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江苏省淮安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上传人:腾**** 文档编号:40423337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7年江苏省淮安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07年江苏省淮安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07年江苏省淮安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07年江苏省淮安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07年江苏省淮安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7年江苏省淮安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7年江苏省淮安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7 年淮安市初中毕业暨中等学校招生年淮安市初中毕业暨中等学校招生 文化统一考试语文试题文化统一考试语文试题欢迎参加中考,相信你能成功欢迎参加中考,相信你能成功! !请认真阅读以下几点注意事项:请认真阅读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1.1.本卷分三部分,共本卷分三部分,共 1010 页,满分页,满分 150150 分。考试时间分。考试时间 150150 分钟。分钟。 2.2.答题前,务必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答题前,务必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3.3.请用蓝色或黑色的钢笔、圆珠笔、签字笔将答案写在试卷相应的位置上,在其他地请用蓝色或黑色的钢笔、圆珠笔、签字笔将答案写在试卷相应的位置上,在其

2、他地 方作答无效。方作答无效。一一 (20(20 分分) )1.请你给下面这段话中的两个加点字注音,并改正这段话中的两个错别字。(4 分) 小草超越泥土,为大地装扮了一序生机勃勃的绿色;小鸟超越天空,为蓝天谱写了一 首动人心弦的乐曲;小溪超越岩石,为大海注入了一股棉延不绝的力量。超越了黑夜,希 望的曙光定会为人们带来斩新的黎明;超越了严冬,鲜艳的花朵定会为人们请出盎然的春 天。生命之舟不能只留恋温馨的港湾,而应扬起风帆,超越自我,把人生的真谛镌刻在奋 斗的航程上。 注音:馨 镌 改错: 应改为 应改为 2.下面这段文字中两处画线句有语病,请逐一进行修改。(可以调整语序,可以添加、删除 或更换词

3、语等,但不得改变原句的意思。)(4 分) 青岛市抓住筹办 2008 年奥运会帆船比赛这一契机,全力打造“帆船之都” 。市政府 计划在全市大中小学校中开展帆船进校园。各学校都要在学生中普及和宣传帆船知识。 另外,市政府还将建立青少年帆船运动基地和俱乐部,形成常年海上一千艘以上的帆船活 动规模。 修改一: 修改二: 3.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情感和灿烂的智慧。 请从下面所列的名著中选择一部,结合人物形象或者故事情节,从提高修养或者丰富情感 的角度谈谈你的阅读收获。(3 分)西游记 水浒传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答: 4.在完成“叶”专题的学习后,你一定有不少收获。请根

4、据要求,选做其中一题。(若两题 都答,只批阅第题。)(3 分) 请从“绿叶” 、 “落叶”中选取一个作为对象,写一段借物喻理或咏物抒情的文字, 40 个字左右。4050你所在的班级将举办“叶”专题学习成果展示系列活动,请简要说明你设计的一个 有创意的活动方案,让同学们分享你的成果。40505.诗、文名句填空。(共 6 分,每题 1 分。请注意:题为必答题;题为选答题, 从中任选一题作答,若回答两题或三题,只批阅最前面的一道题。) 必答题: 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 无可奈何花落去, ,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浣

5、溪 沙) 生活中总会遇到困难和坎坷,如果你坚持不懈地努力,就可能会发现一个扭转局面 的契机,这正如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所说“ , ” 。 选答题: 老骥伏枥, 。(曹操龟虽寿) 笔落惊风雨, 。(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论语)二二 (70(70 分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 69 题。(16 分)中国建筑的语言 金磊在 20 世纪之前,世界上的建筑基本都是砖石结构的,除了我们已经熟悉的西方建筑, 印度和伊斯兰建筑也都是砖石结构的,只有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包括日本、朝鲜、越南等 受中国影响的国家)建筑,千百年来一直是以木结构为主,把木材的性能体现得淋漓尽致。 现代地理学的研

6、究告诉我们,在远古时代,除了少数的特殊地区,黄土高原上从未存在 过森林,就是华北平原也少有森林。一个并不盛产木材的国度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木 结构建筑的奇迹,这实在是一个历史之谜。香港建筑师李允鉌在他的名著华夏意匠中 有一段精彩的解答:木结构与砖石结构相比,各有优点,但总的说来木结构形式的建筑在 节省材料、劳动力和施工时间方面,比砖石结构形式的建筑要优越得多。斗拱是中国早期木结构建筑特有的语言。本来中国建筑外檐的柱廊也是由柱础、柱 身和柱头组成的,因为要防止柱身下沉和木柱的朽烂,柱础往往是石质的。柱身往往也像 希腊的石柱一样向上略微收缩而具有“弹性” ,甚至也知道像帕台农神庙那样向内微倾,纠

7、 正视觉偏差。但是再往上,在柱头的部分,中国人渐渐摆脱了简单的梁柱承托方式,创造 了为东方所特有的形式一一斗拱。 斗拱在砖石结构形式的建筑中从不运用,在东方木结构形式的建筑中却得到了普遍 运用,它不仅支撑着粱枋和屋顶,也传达出优美的节奏。斗形的木块与肘形的曲木在柱头 上层层叠加,在梁柱与屋檐间搭起紧密有力的“骨架” ,把木柱强大的托力逐层向上传递、扩散,布满上面每个需要支撑的点。与希腊柱式相比,斗拱是晚熟的建筑语言,一直到盛 唐才走向成熟,那时候它就像多立克柱式那么古朴、雄浑、率真。由于唐代建筑房基低矮、 木柱粗短、屋顶平缓,硕大的斗拱占据了建筑最显眼的位置,把建筑结构的“筋骨”毫无 遮拦地展

