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密的“两个人”假设与司马迁的“两者”描述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528196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斯密的“两个人”假设与司马迁的“两者”描述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斯密的“两个人”假设与司马迁的“两者”描述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斯密的“两个人”假设与司马迁的“两者”描述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斯密的“两个人”假设与司马迁的“两者”描述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斯密的“两个人”假设与司马迁的“两者”描述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斯密的“两个人”假设与司马迁的“两者”描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斯密的“两个人”假设与司马迁的“两者”描述(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斯密的斯密的“两个人两个人”假设与司马迁的假设与司马迁的“两者两者”描述描述文档来自网络,是本人收藏整理的,如有遗漏,差错,还请大家指正!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斯密的“两个人“假设与司马迁的“两者“描述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严清华 何 芳摘要 根据斯密的理论假设,市场经济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两个人“:一个是市场活动的主体,其本质特征是理性“经济人“;另一个是管制市场的政府,其角色定位有如“守夜人“无独有偶,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司马迁也将社会上活动的人描述为“两者“:一是社会经济的活动者,他们都是忙碌奔波的“利者“;一是社会经济活动的管理者即政府,其理想角色是充当一个顺应社会经济自发发

2、展的“善者“斯密的“两个人“假设与司马迁的“两者“描述既有同工异曲之妙,又有交相辉映之趣,比较二者,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关键词 经济人 守夜人 利者 善者一、斯密假设和司马迁描述的理论基础(一)斯密假设的理论基础:自然秩序论“自然秩序“本是法国重农学派的理论概念,斯密吸取了重农学派的自然秩序理论,认为自然界存在着一种天然的秩序,“坚信自然规律一直是古典学派的信条“,并认为“这些规律不但不与个人自由相悖,而且是它的直接结果之一它们是使一切自由人紧密结合起来的自发性纽带“在斯密等人眼里,自然界、自然物、自然状态等等一切最初存在于人类的纯天然的东西的变化都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的,这些规

3、律的存在是客观的,有其必然性斯密在其代表作国富论中频繁使用“自然“一词,其内涵首先指的是“物“,“物“是天然的、物质世界或自然物本身所拥有的东西;但它并不排斥“人“,“人“被置于人类社会活动之中,其活动顺应市场的内在规律而不相违背,它们的共同特性是二者都具有客观性自然世界如此,经济世界也是如此经济发展也同自然发展一样存在着一种天然的秩序,也有其客观规律斯密认为,在社会分工和交换中存在着人们自觉遵守的行为法则,这种行为法则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背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力量在这种客观力量指导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由放任的社会就是最符合人的利己本性的“自然秩序“自然秩序“是一种自我实现的秩序,它通过每

4、一个当事人按照其对这一秩序的认识而在自由行事时表现出来,是每个人的自由活动所造成的必然结果他把自然秩序作为社会经济秩序的依托,把经济规律所产生的经济秩序等同于自然规律所形成的自然秩序,认为这种秩序的形成也具有客观性、必然性,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斯密的“两个人“假设正是以这种自然秩序论为理论基础的(二)司马迁描述的理论基础:自然之验论“自然之验“是指得到自然规律验证的活动与现象,其本质在于强调遵循客观规律司马迁认为经济活动有其客观规律可循,“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在司马迁

5、看来,人类的经济活动就像流水一样有其自然规律,统治者不必对之进行干预,只要让人们各安其业、各从其事、各尽其能,物质利益规律就能自发调节人们的经济行为,促进生产流通事业顺利发展,使社会经济发展和利益协调自发达到一个较为均衡的状态司马迁相当重视市场力量或价格机能的作用,把人类为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交换活动看作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符合客观规律的行为在他看来,“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就是一种完成符合自然规律的现象当一种商品价格贱时,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就会使之价格上涨;反之,当一种商品价格贵时,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就会使之价格下跌商品价格上涨或下跌的中间因素是物品的供求状况,而根本诱因则是人们的利益

