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荀子,韩非子,庄子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544550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荀子,韩非子,庄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孟子,荀子,韩非子,庄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孟子,荀子,韩非子,庄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孟子,荀子,韩非子,庄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孟子,荀子,韩非子,庄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孟子,荀子,韩非子,庄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荀子,韩非子,庄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孟子一、孟子的生命情调 孟子(公元前 372?-前 289?年)是继孔子之后,中国伟大的儒家。他是战国时代邹国人(今山东省邹县),他并未受业于子思,而是以孔子私淑弟子自居,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开账授徒。孟子生活在中国古代封建制度已崩而未溃,各国战争频仍以争夺中国的主导权的战国时代,(公元前 403-前 222 年),他奔走各国,游说诸侯,批杨墨,驳农家,斥告子,在乱世中展现他特殊的风格与人格。(一)孟子的人格特质:“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1、强韧的生命力。在那段迅雷风烈的的战国乱世中,孟子不随俗俯仰,有所为有所不为,他以雄浑有力的方式批判时代的堕落,与功利主义作斗争。2、强烈的使命感。“当今

2、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刚直的气概。他斥责梁襄王“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所畏也 。”孟子梁惠王上他批判杨朱与墨子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君无父,是禽兽也。”孟子滕文公下3、孟子对他的时代的认知:急功近利风气的弥漫。政治的黑暗与堕落。攻伐征战的频繁。这样的时代让他“不得已”批判,并在激烈的批判中导引时代走向他理想中的正途。(二)、孟子的游历生活孟子眼中有四种圣人:以伯夷为代表、以清高自我期许、高亢其志,不同流合污的“圣之清者”;以伊尹为代表、以天下为己任的“圣之任者”;以柳下惠为代表虽洁身自好,但待人敦厚宽和的“圣之知者”;以孔子为代表的行止进退完全听从于心所欲不逾矩

3、的“圣之时者”。他以孔子为典范,对他瞻仰景从。孟子学习孔子毕生为人处世那种建构在深刻的时间意识之上的与时俱进的精神。(三)理想的追寻: 孟子认为知识分子就应该以具体的行动实践“仁义”这种价值规范,他认为士就应该“尚志”孟子尽心上孟子大概在齐威王(在位于公元前 357-前 320 年)的时候曾游于齐,后来遍历宋、滕、薛诸国,回到邹国,再游梁国,最后在齐宣王(在位于公元前 319-前 301 年)的时候再度来齐国,最后在 公元前312 年离开齐国,结束周游各国的生活,这是一段理想追寻的历程。二、孟子的介绍1.孟子内书有七篇,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每篇各分上下,近 3.5 万字,外书四篇

4、,性善变文说孝经为政。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今天的教科书一样。三、孟子的主要思想(一)经济思想1、义利观:利是有条件的,物质利益必须服从新兴地主阶级的长远利益,求利不能超越道德规范。“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2、恒产理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也。”滕文公上就是说人民要拥有一定数量的长期的占有的财产,这是安定人心,巩固封建统治的必要条件。3、分工和劳动理论:劳力和劳心之分,这是为统治阶级的剥削辩护,孟子属于劳心的统治阶级,他站在贵族的立场,强调阶级区别,“有大人之事,有

5、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4、财政赋税理论:第一,收取赋税时实行仁政,以减轻地主阶级的赋税负担;第二,注意发展生产,使人民富裕,让财政收入有充足的来源;第三,在税率问题上,税收的标准应该以保证财政支出为前提。5、重商:第一、“关,讥而不征。”免征商税;第二、“征商”对于那些垄断市场谋取暴利的商人是必要的,反对“与民争利”第三、价格是否合理是是发展商品生产和交换的重要基础;第四“人皆可以为尧舜”有利于提高商人的地位。(二)政治思想1、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强调统治者要“与民同乐”,在他的眼中贤君应该选贤任能,使俊杰在位;制民之产,使人民饱食暖衣;轻

6、徭薄赋,关心人民疾苦;征伐不仁之君,拯救人民;道德高尚,喜闻善言,乐行善事;明人伦,教民尊亲敬长。良臣应该立志天下,守道不屈;恪尽职守;职守清廉;臣对君“避其恶而助其善”。他提倡德治。他的理想的政治境界着重在“道”的权威是尊于“势”的。因此要以道德的修为来提升政治的作为。孟子的政治主张是以道德优先,倾向唯心论,在孟子公孙丑上中他提出两个观点:1、人心的普遍性是政治领域能否修明的关键,因此人心可以作为一切政治作为的基础。2、德性主体的扩充或实践可以在政治领域展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孟子离娄上2.重民、贵民。他指出当时社会的主要劳动者是农民,应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7、”这实际上是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考虑的,这样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他强调主权在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认为人应该是社会的人,但他强调必须先建立个人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然后个人才能与社会发生关系。个人与社会统一的基础在于心。他想调和阶级矛盾,但由于阶级条件和历史条件的局限他无法认识到阶级的对抗是无法调和的,剥削者的幸福只能建立在被剥削者的痛苦之上。这种思想有一定的欺骗性,他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这种主张是以绝不触动封建等级关系为前提的,这就明确限制了“贵民”的实际含义。况且他的主张并不是终极目的而是达到更好的统治人民这个目的的手段。3、他主张大一统,具有法治倾向,“贤者在位