8、露出来,那真是把木材的性能发挥到了极致,无意于雕饰的斗拱却成为东方建筑 艺术的主旋律。(选自建筑科学与文化 ,有改动) 6.木结构建筑中的斗拱是怎样发挥支撑作用的?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4 分) 答: 7.阅读第段中加方框的语句,说一说文中将木结构建筑与砖石结构建筑相比较有什么作 用。(4 分) 答: 8.文中画线句中,删去“略微”后,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文句简要回答。(4 分) 答: 9.为什么说“斗拱是中国早期木结构建筑特有的语言”?请概括说明。(4 分) 答: (二)阅读下文,完成 1013 题。(16 分)西风胡杨 潘岳胡杨生于西域。 在西域,那曾经三十六国的繁华,都已被那浩茫

9、茫的大漠吹洗得苍凉斑驳。仅仅千 年,只剩下残破的驿道,荒凉的古城,七八匹孤零零的骆驼,三五杯血红的酒,两三篇英 雄逐鹿的故事,一曲飘忽在天边如泣如诉的羌笛。当然,还剩下胡杨,还剩下胡杨簇簇金 黄的叶,倚在白沙与蓝天间,倚成一幅慑人心魄的画,令人震撼无声。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坚韧的树。能在零上四十度的烈日中娇艳,能在零下四十度 的严寒中挺拔,不怕侵入骨髓的斑斑盐碱,不怕铺天盖地的层层风沙,他是不死的树,是 生命的树,是神树。那种遇强则强,逆境奋起,绝不放弃的精神,使所有真正的男儿热血 沸腾。A 霜风击倒,挣扎爬起,沙尘掩盖,奋力撑出。他们为精神而从容赴义,他们为信念而慷慨就死。虽断臂折腰,仍坚

10、挺着那一副铁铮铮的风骨;虽伤痕累累,仍凸显着那一 股硬朗朗的本色。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无私的树。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身后是青山,是绿水, 是城市,是村庄,是喧闹的红尘世界,是并不了解他们的芸芸众生。身后的芸芸众生,是 他们生下来活下去斗到底的唯一意义。他们并不期望人们知道,他们将一切浮华虚名让给 了鲜花,让给了芳草,让给了名山,让给了大川,而将这摧肝裂胆的风沙留给了自己。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包容的树。胡杨林中,有梭梭、甘草、骆驼草,他们和谐共 生。胡杨林是硕大无边的群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团队,是典型的东方群体文明的构架。胡杨的根茎很长,穿透虚浮移动的流沙,竞能深入到二十多米的沙下去寻

11、找泥土,并 深深扎根于其中。如同中华民族,虽经无数风霜雨雪,仍然同根同种同文,独秀于东方。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他们生下来一千年不死,死了后一千年不倒,倒 下去一千年不朽。这不是神话。无论是在塔里木还是在内蒙额济纳旗,我都看见了大片壮 阔无比的枯杨,他们生前为所挚爱的热土战斗到最后一刻,死后仍奇形怪状地挺立在战友 与敌人之间。B 他们让战友落泪,他们让敌人尊敬,那亿万棵宁死不屈、双拳紧握的枯杨, 似一尊巍然耸立的雕塑。一看到他们,就会想起岳飞,想起袁崇焕,想起谭嗣同,想起无数中国人的气节,一种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的气节。中华大地上,总有那么一批不求显达的精英,总有那么一批无私奉献的中坚,

12、总有 那么一批甘于寂寞的士子,如胡杨般昂首,如中流砥柱般挺立。如此不被人知的伟大才是 真正的伟大,同理,不被人知的平凡才是真正的平凡。 直到某日,被感动的上苍猛然看到这一大片美丽忠直、遍体鳞伤的树种,问:你们 是谁?猎猎西风中有无数声音回答:我是胡杨。(选自新华文摘2004 年第 5 期,文有改动) 10.作者笔下的胡杨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 分) 答: 11.联系上下文,说说第段在文中的作用。(4 分) 答: 12.从上文加方框的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品味文句中蕴涵的语言运用的美或情感表达的美。 (4 分) 选句序号【 】 答: 13.请认真阅读第段文字,选取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联系生活实

13、际,简要谈谈你从中获得 的感悟。(感悟深刻,语言流畅,最多可获加 2 分。)(4 分) 答: (三)阅读下文,完成 1418 题。(20 分)无法不对你残酷 安宁弟弟考上北京的大学时,与我当年一样大,17 岁。母亲要我回去接他上学,我想起 这么多年一个人走过的路,便坚决地拒绝了。我说:“有什么不放心的,一个男孩子,连 路都不会走,考上大学有什么用?” 弟弟不善言语,略略羞涩,普通话又说得蹩脚,扫一下眉眼,便知道是乡村里走出 来的。在经历了一个艰难的旅程之后,弟弟终于站在了学校门口,我笑脸迎上来,他的泪 一下子流了出来。眼前这个瘦弱青涩的少年,头发蓬松,满脸汗水,嘴唇干裂,额头上有 一道轻微的伤痕,看着他我有一刹那的心疼,抬手给他温暖的一掌,说:“祝贺你,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