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规划城市到规划城乡 成都城市化水平大幅提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362942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规划城市到规划城乡 成都城市化水平大幅提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从规划城市到规划城乡 成都城市化水平大幅提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从规划城市到规划城乡 成都城市化水平大幅提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从规划城市到规划城乡 成都城市化水平大幅提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从规划城市到规划城乡 成都城市化水平大幅提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规划城市到规划城乡 成都城市化水平大幅提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规划城市到规划城乡 成都城市化水平大幅提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规划城市到规划城乡从规划城市到规划城乡 成都城市化水平大幅提升成都城市化水平大幅提升60 年前,成都只有 18 平方公里,而今中心城区建成区已超过 400 平方公里,是新中国成 立初期的 22 倍多;城市道路长度已达 3796.9 公里,是新中国成立初的 30 倍之多60 年来,成都市城市规模成倍扩大,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增强,走上 了一条以构建新型城乡形态为目标,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拓展发展空间、优化人居环境, 支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科学发展之路。在昨日举行的“人与城市和谐发展成都市 60 年变迁”新闻发布会上,市建委副主 任孙明介绍了我市城乡建设的新成就,城乡面貌的

2、新变化。城乡规划:从一元规划到城乡统筹的飞跃历史上第一次从城市规划向城乡规划转变的重大实践,成都成为先行者。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龙头,60 年来,我市经历了一元规划、简单区域规划、摊大饼式发 展模式,经过不断调整深化和规范,初步建立了科学引领统筹发展的城乡规划。【第一次飞跃】 我市的规划起于 1953 年,1955 年川康合省以后,国家批准成都市城市发展目标,定 位为省会,精密仪器、机械制造及轻工业城市,集中力量建设东郊工业区。1959 年对规划 方案进行了调整,扩大城市规模,远期 120150 万人。调整路网,开辟通过市中心的南北 轴线干道,连接火车南北站。把人民东西路改为直线延长,并与东风路相

3、接,在城市西面 进行住宅区建设。成都进入了“跃进”式发展,在紧锣密鼓的东郊工业建设热潮中第一次 急剧膨胀。【第二次飞跃】1984 年初,为适应成都的经济发展要求,国务院正式批准成都城市总体规划,主要是 积极发展小城镇,合理发展经济,调整工业布局,市区内不再安排新建、扩建大中型项目。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设要继承和发扬成都的历史文化传统,要妥善保护名胜古 迹和有价值的古建筑。这一蓝图承载了改革开放的新成果,支撑了城市的扩张和辐射,满 足了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迎来了成都城市发展第二次飞跃。【第三次飞跃】2003 年,成都市作为全国 14 个试点城市,开展了市级土地利用规划修编与成都城市 总体

4、规划修编工作,对城市的规模、范围、形态、布局进行了重大调整,对城市规模和发 展空间进行了扩展,在空间结构上,将原规划“扇叶状”结构明确为“一区两带六走廊”、 向东向南发展的布局,建立了城乡统筹的理念,明确提出了均衡化配置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及基础设施的要求,构建起了全域一体的发展格局。2004 年 11 月底,30 个重点镇规划修 编完成,成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管理办法(试行)顺势出台,首批农村新型 社区建设规划结束,一系列引导城乡发展的重要专项规划也相继完成。这是历史上第一次 从城市规划向城乡规划转变的重大实践,成都成为了先行者,并以此为突破口,建立起了 一整套统筹城乡的城乡规划的理念、手

5、段、办法和规范、标准,初步形成了“统一规划、 属地管理、分级审查、强化监督”的管理体系,实现了成都城市发展的第三次飞跃。城市规模:从 18 平方公里到 400 平方公里的扩展60 年前,成都只有 18 平方公里,而今中心城区建成区已超过 400 平方公里,是新中 国成立初期的 22 倍多。感受成都的变化,最直观的莫过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规模的巨变。60 年前,成 都只有 18 平方公里,而今中心城区建成区已超过 400 平方公里,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 22 倍多。尤其是成都实施统筹城乡、“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的七年来,基本形成了 中心城区为轴心、中小城市为纽带、小城镇为基础,城乡协调发