6、驱动当物品价格比较低廉时,人们从追求利益的需要出发,大部分都会去选购廉价物品并使其需求量上升,此时供应商就会提高物品价格以获取更高的利益,这就必然导致这种商品价格的上涨;反之亦然司马迁认为这种现象出于人们的利己之心,会对经济起到自发的调节作用,符合“自然之验“司马迁是把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物质生产的历史当作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史去看待的,强调了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这是司马迁“两者“描述的理论基础二、斯密的“经济人“假设与司马迁的“利者“描述(一)斯密的“经济人“假设:市场经济中利益的理性追求者“经济人“是指置身于市场经济中的利益的理性追求者在国富论中,斯密并没有明确提出“经济人“这一范畴,但他认为

7、每个人都以自利为追求目标,自利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动力,一切商品交换都由每个参与者的自利动机所推动,每个人对职业的选择形成了自然分工,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也是由每个人的自利所造成的等等,诸如此类的描述已透露出明显的“经济人“理论气息,这正是后人将“经济人“假设的功绩归之于斯密的重要原因所在斯密的“经济人“假设蕴含了如下基本内容:1“经济人“从利己本性出发斯密认为人性的本质是自利,人所追求的都是自己的利益,从人的本性中产生出的自利追求是合符规律的行为他指出:“任何一个想同他人做交易的人,都是这样提议的给我那个我想要的东西,你就能得到这个你想要的东西,.我们期望的晚餐并非来自屠夫、酿酒师和面包师的恩

8、惠,而是来自他们对自身利益的关切我们不是向他们乞求仁慈,而是诉诸他们的自利心;我们从来不向他们谈论自己的需要,而只是谈论对他们的好处“在他看来,人们的一切社会活动和相互之间的交换都是出于自利心的驱使,他们不仅要明确自己的求利倾向,而且要承认他人自利心的合理性并利用他人的自利倾向来实现自己的目的所以说,求利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既定的事实,不能予以否定2“经济人“会促成社会利益的实现在斯密看来,虽然每个人都有利己心,但在具体的经济活动中又都会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达到一个并非它本意所要达到的目的,这种目的就是指对个人利益的追求最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的确,通常他既不打算促进公共利益,也不

9、知道他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在此种情况之下,与在其他许多情况之下一样.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这样,每个人在经济活动中所考虑的虽然并不是整个社会的利益,然而他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必然会引导他选定最有利于社会的途径并进而促成整个社会利益的实现3“经济人“应该是理性的“经济人“具有理性的性质是指一个正常的为自己谋生的人,他们正常的甘愿节省,正常的甘愿为某种金钱报酬而努力,或者是为自己买卖寻找最好的市场等在交换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利益能达到最大,这种趋势就是一种理性行为每个人都是各自利益最好的判断者,对所面临的一切目标和机会都会选择一种趋利

10、避害的手段,以求取自己的利益的最大值除此以外,“经济人“的理性行为不能与道德、法律背道而驰,亦即“经济人“的自利不能采用违背社会道德的卑鄙手段来实现(二)司马迁的“利者“描述: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忙碌求利者在司马迁的描述中,“利者“是指与生俱来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忙碌奔波的求利者司马迁认为逐利求富是所有人的共性,他描述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社会上各类人的“逐利图“:农、工、商等人的活动自然是为了“求富益货“;就是“深谋于廊庙,论议朝廷“的达官显贵,“守信死节,隐居岩穴“的清雅之士,也为的是“归于富厚“;至于“陷阵却敌“的军士,“攻剽椎埋“的少年,“走死如鹜“的侠士,“不择老少“的歌伎,“饰冠剑,连车骑“的游

11、闲公子,“不避猛兽“的猎者,“博戏驰逐“的赌徒,“舞文弄法“的吏士等等,也无一不是“为财用“、“奔富厚“在司马迁笔下,凡社会人士,不分贵贱,不分老少,无一不是在为逐利求富而忙碌奔波着,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司马迁的“利者“描述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求利是人与生俱有的本能要求司马迁认为,求富之心人皆有之,它是人天生就具有并不经过后天学习的本能要求,即所谓“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在他看来,人们求利的本能要求是天经地义的,人们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生存,追求利益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条件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故他在史记货殖列传中,破天荒地专门为春秋末至汉初以经营手工业和商业而

