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的好词好句好段好诗句大全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350126 上传时间:2018-05-2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写景的好词好句好段好诗句大全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写景的好词好句好段好诗句大全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写景的好词好句好段好诗句大全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写景的好词好句好段好诗句大全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写景的好词好句好段好诗句大全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写景的好词好句好段好诗句大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写景的好词好句好段好诗句大全(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怎样让语文课怎样让语文课“响亮响亮”起来起来(七年级七年级)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2008-09-01一、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现象: 请看一个老师上爱莲说的教学案例: 介绍“说”“记”“铭”等文体知识和特点齐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学生翻译句子分析文章内容(找出直接写莲的句子并齐读,作者对莲的感情,托物言志的写法,写菊花和牡丹的用意,修辞手法,骈散结合的特点)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地方课后练习 我想,无论这位老师的个人素质多么的高,这堂课是失败的。整堂课只安排了开始的一个齐读全文,中间的一个齐读“直接写莲的句子”。像爱莲说这样的短小精炼的美文,缺乏朗朗书声总不是个味。 如此现象决非个别。 随手翻阅学生课

2、本,便发现学生学过的课文,周边的空白处及字里行间都密密麻麻写满了字。学生都已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了?不是。学生在书上写的不是读书的心得,而是从老师那儿“搬运”过来的“条条”。如各段从第几节到第几节、段落大意、中心思想, “思考练习”中各题的标准答案,某某部分用的手法,诸如“以物喻人”“排比”“对偶”等等。 (二)问题思考: 我们的语文课堂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沉闷的现象呢?课堂上朗朗的书声哪去了?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造成目前诵读较少的原因有这样一些: 1、学校教育受高考中考的影响很深,诵读不能立竿见影地提高学习成绩,急功近利造成了舍本逐末的现象。 2、学生个人认识的偏差,认为只要分数高就行

3、,而考试是不考朗读的,默写又不需要出声。这样的认识和做法造成诵读能力的低下。 3、有的认为朗读是课外的事,课内要滕出时间传授知识。所以有的老师总是一味的强调课前预习,把课前预习当作一种法宝。总认为,只要学生能做好课前预习,上课时,就会有足够的时间来剖析课文,就会很顺利的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这样一来,碰到篇幅较短的课文,课堂上还能挤出点时间叫学生默读或朗读一、两遍;若是篇幅较长的课文,那就只有教师讲的时间而根本不可能有学生读的时间了。而背诵要求学生课后自己去“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我们的校园,这样的现象和认识并不少见。看来,教改较改,这个不改叫没改! 既然这样,我们决定以“怎样让语文课堂响亮起来

4、”作为小课题开展探究与实践。 二、问题研究: (一)专业学习 1.理论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在“评价建议”中对朗读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摘自语文课程标准 以叶圣陶、吕叔湘、

5、张志公为代表的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大家,在实践中融汇了传统教育的精华和国外先进的教育科研成果,形成了我国优秀的语文教学理论和经验。他们对诵读教学有独到的研究和精辟的见解。 叶圣陶先生指出:“国文和英文一样,是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上比从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工夫太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这又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

6、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荆” 摘自精读指导举隅前言 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 ”“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善于摹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 ” “在我看来,现在的问题,至少以白话课文而论,不是讲得太少,而是讲得太多。 ”“语文课既然主要是技能课,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 ”“讲解之外,可以诵读课文或者做别的练习,可以指导课外阅读。 ” 摘自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 、 关于语文教学问题 2、他山之石: 对于课堂诵读的训练,许许多多的教育工作者作了有益的探索。下面是几位

7、老师的案例。其间既有名师,也有普通老师。 王聚元老师春的教学设计: 1、诵读。理清结构,领会感情。 2、用“同义替换”法指导学生品味、咀嚼课文的语言。 调换词语。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改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钻出来”。 增删词语。如“舒活舒活筋骨”句改为“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事去”。 改变语序。如“野花遍地是”句忙改为“遍地的各种各样的有名字没名字的野花,散在草丛百像眼睛,像星星”。 改用平实说法。如“不错的”句改为“不错的,春风是十分柔和的” 3、诵读。领会文中的语言文字的精妙。 可以看到,王老师点评摘录:教学设计注意突出了诵读,用诵读法从语言分析方面着手赏析。 曹刿论战教案(佚

8、名) 一、训练重点 1、了解词的古今义差异。 2、背诵这篇课文。 二、创新视点:无提问式教学设计。 三、教学蓝图 1正读 2点读 3.译读 4.品读 5理读 6背读 四 教学主要过程 教学步骤一:正读。 l、同学们朗读课文。 2、教师根据朗读实况正音。如“间、帛、孚、勺、辙、靡”等可能在正音之列。 3、同学们再读课文。 4、教师根据朗读实况纠正语调。 5、同学们再读课文。 教学步骤二:点读。(所谓“点读”,就是从课文朗读转向阅读课文注释,要求学生“点”着课文注释,一个一个地读。) 1、要求同学们认真点读课文注释。 2、学生质疑问难,老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教师点出应该重点理解的 10 个

9、词 4、学生边读课文边温习对课文注释的理解。 5、再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三:译读。 (所谓“译读”,就是同学们自读课文,自译课文,读读译译,译译读读。 ) 1、各人自读自译。 2、男生读课文,女生译课文,读一句译一句。 3、女生读课文,男生译课文,方法同上。 教师听学生的读与译,指出译得不当之处。再请同学们质疑。 教学步骤四:品读。 (所谓“品读”,就是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分析、品味、赏析。 ) l、教师介绍本文的背景。 2、要求同学们自选角度,谈谈对课文层次、情节、人物、笔法的理解。发言者可用“从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3、学生准备,学生发言,教师点拨、引导。 教学步骤五:理读。

