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发展循环型农业的建议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499019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漯河市发展循环型农业的建议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漯河市发展循环型农业的建议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漯河市发展循环型农业的建议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漯河市发展循环型农业的建议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漯河市发展循环型农业的建议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漯河市发展循环型农业的建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漯河市发展循环型农业的建议(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专家鉴定论文漯河市发展循环型农业的建议李才华(漯河市召陵区万金镇农业服务中心 462323)摘要:主要论述了漯河市发展循环农业的必要性,根据目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漯 河市循环农业发展建议和对策。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 ”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 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 要战略举措。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覆盖工业、 农业、服务业等行业。在农业生产领域中引入循环经济的理念,必将促进农业 生产与生态环保的融合,优化农业生态环境,真正实现农业

2、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农业是指在低投入的情况下,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技术学原理及 其基本规律作为指导的农业经济形态,通过建立农业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环境 质量改善的动态均衡机制,统筹协调农业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保护的新型农村 发展模式.循环型农业可以有效利用农业资源,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提高农 产品品质,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发展循环农业也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 分。 1 发展循环农业的必要性循环农业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 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经济可持续发 展理念的增长模式。发展循环农业是农业发展观念、发展模式上的

3、一场革命, 是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紧迫需要。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市 场农业转变进程中,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正面临着从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从不 可持续到可持续的转变,农业要实现持续发展,很重要的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循环农业的兴起将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 发展循环农业,在农业生产领域运用循环经济理念,能够有效保护耕地,节约 资源,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提高城乡生态环境质量和 居民生活质量。同时,发展循环农业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物质能量投 入、实现农业资源能量的多级利用与物质循环再生。从经济上看,循环农业就 是一条价值增值链,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有

4、积极意义。 我市人均耕地面积只有 亩,近年来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和交通建设占用 了大量耕地,一些地方农业生产只求多产出,对资源的浪费与破坏现象严重, 不注意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不注意地力培育,耕地质量大为下降。这对我市今 后农业发展有很大的制约。发展循环农业,使得农业能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 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资金、技术在耕地上的集约利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是缓解我市资源约束矛盾,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2 漯河市具有发展循环型农业的有利条件 漯河市具有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农产品出口在我国占一定分量,在国内外有2比较优势,农业科研力量较强,社会及政府已开始关注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些 都为循环

5、型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些有利条件包括: 2.1 区位及生态资源忧势,适宜发展循环型农业漯河市地处河南中部,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土壤肥沃。动植物资源较丰富, 具有生态系统多样性。交通便捷,高速公路发达。区位及自然条件优越使得循 环农业体系更容易建立。近几年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增多,双汇集团的崛 起,庭院经济发展迅速,区域内各企业间进行中循环,区域间利用农业循环互补 性,将区域内和区域间农业生产结合,延长产业链,达到合理利用各区域资源, 废弃物充分资源化利用,形成区域间外部大循环,达到低投入、高效率、低污 染的循环经济目的。 2.2 较强的科研能力,为循环农业提供创新力量 循环农业要求在

6、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下,通过清洁生产、生态农 业、绿色消费、废物处理各环节,使物质和能量在企业内、区域内部、区域之 间循环流动,达到平衡。因此循环农业的发展对科技水平有较高的要求。漯河 市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全市拥有专业技术人员 1000 多人。高级职称人员 180 多人.农技推广科研体系健全。目前已形成了省、市、县三级所属,涉及农、 林、牧、渔、农机、水利等诸方面的研究体系。研究范围涉及农、林、水等各 部门,这些都为循环农业提供了技术创新力量。 2.3 土地资源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近几年来,漯河市进一步加大了对地力的培育力度,实施“沃土工程” ,积极 开展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推广科

7、学平衡施肥技术,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质 量。在此基础上,积极发展设施农业,探索多层次、多序列的立体农业结构, 提高土地资源综合生产能力和产出能力。到目前为止,全市推广平衡配套施肥 320 万亩,秸秆还田 70 万亩.设施农业面积达 5.2 万亩,建设各类标准化生产 示范区 26 多个,其中省级 3 个,市级 23 个.建立无公害粮食生产基地 120 万亩, 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30 多万亩。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4 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不断提高近年来,漯河市大力倡导能源的多样化利用,将生物质能、太阳能、秸杆利 用作为推广的重点,减少薪柴、秸杆与煤的用量,农村能源建设成果显著。实 施以沼

8、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工程,推进“猪-沼-果、菜“种植、养殖相结合模式。 2005 年全市共建规模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 2 处,建沼气池 52000 座。沼气 普及率达到了 10%。基本实现了规模化养殖场粪尿的无害化处理。玉米秸秆利 用率达 76%,全市青贮秸秆 16 万吨,全年秸秆有效利用率超过 90%. 2.5 绿色生态农业成果显著到目前为止,全市已制订和修订农业标准 19 个,其中新制订农业标准 8 个, 主要是蔬菜、粮食。据统计,全市累计建设各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 26 个, 示范推广总面积达到 150 万亩;累计创建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地 3 个,面积达到 30 亩.到目前为止,全市已认定

9、省市级无公害农产品 30 多种. 3 漯河市循环型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循环型农业可以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产品品 质。但是农户并没有自觉地进行循环型生产。尽管漯河市的一些地区传统生产 中已具有循环型农业生产的雏形,如将秸杆过腹转化,秸秆还田、粮饲轮作等; 但是,目前循环型农业生产发展不顺利,主要在于农户规模较小,一家一户进 行循环利用的成本太高;市场对有机农产品、绿色农产品等的需求还不足,循环3农业技术推广受阻,农村垃圾造成的污染严重。 3.认识不到位主要表现在投资者对循环农业经济的意识淡薄,只注重投资项目本身的经济 效益,对清洁生产带来的经济效益重视不够;对农副产品废

