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后期病虫害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514454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麦后期病虫害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小麦后期病虫害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小麦后期病虫害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小麦后期病虫害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小麦后期病虫害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麦后期病虫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麦后期病虫害(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麦后期病虫害小麦后期病虫害目前我市小麦进入了灌浆期,灌浆期是小麦多种病虫害危害高峰期,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此期病虫害的防治效果直接影响小麦的产量。灌浆期防治重点是麦蚜、麦蜘蛛、白粉病、锈病等。小麦灌浆期病虫害防治应大力推广“一喷多防技术” ,具体防治方法如下: 防治蚜虫、麦蜘蛛,可选用 10%吡虫啉 1000 倍液或 40氧化乐果加 20%的哒螨灵可湿性粉剂 25 克加 50%高效氯氢菊酯喷雾防治。在这些药液中按按 1000 倍的稀释倍数加 20三唑酮或 50多菌灵混合喷雾,可以同时防治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叶枯病等。若田间天敌与蚜虫的比例大于 1120 时就不必再用防治蚜虫的杀虫剂。小麦

2、后期也要注意预防干热风。当遇到干热风(气温 30 度以上、风力 3 级以上、空气相对湿度 30以下)时,要及时喷施1尿素水0.2磷酸二氢钾液(或相应的抗干热风增产剂)等,一般每 5 天喷一次,连喷 2 次,增加小麦的抗逆性和千粒重。以上杀虫剂、杀菌剂和抗干热风剂可同时合理混配喷施,达到防治病虫并抵御干热风的多种效果。主要病害症状及防治纹枯病1、症状 各生长阶段都可受害,出现烂芽,死苗,花秆烂茎,枯孕穗和白穗等多种症状。幼苗受害后,多在叶鞘出现中部灰色、边缘褐色的病斑。后向植株内发展至茎秆,植株基部茎节腐烂,严重者死亡。拔节后植株基部叶鞘出现椭圆形病斑。后发展成中部灰色,边缘褐色的云纹状斑。田间

3、湿度大时,病斑扩大相连形成典型的花秆症状。后期形成枯孕穗或抽白穗。2、发病规律 该病流行的重要时期是冬小麦返青至抽穗阶段。2 月下旬至 3 月下旬小麦返青起身期,气温回升,病情发展加快。3 月下旬小麦拔节后,温度较高,病害侵入并随拔节向上扩展,严重度显著增加,至孕穗末期结束。在春季雨多时,湿度大温度略偏高的天气有利于病害流行。偏施氮肥,植株密度大及田间杂草的郁闭度较高的田块发病较重。3、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 合理施肥:大力推广配方施肥和小麦专用肥,重病田要增施钾肥以增强抗病能力。提高播种质量:在选用耐(抗)病品种的前提下,推广机播及半精量播种。(2)化学防治 药剂处理种子。选用三唑酮 0.0

4、1%0.03%、速保利 0.025%、烯唑醇 0.03%0.05%等药 (任选一种)进行拌种(湿拌) ,可压低麦田发病基数,减轻田间病害发生程度。田间喷药防治。如果应用杀菌剂拌种,轻病年不需要防治。中等以上发病年份应当及时组织防治。每亩用 5%井冈霉素 150200 毫升或 500 万单位可湿性粉剂 2530 克或三唑酮每亩 10 克和 33%纹霉净可湿性粉剂 50 克(任选一种)每亩用水 3033 公斤将药量稀释后,均匀喷雾,以保证防治效果。白粉病1.症状 小麦从幼苗到成株期,均可被病菌侵染。病菌主要侵染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侵染叶鞘、茎秆和穗部。病斑圆形或椭圆形,病部表面覆有一层白粉状霉层。

5、发病严重时整个植株从上(可及穗部)到下均被灰白色的霉层所覆盖。2、发病规律 随着春季温度的升高,病情发展加快。2 月下旬至 3月上旬可以在田间查到中心病株。4 月下旬是白粉病发展速度最快的阶段,也是我省病害流行盛期。5 月上旬以后温度迅速升高到22以上,病情发展受到抑制,5 月中旬以后,病害停止发展。目前我省种植的小麦品种大多数均为感病品种,因此,发病程度主要受当年气候条件影响,只要气候条件适宜,当年病害就可能造成较为严重程度的流行。3、防治方法农业防治 栽培措施:配方施肥,适当增施磷钾肥,促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另外,应及时铲除田间自生麦,以减少苗期的菌源。药剂防治 药剂拌种:用三唑