12、致富的人做传,记述他们的言论、事迹和经验,富者被视为一代楷模也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因而他揭露那些为了求利而挺而走险的行为,包括“不避汤火之灾“,“不避法禁,走死地如鹜“,“不避猛兽之害“,“不避刀锯之诛“等,认为人们的这些行为也是出于对利益的追求2求利途径和手段有正当与不正当之分虽然求利是人们的本能要求,但并非任何求利行为都是正当的他把求利分为三等:“本富“、“末富“和“奸富“本富“是指从事农业而致富,“末富“是指从事工商业而致富,“奸富“是指“弄法犯奸而富“,他的基本看法是“本富为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本富“和“末富“是通过农、工、商等经济活动来致富,是获取财富的正当手段,这类致富途径和手段

13、是无可指责的;而“奸富“则不同,是应明确予以反对的,包括“劫人作奸,掘冢铸币“等,对于这种手段不能放任,应该严厉打击3求利结果会导致贫富差距的出现司马迁意识到人们的自发求富活动必然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有人成为巨富,有人又求而不得,仍然处于贫困状态,社会上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贫富差距他认为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这种差距的出现具有客观必然性,是人们个人能力的体现,即所谓“巧者有余,拙者不足“在他看来,富者,不是因为有人送给他们财产;贫者,也不是因为有人剥夺了他们的财产,出现贫富差距只是在于人们巧拙的不同正是基于这一认为,因而他明确反对对富人进行各方面的限制,尤其反对夺富予贫他的基本主张是“贫富之道,莫之夺

14、予“,即不能够也不应该夺富予贫因为富者是有能力的表现,贫者是无能力的结果,我们不能打击有能力的“巧者“而支持无能力的“拙者“;同时有能力的人只要有合适的条件就会成为富者,而无能力的人即使赐给他财富他也会最终丧失,即所谓“不肖者瓦解“,因而统治者决不能实施打击富者的政策三、斯密的“守夜人“假设与司马迁的“善者“描述(一)斯密“守夜人“假设: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定位依据“守夜人“假设,国家的主要任务是营造一个发展生产、积累财富的和平环境,防止外来侵略,维护国家治安,不必干预其他方面的发展斯密是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来对政府角色进行定位的,他的基本思想是在市场经济中人们在利己心的引导下,通过个体

15、经济利益和动机的调整,经济活动就能够正常进行,社会总利益也能够得到实现,用不着政府直接干涉斯密的“守夜人“假设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政府“守夜人“的基本职责在国富论中,斯密描述了政府的“守夜人“职责,其主要职责有三项:一是“保卫本国社会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略与欺侮“;二是“尽可能保护社会所有成员不受其他成员的欺侮或压迫,即设立严正的司法机构“;三是“建立和维持某些对于一个大社会当然是有很大利益的公共机构和公共工程“2政府应在如何“守夜“上恪尽职守斯密思考的重点不在政府是否是“守夜人“,而在政府应如何“守夜“这一问题上在斯密所处的时代,连大英银行都是私人经营的,因而政府所能管的主要是国防、司法和公

16、共设施等斯密提出了关于政府“守夜“的各种建议以国防为例,斯密分析了狩猎和游牧民族的全民皆兵,以及农业文明的业余战士模式,认为当时情况下不需要政府专项财政开支来维持国防,但是随着制造业的进步和军事技术的复杂,就必须要由政府抽税来维持装备纪律严明的常规军了再如,斯密分析政府怎么去维持运河、道路等公共工程才能花费最小、最经济他认为,运河的通行税与其让委员会负责倒不如像其他国家一样交给私人负责,这样效果更好;而道路的通行税则不一样,因为运河如果修理不好是完全不能进行河上运输的,所以把道路交给委员会管理也并非下策总之,斯密“守夜人“假设的重点是在国防、司法和公共设施等方面政府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3“守夜“并不等于政府对经济活动撒手不管实际上,政府仍需通过各种手段来干预社会经济发展第一,实施管制政府通过法规来干预市场,政府管制的出发点更多考虑的是社会价值而不是经济价值,范围包括酒类管制、食品和药类管制、劳动合同鉴定等第二,运用财政手段针对某些特定商品和特殊人群实施财政补贴或限制政策,如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