10、弃物再利用所产生 经济效益的关注也不够,使本可以通过循环利用所得的经济效益流失。 3.发展处于初级阶段。我市的循环农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是发展沼气为 主,目前我市沼气普及率仅 10%,以家庭模式为主。成熟的循环农业生产技术比 较少,发展规模小,在农业中的比重较小,未形成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良好氛 围。对循环经济的发展未形成整体规划及整体效应,对资源掠夺式利用和污染 环境的现象还不能得到有效遏止。 3. 缺乏投入治理污染,综合利用废弃物,提高资源利用率,需要有较多资金的投入。目 前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和认识不到位等原因,用于发展循环农业的资金投入还比 较少。目前国家对发展沼气有一定的投入 ,但远远不

11、能满足循环农业发展的需 要。 3. 掌握的循环农业技术不多循环农业实际上是一种技术范式,需要有先进的技术作为依托,不断进行技 术开发、技术创新。在强调和实施原则(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同时, 针对不同的农业生产领域、不同的农业发展阶段需要有多种具体的循环农业模 式,特别是体现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市场化之路的循环模式,但目前我 市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成熟的技术更少,还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3.5 规模小,循环经济成本高,不利于循环技术的运用 循环农业是循环经济在农业部门中的具体表现。运用循环农业技术可以降低 生产成本,但对农业经营的规模有较高要求。我国农村土地的产权制度不明晰。 随

12、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激励机制逐渐消失,甚至对农业可持 续发展起了阻碍作用。漯河市农村土地的过于细分不利于循环型农业技术的实 施,无法发挥循环利用的规模效应,因此,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是当务之急. 4 漯河市循环型农业发展的建议 循环型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表现,针对发展循环型农业的限制因素, 可以通过支持循环型龙头企业的发展,培育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扩大循环链等 方式来提高循环型农业的规模;通过加强市场宣传、提高市场准入制度来拉动 循环型生产;通过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重视农村垃圾污染治理,健全农业 环保监控体系、提高投入物技术水平等方式促进漯河市发展循环型农业生产。 4.1

13、 制订战略目标强力推进把发展循环农业纳入“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定发展循环农 业的战略目标,分阶段推进计划和重点环节。抓紧研究制定发展循环农业的指 导意见,综合运用财政、投资、信贷、税收、价格等手段,鼓励企业和农民积 极参与循环农业的发展,大力宣传推广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导向的农业生产新技 术、新工艺、新方法,形成自觉实践循环农业理念的氛围。 4. 推广多种有效的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一是完善区域型循环农业模式。通过建立健全区域生态整合机制与产业共生 机制,完善不同类型农业产业之间的产业链与生态转换关系,促进区域专业化 和合理分工,实现农业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动态均衡。我市区域经济发展存

14、 在显著差异性,以区域资源优势为导向,以特色农产品和主导产业为中心,分4别实施差别化的区域型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二是大力推广能源综合利用模式。 积极推进规模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建立“种、养、加、沼”四结合 的物质循环多级利用模式,开展多种类、深层次、大面积的沼气综合利用试验 工作,实现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如“猪-沼-菜、猪-沼-果、猪-沼-鱼”等多种 模式;积极推广以秸秆的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秸秆循环经济模式,提高全社会清 洁能源利用率;积极探索和建立多层次、多序列的立体农业结构,采取多种高 效生态农业模式。三是完善以粮食、蔬菜、畜牧业等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包括合作社为依托的加工企业循环经

15、济链条。坚持“安全、优质、高效、环保” 的原则,进一步推动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推行企业标准化,完善产 品自检防范体系、检查监督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采取先进节能、无污染技术 改造传统工艺,发展精加工、深加工?忧慷耘捣掀锏淖酆侠茫岣咦试 春湍茉蠢寐剩黾痈郊又担岣咂笠档谋冉闲 妗?br4.建设生态农业园生态农业园模式强调集中化生产,利用农业产业模块之间的链接关系来实现 对能量与物质的循环利用。我市已经建设并形成了多个具有基地效应的农业产 业带、示范区,在这些农业产业带或示范区中,建立生态农业园区,推广生态 型循环农业模式,如龙云集团。通过加强设施农业技术的组装配套,注重农产品 良种、良法配套

16、,完善农产品高效、优质、高产生产综合技术体系,实现生态 农业园规模化、专业化和高效化生产。同时,生态农业园区建设可结合发展观 光休闲农业。 4.4 循环型农业规模化发展 4.4.1 培育循环型龙头企业,扩大资源循环利用规模由于技术和规模的限制,农民一家一户进行资源的循环利用,成本高效率低。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培养循环型龙头企业,在一定区域内开展农业资源的循环 利用,使之具有一定规模,从而降低成本,使得循环型农业技术在经济上具有 可行性。以玉米秸秆为例,玉米收获后,秸杆焚烧非常可惜,秸秆中含有农作物 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秸秆还田能有效地提高土壤肥力,降低农药化肥残毒, 提高农产品品质。秸杆还可以加工作为畜禽饲料的桔杆粉、秸杆工艺品编织、 秸杆造纸等等。这些再利用对资金、设备、技术的要求较高,由单个农户来做 是不可能的,必须由一定规模的企业才能完成。为此,培育循环农业龙头企业显 得尤为重要.依托龙头企业壮大循环农业经济,创造新的经济价值,提供新的就业 机会. 4.4.2 扩大循环链, 探讨新模式循环经济要求物质与能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