8、,能者在职,眀其刑罚。”否认周天子“共主”的资格,破坏了宗法等级制,破坏了奴隶制下君臣关系原则。他具有“王法不屈”“不阿私亲”的法制倾向。4、孟子强调“人民的主体性”他反复劝齐宣王将自己融入人民群众当中,以人民的好恶为好恶,以人民的意志作为意志,以民意的归依作为政权转移的标准。(三)教育思想1、教者身正,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他认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乃人生之一乐。尽心上他反对自以为是,认为“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滕公下1、重视道德教化。“申之以孝悌之意。”教育的内容是“明人伦”“居仁由义”即通晓伦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教育要“周于德者

9、,邪世不能乱。”尽心下要开启民智,维护社会秩序。还要培养精神境界高的人。他所谓的精神境界主要是:(1)“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上(政治上有刚正的气节。2)“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梁惠王下尚公的社会思想。(3)“万物皆备于我”尽心上天人和谐统一的宇宙观。2、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相结合。“仁且智”须明六经六艺。3、凡人都可以入学,来者不拒。“圣人与我同类也。”告子上4、因材施教,培养专才。5、实行淘汰制,“教亦多术”这种“不教之教”要激励学生使之奋发。6、引导独立思考。“梓匠、轮舆能使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尽心下他的教育是心的淬炼,主张进行自我教育。7、学贵持之以恒。“君子之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尽心

10、上8、重视环境对教育的作用。在孟子告子上和孟子尽心上中他强调了时空条件如富岁、凶岁、肥地等客观环境对人的心性修养会造成影响。9、调动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反对自暴自弃,“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滕文公下孟子所认为的教育在于促使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之整体的觉醒。他强调客观环境对于一个人的主体性会有所影响。孟子谈到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时,重视的是主管功夫的修养成就,来转化或超越客观环境的局限性。(四)哲学思想:心、性、天、命“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尽心上1、心、性在孟子的思想中同实异名。他的“性善论”认

11、为人生而具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种心,即仁义道德的四端,亦是人性中的善。“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滕文公上在他的“性善论”中带有唯心主义先验论,人的本质具有多层次性,绝不会像他说的那么简单,他之所以将仁义礼智作为人先天的属性是为了强调地主阶级伦理道德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这是他为地主阶级服务的表现。他无法认识到现实对道德的决定作用,而将人的道德归结为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他的错误不是肯定人在主观上具有能动的自我修养以适应客观现实的作用,对人本质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的特点而是而是将主管与客观的关系本末倒置,夸大了人的主观作用,以至于看不到客观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所提倡的仁义虽带有阶级性却对于反对

12、过度剥削、反对战争有着进步意义,“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销。”告子上他让人们积极维护、存养善性,这对于人的素质的提高也是有意义的。“我知言,我养浩然之气。”孟子对人的生命境界的讨论以“气、心、形”为中心。孟子的浩然之气是将生理层面的气接受理性的心的指导。他认为心可以作为道德判断的工具,生命情意应该接受德行我统帅。孟子认为人之有形的躯体会受到无形修养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的践行、尽心。他认为人的“形”虽然是自然物但是人只要充实道德生命,那么自然生命就会被道德生命转化,有限的“形”就取得了无限二永恒的道德意义。2、天、命。“莫

13、知为而为者,天也。莫知至而至者,命也。”万章上虽然他将天看作宗教性的但他认为天最根本的是道德的东西。“诚,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而未有能动者也。”他认为诚可以改变客观规律,这明显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具有唯心主义倾向。在天与人的关系上,他将心、性、天看作一体,这是他向往的最高境界,“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天与天地同流。”“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尽心上3、认识论。他认为“尽信书不如无书”尽心上重视人的直接经验,反对教条主义。“登东山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他告诉我们要纵观全局才可以

14、避免认识的片面性。他的认识论是唯物的,“心之官则思”“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亦。”但是带有“良知”“良能”“良贵”等先验论残余。4、辩证法。中权的概念包含了辩证法因素,中指的是“无过不及”如果偏离中道就要犯错误。与中相对,他提出了权的概念,权就是权变,灵活运用,在维护大原则的前提下,要根据实际情况变动,如果没有这种变动那就会陷入片面性。在内外因方面他比较看重内因,“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离娄上三、美学研究1、“充实之谓美。”尽心下美是真与善的统一。2、美是和谐统一。3、重本质,质与文并茂。重意境,情与景交融。重神似,神与形兼顾。“上下与天地同流”“大化流行”宇宙观对中国绘画“透视法”产生了影响。以大观小,“三远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