10、 (所谓“理读”,就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出文言字词的学习,用“整理”方式,指导学生积累语言的板块。 ) 1、教师解说:理读,是对所学课文的内容进行清理,进行梳理,进行整理,从而形成知识板块以供积累的一种读法。这种读法的好处是有利于积累,有利于提炼,有利于高效率学习。我们学习曹刿论战 ,重点是理读课文中的文言字词。 2、教师介绍学法。指出,理读文言字词,其方法是集聚文言字词的板块,在辨析中理解词义。其方法可以有:找出课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找出课文中(或加上课文外的)同义词组,找出课文中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词语等等,这些都要形成一组一组的形式。另外还有一种有用而且有益的方法:根据所学词的词义找出能

11、够进行印证的成语,这是一种双重意义上的积累。我们今天着重来学一学这种方法。 3、教师示例:“齐师伐我”的“师”的意思是“军队”,能够印证此意的成语有:师出无名,师出有名。 4、同学们活动,理解词义,找出、想出相应的成语。如: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教学步骤六:背读。 (所谓“背读”,就是在课文感知、理解的基础上背读课文,背诵课文。 ) 1、同学们先进行演读,也就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表演式的朗读。 学生以两人为一个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进入情境,读出语音语调。 学生以两人为一个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大声演读,读出语音语调。 将同学们分为两大组,老师读课文的非对话部分,学生进

12、行演读。 2、同学们背读。 3、用比赛的方式组织背读。 案例的启示:多么精到和有创意的设计!如果我们的老师都像这样的训练朗读,我们的课堂肯定书声朗朗,同学们的语文兴趣愁何不起,语文素养愁何不高? 于永正老师教翠鸟一课的片段,勘称以诵读促感悟的经典: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三节)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读)“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师插话:“疾飞”读得好,让人听了感到翠鸟飞得很迅速。)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师插话:“轻轻”再读轻读慢,让人感到翠鸟落得很轻。要这样读:“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 ”)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着游到水面的小鱼。 ”(师插

13、话:注意,这时静极了,读到“小鱼”,连呼吸都要屏住。大家齐读这一节体会体会。) (学生齐读:“它一动不动地”) 案例的启示:通过这一教学片段,我们可以看出,诵读与感悟是相辅相成的。感悟会之于心,诵读出之于口,心口相应,相得益彰。指导学生感悟课文,就是要让他们走进角色,体会情感,想象场景。诵读课文,不过是把自己对课文的感悟用声音表达出来罢了。 另外,一位参加赛课的老师对于诵读的感受给我们的启示很大: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首诗感情沉郁,意蕴深厚,非诵读何以骋其情,非品读何以展其义?因此,我的赛课教案以诵读为经,品读为纬,引导学生准确地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并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以及诗境的再创造。 诵读古

14、诗,要努力以有声的语言艺术“复活”古诗的情感、气韵。具体安排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原则,既要把握好诗歌的感情基调,避免将诗歌读得支离破碎,又要有层次地细细浸润,避免单调空泛。诵读方式多样化:范读、齐读、个读、师生互诵、男女生分读、自由诵读、集体背诵等。诵读指导要细致:紧密结合诗歌的情感、气韵以及诗句本身的特点,从节奏、语速、语气、重音、表情等方面具体地指导诵读,使学生的诵读水平确有提高。 品读古诗,着重引导学生立足诗歌,读透诗歌,并自然地穿插一些名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对学生具有个性色彩的合理解读要予以充分肯定,尤其珍视学生的阅读初感。引导学生充分地感受、想象,以情感的力量推动学生进入情境,

15、与诗人感同身受,整体把握诗人的人格形象,使学生读诗的过程成为再造诗境的过程。并通过比较阅读和即兴创作,巩固学习效果。 (二)教学实践: 语文组在新制定的“语文课堂教学常规”中,对朗读进行了明确地规定: 1、多朗读课文,加强语感,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读课文,一节阅读课读的总量一般不少于 10 分钟。 2、精简提问,以读代问。要精心设计提问,要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提问。3、保证自习课、早读课时间的朗读。尝试课内预习、自学。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是这样指导朗读的( 以杨晓英老师的背影为例) (1) 对照文本听诵,感知文意 配上沉静、抒情的音乐,教师深情范读。以求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把握感情基调,了解文中四次

16、提及背影,三次流泪,感悟作者笔端流露出的浓郁父爱。同时,老师的范读也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让学生感受到美读能给美文更添一种魅力。 (2) 声情并茂呤诵,积极点评 背影以最平淡朴实的语言承载了最深刻缠绵的情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充满爱意的画面,如文章 5、6、7 段甚是感人。我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或最受感动的一段,用他认为最美的朗读再现画面,再说说他喜欢或受感动的理由。 读后,请其他学生从文章情感、节奏、语气、语调上评点同学的朗读,教师补充。 (3) 蕴含思考的诵读,体味美境 这父与子的深情,的确令我们感动,那么,父亲是如何让孩子体会到浓郁的父爱的呢?作者又是怎样在文中诉子情的呢?我让学生跳读并画出文中写“父亲”举动的句子和写“儿子”心理的句子,并要求大声反复诵读。学生惊奇的发现了父亲举动的“四个终于”和儿子心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