6、展的城镇体系结构:即一 个特大城市、14 个中等城市、30 个小城市、168 个新市镇、数千个农村聚居点构成的五级 结构,覆盖市域、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城乡体系。仅 2008 年,30 个重点镇城镇建设投资共完成 69 亿元,建成区面积扩大 9.8 平方公里, 主导产业集群化发展格局初步显现,三次产业增加值达 252 亿元。新居工程和新型社区建 设加快,仅去年底到今年,就已惠及城乡居民 5.3 万人。60 年来,成都市的城市格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三次大的变革。从新中国 成立初期的两江环抱、三城相重的格局,到上世纪 80 年代“环形加放射”的单中心、圈层 发展,城市的规模日益庞大;90

7、 年代的扇叶式布局、向东向南发展,强化城乡一体,注重 了可持续发展;进入 21 世纪,顺应发展区域合作的需要,提出一心多极多轴空间结构,并 按照全域成都的理念,确定了都市区一体化、多中心格局的“同城多心”和“五楔六廊” 的总体空间格局。从 2008 年 4 月开始,中心城区以“两轴四片”为基本格局,明确城市功能分区,着力 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目前已编制完成了成都市中心城区“两轴四片”建设总体实施方 案,启动了人民南路和东大街综合整治,区域内开工和在建项目达 92 个,竣工项目 16 个,共完成投资 221.34 亿元。同时,分类推进“四大新城”建设,投入超过 50 亿元,全 面推进南部新城,塑

8、造城市新中心,开工建设天府新城广场、海洋世界等重点项目。北部 新城重点加快核心区建设,东部新城重点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西部新城正在加紧规划设计。城市格局:从两江环抱到同城多心的演进都市区一体化、多中心格局的“同城多心”和“五楔六廊”的总体空间格局城市环境:从居有其屋到优美宜居的质变1997 年,城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只有 9.7 平方米,到 2008 年,全市城市人均居住 面积已达 28 平方米公园、小游园由 1949 年的 9 个增加到现在的 107 个1951 年 3 月,成都市公共汽车公司筹备处成立,次年 7 月 1 日,开通了从盐市口至 梁家巷的第一条市内公共汽车线路;截至目前,中心城区已

9、开行公交线路 175 条城市环境和风貌的变迁,使城乡居民得以共享丰硕的建设成果。【居住条件大为改善】解放初,成都房地产工作配合民主改革,接收了民国时期的市管公产,没收汉奸、官 僚资本、反革命分子的房地产归全民所有。1957 年成都开始以“国家经租”和“公私合营” 方式对私营房地产进行改造,次年结束。至此,成都房地产形成以公产占主导地位、多种 产别并存的新格局。1987 年,成都市房产交易所成立,第一次成交额即在 1000 万元以上。 1998 年,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为标志,住 房制度改革全面展开,住房实物分配被取消,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全面房改使房地产的

10、建设开发进入了快速发展期。1997 年,城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只有 9.7 平方米,到 2008 年,全市城市人均居住面积已达 28 平方米,基本解决了人均居住面积 6 平方米以下的住房 困难户“住房难”问题。居住区环境品质不断提升,水、电、气等配套设施更加完善,物 业管理日益普及和规范。同时,全市城市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低保家庭住得上廉租 房、低收入家庭住得起经济适用住房、新就业人员租得起房”的目标基本实现。此外,从 2002 年 5 月开始,成都市加快了危旧房改造步伐,7 年来拆迁面积 1300 万平方米,相当于 再造一个新城,20 多万户、50 多万人搬出了环境、质量差的危旧房,喜迁新

11、居。【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城市建设带动了城市绿化的发展。成都先后实施了“五路一桥”绿化工程、十大郊野 公园建设等工程,大幅度增加了城市的“肺活量”。成都中心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 11.46 平方米,建成区绿地覆盖率达 38.23%,公园、小游园由 1949 年的 9 个增加到现在的 107 个。2005 年,成都被授予“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2006 年成都市荣获“国家园林 城市”称号。进入新世纪以后,成都展开了旧城改造、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畅通工程、 水环境治理、绿化工程、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等六大工程,实实在在地提高了人居环境质量。 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城区段)和沙河综合整治工程分别荣获“联