6、酮 0.01%0.03%或烯唑醇0.03%0.05%湿拌麦种,可减轻苗期的侵染,推迟春季发病期。大田喷药防治:一般年份应掌握在 4 月中下旬,上三叶的病叶率达10%时开始施药。具体可每亩选用三唑酮 10 克或者粉霉灵胶悬剂100 克,兑水 33 公斤均匀喷雾。赤霉病1、症状 赤霉病在田间自幼苗至抽穗期均可侵染,小麦扬花后受侵染的植株陆续表现穗腐。田间潮湿时,受侵染部位长出一层粉红色霉层。当病菌侵害穗轴或穗颈时,被害处以上的部分枯死,田间可表现整穗或半穗枯死等症状。2、发病规律 赤霉病的流行强度及年度间变化,主要取决于菌源量,气候条件及寄主生育期三者的结合。在我省 5 月份左右,如果连续三天以上

7、的阴雨日多,当年赤霉病则可能流行。3、防治方法 在小麦扬花率 10%左右时,每亩用高浓度多菌灵(75%)可湿性粉剂 100 克兑水 60 公斤,手动喷雾或兑水 20 公斤机动喷雾;或者 36%粉霉灵胶悬浮剂 100 克;或 33%纹霉净可湿性粉剂50 克 (任选一种)兑水 33 公斤稀释喷雾。第一次用药后 7 天内,如遇连续高温多湿天气,必须再防治一次,以彻底控制病害危害。叶枯病1、症状 引起我省主要麦区的叶枯病以小麦霉叶枯病为主。该病能造成苗枯和穗腐,但以在叶片和叶鞘(鞘枯)较为普遍,尤其抽穗注浆期,病叶率急剧上升。在叶片上,病斑初呈水渍状,后扩大成圆形大斑,发生在叶缘的多为半圆形。由于浸润

8、性向四周扩展,常形成数层不明显的轮纹。2、发病规律 该病的周年发病过程可分三个阶段,即秋苗发病和越冬阶段,拔节至抽穗期(叶鞘病位上移阶段)和抽穗到成熟(上部叶片发病)阶段,后者是主要危害期,病势发展迅速,具有暴发性,常在短期内引起上部叶片和叶鞘发病并危害穗部,一般在 5 月初田间开始出现个别叶发病,5 月中旬达发病高峰。小麦品种间存在抗病性差异,一般说来矮秆品种发病较为严重。多年连作菌源增多,播期不适或覆土过深,田间郁闭等条件下适宜病害发生。春季降雨情况是造成病害流行的重要因素。春季雨量较正常偏多,阴雨天数和露日数多,空气湿度大,病害就会发生较重。3、防治方法农业防治 选用耐病品种。大力推广机

9、播。配方施肥,适当早追肥,小麦生长后期切忌盲目追施氮素肥料。药剂防治 若基部发病较多,且 4 月下旬和 5 月上中旬雨量偏多时,应做好药剂防治准备。在上部功能叶发病率 1%以上时即需施药防治。防治重点是良种繁殖基地的种子田,以防止病种对外传播。选用药剂与赤霉病相同。一般年份可以与防治后期病害一并进行。锈病(条锈、叶锈、秆锈)1、症状 三种锈病的发病初期出现褪绿色的斑点,以后长出黄色或红褐色的病斑类似铁锈色,三种锈病的典型特征可以形象地表述为:“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 。2、发病规律 锈病是一种能够随气流远距离传播的病害。病菌(夏孢子)随风吹到附近或远处的麦株上,遇到适宜的温、湿度条件

10、,即可发芽侵染小麦。秆锈病菌主要在西北、华北等麦区越冬,在高寒麦区越夏。3、防治方法种植抗病品种:目前我省种植的均为抗锈性较好的品种,要注意条锈变异情况,推广使用好抗锈病的小麦品种。药剂防治。在小麦生长中后期,上部病叶率达 10%以上时开始喷药防治。每亩用 20%三唑酮乳油 50 毫升,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70 克,兑水 30 公斤喷雾。也可结合防治叶枯病时兼治锈病。主要害虫及防治吸浆虫1、发生规律 麦红吸浆虫越冬幼虫在小麦返青后遇到适宜的环境条件,于 3 月中下旬,活动幼虫量占可总虫量的 80%以上。如果此时遇少雨天气,土壤水分 10%以下,活动幼虫仍转为休眠状态,土壤含水量 20%以

11、上时,才有利蛹的大量羽化。常年在 4 月中旬幼虫开始化蛹。4 月下旬到 5 月初是麦红吸浆虫成虫的盛发期。成虫产卵于小麦护颖内,小麦间和小穗柄处。幼虫随即从外颖缝隙中侵入颖壳内吸食浆液。小麦抽穗灌浆期与成虫发生期不吻合时,不利于成虫产卵及幼虫孵化侵入。2、防治方法 中蛹期防治采取毒土法防治,每亩用 40%甲基异柳磷乳油 200 毫升加水 35 公斤稀释碎土 20 公斤制成毒土拌,在露水干后顺利施于田间。也可用 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每亩 1.5 公斤配制成毒土撒施。成虫期防治应于成虫盛发期施药,可选用辛硫磷、敌敌畏及菊酯类农药,按照常规剂量喷雾防治。也可结合防治小麦蚜虫进行防治。蚜虫小麦苗期以麦

