家政策。因此,各个国家(或地区)为了促进本国或本 地区的经济发展,自 20 世纪以来相继加大对外开放,减少生产要素流动的障碍。三是区域间存在产业利益差。不同区域间即便存在产业级差,生产要素可以在区 域间自由流动,产业转移仍然因为缺少利益条件而难以发生。在开放式区域经济系统中, 产业转移能否发生,以及将从哪个区域向哪个区域转移,将取决于区域间的利益差

10、。不同 区域的经济体中,由于要素禀赋、市场结构、技术水平等不同,产业成长的利益格局也会 不一致,正是这些区域间产业利益差的存在,才会诱发并引导产业转移以获取比较利益。四是产业竞争。产业竞争是产业转移的重要条件。垄断的产业不会发生产业转移, 因为企业会通过垄断实现高额利润。只有产业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存在竞争,即形成所 谓的“重合产业”,并由此引发企业经营的成本压力和市场压力。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积 极寻求跨地区投资和跨地区贸易,最终导致产业转移成为可能。综上所述,区域间存在产业级差、地区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区域间存在产业利 益差以及产业竞争是发生产业转移的基础条件,然而即使这些条件都得到满足也并

11、不必然 会导致产业转移的发生,产业转移的发生还需要动力系统的推动。四、我国产业转移的现状2我国产业转移的现状和趋势我国疆域辽阔,区域间资源禀赋差异较大。东部沿海地区一直站在中国改革开放 的最前沿,政策和制度条件比较优越,再加上有利的交通地理环境和比较浓厚的商业文化 底蕴,致使该地区成为中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地区,并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实 现了较快的增长。截至 2010 年底,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投资总额达 27059 亿美元,其中绝 大部分集中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所占份额很少,三个地区所占比重分别为 82.6%、9.7%和 7.7%。2001 年中国加入 WTO 后,中国吸引外资

12、进入高速期,但进入中西部 的外资增长缓慢。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在 2007 年金融危机前,中西部地区的外商 投资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为 15.8%,2008 年为 15.9%。截至 2010 年,东部地区吸引的外商投 资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仍高达 82.6%。中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除了区位选择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外, 所承接的产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涉及钢铁、化工、交通设备、通信器材等传统制造业中 资本与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以及技术密集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即低附加值的技术密 集产业)。产业转移的方式以绿地投资为主,构建 OEM 代工基地。近年来,跨国公司以中 国沿海大城市为核心,已经建立

13、与全球生产链相连接的产业集群,国内国际的资源和要素 也已大量向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圈这三个地区集中,市场规模、生产链、 企业群、城市群的良性互动越来越明显,东部沿海地区良好的产业基础和技术条件,导致 其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中仍然是重要的承接地区,但是随着东部沿海地区持续的高速发 展,劳动力等要素的比较优势逐渐降低,以及资源条件的约束,使东部沿海地区正在通过 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较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和高能耗产业, 逐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而中西部地区则凭借其低廉的土地、劳动力成本和丰富的资源以 及巨大的市场需求潜力,正在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

14、的理想承接地。五、产业转移的效应产业转移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产业转移对就业机会和就业结构均会产生重要影响。对产业承接地区而言,伴随 着产业转移,相应的就业机会也会转移到产业承接国,产业承接国从而获得了直接的就业 促进效应。同时,随着产业结构的提升,该地区就业劳动力结构也向受教育程度更高的专 业人才倾斜。对产业转出国而言,随着产业转移,可能造成转出国就业机会的丧失。据 OECD 和美国共同进行的一项调查预测:美国服务业如果保持调查时向外转移的速度不变, 2015 年美国将有 330 万个服务业岗位转移到国外。但是,产业转出国通过产业转移优化了 该地区的产业结构,新兴产业的发展会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

15、并且,由于新兴产业的产业 层次更高,进一步优化了就业劳动力结构。六、把握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2当前国内外产业转移带来的就业机遇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中国大陆地区抓住了第四次国际产 业转移的机遇,成为这次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产业承接国。通过此次产业转移,中国工业 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以东部沿海大城市为核心,与全球生产链相连接的产业集群。产业 结构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为主,逐步向集成电路、装备制造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提升。 凭借国际产业承接,中国大陆地区迎来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最强劲的经济增长,并随着工 业的发展,为众多劳动人口提供了长期稳定的工作机会,吸引了大量农

16、业人口进入工业生 产,在扩大就业、提升就业劳动力结构的同时,加速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并且随着产业 结构的不断升级,工业发展对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强,也给广大青年大学生 带来了长期稳定的就业。自 2002 年以来,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维持在 4%左右。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产业的劳动力吸纳能力降低,同 时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毕业生大幅增加,这种需求的降低和供给的增加使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受到巨大的挑战。但是,危机以来国际科技与产业转移呈现的新发展趋 势,也给大学生就业带来新的机遇。在新一轮全球经济结构调整中,传统意义上以商品贸易为基础的国际分工格局正 被打破,国际分工逐步深入到了企业内部,分工方式由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部产品分工和 要素分工延伸,呈现出产业间分工、产业内产品分工和要素分工并存的新模式。产品价值 链分工导致生产的“分节化”,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低端环节进一步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 家转移。并且,为了摆脱金融危机、抢占国际市场,发达国家更加关注东道国的市场需求, 并通过研发中心伴随生产转移的方式抢占先机。这些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