12、合国人居奖”和“国际 舍斯河流奖”。成都这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正在吸引着大量外地人购房入住。据 调查,仅 2007 年到 2009 年一季度,外地人在成都购房的总数就达到 8 万户,在售的商品 房中,“卖 10 套房,4 套的主人来自成都以外”。【城市风貌和特色日益突出】完成文殊坊、宽窄巷子、水井坊大慈寺为主的三大历史文化片区保护建设,打造了 具有城市传统风貌的廊桥片区、锦里武侯祠片区、金沙片区、草堂片区、一品天下片区、 锦水花间街区等若干个特色街区,充分展示成都的城市文化内涵,成为城市的“客厅”和 “名片”。在郊区,历史文化名镇也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新增龙泉驿区洛带镇、大 邑县新场

13、镇两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全市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增至 5 个。【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新中国成立以来,成都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1951 年 3 月,成都市 公共汽车公司筹备处成立,次年 7 月 1 日,开通了从盐市口至梁家巷的第一条市内公共汽 车线路,成都现代城市公交正式起步,截至目前,中心城区已开行公交线路 175 条,每日 载客量达到 308 万人次;2008 年,成都市城市道路长度已达 3796.9 公里,是新中国成立 初的 30 倍之多,基本形成快速通道、新市镇道路网络、区域综合运输系统、地铁(城际快 铁)等为主的网络结构。新中国成立之初,成都充分利用原有水

14、源,敷设管道,在街头巷 尾设置自来水桩,至 1952 年底,城区就有 5 万市民用上了自来水。到 2008 年,县以上城 市自来水日供水能力达到 260.91 万立方米,是新中国成立初的 500 多倍,基本建成覆盖城 乡的区域集中供水网络。全市还建成污水处理厂 18 座,主城区、县城和建制镇全面建成污 水处理设施,城市污水处理率达 79.47%。到 2008 年底,全市县以上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 施投资从改革开放初期的 0.12 多亿元增加到 212.89 亿元;城市垃圾处理由以前的简单填 埋处理向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方向发展,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 89.66 %,无害化处理 率约为 79.29

15、 %。积极推进城乡垃圾统筹处理,逐步建立起了覆盖城乡的“村收、镇运、 县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建设成都按照“全域成都”的理念【成都市城市化水平】60 年来,成都城市化水平大幅提升。按照城乡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从 2003 年起,按照成都市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 积极推进城镇建设,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从 2000 年到 2007 年,各区(市)县中心城累计投资 115 亿元对城市的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仅 2007 年就新增道路 515 公里,新增绿地面积 176 公顷,新建成 8 座污水处理厂,县城的基础设 施和公共设施配套水平不断提升,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居住环

16、境得到较大改善。城镇建设转向以县城和 14 个优先发展重点镇为主,截至 2007 年底,优先发展重点镇 城镇建设累计投入资金 138.15 亿元,优先镇建成区面积达到 59.33 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 到 49.1%;供水能力达 20.6 万立方米/日,城镇道路长度达 517.7 公里,城镇公共绿地面 积达 829.7 公顷。一些重点镇通过改造城市环境、做大特色产业,逐步向小城市迈进,安 德、万春、新繁、淮口、花源 5 个镇已初步具备小城市功能。【成都市城乡建设大事记】1984 年:全长 8.6 公里的东西干道蜀都大道全线通车。1987 年:完成全长 19.38 公里的一环路扩建改造工程。1993 年:全长 28.327 公里,双向四车道的二环路贯通。 1998 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成都投资规模最大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跨世纪的“五 路一桥”工程正式实施,其内容包括三环路、人民南路南延线,老成渝路、成龙路、成洛 路和火车南站立交桥。道路全长 116.57 公里,工程于 2002 年全部竣工。2003 年:我市启动中心城区南部、东部新区建设工作。200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