12、二叉蚜为主,穗期以长管蚜、黍缢管蚜为主。1、发生规律 麦二叉蚜在小麦苗期为害,抽秆后数量即减少,灌浆期即外迁,多数年份不造成严重的直接危害,但能传播黄矮病。2、防治方法 拌种,用 40%甲基异柳磷 50 毫升加水 1 公斤稀释,喷拌 50 公斤麦种,以减轻苗期蚜虫危害及防止小麦黄矮病发生。生长期防治 。防治指标为苗蚜 500800 头;穗蚜 500 头以上。利用天敌防治。在天敌单位与蚜量的比值超过 200 以上方可施药防治,低于 150 头可暂时不防治,以发挥天敌的控蚜作用。药剂防治。每亩用吡虫啉(大功臣、一遍净、蚜虱净、扑虱蚜等)0.5-1 克兑水50 公斤进行喷雾(药剂要两次稀释) 。不得

13、在穗期使用有机磷等高毒农药防治穗蚜。红蜘蛛1、发生规律 麦圆蜘蛛较耐寒,冬前即有发现。春季 2 月下旬至 3月上旬开始活动,3 月下旬至 4 月上旬进入为害期。一天中多在上午 9 时前和下午 4 时后活动,最适温度为 8-15,最适湿度为 80%以上,地势低洼,春季阴凉,以及沙壤土发生数量较多。2、防治方法农业防治 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轮作倒茬,及时清除田间地头杂草;麦收后深耕灭茬,消灭越夏卵,压低秋苗虫口基数适时灌溉,恶化红蜘蛛发生条件。药剂防治 对达到防治指标的田块,用 40%氧化乐果 2000 倍液喷雾 (每亩用 40%氧乐果乳油 5075 毫升) 。或者用速螨酮、牵牛星、扫螨净等农药按规

14、定用量稀释喷雾,可有效防治红蜘蛛。地下害虫麦田地下害虫主要有蛴螬、蝼蛄、金针虫三类。主要防治方法如下:1、农业防治 通过改善耕作制度和环境条件,压低地下害虫危害程度。如水旱轮作,精耕细耙,适时注水,不施未腐熟的有机肥料等措施,对防治地下害虫有一定作用。2、物理(诱杀)防治 利用地下害虫成虫阶段的趋光性诱杀成虫,减少当年危害和发生密度。3、化学防治药剂拌种:小麦种子按甲基异柳磷有效成分 0.04%0.08%拌种,对蝼蛄、蛴螬、金针虫均有良好防效。也可选用门硫磷 (有效成分0.05%0.1%)拌种,对蛴螬的防治效果也很好。土壤处理:用 2%甲基异柳磷粉剂每亩 23 公斤拌土撒施,对蛴螬、金针虫效果

15、明显,并可兼治小麦吸浆虫。毒饵诱杀:在蝼蛄较多的田块,可用敌百虫等农药与豆饼配制成毒饵诱杀。粘虫1、发生规律 粘虫越冬成虫在 3 月下旬至 4 月中旬盛发,5 月上旬终见。成虫喜在枯草把或基部枯黄叶上产卵。孵化盛期多在 4 月中旬末或 4 月下旬中,4 月下旬以后,温度迅速上升,幼虫发育加快,一般年份在 5 月初为三龄幼虫盛期,56 龄暴食叶片,严重时将上部叶片吃光。5 月下旬幼虫老熟入土化蛹。2、防治方法草把诱杀 成虫发生盛期将谷草扎成草把,插于田间,每亩麦田20 把,47 天必须更换一次,将更换下来的草把集中焚烧。化学防治 在幼虫三龄期开展防治,防治指标为每平方米 20 头。可用 50%辛

16、硫酸乳油每亩 5066 毫升或者 90%晶体敌百虫 66 克兑水50 公斤左右稀释喷雾。也可结合防治穗期其他害虫一并兼治。在主要防治粘虫时,每亩用除虫脲 1 号 12 克或者除虫脲 3 号纯药510 克,兑水 3350 公斤稀释,防治效果优于有机磷农药,且有利于保护粘虫天敌。红蜘蛛通过多年田间应用试验,防治红蜘蛛最佳药剂为 1.8%虫螨克50006000 倍液,防治效果可达 90%以上;其次是 15%哒螨灵乳油20003000 倍液、1.8%阿维菌素 3000 倍液、20%扫螨净可湿性粉剂30004000 倍液、20%绿保素(螨虫素+辛硫磷)乳油 30004000 倍液,防治效果达 80%以上;防治效果最差的为氧化乐果,仅为 60%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